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苏轼诗词中的“长江”情怀_李玲玉.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6380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诗词中的“长江”情怀_李玲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轼诗词中的“长江”情怀_李玲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轼诗词中的“长江”情怀_李玲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苏轼诗词中的“长江”情怀?苏轼诗词中的“长江”情怀李玲玉内容提要:作家创作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其生活环境的影响,知人论世是深入了解一位作家的开始。苏轼出生在具有浓厚文学气氛的蜀地,其一生几经起伏,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本文以苏轼的人生与长江的交合为研究的切入点,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苏轼诗集合注苏轼词集为依据,梳理苏轼的渡江经历,并着重分析其笔下“长江”诗词的风格、手法及其蕴含的思想内容,从中探究苏轼“长江”诗词所表达的情怀以及这些诗词在苏轼总体诗词中的地位。关键词:苏轼诗词;长江;艺术技巧;思想内容长江是中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对中国人来说,长江一直都是一个熟稔于心的名词。古往今来以长江为载体抒情感

2、慨的诗人数不胜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留下了无数 关于长江的诗篇。而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对诗词、书画、散文等无不精善,是一难得的艺术全才。苏轼的诗词作品内容丰富,有相当数量 的诗词 与长江相关。目前学术界对苏轼诗词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成果,相较而言,从苏轼渡江人生经历与长江描写这一角度切人研究 的还比较少。以“苏轼”“长江”为关键词可直接检索到文学类的研究成果篇,其中只有篇是总体分析苏轼整体诗词中“长江”意象,其余文章或是在对苏轼创作的有关赤壁的三篇作品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分析中才提到长江,或是对其嘉

3、祐四年所创作的江行诗进行分析,由此可看出对苏轼诗词中“长江”情怀的研究仍属于薄弱环节。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从苏轼一生中经过长江的经历出发,将这些时期苏轼留下的有关江的诗词加以整理,从而以“长江”为切人点,结合苏轼人生经历,从不同的侧面进一步(!)萧涤非中编:杜甫 全集校注卷十七,北:人文学出版社,年版第 页。?卜海锆出版 社编,凌枫等注评:宋词酋,海:卜海士箱出版 社年 版,第?地方 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探究苏拭思想情感的发展演变与诗词创作 的契合之处。一、苏拭与长江的关系()“长江”略述从地理空间来看,长江从西向东,自唐古拉山一路奔涌而下,在上海市汇人东海;从历史长河中来看,我国长

4、江文明丰富了 中华民族文明的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之一。“江”“大江”“天堑”“蜀江”“扬子江”这些名称都体现了中 国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长江的认、,因此对长江的定义各个时代也有所差别;本文进行研究的“长江”,以现代对长江的定义为准,即发祥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 国的西南部(包括青海、西藏、云南、四川等地)、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最后在上海市汇人东海,其中又以长江干流为主要研究方向,即以宜昌市以上河段为上游,宜昌市至湖口县的河段为中游,湖口县至出海口段为下游。长江各段有不同的别称。源头到当曲河口别称为沱沱河,当曲河口到玉树又称通天河,而玉树到

5、宜宾则称为金沙江,宜宾以下称长江,其中宜宾至宜昌段别称川江,城陵矶至枝城别称荆江,镇江至扬州别称扬子江。“长江”的说法在宋代已被广泛接受,“大江”的提法也在宋代趋于流行,此外在太平寰宇记中也有将长江下游称为“京江”的记载?。宋代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使得文人士大夫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寄情山水成为常见的创作方式。长江在宋代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宋代商业发达,大量商品需通过长江运送到全国各地;同时,南方农业灌溉也离不开长江,因此许多文人将眼光放到长江,对长江历史文化的吟咏、对长江自然景物的赞赏以及对长江人文风俗的描写等成为宋代诗词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以长江干流为中心,将长江别称纳人考虑,由此出发来分析

6、苏轼诗词中对长江的描写。(二)苏試的长江生活经历巴山楚水的出生环境以及多次贬谪的经历让苏轼与长江结下不解之缘,苏轼也常称长江为“我家江水”(游金山寺)?“吾家蜀江”(东湖)?。故乡对作家个体情感的影响是长久 的,古往今来有许多先辈留下了有关长江的壮丽诗篇。正是在这些内外环境的熏陶下,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作品中多次提及长江,具有深沉的“长江”情怀。苏东坡有一首关于长江的题画诗李思训长江绝岛图,诗中虚实结合,采用拟人、谐音等修辞手法,刻画出长江富有生活气息、壮阔奔腾的风格特点,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直接体会到苏轼自身对长江本质特征的理解以及对其发自本心的热爱与赞美。可以说,长江是苏轼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元

