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小学教师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内容提要: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受老师的影响。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标准的说法。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小学教师性侵女学生的事件屡屡发生,教师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师怎样对小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正面作用,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加强自身素质,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词:价值观 价值观形成 小学生 小学教师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旧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一些新现象。价值观念的转变,带来一些新思路
2、,也引发一些新问题。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偏离,社会上也出现价值观评价标准双重化或多重化。一个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学校、社会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的成长。小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学校生活是团体性的、规律有序的,在学校接触的只有老师和同学,参加的也是教育相关的活动。因此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就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一、 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外在的对象和自身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包括评价的目的、标准、方法等。 朱登潮,蒋广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价值观在一切观念中处于核心地位, 它引导人们树立
3、理想和规范行为, 也为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提供可衡量的标准和尺度。可以说, 人们的活动都是在自己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以及他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人人都有价值观,但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也就不一样。价值观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下,人们的认知水平、需要和利益不同,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价值观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具有稳定性,评价某事物的好坏,在特定的环境下,这种看法是不会改变的;价值观具有主观性,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内心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客观事物,具有主观色彩。只有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
4、本利益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 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委员会:思想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当前我国提倡和奉行的是为人们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只要不与这一大前提相矛盾的价值观,都是可以并行存在的。二、 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也受自身发展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个人的价值观是逐步形成的,是随年龄、知识、经验的增加而逐步确立的,因此,从小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因素小学生的身体、心理不断发展,每个人都会产生与其他人不同的需要、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的价值观
5、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需要会发生变化,这种需要会激发人的活动。例如,小孩子想要玩具,父母不买,当他发现自己使劲哭闹过后,父母就会妥协。有了一次经验过后,他可能会得出结论,只要通过哭闹后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下次还会以同样的方法来获取他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样的一种行为由需要引发,经外界折射后反应到他的大脑,就会形成这个孩子的一种价值观。同样的道理,人的情感和兴趣等也是自己内心形成并反映出来,再折射回去,就形成相应的价值取向。(二)价值观形成的外在因素小学生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外界环境对他们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人的成长
6、都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下,这些环境不仅教给孩子知识,培养孩子的能力,还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形成。1.家庭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融入到了一个家庭里,可以说人出生后参与的第一个团体就是家庭。家庭成员、家庭氛围、家庭条件等因素都影响人的成长。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和有兄弟姐妹的家庭,条件优越的家庭和比较贫困的家庭,每一种家庭培养的孩子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不懂事的孩子看来,家长做的就是标准,他会有意无意的模仿。在放松的家庭生活环境里,家长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实已经有意无意地影响了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
7、是不可小觑的。如果家长一味追求享乐、追求物质,那么孩子耳濡目染,对于节俭这一传统价值观念的理解就不会深刻,甚至会嗤之以鼻。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这抱怨那,暴露社会的阴暗面,让孩子对社会没有兴趣、失去信心,那么这样的孩子是不会有上进心和进取心的。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打架,孩子可能会产生暴力倾向,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这对孩子一生的生活都没有好处。家庭教育是具有长期性的,孩子的很多价值观都是从父母身上了解学习的。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正确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因此,父母本身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生活中要遵守道德规范,在孩子面前要保持理性,要以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和教育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
8、轻松的家庭环境,在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起到一个模范带领作用。2.学校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后到进入社会之前,除了是家庭的一份子,就是进入学校。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各种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它与家庭和社会教育不同,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还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便于以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是全面且长期的。首先,学校是一个专门以学习为目的的场所,它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教育来的,环境、氛围都适合学生学习;其次,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集中且有连续性,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有计划有规律的学习;另外,学校聚集
