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苏南地区新材料产业竞争力与集群发展趋势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6648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南地区新材料产业竞争力与集群发展趋势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南地区新材料产业竞争力与集群发展趋势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南地区新材料产业竞争力与集群发展趋势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技术协作信息一、导论1.研究背景“一代材料,一带产业”,新时期以来,新材料产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凭借着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等优势,成为当今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产业。当前,为了更好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契机,快速抢占科技创新的领先阵地,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将发展新材料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重点推进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以期掌握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动权。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新材料产业出现了变化,其中心逐渐地转移,亚太地区成为了新的市场。同时,新材料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联动性在不断地增强,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则是其今后发展的方向。2020 年新冠疫情的蔓延加速了全

2、球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局。我国产业进行了调整,提倡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朝着精细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推出了碳中和、新基建等战略,我国的相关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如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规模都不断扩大,新材料产业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逐步地形成了三大集群,其一环渤海,其二长三角,其三珠三角。同时,江苏省在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且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涌现出不少龙头企业,在政策东风的助推下,实现了产业链的延展,培育出一批领军企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目前,江苏省的各市实施了“龙头拉动、配套跟进”的产

3、业链发展策略,推进特色产业及特色园区的发展,一百多个新材料产业开发区已经被建立起。在此背景下,选取长三角集群中的苏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是十分具有意义的。2.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将从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苏南地区新材料产业具体分布以及产业集群化现存问题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国内新材料产业大背景的分析后,将目光转向江苏省、苏南地区的新材料产业上,提出未来苏南地区新材料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集群发展的趋势及对策建议。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一)国内新材料产业.基本情况:新材料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不仅承担着引领材料工业更新换代的职责,还有着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更是肩负着国家经济发展与国防工程

4、建设等重要的使命。近些年来,虽然全球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呈现出疲软的状态,我国的新材料产业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依旧呈上升的态势。2019 年,全国新材料产业总值约为4.5 万亿,出现了一大批综合性龙头企业,培育了一大批超过10 亿元的专业型骨干企业,一大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纷纷出现,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的格局为“东部沿海集聚,中西部特色发展”。在产业政策方面,很多新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已经出台,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如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发布后,政府部门设立了专业的管理和领导小组,设置百亿专项基金助力中国制造产业发

5、展,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的发布,将新区域经济苏南地区新材料产业竞争力与集群发展趋势研究章瑞(东南大学)摘要: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同时也是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承担着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的重要使命。随着产业重心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产业集约化和集群化特征愈加显著,文章从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苏南地区新材料产业具体分布以及产业集群化现存问题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未来苏南地区新材料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集群发展的趋势及对策建议。关键词:苏南地区;新

6、材料产业;产业集群窑窑技术协作信息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发展高端新材料。(二)我国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化发展布局1.全国新材料布局呈现多元化发展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开始进入集群发展阶段,对应的聚集区主要有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区。不过对比分析可知各集群区的产业种类、发展模式和方向各有不同。如长三角和珠三角集群区的新材料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其中长三角区的发展重点为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相关的新材料;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则是以高性能钢材、稀土等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和生产为主,以山东为代表的环渤海专注于战略基础材料、高性能材料、特种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的研产。2.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分布我国新材料产业以企业

7、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逐渐建立新材料创新发展体系;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区域分布结构上形成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其中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三大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化地区,该三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企业分布密集,涵盖多所高校及科学研究院,具备资金、市场等资源倾向优势,新材料产业的高端要素也向这些区域聚拢。(三)我国新材料产业现状及问题我国新材料产业在发展中取得一系列成绩,不过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差,产业布局不合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1.产业市场现状:32%中国关

8、键材料领域为市场空白,进口依赖严重在新一代产业技术革命下,我国新材料产业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国内所出台的各项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带动作用下,新材料产业开始迅速发展,对应的技术水平也明显提升。相关统计结果表明,2020 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 5.3 万亿元,未来五年还会高速发展,对应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 13.5%。不过和国外相比我国的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相应的产业研发和应用不匹配问题普遍存在。对我国主要的材料产业企业进行调查发现,中国在关键材料领域有 32%是空白市场,对应的进口依赖度达到 52%。我国运载火箭、汽车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中应用的高端材料 95%来源于国外。至少 7

9、0%智能终端处理器都进口,因而受制于人的问题很显著。2.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产品结构不合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国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和全球影响力都在不断提高,不过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重点解决。如材料支撑能力差,产学研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相应的集群性不强,产业基础设施跟不上,产品结构没有优化,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中国新材料整体创新能力偏弱,关键零部件仍大量依赖进口;未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协同互补的产业格局未形成,集群效应偏弱。三、苏南地区新材料产业具体分布及发展分析(一)苏南地区新材料产业具体分布新材料产业是江苏省的产业发展重点,统计结果表明其产业规模在 201

10、9 年达到了 1.48 万亿元,其中苏州达到 4920亿元,其次为南通和南京。调查发现目前江苏全省拥有 9700多家新材料企业、对应的创业园、孵化园达到 97 家,其中新材料相关上市公司为 114 家,占江苏省上市公司数量的26.88%左右。江苏已经打造形成一大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新材料产业,相应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积极响应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大产业投入力度,大力进行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的优化提升。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制定出针对性的产业支持优惠措施,扎实推进全省跨区域联动发展。在新材料领域,江苏大力发展新材料等 13 个重点产业集群,着力培育苏州