7、素之一,也是我们理解其整体人生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关键一环。初出茅庐,顺江而下,意气风发在蜀地秀山灵水的滋养下,苏轼从小就接受着来自各方的文化熏陶,得天独厚的家学渊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三曾记载:“大江西南自六合县界流人,晋祖逖击楫中流自誓之所,南对丹徒之京口,旧阔四十余里,谓之京江。”(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 页。同上,第 觅。苏轼诗词中的“长江”情怀?上水 照、崔 铭:苏轼传,天汴:天汴人民出版社,年 版,第:乂同丨:,第 页。(沽)冯 应榴辑 汴,黄 仟轲、朱怀春校 点:办轼诗 集合冲,丨?海:丨?海出版 社,年 版,第贝。源更为他的

8、成才提供了重要条件。满腹才华,胸怀报国之志 的苏轼,走出蜀地,踏入求仕之路。二十一岁的苏轼与父兄一起在嘉祐元年()出川进京。苏轼在京城成名后不久,其母亲病故,父子三人遂返家主持丧事;自嘉祐二年六月起,苏轼就一直在家守孝,直至嘉祐四年秋,父子三人才从四川举家迁往京城,从眉山 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下,离开生长的故乡,途经嘉州(四川乐山)、泸州(四川泸州)、渝州(重庆)、涪州(重庆涪陵)、忠州(重庆忠县)、夔州(重庆奉节),出三峡至江陵(湖北江陵)后改为陆路。嘉祐六年苏轼至陕西凤翔就任,他本以为自己的政治抱负将得以实现,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给他带来了巨大打击,随后更多不幸接踵而至,治平二年()妻子王

9、弗撒手人寰,第二年四月父亲也离世,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于六月“由汴水,人淮河,溯江而上,经江陵人蜀,扶柩还乡,依礼守制家居”?。仕途坎坷,沿江前往贬所苏轼兄弟二人服丧完毕后于熙宁二年()还朝,此时正碰上神宗与王安石推行变法,在长久的争辩中,苏轼再而三地批判新法,招致不满,“新任侍御史 知杂事谢景温奏劾苏轼兄弟于治平三年扶丧回乡时,利用官船贩运私盐、木材、瓷器等物”?后虽经司马光等旧 臣辩解,苏轼已深感疲倦,上疏请求外任,最终批为杭州通判。熙宁四年路经扬州和镇江,跨江奔赴杭州任职。元丰三年(),苏轼左迁黄州。此次被贬,他路过长江,不久便带着家人定居在了紧靠长江边的临皋亭,开启了他的贬谪生活。他在黄州

10、的生活并不孤单,开垦荒地、搭建房屋、招待亲友,还常常乘船跨江,与江对岸 的王齐愈、王齐万兄弟往来密切。尽管苏轼是“为文所累”,但儒家入世的思想依旧影响着他,走在长江边,目睹当地百姓的生 活状况,大多诉诸笔端。总之,苏轼在黄州生活中,长江边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长江送别亲友 的生活经历以及长江自身所携带的文化内涵等,使其这一时期创作了不少带有长江意象的作品;直到元丰七年,神宗才发布诏令,将苏轼改授汝州,苏轼又再次北上。将近五十岁,苏轼的仕途才算是迎来了光明前景;他在元祐政坛上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但好景不长,他不久便陷入了元祐党争。苏轼无意于这些党派斗争,多次请求外任,终于在元祐四年(),朝廷批准他外

11、任杭州知州,他再一次踏上了南下的道路。元祐七年哲宗为举办郊祀之礼,召苏轼回京。绍圣元年(),重回朝堂 的章惇等变法大臣,以打击元祐党人为目标,苏轼首当其冲受到弹劾,最终被贬至岭南,从定州出发,途中跨江经过扬州江仪征六合一南京当涂湖口一九江而南下。晚年游江,看破世事元符三年(),苏轼被重新召回。年事已高,再加上佛老思想的影响,苏 轼已不再纠结于功名进退,只追求“孤云倦鸟空来往,自要闲飞不作霖”(次韵郑介夫。晚年的苏轼渴求定居常州,在家人忙于搬家时于金山与友人游玩,此后多次在镇江仪征常州一带往返。在此次的金山出游中苏轼身体已微感不适,后来几月间病情时增时减,不久便于建?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

