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松辽盆地南部DL铀矿床姚家.地球化学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_武飞.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6584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松辽盆地南部DL铀矿床姚家.地球化学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_武飞.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松辽盆地南部DL铀矿床姚家.地球化学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_武飞.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松辽盆地南部DL铀矿床姚家.地球化学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_武飞.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为深入探究地球化学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以松辽盆地南部 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对姚家组下段各亚带砂体地化环境和微量铀钍系统取样,分析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及铀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当岩体 值为 和 有机含量为 时发现铀相对富集,且氧化带对矿体控制明显,整体表现为第一亚层底部氧化带铀迁出率较高,号矿体靠近底部氧化带上翼发育,而号矿体则靠近第二亚层顶部氧化带下翼发育。说明号矿体形成于同生沉积预富集作用,而、号矿体为流体混合改造作用叠加成矿。关键词:铀矿床;姚家组下段;地球化学特征;松辽盆地南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武飞,张亮亮,姜山,等,松辽盆地南部 铀矿床姚家组下段地球化学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

2、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松辽盆地是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具有断、坳双重结构的大型中 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同时又位于中亚砂岩型铀矿成矿带的东延伸段,具有良好的铀成矿潜力(封志兵等,;,)。盆地南部现已探明钱家店、宝龙山等大中型铀矿床。近年,核工业二四三大队在盆地西南部取得找矿突破,发现了 砂岩型铀矿床,规模有望达到特大型。聂逢君等()认为钱家店 白兴吐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为 期,包括地层沉积后不久的氧化带成矿作用和后期的热流体改造成矿作用;封志兵等()认为多期次、多源性的构造活动及其衍生效应、赋矿层位的非均质性和多因素叠加成矿作用等都会对铀矿体形态产生深刻影响;章展铭()将铀

3、成矿过程划分为沉积预富集、构造反转及热流体改造、层间氧化成矿三个阶段;罗毅等()认为成矿作用历经了同生沉积成矿、油田流体叠加成矿和含氧含铀流体叠加成矿三个阶段,但并未对每个矿层的成矿作用开展更细化的研究。同时,杨松林()认为 铀矿床北部的钱家店矿床中的有机碳、指标对铀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带指示意义,但未说明地球化学与铀矿体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目前已在 矿床目的层姚家组下段揭露三层铀矿体,三层矿体均呈板状、层状和透镜状,与传统层间氧化带作用形成的卷状矿体具有显著区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系统采集 铀矿床中氧化带、还原带、氧化 还原过渡带的砂岩样品,对其开展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探讨各分带铀含量及

4、迁移规律,研究其成矿作用,为 铀矿勘查及工程部署提供地质理论依据。地质概况松辽盆地处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图),四面环山,盆山之间以深大断裂为界。研究区位于二级图 松辽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及其西南部构造单元区划图()()()二级构造单元及编号;盆地界线;二级构造单元界线;三级构造单元界线;铀工业矿孔;铀矿化孔;研究区;开鲁坳陷区;西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西部斜坡区;中央坳陷区。构造单元开鲁坳陷与西南隆起区的过渡部位(图),盆地内部发育厚层的白垩纪陆相碎屑沉积地层。其中:早白垩世的断陷盆地阶段发育九佛堂组、沙海组及阜新组等;晚白垩世的坳陷期阶段发育了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

5、等(李娟等,;蔡建芳等,;王海涛等,)。姚家组下段为研究区主要找矿目的层。姚家组下段为半干旱 半潮湿气候条件下河道沉积。根据旋回特征,将河道沉积进一步细分为四个亚层(图),自下而上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亚层。第一亚层上覆于基底花岗岩之上,顶部为薄层泥岩,底部常发育河道滞留沉积砾岩,中部为中、粗砂岩,砂质砾岩,粒度偏粗,渗透性好;第二亚层与下伏第一亚层呈突变接触,其顶部泥岩基线值与第一亚层区别不大,砂岩粒度、渗透性相对较均一;第三亚层粒度偏细,以中、细砂岩为主;第四亚层为姚家组下段顶部隔水层,岩性以紫红色泥岩为主。第一、第二和第三亚层砂体中均发育层间氧化带。氧化带的形成是由于氧化作用使岩石

