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税制结构、税收凸显性与城乡.79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考察_陈滔.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5798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制结构、税收凸显性与城乡.79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考察_陈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税制结构、税收凸显性与城乡.79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考察_陈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税制结构、税收凸显性与城乡.79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考察_陈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居民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引擎”,消费扩容提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双循环”的实现。税制结构优化通过改变税收凸显性影响不同收入群体对税收的察觉和理解,能够激发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基于心理账户理论,利用 20022020 年我国 279 个地级市数据,实证分析税制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税制结构优化能够显著地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企业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比重更能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相比非食品类消费,税制结构优化更能缩小城乡食品类消费差距;相比非发达城市,税制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积极效应在发达城市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税收凸显性是税

2、制结构优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一种重要作用机制。因此,消费扩容提质需要税制改革的有力支撑,未来税制优化应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并完善直接税体系,同时还应充分考虑税制变动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的差异化影响,以便更好地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从而促进消费以及推动“经济双循环”。关 键 词:税制结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税收凸显性;直接税;心理账户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23)04002912一、引言以经济内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当前经济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特征。其中,居民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引擎”,在培育发展国内市场、畅通双循环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国

3、内消费扩容提质,既能促进国内大循环,又能为外循环提供动力源,协调“经济双循环”的良性发展。同时,立足内需、畅通循环,也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原则和必然要求。但多年来,农村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城乡消费差距问题一直阻碍了国内消费升级,是制约我国消费扩容提质以及内需增长的重要瓶颈(张天姣,2021)。1对此,2020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等 23 个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 (发改就业 2020 293 号)指出“着力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以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29DOI:10.13676/

4、36-1030/f.2023.04.006当代财经Contemporary Finance&Economics级”,以推进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可见,加快破除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已经成为国家宏观政策的重要关注点和着力点。税收作为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政府调节城乡消费差距的重要工具。近年来,税制改革在缩小城乡消费差距以及扩大内需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以后,“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工作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

5、次强调了财税体制改革在扩大内需以及推进城乡融合的积极作用。“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将“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等列为未来需要进一步重点解决的财政问题。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税制结构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不仅有助于探寻未来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路径,而且能够为政府部门如何进行有效的政策引导,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以及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与经验证据。当前,关于税制结构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关系的研究主要从消费公平和消费心理两个视角

6、展开。基于居民消费公平视角的相关文献可以梳理和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探讨税种比例与城乡居民消费公平的关系,另一类则是间接研究某项税种改革对城乡居民消费公平的影响。第一类文献讨论的焦点在于直接税或间接税比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实际影响。其中,认为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文献占大部分,较多学者发现直接税具有更明显的累进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税收的公平性(Hungerford,2010),而间接税则相反,其累退性质会加剧消费的不平等,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范子英和张航,2018)。2-3第二类文献主要是分别基于增值税税率简并(万莹和陈恒,2020)、开征社会保障税(Stoil

7、ova,2017)以及 2019 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林江景和胡婵,2020)等探讨税种改革对城乡消费差距的调节作用。4-6相对而言,从消费心理视角研究税制结构影响城乡消费差距的文献较少。消费心理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城乡居民的消费选择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税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改变。随着行为经济学在税收领域的应用和拓展,Chetty 等(2009)在分析税负低估问题时最早提出了税收凸显性(Tax Salience)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纳税人对税收的感知程度及其反应。7在此基础上,Goldin 和Homonoff(2013)、薛畅(2020)等国内外学者继续明晰了税收凸显性的含义及其识别机制

8、,并将其用来探讨税收的消费心理调节效应。8-9Blumkin 等(2012)利用实验调查分析,发现税收凸显性会引起居民产生“税负错觉”,导致消费者出现非理性行为。10刘华等(2015)利用省级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个人所得税会对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欲望带来更大的影响。11陈力朋等(2017)利用 Ordered Pro-bit 模型从微观层面研究发现,相比于间接税,消费者更能察觉到直接税并作出反应。12樊勇等(2018)借助心理账户理论分析税收凸显性的内在机制,发现在企业投资过程中增值税的税收凸显性大于所得税。13综上可知,现有相关研究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第一,既有研究多为税收规模