12、(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同上,第页。同上,第页。同上,第页。同上,第页。同上,第页。同上,第页。同上,第页。同上,第同上,第页。同上,第 页。中靖国元年()去世。苏拭一生跌岩起落,初展才华便名满京城,在时代潮流、朋党之争的裹挟下几经波折,在南北升迁贬谪的路途中多次经过长江,浩荡的江水见证了他的人生,也承载了他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对这时期留下的“长江”诗词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二、苏轼诗词中的“长江”苏轼一生创作颇丰,包括诗词歌赋等多种文体,本文主要以其诗词创作为依据,经过梳理得出苏轼在经过长江时的作品 中,共有初发嘉州犍为王氏书

13、楼等七十九首诗歌和南乡子?春情临江仙?夜归临皋等十八首词涉及长江。(一)苏拭笔下长江之壮美长江所呈现出的壮美风貌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时序节气等密切相关。长江上流自高山奔腾而下波涛翻滚,呈现一派浩荡之势,苏轼首次出川经长江时在初发嘉州中便感叹其“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的雄壮之美,在苏轼笔下,此段的长江最大的特点便是寒气森森,江雾弥漫“江边日出红雾散,绮窗书阁青氛氲”(犍为王氏书楼)?、“日落红雾生”(夜泊牛口)?、“江寒晴不知”(过宜宾见夷牢乱山)?、“霜落寒江波浪收”(愉州寄王道矩)?。顺流而 下进入三峡地区,此段长江更为壮阔,苏轼在入峡中写道:“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合水来如电,黔波绿

14、似蓝。余流细不数,远势竞相参。”?长江在巉岩峭壁间迂回奔流,以“大江从西来,上有千仞山。江山自环拥,恢诡富神奸”(神女庙)?来描写长江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艰险与磅礴。除去地理因素外,时序节气的变化也使长江意象呈现出雄壮风格。春日积雪融化,尤其是上游段,山上的积雪消融,化为雪水流人长江,“日上山融雪涨江”(记梦回文二首)?,清澈刺骨的雪水加上蜿蜒曲折的地势,使此间更有独特的“雪浪”春色,如“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新滩)?、“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等。夏季的长江更加湍急,水流量上涨,波涛翻滚,浩浩荡荡,最著名 的便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15、,卷起千堆雪”,充分体现出长江的流动壮大之美。同样地,一天中不同时段的长江也是各有面貌,如“日上气暾江”?宽广平静的江面上太阳初升,如火光般照耀着,浩瀚之势跃然纸上;到了晚上长江又变得颇不宁静“江上东风浪接天”(三月三日点灯会?苏轼诗词中的“长江”情怀?客)。多种艺术技巧的运用也使长江的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同王胜之游蒋山中以一“浮”字写出不尽的长江似乎有与天相接的气势,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中“门前江水去掀天”?的“掀”字,也充分展现了长江蜿蜒无尽以及波浪滔天的壮阔场面。在巫山中更用一极具动感的“沸”字来形容江水翻动,其他如“江侵平野断”“江水深成窟”(荆州十首)?等也极具表现力,将长

16、江独有的气势形象地表达出来,形成了苏轼独特的豪放风格。(二)苏轼笔下长江之秀美出三峡后,便进人了长江的中下游,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渐趋平坦开阔,因此江水也随之平缓,“人峡喜峻岩,出峡爱平旷”(出峡)?,地势开阔,诗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见到了更多不同样貌的长江。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情,长江边的百姓靠着长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业文化,“鱼多 客庖足”(出峡),肥美的江鱼,清澈的江水,体现了长江的别样秀美。“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 到黄州)?,苏轼始终以一种赞美的眼光来看待长江,充分肯定长江给生活带来的诸多好处。长江中下游也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黄州段的长江则显得秀美明阔,如“欹枕江流碧