6、中的 转变为 ,导致 含量升高,平均值大于 (杨松林,)。研究区氧化带在平面上呈舌状北东向蜿蜒展布,垂向上呈现出“上、下层状氧化,中部舌状延伸”的特点。氧化带内发育砖红色、褐红色、褐黄色氧东 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年图 地区地层柱状图 化砂岩,普遍发育强烈的赤铁矿化及浸染状褐铁矿化。灰色砂体呈带状分布于氧化带东侧,沿氧化作用方向可依次划分为过渡带与还原带,岩性为灰色和浅灰色细、中、粗砂岩,常见炭化植物碎屑、灰色泥砾和黄铁矿。过渡带内发生褪色现象,见较强黏土化,岩石呈浅灰色。与典型层间氧化带结构明显第 期武飞等:松辽盆地南部 铀矿床姚家组下段地球化学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不

7、同的是,研究区过渡带与还原带内除发育灰色砂体外,还具有上、下双层氧化带,残留灰色砂体呈透镜体状“夹持”于层状氧化砂体中。区内目前揭露、号矿体,分别位于一、二、三亚层过渡带中。矿体受氧化带控制,呈板状、透镜状产出(图)。号矿层为区内主要矿层,产于第一亚层含矿灰色砂体中,多赋存于灰色层下部靠近下氧化带上翼,呈板状、透镜体状展布,平均铀量为 ,揭露品位最高达 ,单矿体最高铀量为 ;号矿层产于第二亚层灰色层上部,靠近上氧化带发育,平均厚度为 ,平均铀量为 ;号矿层位于第三亚层透镜状含矿灰色砂体中,该层矿体规模小、品位低(小于 ),而埋深浅(小于 )、厚度一般较大,与、号矿层矿体差异较明显。样品采集及分

8、析测试 年笔者对工作区 个钻孔(图)进行了跟踪取样,在找矿目的层姚家组下段砂体中采集 组地化环境和微量铀钍样品。采样质量关系到样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利用性,所有样品的采集参照国际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首先,每口井采样前,根据钻孔设计书及实际岩芯情况并结合相邻剖面图,布置相应的姚家组下段各亚层取样图,确保样品选择的均匀性和代表性,并按照“同层位、同砂体、同岩性、同颜色、同环境”分类;其次,所有样品均现场采取新鲜岩(矿)芯,及时用石蜡封存,防止样品失水和氧化,样品重量为 。测试工作由核工业二四三大队化验室完成。全硫、有机硫测定采用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有机碳测定采用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采用感耦离子体

9、原子发射光谱法(上海宝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测定则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微量铀测试仪器为 型铀分析仪(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二氧化碳及硫元素测试仪器为高频碳硫分析仪(珀金埃尔默股份有限公司)。姚家组下段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区姚家组第一、第二、第三亚层的氧化带、还原带、过渡带砂岩中的地球化学环境样品进行均值统计,总结分析不同亚层砂岩中 、有机、全、等含量(表)及地球化学特征。氧化带样品的岩性为砖红色、褐黄色、褐红色中细砂岩,还原带为灰色、深灰色中粗砂岩,过渡带为浅灰色、灰白色、浅砖红色中细砂岩。()对比各亚层不同分带砂岩 的数值(图),可以看出氧化带中 的比值最高,第一、第二、第三亚层平均值分别达

10、 、。氧化带中铁比值较高是因为氧化作用将砂体中 转变为 ,导致 含量升高(杨松林,);而 的比值代表氧化作用强度,说明氧化作用的强度第一亚层最高。在还原带中 的比值较低,第一、第二、第三亚层还原带平均值分别为 、,代表还原环境,通过数据对比,说明第三亚层岩石较其他亚层还原能力强。过渡带位置的 比值平均值为 ,指示了一种混杂的地球化学环境,氧化流体中的 被黄铁矿等还原物质还原为 ,铀在其中沉淀,同时部分还原物质中的 转化为。而在此过程中,过渡带岩石中 比值高于还原带,低于氧化带,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过渡带。()岩石中有机碳含量是衡量还原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其含量大于 时,岩石就具备比较好的还原