9、着同龄的孩子,利于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和团队精神。对于7到12岁的小学生来说,在学校进行系统、正规、有目的的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学校的教师是经过专业学习的,不仅能传授文化知识给学生,还要通过言传身教,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学校的同龄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学校教育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是必不可少的。3.社会影响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不仅有学校和家庭,社会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经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内容更为广泛,方法更为灵活。通过社会教育,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学习,逐渐锻炼自己的分析
10、和应变能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了解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规范,建立一定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多样性,一个小学生的辨别能力毕竟有限,所以除了受到社会上的正面言论和活动的影响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有可能被负面、消极的东西蒙蔽,从而形成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社会的影响虽大,却不易控制。其实,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三者缺一不可。把三者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孩子更健康的成长。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应该占主导地位。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是在学校接受系统教育,更多的是与老师和同学打交道
11、,所以,学校的教育更为重要。三、 小学生的特点进入适龄阶段后,小学生普遍是6到12岁。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展、变化。(一)生理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处在一个身体各器官组织生长发育的突增期。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相对比较平稳的阶段,他们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均衡。小学生的身体比成年人小,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是成年人的缩影。他们的骨骼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软骨成分比较多,硬度比较小,韧性比较大,因此,他们的骨骼不易骨折但是容易弯曲和变形。另外,他们的心肌纤维比较小,收缩力量也比较弱,心脏的神经调节机能还不完善。(二)心理特点这个时期的孩子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出现了显著的认知
12、发展。这一阶段孩子已经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去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他们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随着分类和排序的获得,他们获得了思维的可逆性。他们的思维也开始逐渐地去集中化,能够学会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一些逆向或互换逻辑推理。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版,第33页 小学的孩子处于心理发展的勤奋感对自卑感的阶段 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自主对羞怯,主动感对内疚感,勤奋感对自卑感,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有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完美无憾对悲观失望。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学校学习,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同伴的相互影响越来
13、越重要。他们完成任务的成功体验有助于以后生活中建立勤奋的品质,而失败的挫折可能会导致自卑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导致以后的价值观偏离。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的成功加以鼓励,对孩子的失败进行正确引导。另外,在小学阶段,多数的孩子都有向师性,他们对老师都是深信不疑,认为老师的言行都是正确的。因此,老师的榜样作用就更加重要。这就更需要老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文化素质,规范自身言行,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小学生也会有自己各种各样的梦想,老师在这时候一定要耐心加以正确引导,让他们知道努力才有收获,只有脚踏实地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使他们从小树立
14、勤奋、刻苦、努力学习的价值观。四、 教师对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版,第118页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都在学校接受系统的学习,在学校的时间统一且集中。这个时候,学校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最直接的教育引导者。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是神圣的,他们把老师看作是领导者、指导者、权威者、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无论在知识上还是人格上都是权威,小学生对老师有着绝对的信任、依赖甚至崇拜。因此,
15、老师的言行举止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1968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一项实验:他们在一所学校对小学生做了一个智力测验,并告诉老师这项测验能检测孩子们的智力发展。之后研究者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把名单告诉老师,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嘱咐老师们对这个名单一定要保密。其实,这个测验并不能预测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并且抽取的学生也不是通过测验选出的,但是老师们对这件事是不知情的。但在8个月之后的重新测验中出现了奇迹:凡是被列入名单的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也
16、提高了,而且性格活泼开朗,求知欲很强。这个实验中的现象被罗森塔尔成为“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效应其实就是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而产生了一定的期望,而这个期望会使学生的成长发展(包括学习成绩和性格以及行为表现等)逐渐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罗森塔尔的实验不仅证明了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成绩影响,还证明教师对学生成长的直接影响。(一)教师对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正面影响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语出英国哲学家培根。古往今来,对教师的评价都是很高的。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位小学教师放学后把全班学生留下来罚坐。当坐到20分
17、钟的时候,老师叫那些孩子感觉很累受不了的自己举手说。每一个人都面露出苦色,但没有一个人敢举手。又过了5分钟,当看到他们的表情已经开始不太从容了,老师又一次抛出刚刚的话题。这个时候有一个学生怯怯的举起了双手,老师问他是不是坚持不住了,他说有点难受,自己的腿放正了很痛,背坐直了也痛。老师回答了一句好,就让他放学了。其他同学就开始唏嘘了,没想到会这么简单。过了几分钟,当老师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大部分同学就按捺不住齐刷刷的举起手,当然他们也得到老师的允许放学了。就在剩下7.8个同学的时候,老师说:“同学们,为什么我会叫他们举手的人先走呢?他们是想偷懒,但是他们至少是诚实的。特别是第一个同学,在大家不敢说
18、的时候,他能够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就认为他是诚实的,并且也是勇敢的。我们需要的是诚实勇敢的孩子,做自己想做的,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们不要胆小鬼。”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两个同学没有得到老师的同意就开始举手了。老师以为在他讲完话之后所有人都会举起手,但还是有两个同学依旧坐的端端正正的纹丝不动。其他同学走后老师问了他们,为什么不举手。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平时都是那么坐的,没有觉得累。”老师便顺水推舟的告诉他:“习惯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老师希望你能将你的好习惯坚持下去,不好的习惯给改掉。你今后会有更多的收获。”老师又问另一个孩子,她说:“我觉得一件事情应该坚持下去。”听到她的这句话,老师震