17、”(次韵和王鞏六首)?;苏轼也常运用富有新意的比喻来刻画长江别具一格的秀丽之美,如游金山寺中以“靴文”来比喻波纹,归朝欢?和苏坚伯固中以“雪”来比喻翻起的浪花,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中 以葡萄酒来比喻江水的碧绿清亮,晓至巴河口迎子由中以“镜面”来比喻江流的平静与清澈等,从不同角度来表现长江的精致秀美。(三)苏試笔下长江之清幽冬天的长江,广阔的江面上空旷清幽,“江空野阔落不 见”(江上值雪)?“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颇具清寒之气。秋季的 长江则渐趋平缓,秋风吹起阵阵涟漪,但却也不像冬天一般寒冷,更多的是一种清幽雅静之感,如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霜降水痕

18、 收。浅碧鳞鱗露远洲”?和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增张惺佺中“一千 顷,都镜净,倒碧峰”等,都显得十分清雅。苏轼不仅将满腔豪气寄寓在滚滚长江中,更从平静的江水中领会到其人生平淡之美。正是诗人多次的 渡江经历和生命中始终萦绕于心的“长江”情怀,使得他能够带着一双艺术的眼睛从多个角度来观照长江、寄寓情感,从而展现了 长江意象的多样风格。第年黄任朱怀校?苏轼诗集合注上上海古版社、!贝!卜上(?同同,同同?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同上,第 页。龙榆生校笺:东坡乐府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三、苏轼“长江”

19、诗词的思想意蕴苏轼大多诗词往往笔势雄浑,气韵生动,在清雄旷达的气势之中尽显刚柔相济之美。苏拭的诗词中常常以哲学意味的思考来超越现实人生 的苦难和悲愤,其诗最终是归于平和 与超脱,但却给人深刻的理性体验。苏轼的思想中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学说却并不矛盾,再加上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这些对“长江”的描绘,实际上也就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意蕴。(一)积极向上的豪气之情巴蜀之地自古豪杰辈出,汉有扬雄,唐有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在前人的感染下,苏拭早期作品多洋溢着青年人的浩然之气,故看见那滔滔奔流的长江,他心中不免满含激越。在此前对长江意象的分析中可看出,苏試风格中豪放的一面在此已有相当显现,“浩若涉大荒”“浩无

20、际”等对江水的描写实际上反映的是作者心中对未来人生的美好憧憬,也是他初出茅庐、渴望大展宏图 的理想壮志的宣言;同时苏轼也饱含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力图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仁宗后期,社会矛盾突出,战争、冗官、土地兼并等问题愈发突出,故苏轼此时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关心国事、忧心百姓的诗句,夜泊牛口中“煮蔬为夜飧,安识肉与酒。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就深刻反映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下贫富悬殊的现象;如黄牛庙中以诗经?小雅?大东“牛不服箱”的典故,将庙中受人供奉的黄牛与江边辛苦劳作的耕牛作对比,来嘲讽黄牛中看不中用,徒有其表,同时也在讥讽那些不付出却身居高位,辛勤劳作却沉沦下僚的社会生活现象。面对

21、这些不公,苏轼感叹“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上堵吟),充满对社会的责任感与浓烈的忧患意识。就算是在被贬之际,苏轼对黎民百姓的苦难依然十分关注,如鱼蛮子一诗,语含悲痛,通过对在长江上的渔民终身漂泊江上的生活环境的描述,表达对其境况的深切同情。其次,巴山楚水的 出生环境也使他深受蜀地文化的熏陶。沿江而下,一路上见到了许多蜀地的历史文化景观,创作了白帝庙神女庙昭君村八阵碛等讨论前人得失的咏史怀古诗,尽管在这些诗中大多流露的是对前人“生不逢时”“不遇”的感伤,但苏轼并没有因此而对现实感到失望,依然是以天下为己任,力求劾力上国、流惠下民。(二)潇洒自如 的旷达心境青年时期的苏轼不止受到儒家思想

22、的影响。蜀地是道教重要发源地之一,成都青羊宫是著名古观,传说是太上老君降生的地方;青城山传说为黄帝寻仙求道的宝地;大邑的鹤鸣山是张天师创设道教的开宗之地;江油窦山亦是道教名山。苏轼自身的阅读面也非常广泛,对庄子喜爱有加,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就曾说苏轼“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不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这说明在精神境界上道家思想更符合苏轼,道家思想赋予苏轼以理性。他在入仕之初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一切都不是自己能够主苏轼诗词中的“长江”情怀?(淸)冯应榴辑注,黄仟轲、朱怀存校点:苏轼诗集 合注?海:丨?海!籍出版 社什:版第 贞。上,第页。同,第贞,第 页。同丨,第 页。卜,第。宰