11、能力(杨松林,)。由图 可知,还原带中 有机含量最高(),第一、第二、第三亚层平均值分别为 、,高于过渡带中第一、第二、第三亚层砂岩的平均值(分别为、),各亚层氧化带砂岩中最低,平均值分别为 、和 。这与灰色砂岩中可见炭屑,而红色、浅灰白色砂岩中少见炭屑是相符合的。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层间氧化作用所致,红色和黄色砂岩中有机质碎屑被氧化,转变为有机酸随铀共同迁移,导致含量降低。而灰色砂岩处于还原环境,有机碳保存最好,含量最高,部分灰色矿化砂岩位于过渡带,有机碳含量有所下降。通过数据对比,总体上第三亚层各分带岩石中有机含量远高于其他亚层,说明第三亚层砂体有机质碎屑未遭受氧化作用,有机碳没有损耗,

12、进一步说明第三亚层矿体为原生预富集成矿,未进行后期流体叠加改造。()全在不同地球化学类型砂岩中的含量变化较大(图)。过渡带砂岩中的 全含量较高,第一、第二、第三亚层平均值分别为 、东 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年书 书 书图 3 典型铀矿体展布图F i g.3 D i st r i b u t i o nma po f t yp i ca l-u r a n i u mo r e-b o d i e s1.上白垩统姚家组上段;2.上白垩统姚家组下段第四亚层;3.上白垩统姚家组下段第三亚层;4.上白垩统姚家组下段第二亚层;5.上白垩统姚家组下段第一亚层;6.海西期花岗岩体;

13、7.泥岩;8.砂岩;9.砂质砾岩;10.花岗岩;11.氧化带;12.过渡带;13.还原带;14.泥岩隔水层;15.铀矿体;16.铀矿化体。第 期武飞等:松辽盆地南部 铀矿床姚家组下段地球化学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书 书 书表 1 姚家组下段不同分带砂岩地球化学环境指标对比表T a b l e1 C o mp a r i so no f g e o ch e mi ca l e n vi r o n me n t a l i n d i ca t o r s i nd i f f e r e n t sa n d st o n e s o f t h el o w e r Y a o j i aF

14、o r ma t i o n地化指标第一亚层第二亚层第三亚层氧化带过渡带还原带氧化带过渡带还原带氧化带过渡带还原带C有机/%0.027 0.256(0.080)0.032 0.964(0.099)0.032 1.204(0.181)0.018 0.143(0.072)0.050 0.389(0.108)0.029 1.515(0.103)0.027 0.133(0.127)0.042 0.178(0.133)0.037 0.230(0.156)C O2/%0.076 9.955(1.912)0.590 24.153(4.476)0.513 6.816(2.301)0.086 5.958(1.4

15、98)0.381 8.370(2.013)0.287 10.919(2.660)0.044 2.502(0.832)0.099 0.700(0.363)0.147 6.237(3.163)S全/%0.005 0.076(0.017)0.014 0.534(0.211)0.005 0.943(0.089)0.005 0.065(0.016)0.007 1.295(0.243)0.005 6.704(0.282)0.006 0.165(0.021)0.007 0.069(0.025)0.006 0.013(0.026)S有机/%0.002 0.027(0.005)0.004 0.062(0.019

16、)0.002 0.094(0.011)0.003 0.044(0.006)0.004 0.538(0.023)0.002 0.120(0.017)0.002 0.013(0.005)0.004 0.051(0.016)0.004 0.057(0.011)F e3+/%0.310 2.893(1.276)0.248 2.822(0.850)0.022 1.573(0.574)0.454 11.190(1.694)0.319 1.617(0.842)0.116 9.980(0.836)0.470 2.129(1.075)0.191 1.328(0.611)0.227 1.332(0.482)F e

17、2+/%0.155 2.077(0.703)0.404 2.691(1.346)0.230 2.582(1.144)0.155 1.980(0.742)0.482 4.192(1.414)0.466 3.150(1.249)0.184 1.073(0.438)0.156 0.638(0.397)0.215 1.493(0.761)F e3+/F e2+0.47 7.44(3.89)0.23 4.35(0.93)0.01 4.83(0.68)0.27 6.22(3.16)0.13 2.79(0.82)0.10 3.17(0.62)0.79 7.75(2.48)1.03 2.13(1.50)0.2

