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双循环驱动我国城市产业转移效应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6247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循环驱动我国城市产业转移效应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双循环驱动我国城市产业转移效应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双循环驱动我国城市产业转移效应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于 201 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内循环、外循环和双循环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期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后期产业转移,前一期当地产业比例较大,其后产业转移受到的促进作用也较大;内循环、外循环和双循环均对产业转移起到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东部城市受到的促进作用略高于中西部城市;要素流动在产业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劳动力要素流动、技术要素流动和资本要素流动不仅受到内、外循环和双循环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产业转移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产业转移具有空间相关性,产业在空间上倾向于向产业转入较高的城区转移。为此,我国在政策上应进一步加快推动内循环,促进外循环

2、,关注要素流动在产业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分配要素资源。关键词:内循环;外循环;双循环;产业转移;要素流动;中介机制;空间效应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117X(2023)03-0049-12引用格式:高 静,孟亚俊.双循环驱动我国城市产业转移效应研究 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3):49-60.Study on the Effect of Urban Industrial Transfer Driven by Dual Circulation in ChinaGAO Jing1,MENG Yajun2(1.Business Sc

3、hool,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2.Business School,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201 cities,this paper uses dynamic panel model and spatial Dubin model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domestic circulation,internat

4、ional circulation and dual circulation on industrial transf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early stage will affect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later stage to some extent.The proportion of local industries in the previous stage is large,and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the indus

5、trial transfer in the later stage is also large.The domestic circulation,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and dual circulation all play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er,with eastern cities having 50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52 期)a slightly higher promoting effect than cent

6、ral and western cities.Factor flow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ustrial transfer.Labor factor flow,technology factor flow and capital factor flow are not only promoted by domestic,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and dual circulation,but also play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er.Industrial

7、 transfer has spatial correlation,and industries tend to transfer to higher urban areas in terms of space.Therefore,China should further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of domestic circ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in policies,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factor flow in industrial tr

8、ansfer,and allocate factor resources reasonably.Keywords:domestic circulation;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dual circulation;industrial transfer;factor flow;intermediary mechanism;space effect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东部省市因为地理政策优势得以迅速发展,但在东部城市不断创造中国奇迹的同时,中西部城市却依旧发展缓慢,客观上导致我国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近年来,随着东部城市人口红利和要素红利的消退以

9、及内循环的重构,东部一些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在降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同时,也推动了国家产业发展。此外,外循环的参与使得我国在实现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能够承接部分国际产业转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前国际形势恶化,参与外循环对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出现了很大的不稳定性,其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降低产业创新能力、滞后产业发展等1-2。为此,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内循环的作用,使内外循环同时对产业转移发挥作用。在双循环与产业转移关系的研究方面,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从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视角来看,李玥3基于生产要素禀赋论,认为造成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原

10、因是生产要素的国内流动,由于资本的趋利性,要素总是能够转移到可以带来最大利润的产业中。吴伟萍4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认为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应当通过营造合适的产业发展环境、创新开拓引资渠道、培育技术创新体系等方式来促进广东省更好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胡新等人5认为,利用外商投资进行产业转移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外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环境、地区经济发展、贸易依存度、地方产业集群学习能力等。刘立峰6基于国际制造业转移与国内制造业承接相结合的视角,认为面对外资撤离,中国应完善供应链系统、加强核心技术研究以及健全外商投资相关制度。从本国区域产业转移视角来看,覃成林等人7通过定量测度中

11、国八大区域制造业的转移情况,发现虽然制造业转移早就出现,东南部地区制造业也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大范围的产业转移并没有出现。关爱萍等人8通过对制造业产业转移规模进行测度,发现我国制造业已从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进行大规模转移,且聚集式转移和扩散式转移同步出现。陈东景等人9通过分区位检验,发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方式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我国相关产业基本上都是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逐渐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城市进行转移。关于产业转移的原因,总体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市场自身的作用: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内部交易成本的增加、土地与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提升以及市场环境的恶化等,都迫使