23、的,在白帝庙中“浩荡 荆江远,凄 凉蜀客悲”?以及望夫台中“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的描写,其实就是对人生不能自已的感慨,因此他对人生的生死得失的认识是超脱的,生死如朝 暮,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又如留题仙都观中以“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开篇,以长江、松柏等自然景物的永恒不变,与“舟中行客”“古今换易”作对比,写人生之短暂,但最后一句“超世无有我 独存”则体现了苏試面对这一切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旷达心境;而渔父四首中 的“渔父”便是苏轼追求旷达生活的象征,面对这“春江”,渔父“饮”“醉”“醒”“笑”,颇有隐士之风。我们更多时候可以看到在这些“长江”诗词中苏轼已经与其融为一体,

24、是“江上一蓑翁”的洒脱自在。(三)参透苦难的超脱之境佛教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也是从小就开始了的。苏轼母亲程夫人信奉佛教,故苏拭自幼耳濡目染,促使其仁慈、温厚的心灵世界的形成。成年后苏轼也常在寺院游玩,与僧人往来密切,互相交流修禅。在“长江”意象中体现更多的是佛教中认为世间“一切皆空”,一切皆如泡影般转瞬即逝的思想,并且这种观念在苏轼被贬黄州时起到了很大的慰藉作用。在初到黄州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对自己前半生的奔波劳苦以及对如今满眼荒唐事的嘲讽;但在定 慧院居住的这段时间,他不断反省自我、焚香习禅,在此过程中重新振奋起来,并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此时,佛教中“人生如梦”的观念在苏轼的创作中占据

25、上风,如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他酒醉后在江边漫步,静谧的夜晚,风静波平,他在想人生“何时忘却营营”,最终得出 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结论,可看出他对荣辱得失的淡然,心灵也重归 宁静。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力求在佛学思想中实现对现实人生的苦痛的解脱:“风流人物”固然风流一时,留下了众多不朽 功绩,但最终都变成了后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人生如梦似幻,不必过分纠结于建功立业,也不必因仕途无成而气馁;古来文人功业难就的苦闷与 悲伤被他以佛教的虚空、超脱思想过 滤掉,这种清淡朴实的思想,使其“长江”诗词显示出真淳。(四)与人生交融的“知音”之情同样地,面对浩荡的长江,苏轼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26、尤其在他被贬至黄州时,其日常生活便与长江紧密联 系。他先是自己寄居在一座名 为定惠院的寺庙中,然后一家人在官家驿站临皋亭定居,最后在长江边搭建起自家房屋、开垦田地,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此次被贬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初到黄州,他对一切都感到不适,只愿在晚间 时候出门,来欣赏这“江云有态清自媚”(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的晚景,并反思自己此前的人生。在次韵前篇中苏轼忧心“长江衮衮空自流,白发纷纷宁少借”?,自己在花落之时还在徐州,如今花又再开,己却被贬黄州,“万事如花不可期,余年似酒那禁泻”,此时他深陷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对人生的怀疑之中。在这种困苦环境下,苏轼固然有许多无奈和悲?地方文化研究辑

27、刊(第 十九辑)(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同上,第 页。同上,第页。同上,第 页。同上,第页。同上,第页。同上,第页。同上,第 页。伤,但他不会长期陷于负 面情绪,他有足够的毅力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所以不久之后他便重新开始著书立说、读经史文集、广交好友,从精神危机中走了出来。苏轼在黄州与王齐万兄弟交好,而王氏兄弟为大名 鼎 鼎的王氏书楼主人,苏轼与其在书楼中饱览天下群书,他们之间的交往充满了书香色彩,苏轼多次写诗文相赠,在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 郎狱中运用伍子胥的典故,来表达王家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没落,与自己朝为大臣、夕 为罪犯的经历