18、4 4.90(1.13)U/10-63.75 7.93(3.89)1.31 36.66(10.27)1.39 13.69(5.88)3.52 1.01(1.90)1.57 33.54(6.70)3.45 6.33(4.77)0.97 7.73(2.72)1.35 18.20(4.37)0.88 15.20(3.98)T h/10-61.08 3.28(2.22)10.86 12.41(11.64)5.42 16.67(9.47)12.32 6.55(9.51)7.33 11.41(9.60)6.95 17.94(11.88)6.12 13.6(9.22)6.27 15.57(10.66)2.9

19、2 19.27(10.79)T h/U5.24 6.25(4.53)0.34 8.29(1.13)1.22 3.90(1.61)3.50 6.49(5.01)0.34 4.67(1.43)2.01 2.83(2.49)1.76 6.31(3.39)0.41 7.13(2.14)1.06 2.16(2.47)注:括号内为“平均值”。东 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年图 研究区钻孔取样分布图 勘探线位置及编号;铀工业矿孔;铀矿化孔;铀异常孔;无矿孔。图 姚家组下段不同分带砂岩 平均值直方图 ,其次为还原带砂岩,平均值分别为 、。氧化带砂岩中 全含量最低,平均值均小于 ,表明氧化

20、带砂岩中的黄铁矿经层间氧化作用几乎全部消耗完,而过渡带砂岩中经还原作用形成蚀变黄铁矿,其 全含量较高。且在矿化样品中常见细晶状、草莓状黄铁矿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黄铁矿对铀成矿的贡献。同时,第三亚层还原带、过渡带 全含量平均值为 ,说明第三亚层砂体未经过后期氧化作用,且第三亚层矿石中黄铁矿多为细晶黄铁矿,少见草莓状黄铁矿。图 姚家组下段不同分带砂岩 有机平均值直方图 图 姚家组下段不同分带砂岩 全平均值直方图 ()为氧化 还原敏感元素,表现为氧化条件下易溶,还原条件下不溶,在贫氧环境中自身富集。研究区姚家组下段不同分带 值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图),指示沉积水体为富氧水体。灰色类砂体中 值明显降

21、低,表明姚家组下段灰色砂岩在自身富集的基础上受后期含铀富氧水的影响,使 值变化范围较大。讨论前人研究发现,研究区姚家组下段铀矿化具有复成因成矿作用,主要分为同生沉积预富集成矿作用和流体混合改造叠加成矿作用。同生沉积预富集发生在姚家组成岩期,沉积期形成大规模辫状河道砂体,继上覆嫩江组开始沉积之后含矿层姚家组第 期武飞等:松辽盆地南部 铀矿床姚家组下段地球化学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图 姚家组下段不同分带砂岩 平均值直方图 被逐渐埋深,层间水被排出,铀元素被带出并重新分配,被有机质、黏土矿物等吸附剂固定在灰色层中,形成铀的初始富集,此时灰色砂体中的铀丰度可达 ,灰色泥岩透镜体则更高,甚至可直接形成板状铀

22、工业矿化。晚白垩世末期的构造反转运动使姚家组下段地层在盆地西南缘遭受掀揭,出露地表,在盆内形成剥蚀天窗,从而改变了区图 地区不同层位铀含量箱型对比图 域水动力条件,形成了西南部蚀源区补给 承压含水层径流 天窗排泄的局部地下水循环系统,从而促进了含氧含铀水的渗入氧化作用,形成氧化带;同时构造反转作用使深部地下水和层间水被排出,与深部含油气形成还原流体,沿深断裂上侵、渗出,以烃类为代表的还原物质被包藏、吸附于含矿砂体内,增加了砂体的还原容量,形成还原带;在氧化流体中主要以铀酰络合物形式存在,而还原流体富含甲烷气与硫化氢,氧化流体与还原流体混合,改变了姚家组下段砂体地化环境,形成氧化 还原过渡带,并

23、通过甲烷气与硫化氢将铀酰络合物还原,形成铀矿物,在沉积预富集基础上叠加成矿(李延河等,;宁君等,;丁波等,;黄少华等,;封志兵等,)。花岗岩基底至姚家组下段洪泛底部铀含量变化分析 为了直观展现研究区内由花岗岩基底到姚家组下段洪泛底部微量铀在各分带含量的变化特征,绘制不同层位铀含量均值箱型图(图)。可以看出,铀含量均值的下四分位数、中位数及上四分位数均在第一至第三亚层氧化还原过渡带处增加,箱东 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年体增大,这反映了过渡带铀含量均值普遍偏高。第一亚层下氧化带较上氧化带下四分位数及中位数小,箱体小,此现象反映了下氧化带对号矿体的贡献较上氧化带大,而第二亚