12、企业向生产要素价格更低、市场更加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转移10;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政策的原因:1999 年之后,我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陆续批复了 6 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同时推出各种惠民政策,共同推动了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2022 年 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其主要目的是推动我国产业有序转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生产力,从而进一步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关于双循环的研究。“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一概念于 2020 年提出。2020 年 5 月,中共中央政51高 静,孟亚俊:双循环驱动我国城市产业转移效应研究治

13、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双循环战略由此得以形成。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就双循环展开丰富深入的研究。朱华雄等人11对“双循环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含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述。高静12通过阐述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困难,分析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陈国福等人13通过分析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内外双循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熊曦等人1

14、4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双循环背景下,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以高水平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关于双循环与产业转移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理论层面,毛锦凰等人15结合我国产业转移趋势,分析了双循环格局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张倩肖等人16通过对产业转移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的双重维度分析,研究了中国产业转移的演化路径以及产业转移“共生系统”与“共生环境”的交互作用。实证层面,岳立等人17基于双循环发展格局,利用偏离-份额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产业转移类型、产业承接环境优势以及双循环对区域工业转移的影响。综上,目前学界就双循环和产业转移方面已有所研究,但多数研究是就两者中的

15、某一方面进行单独分析,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且大多是从理论层面和省份层面来进行分析;同时,对双循环是通过何种渠道对产业转移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也较少。因此,本文基于 201 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详细分析了双循环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以期为更好探究双循环构建对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提供参考。一、理论机制分析传统经济地理学强调区域间经济地理因素的重要性,认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会更易成为工业集聚地。在区域之间不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运输成本对厂商工业地理位置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新经济地理学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更深层次的研究,认为两个地区即使自然资源、地理优势非

16、常相近,也可能因为一些因素而使产业在其中一个地区产生集聚。在收益递增的经济力量作用下,在地区间交易成本没有大到可以分割市场的程度时,工业集聚就可能由此产生。李稻葵18认为外循环有三个内涵,反映到宏观变量上则可以概括为外贸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数为大型企业,其技术优势明显,经营方式灵活,业务涉及领域广泛,当一些外商企业选择在某地区进行投资后,其供应商及相关企业也会相继进驻该地区,从而形成产业集聚。而通过外贸进出口,我国可以在促进本国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接国外部分产业转移,推动我国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胡振华等人19研究发现,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国际产业转移承

17、接具有正向作用。刘晴等人20以企业进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企业中不同贸易成本的变动对产业转移的效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1 世纪初期,针对产业转移,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各个省份也根据中央提出的意见,相继制定了适合本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产业转移。2020 年,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提出为区域产业转移提供了宏观环境保障,区域间产业合理有序的转移为国内价值链的重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畅通提供了实践途径21。由此,本文提出假说 1。假说 1: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构建有助于产业转移的完成,双循环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产业转移程度也较高。根据产业转移主体要素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劳动

18、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刘红光等人22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对劳动力需求及成本非常敏感,具有成本驱动性;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需要在大规模投资的作用下才能发生,具有资本拉动性;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则对相应设施、人力水平有较高要求,具有集聚依赖性。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产业转移形式,要素流动所引起的成本负担都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降低要素流动成本与52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52 期)交易成本对产业转移具有重要作用。Blair 等人23根据新古典趋利机制,认为只有通过降低区域间贸易壁垒,促进市场整合度提升,才能解决因空间距离变化

19、所引起的要素流动困难;而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则可以通过打破市场分割,实现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24。生产要素一般可分为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流动对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倒逼”作用,各地区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例的提高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使得生产要素能够流入更高效率的部门;同时,劳动力流动也会改变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力要素的区域分布,从而对产业转移产生一定的影响25。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模仿效应、替代效应以及相对成本效应等途径,可促进技术扩散,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形成资源有效配置26。相关学者认为,技术要素资源流动与其前

20、后向关联产业、地区经济水平及技术差距等紧密相关,技术要素流动对产业转移具有重要作用27-28。资本通常是以产业资本的形式参与到产业转移过程中。De Simone 等人29研究发现,一国的经济活动规模与其资本存量显著相关,国际产业转移更是需要资本存量的支撑。同时,资本要素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进而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及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30。综上,本文提出假说 2。假说 2:要素流动对产业转移具有重要作用。二、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一)模型设定为了检验双循环和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构建如下基准回归模型。(1)式中:IR 表示工业总产值占比;IC 表示内循环,用城市间构建的国内价值链(