19、惊了,看她小小的个子,居然有这样的魄力。老师便鼓励她说很好,但老师又告诉她不是每件事情都值得坚持。如果是好的事情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很好,并为之全力以赴,但是如果是不好的事情就要学会放弃。做事情还是要多思考思考。“老师希望你保持你坚持到底的精神,这将是你人生的一笔财富,但是老师也希望你学会放弃不值得的东西。”在学生与老师的交往过程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情感很明显,他们热切的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他们把老师当作榜样,从老师身上学习做人的规范。一个简单的罚坐,本来只是一种惩罚,但是老师却把它转化成为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孩子们在老师的引
20、导下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不得不说,这位老师是聪明的。他从侧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教师对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种价值观念并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还不能完全辨别。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分辨正确或错误的价值观,然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社会上存在的诱惑太多,老师的引导作用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前段时间,小学校长猥亵女学生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广东省阳春市石望镇一个小学校长陈世鹏因涉嫌强奸本校学生被公安机关逮捕。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陈世鹏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曾多次以帮助学生增长身高为借口,将学生骗到自
21、己所居住的地方实施强奸。更令人发指的是,在作案前,陈世鹏都是对受害的学生说“摸摸、亲亲可以长高点”。海南省万宁市一小学6名女学生被其校长带走开房,在被发现时,她们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虽然嫌疑人已经被逮捕,但是校长带女学生开房,社会影响及其恶劣。黄岗镇一村小教师杨某,在任教期间,借课间检查作业的机会,多次对女学生实施猥亵。接到报警后,警方对嫌疑人进行刑事拘留,而受到不同程度伤害的女学生多达十余名。一桩桩性侵幼女的案件不断发生,一则则新闻标题触目惊心。为人师表的校长、老师应是受人尊敬的,但是这些不断被报道出来的新闻不得不令人深思。小学生还处在一个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的阶段,这样的事件对她们造成的
22、不只是身体的伤害,还有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些受害的学生也许会自卑,自暴自弃,可能会引起价值观念的偏离,而无法适应以后的生活,对学生的伤害可能是一辈子的。有心理学家做了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和学生的性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也有相关方面的统计显示,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的任课教师的心理问题成正相关。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正面影响的和负面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口头上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来感染学生。做学问很重要,但做人更重要,要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五、小学教师怎样在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正面作用标题需要凝练小学
23、生具有向师性,在涉世未深的他们看来,老师就是整个成人社会的缩影。由于小学生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易于模仿和接受暗示,因此,老师的榜样性就更为重要。老师只有通过自身的力量来感化学生,用知识、智慧、情操来吸引学生,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有魅力吸引学生,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其素质结构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
24、育科学出版社,第2版,第131页教师具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才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利于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教师的合理的专业知识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让课堂更吸引学生,才能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爱上课堂,爱上老师,才能在课堂及以外的活动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规划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等,教师具有复合型的专业能力,能促进教育教学顺利完成。教师的专业道德,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等。同时教师还应具备强健的体魄,一
25、个身体健康的老师才能在工作中精力充沛,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老师积极健康的心态会在课堂或生活中体现出来,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这是比任何语言更容易感染人的,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小学生的影响更为长久、深远。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绝对是有正面作用的。教师应努力加强自身知识文化素养,经常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养自己耐心、宽容的品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升到一定的层次,才能更好、更深入的影响学生。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需要师长的指引,教师的高素质可以在无形中起到榜样作用,
26、利于小学生的成长。(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有了较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与学生相处融洽,才可以更好的言传身教。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也有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版,第143页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接受老师提出的,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意见和建议;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调动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师生间的真诚与信赖,民主和平等,使学生可以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感受到人格的尊重
27、和个性的张扬,进而发展自由的个性,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够成熟,所以,老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互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必要前提。老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交往中,学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要对老师有礼貌,理解和支持老师的工作;老师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应该热爱、尊重学生。偏爱优生,忽略中等生,厌恶“差生”的行为必定会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拉大,绝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
28、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对学生一视同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另外,老师和学生应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老师更好的完善自我。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师传授文化知识,更有利于以自身素质影响学生,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一生奉行的准则,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发展。小学生的价值观学习和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为教书更育人的教师,为人师表,更应该努力完善自我,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参考文献:1 朱登潮,蒋广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 小学思想品德和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委员会 . 思想政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版,4 郑日昌.小学生健康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