24、层则相反。这也解释了本区 号矿体靠近下氧化带上翼发育,号矿体靠近上氧化带发育的原因。顶部泥岩格挡层由底至顶下四分位数及中位数变化较大,上四分位数明显减少,箱体变小,说明第一、第二亚层的后生成矿作用明显。第一亚层、第二亚层从氧化带至过渡带箱体变化明显,说明其中的氧化砂体内铀均迁出;而第三亚层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其砂体内的铀含量变化不明显,这也说明号矿体为同生沉积预富集成矿。为了进一步研究铀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及迁移富集规律,利用迭代法计算出研究区内微量铀的背景值为 ,计算方法参考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水中铀含量划分标准,将自然底数加一倍、二倍、三倍均方差()的含量值确定被统计元素的偏高值、增高值和

25、异常值(佟术敏等,),并引进铀含量相对变迁系数()及铀迁移量()个参数。是用来表征铀迁移状态的一个参数,一般用各层微量铀含量平均值与背景值的比值反映。其中 的区域为迁出区,的区域为迁入区。是用来表征研究区铀迁出、迁入量的大小,一般用负值表示迁出、正值表示迁入。绘制了 地区各层分带剖面及其铀含量分布示意图(图)。从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号矿体分别位于第一、二亚层过渡带中,而第一、第二亚层过渡带铀含量分别为 、,均大于背景值,相对变迁系数分别为 、,均大于,说明此位置为铀迁入区,且迁入量较高,分别为 、。第三亚层过渡带与还原带地化数值较接近,其内氧化及还原反应不明显,将其合为第三亚层还原带,铀含量为

26、,相对变迁系数为 、铀迁移量为 ,为铀富集区,同时号矿体产于其中。研究表明 地区第一、第二亚层过渡带,第三亚层还原带为本区铀集中部位。基底海西期花岗岩铀含量为 ,低于背景值,相对变迁系数小于,铀迁移量为 ,表明其铀迁出现象明显;迁出的铀随含铀含氧水向上运移,在靠近其过渡带中被卸载,富集成矿。姚家组下段一至三亚层顶部均发育顶部泥岩格挡层,其铀含量均略大于背景值,相对变迁系数接近,说明其未参与成矿。第一、第二亚层顶底氧化带铀含量变化较大。第一亚层底部氧化带铀含量为 ,低于背景值,相对变迁系数为,铀迁移量为 ,说明其铀迁出明显,且迁出量高;顶部氧化带铀含量为 ,与背景值相近,相对变迁系数为 ,铀迁移

27、量为 ,此数据说明其铀几乎无迁出。底部氧化带铀迁出明显,迁出量远远大于顶部氧化带,说明第一亚层砂体中氧化 还原反应主要发生在底部。下氧化带中含铀含氧水与还原带中还原流体发生反应,使其中铀在顶部过渡带中卸载、富集,而其铀含量减少,铀在其顶部富集。这也解释了本区号矿体靠近下氧化带发育的原因。第二亚层与第一亚层情况相反,第二亚层顶部氧化带铀含量为 ,低于背景值,相对变迁系数为 ,铀迁移量为 ,而底部氧化带铀含量为 ,相对变迁系数为 ,铀迁移量为 ,顶部氧化带铀迁出量远远高于底部氧化带,说明在铀成矿作用中上氧化带对成矿贡献大,矿体主要发育其下部。同时,第一亚层下氧化带、第二亚层上氧化带均由于发生了含铀

28、含氧水与还原流体混合叠加,使其中的铀迁出,进入到过渡带中从而在其上、下部形成、号铀矿体。第三亚层上、下氧化带铀含量均接近背景值,相对变迁系数接近,铀迁出量接近,说明其没有铀迁出,此现象由于本层未经过明显的后期氧化 还原改造。号矿体的成矿作用,是砂体在沉积期被逐渐埋深,层间水被排出,铀元素被带出并重新分配,在还原带中富集成矿,为原生预富集成矿作用。地化环境指标与铀矿化的关系通过对姚家组下段一亚、二亚层段地化环境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对其过渡带结构进行定量表征(图)。姚家组下段第一亚段、第二亚段砂体 、有机含量与铀矿化空间配置关系图结合钻孔宏观圈定的氧化带界线,对研究区 、有机微宏观的平面表征及其与矿