21、DVC)表示;EC 表示外循环,由于城市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不可获取,因此本文采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城市出口值的对数值(LNEXPORT)来表示;DC 表示双循环,本文参考盛斌等人31的做法,用内循环和外循环的交互作用项来表示;i 表示个体;t表示时间;ui和 ut分别表示城市和时间固定效应;it表示随机扰动项。(二)变量选取1.产业转移测算本文借鉴胡安俊等人32的研究,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比之差来表示产业转移变化,其公式为:,(2)式中:iri,t表示产业转移,其测算结果为正表示产业转入,测算结果为负表示产业转出;IRi,t和 IRi,t-1分别表示第 t 年和 t-1 年 i 地区

22、的产业总产值占全国该行业的产业总产值的比例。和分别表示第 t 年和 t-1 年全国该行业的产业总产值。2.城市价值链测算投入产出模型是价值链常用的宏观测度方法之一,但是由于国内投入产出表并没有涉及城市层面,因此本文将世界投入产出表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数据根据四位代码进行匹配,最终得到企业层面的相关数据,并利用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相关测算方法,来测算城市价值链。假设全球投入产出表中包含本国 a 和其余 m个国家,每个国家有 n 个部门,则全球投入产出表如表 1 所示。表 1 所示的投入产出表,其行项表示国家产业部门的去向,以本国第 1 部门为例,其总产出可以用公式描述为:。(3)其余行描述方式

23、与上述相同,经过适当变形,可以概括为:,(4)式中:A 为直接消耗系数,B 为里昂惕夫逆矩阵。用矩阵形式表示如下:53高 静,孟亚俊:双循环驱动我国城市产业转移效应研究 (5)进一步变形为:。(6)根据公式(6),可得到:(7)根据公式(7),可以用 Aaa表示国内价值链的直接消耗系数,BaaYa表示本国投入产出系数,从而获得城市价值链的测算公式,即 ,(8)式中:DVC ti表示城市 i 在 t 年的价值链;C tj表示企业 j 在 t 年的投入产出系数;PV tj表示企业 j 在 t年的产值;PV ti表示城市 i 在 t 年的产值。3.其余变量测算外循环以城市出口交货值(LNEXPORT

24、)和外商直接投资(FDI)来衡量,其中,城市出口交货值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统计获得,外商直接投资用地方直接利用外资占全国直接利用外资之比来表示;人力资本(HUM)以该城市高校师生人数与全国平均高校师生人数之比来测量;技术水平(TEC)以科学技术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地方政府参与度(LNGOV)以地方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表示;市场规模(GDP)借鉴金煜等人33的做法,以区域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生产成本(WAGE)以该城市职工平均工资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之比来表示;政府支出(LNGE)以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占全国均值来表示。(三)数据说明由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只更新到 201

25、4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只更新到 2013 年,且部分城市统计数据缺失或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因此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全国 201 个城市 20042013 年 10 年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城市价值链测算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表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出口交货值测算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技术水平、地方政府参与度、市场规模、生产成本以及政府支出这几表 1 m 国每国 n 个部门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国家数abm增加值总投入部门数1n1n1nan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mam1nY aY mX154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期(总

26、第 152 期)个指标测算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本文选取的变量及其描述性统计如表 2 所示。表 2 变量描述性统计变量产业转移城市价值链外商直接投资出口交货值人力资本技术水平地方政府参与度市场规模生产成本政府支出符号IRLNDVCFDILNEXPORTHUMTECLNGOVGDPWAGELNGE样本数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2010均值0.4980.2550.3456.7331.0000.153-2.1210.4981.000-5.690最小值0.0120.1440000-3.2070.0520.392-7.159最大值7.7810.34