28、相比,都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在黄州 的生活使他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以至于在被重新召 回京城时,他对这片土地满怀不舍,临行前去拜访友人,在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中表达了对黄州的留恋之情,并且表示“他年一叶泝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如果有朝一日还能回来,请友人再为自己吹奏此曲。苏轼一生交友无数,有不少送别、唱和之作也借助长江来抒情表意;行人千里帆,宽阔的长江上是来来往往的送别之人,苏轼一生几经长江,此中还有一段时间生活在长江边,在此送别了不少亲朋好友,留下了许多 的送别酬唱之作。有的用语自然,如叙述故事一般讲述自己最近的生活环境、平常琐事等,如“今日江头天色恶”?,南歌子中对

29、好友怀民的叮嘱“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等,都显得语淡情深;有的满怀深情,“扶病江边送客,杖拏浦口回头”拖着病躯在江边送客,客走后回头的细节更加真挚感人;有的虽写送别,但并无伤感,反而饱含勉励之情,如醉蓬莱“酹羽觞江口”“饮公遗爱,一江醇酎”?,结尾苍茫,给予友人衷心的祝愿;在次韵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中表示自己对长江的喜爱正是因其绵延千里,一江甘水可将相隔千里的人联系起来,以此来劝勉弟弟不必忧心离别,有长江相连可以超越空间上的距离。又如送王先生的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将王先生矢 志不渝 的高洁品格 和 长江相提并论,表现出主客之间深厚的感情。其他诗作如“君如大江日千里,我如

30、此水千山底”(送张职方吉甫赴闵漕六和寺中作)?、“送君四十里,只使一帆风。江边千树柳,落我酒杯中”(陈季常见过三首)等,都将离别的忧伤消融掉,更多的是看破聚散离合的豪情。这些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人生的不由己感触更深,在寄与友人的诗词作品中,体现的是他对人生的超脱与放旷、不以忧愁困己,并且努力以自己的人生智慧来宽慰自己的亲友,由此可窥见其思想中理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即 以哲理来化解强烈的情感、以理性来调和情感表达的力度。因此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尽管寄托了强烈的感情,但因有理智的克制,其抒发就不会给人毫无节制、脱口而出之感,从而显得厚重、韵味无穷。总之,苏拭一生起起落落,其人生思想在无数的挫折中得到磨炼,

31、这些思想的成熟变化体现在“长江”意象中。在楚山楚水感染下开始的对“长江”的关注,贯穿着苏試的一生。苏轼诗词中的“长江情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 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这番话虽然是对自己文章的评价,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作者对“水”的一种偏爱与学习。从对“长江”意象的分析,我们也可看出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对江水的喜爱,以及从中汲取的精神财富。四、结语长江见证了苏試一生的失意与得意,在他处于低谷时给予他精神慰藉,这些涉及长江的诗词中对长江的描写所表现出的豪壮之气、旷达超

32、逸情怀以及所体现的磅礴之景与宽广胸怀也是苏轼留下的宝贵财富。结合渡江的人生经历对“长江”诗词进行分析,即时即景即情,分析苏轼面对同一条长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生发出 的不同感触,也是用以观照苏轼思想发展变化的角 度之一,且更加真实可感。将长江的自然之美与作者的情感相结合,增添了长江人文价值的同时,也锻炼了苏轼豪放旷达的品格,使苏轼的作品与人品得以经久不衰,获得无穷的艺术魅力。这些诗词在苏轼的总体诗词中来说,虽然数量不多,不能面面俱到,但可以作为探究他人生格局的一个角度。前期有关长江的作品较多,且类型比较丰富,包括咏史怀古、记录见闻、抒发己志等,对研究其前期的风格艺术、文学思想等来说,具有一定的代

33、表性;黄州时期,苏轼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与长江联系 更加紧密,在心理上也从长江得到了慰藉,故这一时期是使用“长江”意象的另一个高峰期;熙宁、元丰等其他时间段的相关作品,尽管连续性不强,但天性对“长江”的偏好也使其成为理解苏轼人生的角度之一,仍然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情感观念。总体上将这些诗词联系起来考察可以看出,苏轼对长江的重视和喜爱是贯穿一生的,具有深厚的“长江”情怀。苏轼对长江的描写常常是发端于内心真情实感,然后形之于笔端,因此从作者的“情”出发是我们理解他笔下长江意象的关键。分析这些作品中长江的风格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于我们将苏轼的人生和创作结合在一起有较大的帮助,是“知人论世”的一个重要实践。(作者单位:西 华 大 学 文 学与新闻传播 学院)张志烈等校?;:苏轼命校 汴家):河北人 出版社,丨年版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