11、纳米材料、常州石墨烯材料、连云港碳纤维材料等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空间布局。(二)苏南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概况及问题1.产业集群化发展概况江苏省的新材料生产规模和需求都处于全国前列,对应的产业基础良好,技术水平也保持领先地位。在市场需求和政策促进作用下,江苏省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特点:(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值大幅度提高:相关统计结果表明,2020 年江苏省的新材料产业规模破万亿元,占全国新材料产业规模的 15%。(2)龙头企业涌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全省出现三千多家规模以上的新材料企业,其中还有大量的全国知名的品

12、牌企业,包括:南钢股份、华东科技、中利集团、亨通光电、中天科技、中材科技等新材料龙头领域企业。(3)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产业链结构持续优化:江苏省于2020 年底下发 江苏省产业强链战略发展规划,主要是在政府部门的协作下,进行产业链的优化整合,提升先进产业链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该培育过程中,先进碳材料、特钢材料被视为重点产业链,另外纳米新材料、高温合金材料也区域经济窑窑技术协作信息区域经济融入其中。在优势产业链中,先进碳材料、特钢材料荣升为优势产业链,纳米新材料也紧随其后,升级为优势产业链。(4)产业基地数量骤增,培养领军模仿企业:基于重点新材料产业链的持续完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大。其中

13、,南京光电材料产业基地凭借自身特色成为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2.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江苏省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水平占据全国领先水平,其中发展较好的大型企业在产业基地发展中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同时,东部地区凭借地理优势承接更多的外部资本与国外企业的转移,吸收大量先进技术、引进高质量人才,产业集聚基地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集聚区独立性强,产业趋同化。东部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较久,且各地区之间发展较为独立,而新材料技术研发的过程存在一定周期性,使得各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容易产生趋同现象。同时,在选定新材料发展目标时往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缺乏对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控,往往容易造成内容雷同、

14、重复建设的问题。四、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在新时期下,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走入新的局面,传统粗放式发展已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阻碍着新材料产业未来各阶段的持续发展。因此,新材料产业必须选择使用集约化管理方式,通过大力转型实现产业园模式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前提下,新材料产业应对新制度环境做好分析,掌握融资环境变化趋势,积极完成产业标准化体系的全面构建,重视新材料精尖人才持续化与系统化培养,对人才引进战略做到全面与细致化落实,保证金融政策发展具有多元化。1.技术创新推动新材料产业园发展核心动力加大新材料重点技术研发工作,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各方协同作用下,大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提升话语权

15、和地位。发展高通量的实验技术,利用高通量材料研发模式,快速提高材料性能测试效率,加快材料的研发速度,节约研发投入。2.建立健全产业标准体系基于全球经济局势的不断变化,新材料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可以为新材料产业园发展带来有力推动。在 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落实前提下,中国新材料企业应总揽全局,重视全套新材料技术标准体系的进一步构建,注意涵盖产品规格、原材料、生产工艺、先进设备与售后服务等多个内容。企业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完成市场需求变化规律的分析,制定与发展需要和市场变化趋势相匹配的新材料标准,做好标准体系构建。在此前提下,新材料产业可以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获得一定的主导权,有利于竞争优势的全

16、面凸显。因此,政府部门需要注意“材料与实验标准体系和平台”优化工作的大力开展,做好“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全面建设与实时维护工作,为我国新材料标准体系在新环境下的稳步与健康发展注入足够推动力。3.加强新材料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战略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需要高素质与高水平人才的积极参与。但新材料精尖人才培养不到位,使得高端人才呈现出一定的稀缺性,不利于新时期下中国新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高端与精尖人才的引入力度需要在新环境下不断加强,确保材料应用型与综合型人才储备量可以满足材料产业的转型与发展需要。政企应与高校深入沟通,结合新材料科技人才具体需求情况组建起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联盟。一方面,企业根据高校人

17、才培养需要做好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实战方式培养出精尖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深入且有效沟通,掌握不同阶段的市场需求情况,了解新环境下的产业化前行趋势,及时对精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优化,保证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要匹配。除此之外,从海外引入高端人才,依托薪酬制度优化与工作环境改善来吸纳并留住专业人才,有利于人才潜在创新能力的持续激发。4.推进多元化的金融政策为将新材料产业巨大潜力释放,政府部门通过产业基金对其进行大力支持,推动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让合作具有深入性。在财政资金的正确引导下,为新材料产业聚集足够资金。政府还应借助多渠道拓展金融服务,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这一环节的完善,借

18、助市场融资功能,给予新材料企业多元支持,实现成果产业化发展。参考文献:1屠海令,马飞,张世荣,李腾飞,赵鸿滨.我国新材料产业现状分析与前瞻思考J.稀有金属,2019,43(11):1121-1130.2曾昆,李晓芃,沈紫云,廖凡,肖劲松,黄庆礼.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03):343-351.3王昶,宋慧玲,耿红军,周依芳,张翠虹.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9,41(02):207-218.4胡续楠.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9.5王育萍,叶志镇.关于加速推进我国“十四五”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21,39(01):160-163.作者简介:章瑞(1998-),女,江苏宿迁人,硕士,东南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在读。窑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