27、61.9459.0979.8921.4310.6615.4306.310-2.241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三、结果分析(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由于模型中引入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此时继续采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估计,内生性问题将无法解决,不能得到准确结果。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系统 GMM 方法来进行基准回归,回归结果如表 3 所示。由表 3 可以发现,无论是内循环、外循环,还是双循环,前一期的产业转移系数均为正数,且都通

28、过了 1%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前一期产业转移会对当期产业转移产生促进作用,前一期的产业转移每提升 1%,当期的产业转移相对也会提升约 0.90%。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影响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企业数量。如果一个地区拥有的企业数量较多,那么新转入的产业就更容易在该地区获得所需要的原材料,其所生产的商品也因为拥有更多的消费者而更容易被售出,所以相对于企业数量较少的地区,工业企业更愿意选择在企业数量较多的地区聚集。因此,前期迁入企业数量会影响当期企业迁入数量;前期迁入企业数量越多,当期迁入企业数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表 3 系统 GMM 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 1%、5%、10

29、%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据为标准误;外循环 1 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衡量指标,外循环 2 以城市出口交货值为衡量指标,双循环1以外商直接投资和城市价值链为衡量指标,双循环2以城市出口交货值和城市价值链为衡量指标;下同。变量L.IRLNDVCFDILNEXPORTLNDVCFDILNDVCLNEXPORTHUMTECLNGOVGDPWAGELNGE常数项AR(1)AR(2)p 值内循环0.889*(0.016)1.813*(0.351)-0.009*(0.003)-0.270*(0.044)-0.079*(0.018)0.107*(0.024)-0.023(0.040)0.003(0.012)-0.

30、529*(0.137)0.0150.1650.234外循环 10.920*(0.009)0.084*(0.011)-0.007*(0,002)-0.229*(0.018)-0.042*(0.008)0.039*(0.015)-0.023(0.021)0.022*(0.007)0.141*(0.057)0.0120.9000.281外循环 20.878*(0.028)0.063*(0.014)-0.003(0.003)-0.332*(0.050)-0.046*(0.020)0.136*(0.046)-0.102(0.073)-0.036*(0.018)-0.506*(0.171)0.0110.4

31、080.239双循环 10.911*(0.009)0.278*(0.049)-0.007*(0.002)-0.176*(0.021)-0.038*(0.008)0.055*(0.014)-0.060*(0.026)0.026*(0.007)0.180*(0.060)0.0110.7340.157双循环 20.831*(0.029)0.213*(0.041)-0.009*(0.004)-0.414*(0.051)-0.041*(0.024)0.190*(0.043)0.003(0.014)-0.041*(0.018)-0.599*(0.158)0.0270.1350.234从核心解释变量来看,内

32、循环、外循环以及双循环均对产业转移起到正向作用,且显著性水平都较高。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一直处于不均衡状态。相较于东部城市,中西部城市的产业发展一直面临低端锁定难以摆脱的问题。其一方面是因为中西部城市与东部城市的市场相分割,55高 静,孟亚俊:双循环驱动我国城市产业转移效应研究高端技术与高质量人才不足,且中西部省市的原材料等资源一直被东部省市利用,其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因此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面临着需求拉动不足的问题,产业发展与升级较为艰难34-35。内循环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构建国内价值链,各个地区的产业能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东部城市中一些

33、对劳动力及原材料需求较多的产业,可以逐渐向中西部转移,从而使东部及中西部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外循环对产业集聚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出口是影响产业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对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至关重要36;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出口可以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等促进区域产业技术的进步,从而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37。在此条件下,会有更多相关产业被吸引到该区域,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转移的完成。从内循环和外循环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可看出,外循环可以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内循环则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的联系,降低各种要素成本,故而双循环对产业转移能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二)稳健性检验1.更换指标检验本文借

34、鉴刘明等人38的做法,使用工业区位熵(LQ)代替产业转移中的工业产值比例,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区位熵采用城市某一产业当年就业人数比例与该省某一产业当年就业人数比例之比来进行测度,检验结果如表 4 所示。表 4 更换指标检验结果变量L.LQLNDVCFDILNEXPORTLNDVCFDILNDVCLNEXPORT常数项时间固定个体固定AR(1)AR(2)p 值内循环0.840*(0.105)3.623*(2.182)-3.478*(1.523)是是0.0000.2780.539外循环 10.860*(0.050)0.134*(0.055)-0.322*(0.178)是是0.0000.2840.8

