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人教版人教版 20222022 年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考点大全笔记年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考点大全笔记 选择题 1、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据此完成 12 题。(1)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2)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宙 D.新生代 答案:D B【提示】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历程 解析:2 暂无解析【解答】(1)读图可得,出现最早的是鱼类。(2)宽度越大,生物物种越多,由此可得,爬行动物物种最多的是中生代。2、家住牡丹江市(45N,13
2、0E)的小明在网上晒出江边拍摄的日出图。读图完成 12 题。(1)照片上遮盖的日期,可能是()A.4 月 1 日 B.7 月 1 日 C.9 月 1 日 D.11 月 1 日(2)小明通过测量得出该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其数值约为()A.22B.32C.45D.55 答案:D B【提示】时差 昼夜更替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根据右图中信息,当地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 6 时,则当地时间应为 6:40,白昼时间少于 12 小时,为冬季,所以 A、B、C 错误,选 D.(2)11 月 1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10S 左右,正午太阳高度=90(10+45)=35,最近接 35
3、的是 B,所以选 B.3、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外部圈层由 A、B、C 三部分组成,其中 C 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 E、F、G 三部分组成,其中 G 为地核 C.E、F 合为岩石圈 D.地球的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答案:D【提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4 地球外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
4、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故 ABC 为地球外部圈层,D 为地壳,EF 为地幔,G 为地核。【解答】A.外部圈层为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A 为大气圈,B 为生物圈,C 为水圈,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底部,故不符合题意;B.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图中可知 D 为地壳,EF 为地幔,G 为地核,故不符合题意;C.上地幔存在一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故 DE 为岩石圈,故不符合题意;D.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故符合题意。故选 D。4、2021 年某月某日,我国某太阳能援建项目组成员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拍摄了当地太阳能
5、光伏发电板的照片。读图,完成 12 题。(1)拍摄者面向()A.东南 B.西北 C.西南 D.东北(2)该图拍摄的时间可能为()A.5 时 B.10 时 C.15 时 D.20 时 答案:5 A B【提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时差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阿根廷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太阳能电池板面向正北,以太阳能板底座为基点建立指向标,观测者拍摄照片的朝向为东南方向。(2)由图可知,太阳能电池板的影子朝向西南方向,说明太阳在东北方向,南回归线以南区域太阳东升西落,太阳运动轨迹主要在北部天空,故拍摄时间区间为 612 点。5、北京时间 2021 年 10 月 21 日 16 时 36 分,在日本
6、本州岛东南海域发生了 5.6 级地震,震源深度 350km。图4 示意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据此完成 1314 题。6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2)此次地震发生时()A.地震台无法监测到波 B.本州居民只感受到上下颠簸 C.b 波比波先传到地面 D.震源附近各地地震震级不同 答案:B C【提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地球外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震源深度 350 千米,超过了莫霍面,位于上地幔,B 正确。a 波是横波,b 波是纵波,b 波比波传播速度快,先到地面。地震发生在海底,a 波不能穿越海水,但可以在地壳
7、中传播到陆地上,本州居民既能感受到上下颠簸,也能感受到左右摇晃;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源附近各地烈度(地震破坏程度)可能不同。综合题 6、2020 年 5 月 6 日印尼班达海发生 7.2 级地震,震源深度 110 千米。下图示意班达海震中所在位置的“地球7 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 m、n 分别代表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则:m 为 ;n 为 。这两个界面是通过研究 而被发现的。(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圈层),地震引发的 (次生灾害)威胁周边国家和地区。(3)此次地震,甲、乙两地最先测得 (横波、纵波),两地分别测得的震级 。A.小于 7.2 级 B.甲震级小于
8、乙 C.均为 7.2 级 D.无法确定(4)震前准备是个人和家庭开展地震自救最为重要的一环。震前准备包括:、等。答案:(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震波(2)地幔;海啸(3)纵波;C(4)准备应急救援包;经常参加地震撤离演习;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树立防震意识:牢记地震撤离路线;熟悉附近应急避难场所 解析:(1)该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m 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n 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2)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 110KM,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33KM,地幔的深度为 2900KM,因此该震源位于地幔。印尼属于群岛
9、国家,四面临海,海底地震易诱发海啸等灾害威胁周边国家和地区。8 (3)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速度快于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能在固体、液态和气体中传播。因此地震发生后先测得的是纵波,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甲、乙两地均测得震级为 7.2 级。(4)地震的防灾减灾中措施中,震前应该准备的包括:学习地震基本急救知识,制订应急预案,准备好防震应急包,包内配齐应急物品(如药品、食品、饮料、电筒、口罩等),开展紧急避险、撤离与疏散的演练活动等。【小提示】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横波的速度比纵波慢。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
10、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部分)。7、“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行星的名称:A ,B 。(2)图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和 之间。(填写行星名称)(3)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的普通性表现在它与其他七颗行星在绕日公转时具有 、。(4)在太阳系中,地球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特殊行星,其有利的自身条件有 ;。答案:(1)土星;金星(2)火星;木星 9 (3)同向性;共面性;近圆形(4)适宜的温度;适宜呼吸的大气
11、;液态水 解析:(1)依太阳系距太阳远近的行星分别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所以 A 是土星,B 是金星。(2)小行星带分布于火星与木星之间。(3)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它的普通性表现在它与其他七颗行星在绕日公转时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形。(4)地球上有生命物质的条件主要有: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地球上有液态水。原本地球上没有水。安全稳定的行星际空间,八大行星各行其道,其运行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特征。可见此图所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大小行
12、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小提示】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1)“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8、读云南省简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 材料一:世界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海拔 2400 余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材料二:2020 年 6 月 24 日 16 时 30 分许,云南德宏州盈江县弄璋镇古里卡村古里卡老寨下南姐双杆坡发生一起山体滑坡自然灾害,3
13、名群众失联,德宏州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地区。(1)丽江古城夏无酷暑的原因是地处云贵高原 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且大气 弱,大气保温作用弱。(2)云南澜沧江上游沿岸居民多选择河流 作为居住地与耕作地,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沿河 方便,且地势较高不易被 淹没。(3)云南德宏州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有 。答案:(1)海拔(地势);少;逆辐射(2)阶地;取水;洪水(3)地壳活动活跃,岩层(岩体)比较破碎;地形起伏大;降水量大且集中;植被覆盖较差人类活动频繁,11 地表结构(植被)破坏大 解析:(1)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丽江位于云贵高原地区,夏季由于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
14、低。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且由于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夜晚的保温作用弱,因此昼夜温差大。(2)考察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河流上游地区,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居民一般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势较为平缓的河流阶地上,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沿河取水方便,且地势较高不易被洪水淹没。(3)考查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德宏州位于横断山区,地壳活动频繁,岩石较为破碎,容易被侵蚀;位于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加上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足,流水的侵蚀作用强;同时,由于该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严重,进一步加剧了该地的
15、泥石流灾害;【小提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归纳一句话就是“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相对集中,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聚落规模一般较大,聚居人口较多。地势落差较大的区域聚落分布相对分散,聚落规模一般较小,聚居人口较少。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