资源描述
陶行知的对联故事
【一】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人民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和原中国人民救国会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在民主革命运动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怀着“爱满天下”、“教育为公”的抱负,一生为培育振兴中华之人才呕心沥血。“追求真理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告诫师生们的信条,他主张教育工作的人要先教好自己,为人师表。
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倾囊创办了晓庄学校。1940年夏,陶行知先生之子陶晓光欲进成都无线电修理厂,但需要资格证明,其子当时无正规学历,,便背着父亲向一位副校长索取了一张晓光学校的毕业证。陶行知先生得知后,即电告其子将文凭寄回,并捎去一封语重心长的家书,书内撰有这样一副对联:
宁为真白丁;
不做假秀才。
他教导其子要弃虚务实,“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这位教育家高尚的职业道德至为感人,无怪乎他桃李满天下,流芳后世。
【二】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依据我国明代教育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学说,将原名“文浚”改为“知行”。后来,陶行知留学美国学成归国,曾一度提倡杜威的教育学说。实践使他认识到杜威的那一套唯心主义教育理论行不通,便郑重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取王夫之“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必矣”,魏源“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等意。认为“知”离不开“行”,“行”先于“知”、充实“知”。为此,他专门撰写了一副对联:
行是知之始;
学非问不明。
联中嵌入“行知”二字,并书赠亲友、名流,以示对“知行”关系的新认识。
【三】
20年代初,陶行知在南京创办了“安徽公学”,并为该校题联,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教学原则和师生关系:
义则居先,利则居后;
敬其所长,恕其所短。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一再强调教人先教己,要尊重学生。为了阐明创办新型学校的宗旨,他作了一副对联: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这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抒发出他的坦荡情怀和鞠躬尽 的坚定信念。
【四】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逝世,葬于他创办的晓庄师范所在地南京晓庄劳山脚下。墓前镌刻着郭沫若同志题写的一幅对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副对联,反复重复“教”与“学”两个字,生动地概括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涯和崇高的奋斗目标,也是对陶行知先生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德和全心全意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