35、34外循环 20.945*(0.013)0.023*(0.005)-0.248*(0.061)是是0.0000.3260.849双循环 10.908*(0.023)0.149*(0.036)-0.177*(0.069)是是0.0000.3470.496双循环 20.984*(0.016)0.041*(0.013)-0.123*(0.054)是是0.0000.3500.161由表4可以发现,用区位熵测算产业转移之后,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以及显著性水平都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与基准回归的结果具有一致性。由此可见,估计结果不会因为被解释变量的测算方法发生改变而产生较大变化,原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36、2.分区位检验相较于中西部城市而言,东部城市由于政策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基于此,本文将观测城市分为东部城市和中西部城市进行分区位检验,表 5 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作用下的回归结果,表 6 为双循环作用下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其检验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在大小和正负性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从总体上来看,东部城市受到的促进作用要高于中西部城市。这可能是因为 2004 年之前,我国多数工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城市;但在 2004 年之后,由于东部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等价格不断上涨,与中西部城市这些要素资源的价格逐步拉开差距,从而使得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发生迁移。相

37、对于迁入情况而言,内循环、外循环以及双循环对这些产业的迁出作用更明显。四、作用机制分析由上文的系统 GMM 估计结果可知,无论是内循环、外循环还是双循环,其对产业转移都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基于上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引入劳动力要素流动(nm)、技术要素流动(tf)和资本要素流动(kf)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构建相应的中介效应模型来分析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其中,劳动力要素流动采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增长率来表示,技术要素流动采用科学56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52 期)技术支出增长率来表示,资本要素流动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来表示。为了使结果能够在相同条件

38、下进行比较,作用机制检验中的相关模型均加入了相同的控制变量,检验结果如表 711 所示。表 7 内循环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变量L.IRnmtfkfLNDVC常数项时间固定个体固定AR(1)AR(2)p 值nm1.734*(0.333)-0.429*(0.118)是是0.0220.1300.062IR0.892*(0.016)0.019*(0.011)1.555*(0.414)-0.457*(0.152)是是0.0140.1860.210tf-5.619*(1.086)1.126*(0.673)是是0.0000.1420.165IR0.884*(0.016)0.008*(0.002)1.928*(

39、0.342)-0.569*(0.134)是是0.0050.5320.210kf1.539*(0.857)-0.039(0.225)是是0.0000.2070.194IR0.933*(0.004)0.024*(0.005)0.618*(0.047)0.112*(0.028)是是0.0110.6790.121表 8 外循环 1 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变量L.IRnmtfkfFDI常数项时间固定个体固定AR(1)AR(2)p 值nm-0.181*(0.091)-0.992*(0.518)是是0.0460.3450.567IR0.925*(0.003)0.022*(0.002)0.082*(0.004)0

40、.247*(0.021)是是0.0110.7850.133tf0.384*(0.091)-1.462*(0.678)是是0.0000.2290.410IR0.851*(0.008)0.002*(0.001)0.189*(0.012)0.120*(0.058)是是0.0120.9880.213kf-0.206*(0.104)0.577*(0.169)是是0.0000.1480.327IR0.857*(0.009)-0.033*(0.016)0.164*(0.015)0.115*(0.069)是是0.0110.8500.132表 5 内循环和外循环作用下分区位检验结果变量L.LQLNDVCFDIL

41、NEXPORT常数项时间固定个体固定AR(1)AR(2)p 值东部0.892*(0.003)0.919*(0.047)0.375*(0.041)是是0.0000.2020.204中西部0.891*(0.008)0.365*(0.031)-0.031*(0.016)是是0.0640.3170.228东部0.906*(0.003)0.088*(0.004)0.365*(0.045)是是0.0000.1420.101中西部0.897*(0.009)0.033*(0.004)0.097*(0.014)是是0.0640.3330.279东部0.843*(0.019)0.055*(0.007)-0.003

