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学生通过生物课学习能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1、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态度:好奇心、诚实、合作、创造力。科学世界观:事物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世界是能被认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识的主体又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3、科学、技术和社会4、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把培养学生
2、生物科学素养落到实处?1、让学生经历生命科学研究的某些过程,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有效途径。(1)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例如,在学到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教材中提供了相关的图文资料信息,这则信息的开头就是“你听说过克隆羊多莉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开始七嘴八舌了,“听说过”“还有克隆牛,克隆人”,“这两天新闻中老提到克隆人,有的人赞同克隆人,有的人不赞同克隆人”。这时我提出“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克隆羊多莉是怎么产生的?请阅读下面的这则信息”。带着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对这
3、一则信息的分析了解了克隆,而且清楚了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此外,还可以通过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问题。这样通过师生对问题的研讨,可以使学生获得认识生命的科学思想,启迪认识一般事物的智慧,发展学生的能力。(2)、重视观察和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实验,还不知道怎么去做。新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都详细列出了实验步骤,学生实验以模仿为主,上课的模式基本上是先做实验,再进行讨论与总结,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以实验教学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植物和动物体细胞的时候,我将两节课实验放在一起上。因为学生没有做过装片
4、,所以老师必须先做演示。然后学生自己做黄瓜、洋葱、西红柿以及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装片,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并画出细胞图,学生们兴趣浓厚,基本都能认真做出装片,并且画出细胞图。这时提出“植物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一样吗?”学生回答:“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答案呢?问题并不在于学生,因为学校条件有限,显微镜倍数低,学生只能看到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这时我告诉他们先不忙下结论,先看教材,学生看了纳闷,“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跟书上说的并不一样”、“哦,书上说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紧贴在一起,是真的吗,科学家是怎么知道的?”等等,在这里我强调了我们实验条件的不足,并且引入了植物的“质壁分离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
5、手实验清楚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确实不同,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知识及方法就这样在做的过程中掌握了。2、重视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的自主学习能力。个人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主体意识,其次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认真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和阅读自学的习惯、观察的习惯等等。此外教师还要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3、教学中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渗透情感教育。在各章节的教学中,要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适时地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研究动态的衔
6、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志向。例如,对细胞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如我国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抗挤压、耐保存的转基因西红柿;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完成人类全部23对染色体的遗传图谱的绘制工作,测定出总长为30多亿个碱基对的DNA全部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体近10万个基因定位和分离。这一宏伟工程的完成将导致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困扰人类的顽疾如艾滋病、恶性肿瘤、遗传病将被攻克,从而大大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生命科学意识,并从中获得启示: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创造和发现。4、努力提高教师的科学和学科教育素养,教师和新课程共成长。我认为教师精通所代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必不可少。要提高自己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2)、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3)、大力开展教育科研。(4)、要学会在教学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