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其参考答案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机会成本:指把某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或者: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又或者: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生产可能性曲线:指在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下,生产两种产品的所有最大可能产量组合点的轨迹。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转换线。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与利用的科学。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
2、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关系的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它由右上方倾斜。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或者说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均衡数量:指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此时的供给数量恰好等于需求数量。市场均衡:在市场交易中,当生产者愿意出卖的价格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消费者愿意
3、买进的数量恰好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称为市场均衡。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支持价格:是政府治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弹性:指在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其大小可以用因变量变化的百分比与自变量变化的百分比之比例来表示。需求的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
4、,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需求的收入弹性:又称收入弹性,指收入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又称交叉弹性,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比率所引起的另一种相关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的价格弹性:又称供给弹性,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比率,即供给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
5、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消费者偏好及各种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单个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已获得最大效用时
6、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的购买消费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生产函数:是表明一定技术水平之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其一般形式为:f(、)。短期:是指厂商不能根据它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长期:是指厂商能根据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边际产量:是指某可变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递增,但当
7、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等产量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等成本线: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相同的产量水平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之比,其公式为:MRTSKL生产者均衡:指在技术水平既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某生产者在给定的成本约束下,将生产资源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和生产上,产出量达到最大时,该生产者就处于均衡状态,即达到了生产要素最佳组合。另一种说法是,给定总
8、成本,当达到最高的等产量曲线时,生产者就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相切。内在经济: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内部的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效益提高的现象。内在不经济:指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内部的原因所引起的产量减少、效益下降的现象。规模经济:指由于产出水平的提高,或者说生产规模的扩大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的增加比例,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f(tL,tK)tf(L,K)会计成本: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又称为历史成本或显性成本,它可以用货币计量,是可以在会计的账目上反映出来的。经济成本:是显成本与隐成本之和。会计利
9、润: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经济利润: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或总收益减去机会成本)。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及支付,正常利润是隐性成本的一部分。停止营业点:在这一点,全部收益恰好弥补可变成本,生产与否结果一样。此时AR=AVC。收支相抵点:在这一点上,厂商实现了正常利润,无超额利润和亏损。此时AR=AC。边际收益: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边际成本:指增加1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引起的增加的总成本。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又称垄断,是指整个行业或市
10、场完全处于一家厂商所控制的状态,即一家厂商控制了某种产品的市场。垄断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几家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厂商均衡:是指使厂商获得最大化利润或损失最小并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厂商的均衡状态不同,从而所决定的价格和产量也不同。价格歧视:指厂商以不同的价格销售成本相同的同一种产品。三级价格歧视:指厂商对成本相同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1单位某种生产要求所增加的产量(或者这种产量所带来的收益)就
11、是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如果以实物表示,则称为边际物质产品,如果以货币表示,则称为边际收益产品,或边际产品价值。租:供给数量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准地租:固定资产在短期内所得到的收入。经济租:如果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实际收入高于他们所希望得到的收入,则超过的这部分收入就被称为经济租。洛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基尼系数:洛伦斯曲线的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垄断、外部效应、公共产品、不完全信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
12、非排他性的物品。私人成本:也称为私人费用。指厂商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私人成本是从厂商私人角度来看的成本。社会成本:指全社会为了某项经济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从事该项活动的私人成本加上这一项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施加的成本。外部性:是指单个家庭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家庭或厂商的外部影响,亦称为外在效应。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能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法补偿的危害,显然,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庇古税: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征税
13、,用税收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先提出,这种税被称为“庇古税”。价格管制:是指政府对处于自然垄断地位的企业的价格实行管制,以防止它们为牟取暴利而危害公共利益。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逆向选择: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政府失灵:指政府干预经济不当,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却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市场缺陷和混乱加重,以致社会资源最优配置难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
14、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按不变价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Y=C+I+G+(X-M)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某一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在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也就是指经济中实现了
15、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水平。它反映了一个经济社会在该时期内的最大产出能力,也即反映了一个经济的潜力。均衡国民收入:是指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MPCCY。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MPSSY。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又称“心理上的消费倾向”,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中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用以解释需求不足的原因其基本内容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在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小。自发总需求:是指总需求中不变的自发消费与投资。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
16、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节约悖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增加储蓄是好的,减少储蓄是恶的。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应该指出,这种悖论只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存在,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就不存在了。IS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17、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货币需求:公众出于各种目的而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货币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持有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的所有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产品市场:是物品与劳务进行买卖的市场。货币市场:是从事短期信用工具买卖的金融市场。是从事短期信用工具与货币相交换的场所。周期性失业:指由于需求不足所引起的短期失业,凯恩斯称为非自愿失业。它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自然失业: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包括磨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充分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通货膨胀:指商品和劳务价格
18、水平普遍而持续上升。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的差额。膨胀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的差额。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的差额。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通货膨胀率(或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19、的措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来抑制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的措施。内在稳定器:某些财政政策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地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或者自动稳定器。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使私人投资或消费支出减少,以政府开支代替了私人开支。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减弱。货币创造乘数:一般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法定准备金率:指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贴现率: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时所付的利息率。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