42、(0.144)是是0.0000.1610.195中西部0.865*(0.008)0.022*(0.001)-0.105*(0.021)是是0.0510.3540.156内循环外循环 1外循环 2表 6 双循环作用下分区位检验结果变量L.LQLNDVCFDILNDVCLNEXPORT常数项时间固定个体固定AR(1)AR(2)p 值东部0.887*(0.003)0.225*(0.013)0.480*(0.047)是是0.0000.1610.155中西部0.905*(0.009)0.106*(0.011)0.109*(0.014)是是0.0640.3340.281东部0.867*(0.003)0.0

43、96*(0.003)0.265*(0.021)是是0.0000.2150.175中西部0.901*(0.011)0.024*(0.004)-0.001(0.023)是是0.0630.3220.224双循环 1双循环 257从前文的理论机制看,如果内循环、外循环和双循环能通过推动劳动力要素流动、技术要素流动和资本要素流动等途径来促进产业转移,那么预计回归结果中的相关系数项应显著为正。由表 7的回归结果可知,除了技术要素流动,内循环对劳动力要素流动和资本要素流动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它们也进一步促进了产业转移,且均通过了显著性 1%的水平检验。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流动水平每提高 1%,产业转移程

44、度也会相应提高约 0.02%;而技术要素流动水平每提高 1%,产业转移程度约提高 0.01%。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劳动力要素流动和资本要素流动,技术要素流动对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在内循环的作用下,仍有部分技术要素流动受到条件限制。由表 89 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以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外循环(即外循环 1)的衡量指标,还是以城市出口交货值作为外循环(即外循环 2)的衡量指标,外循环对其基本上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其对产业转移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表 1011 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动力要素流动、技术要素流动,还是资本要素流动,基本上都对产业转移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且大多表 9 外循环 2 下中介

45、效应检验结果变量L.IRnmtfkfLNEXPORT常数项时间固定个体固定AR(1)AR(2)p 值nm0.031*(0.015)-0.196(0.248)是是0.0090.8270.334IR0.841*(0.033)0.073*(0.022)0.080*(0.014)-0.703*(0.182)是是0.0070.1380.390tf0.065*(0.035)-0.737(0.561)是是0.0000.2710.140IR0.875*(0.028)0.003*(0.002)0.064*(0.014)-0.528*(0.175)是是0.0060.5540.203kf0.040*(0.018)0

46、.003(0.195)是是0.0000.2270.136IR0.819*(0.030)-0.212*(0.081)0.039*(0.013)0.899*(0.238)是是0.0020.8880.101表 10 双循环 1 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变量L.IRnmtfkfLNDVCFDI常数项时间固定个体固定AR(1)AR(2)p 值nm-0.688*(0.366)-1.333*(0.562)是是0.0470.3130.562IR0.923*(0.004)0.017*(0.002)0.228*(0.012)0.259*(0.022)是是0.0120.7420.161tf1.325*(0.414)4.8

47、01*(1.686)是是0.0000.2150.415IR00.909*(0.009)0.002*(0.001)0.282*(0.050)0.176*(0.062)是是0.0120.8650.140kf-0.576*(0.338)0.391*(0.221)是是0.0000.3860.122IR0.783*(0.023)-0.318*(0.071)0.788*(0.130)0.276*(0.154)是是0.0010.6140.249表 11 双循环 2 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变量L.IRnmtfkfLNDVCLNEXPORT常数项时间固定个体固定AR(1)AR(2)p 值nm0.109*(0.037

48、)-0.433(0.294)是是0.0130.8850.322IR0.917*(0.004)0.024*(0.003)0.057*(0.004)0.146*(0.022)是是0.0110.6660.102tf-1.214*(0.569)4.432*(1.854)是是0.0000.1010.797IR0.832*(0.029)0.008*(0.002)0.228*(0.043)-0.635*(0.165)是是0.0050.4430.253kf0.097*(0.043)0.177(0.147)是是0.0000.2000.125IR0.881*(0.022)-0.029*(0.014)0.041*(0.009)0.132*(0.038)是是0.0110.6540.334高 静,孟亚俊:双循环驱动我国城市产业转移效应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