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初三中考化学典型例题初三中考化学典型例题 单选题 1、如图是 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 t2时,将 20ga 物质加入 50g 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 70g Bt1时,a、c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将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 t2降温至 t1,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ba=c D若 a 物质中混有了少量的 c 物质,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a 物质 答案:C。解析:A、t2时,固体 a 物质的溶解度 50g,50g 水中最多能溶解 25g 固体 a 物质,在 t2时,将 20ga 物质
2、加入 50g 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质量为 70g,说法正确;B、溶解度曲线中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溶解度相等,即此时质量分数相同,t1时,a、c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说法正确;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固体 a、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t1时,溶质的质量分数:ba,固体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但降温过程中 c 物质质量分数不变,将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由 t22 降温至 t1,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bac,说法错误;D、固体 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固体 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若 a 物质中混有了少量的 c 物
3、质,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a 物质,说法正确;2、学习要善于归纳和总结。以下认识完全正确的是 A对除杂质的认识 B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加热条件下,用除去 Cu 粉中少量的 CuO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对水质影响不大 C对性质和用途的认识 D对化学史的认识 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因此可用于炼铁 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制冷剂 张青莲主持了测定锌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拉瓦锡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贡献巨大 AABBCCDD 答案:D 解析:A、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想保留的物质反应了,错误;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很少,且二氧
4、化碳不支持燃烧,无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错误。B、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正确;生活污水排放对水质有较大的影响,错误。C、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因此可用作燃料,错误;干冰升华吸热温度降低,可用作制冷剂,正确。D、张青莲主持了测定锌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正确;拉瓦锡通过大量的定量实验,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贡献巨大,正确。故选 D。3、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ANa2CO3、HCl、H2SO4、NaNO3BK2CO3、NaOH、HNO3、NaCl CHC1、AgNO3、HNO3、NaClDNaOH、CuSO4、MgCl2、BaCl2 3 答案:D 解析:A、组内
5、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Na2CO3溶液与 HCl、H2SO4溶液反应均能产生无色气体,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K2CO3与 HNO3反应产生气体,由于 K2CO3与剩余物质不反应,虽然 HNO3会与 NaOH 反应,但是没有明显现象,因此无法区分 K2CO3与 HNO3,也无法区分 NaOH 与 NaCl,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C、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AgNO3溶液与 HCl、NaCl 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D、CuSO4是蓝色的,能和 CuSO4溶液反应产
6、生白色沉淀的是 BaCl2,能和 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能和 NaOH 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MgCl2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故选:D。4、学习化学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下列关于环境保护做法合理的是 A火力发电厂需进行燃煤脱硫、控尘处理 B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农作物产量 D提倡作物秸秆就地燃烧为土壤提供草木灰 答案:A 解析:A.火力发电厂需进行燃煤脱硫、控尘处理,这样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选项环境保护做法合理。B.为治理雾霾,应合理使用化石燃料,选项环境保护做法不合理。C.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不然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选项环境保
7、护做法不合理。D.不提倡作物秸秆就地燃烧为土壤提供草木灰,否则会造成环境污染,选项环境保护做法不合理。故选:A 4 5、河南博物院馆藏丰富,下列相关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玉器雕琢 B骨笛打孔 C彩陶烧制 D金筒刻字 答案:C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A、玉器雕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骨笛打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彩陶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D、金筒刻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8、选项错误。故选:C。小提示:多选题 6、下列实验方法均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方法 1 方法 2 A 比较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分别加稀盐酸 分别加硝酸银溶液 B 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分别通入灼热氧化铜 C 鉴别氯化钙和碳酸钙固体 分别加水 分别加稀盐酸 D 鉴别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 观察颜色 分别加稀硫酸 AABBCCDD 答案:BC 解析:A、铜和银和稀盐酸均不反应,现象相同,无法鉴别,错误。5 B、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一氧化碳不可以,可以鉴别;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可以,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C、氯化钙溶于
9、水,碳酸钙不溶于水,加水鉴别,正确;碳酸钙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钙和稀盐酸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D、黄铜和黄金颜色相同,观察颜色无法鉴别,错误。故选:BC。7、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A硫酸铜 B金刚石 C氧气 D氮气 答案:CD 解析:A、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故 A 不符合题意;B、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 B 不符合题意;C、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故 C 符合题意;D、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故 D 符合题意;故选 CD。小提示:8、为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小明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其中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食盐 B面粉 C植物油 D白砂糖 答案:AD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6 A、食盐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盐水,正确;B、面粉不溶于水,和水形成悬浊液,错误;C、植物油不溶于水,和水形成乳浊液,错误;D、白砂糖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糖水,正确。故选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