29、化的赋存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亚层研究区内氧化主要发育于北西侧,宏观上钻孔圈定的氧化带与微观 值变化特征整体趋势一致,宏观圈定氧第 期武飞等:松辽盆地南部 铀矿床姚家组下段地球化学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书 书 书图 10 D L地区典型横剖面及其铀含量分布示意图F i g.10 T yp i ca l se ct i o na n du r a n i u md i st r i b u t i o ni nD La r e a1.上白垩统姚家组下段第四亚层;2.上白垩统姚家组下段第三亚层;3.上白垩统姚家组下段第二亚层;4.上白垩统姚家组下段第一亚层;5.海西期花岗岩体;6.泥岩;7

30、.砂岩;8.砂质砾岩;9.氧化带;10.过渡带;11.还原带;12.铀矿体。东 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年化带内 值普遍在 以上,在青龙山以北可见 高值区呈北东条带深入到过渡带内(图),过渡带 值在 与矿体吻合较好(图);而 有机则呈由东至西含量逐渐减少的特征,还原带 有机含量大于 ,过渡带 有机为 ,氧化带 有机则小于。第二亚层氧化带前锋线呈舌状展布,有机曲线呈弧形顶部指向氧化带,在前锋线左翼,由北至南含量递减,前锋线右翼由东至西含量递减,在过渡带中 有机曲线与铀矿体形态吻合较好,有机含量为 ;而 值曲线形态与氧化带一致,呈舌状展布,顶部指向还原带,氧化带 值大于,过

31、渡带 值为 ,还原带 值则小于 。图 地区 ,含量与铀矿化空间配置关系图 ,姚家组下段第一亚层 、有机含量与铀矿化空间配置关系图;姚家组下段第二亚层 、有机含量铀矿化空间配置关系图;氧化带界线;铀矿体;等值线;有机含量等值线。结论()铀矿体主要分布在 值为 、有机含量为 的岩层。()区内、号铀矿体主要产出在第一、第二亚层过渡带和第三亚层还原带中。其中,、号矿体由流体混合改造叠加作用形成,号矿体为原生沉积预富集。氧化带对矿体控制明显,第一亚层底部氧化带铀迁出量较高,号矿体靠近其上翼发育,号矿体则靠近第二亚层顶部氧化带下翼发育。参 考 文 献蔡建芳,聂逢君,杨文达,等,开鲁坳陷宝龙山地区铀矿化特征

32、及控矿因素分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丁波,刘红旭,刘章月,等,松辽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铀矿中局部排泄源的控矿作用与成矿模式研究 地质学报,():封志兵,聂逢君,宁媛丽,等,盆地内部砂岩型铀矿找矿技术的设计与探讨 地质学报,():封志兵,聂逢君,夏菲,等,砂岩型铀矿的矿体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铀矿地质,():封志兵,聂逢君,严兆彬,等,松辽盆地西部斜坡构造 流体演化特征与铀聚集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地浸砂岩型铀矿取样规范:北京:中国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黄少华,秦明宽,郭强,等,松辽盆地西南部 矿床青山口组砂 泥岩协同成岩作用及其铀成矿效应 地

33、球科学:李娟,舒良树,松辽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李延河,段超,赵悦,等,氧化还原障在热液铀矿成矿中的作用 地质学报,():第 期武飞等:松辽盆地南部 铀矿床姚家组下段地球化学特征与铀矿化的关系罗毅,马汉峰,夏毓亮,等,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及成矿模式 铀矿地质,():聂逢君,严兆彬,夏菲,等,内蒙古开鲁盆地砂岩型铀矿热流体作用 地质通报,():宁君,夏菲,聂逢君,等,浅析松辽盆地南部姚下段灰色砂体与铀成矿关系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佟术敏,宁君,柳东良,等,松辽盆地南部通辽 通榆地区姚家组铀、铁和有机碳分布及指示意义 铀矿地质,():王海涛,夏菲,李继木,等,松辽盆地南部砂岩型铀矿床铀成矿作用特征及成矿模式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杨松林,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特征 古地理学报,():章展铭,内蒙古通辽地区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研究 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铀矿水化学找矿规范:北京:中国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东 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