9、或税种改革的单方面研究,基于税制比例的整体视角探讨税制结构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文献较少。第二,现有大部分实证研究以全国或者省级数据为研究对象,但基于省以下数据研究税制优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的文献比较有限。事实上,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税收偏好以及城乡自然禀赋等差异较大,居民消费习惯也迥然不同,税制优化的经济效果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基于地级市层面深入研究税制优化的经济效应更具有针对性和借鉴意义。第三,鲜有国内学者从心理账户、税收凸显性的角度分析居民消费心理的变化。在国外研究中,目前少量学者通过拓展有限理性理论,当代财经 2023 年第 4 期 总第 461 期30当代财经Contempo

10、rary Finance&Economics从心理因素的角度,将税收凸显性应用到税收领域的分析,深入挖掘了税收与消费的关系,但是在国内的研究中,应用心理账户理论和税收凸显性的分析仍然比较欠缺,基于国内数据经验的实证探讨更是少见。鉴于上述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尝试基于心理账户理论,利用 20022020 年我国 279 个地级市数据,实证检验税制结构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税收凸显性在其中的机制作用。本文的边际贡献可能在于:第一,在研究视角上,创新性地将行为经济学融入研究之中,引入心理账户理论,试图从税收凸显性的路径解释税制结构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果关系。第二,在研究方

11、法上,基于心理账户理论阐述了税制改革影响经济的路径,并以税收凸显性衡量税制改革的心理效应,实证检验了税收凸显性在税制改革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中的机制作用,这可以为我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即从税收凸显性的视角考察和预测税制优化的经济效应。第三,在研究样本上,通过数据挖掘和手工填补等方法收集地级市的税收数据,从地级市的层面进一步拓展了与税制改革相关的研究范围。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一)税制结构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税制结构是指税收体制中各税种的相互配合及其所占的比重。目前,增强税收的公平性、提高直接税比重已成为优化我国税制结构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共识。就理论而言,税制优化作用于城乡居民消费

12、差距的路径可以分为两种效应:一是收入效应,二是心理效应。在收入效应方面,根据消费理论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相对于穷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也就是说,当面对商品价格下降时,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会大于高收入群体。对于税制优化,一方面降低间接税比重将使得商品的含税价格下降,减少由间接税税负累退带来的消费福利损失,从而降低低收入消费者的相对税负;另一方面,由于直接税具有较好的累进性和公平性质,在税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直接税比重更有利于增加税制的累进性和提升社会总福利,更大程度减小税收对商品价格和消费结构的影响,从而促进消费增长(童锦治和黄克珑,2014)。14因此,提高直接税比重不仅可以减少税收

13、对消费市场的价格扭曲和效率损失,还能够带来更强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使得低收入群体的“相对收入”提高,从而刺激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增长,进而在整体上提高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在心理效应方面,税制侧重于通过影响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从而达到调节居民消费差距的目的。消费理论基于个体完全理性的假设来分析消费者行为,但是,此假设与现实中消费者决策的真实情况并不完全相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Richard Thaler 认为,由于心理因素的存在,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出现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据此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Mental Accounting)。该理论认为,除了“钱包”这

14、类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中还存在着心理账户,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将其收益(或损失)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而不同的心理账户消费欲望不同,消费预算也具有明显差异。1988 年,Thaler 和 Shefrin 通过引入“心理账户理论”修正了传统的生命周期假说,提出了行为生命周期理论(Behavior Lifecycle Hypothesis)。根据行为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会将其生命周期上的财富划分为三个具有不同消费欲望的心理账户:现金收入账户(I)、现期资产账户(A)和未来收入账户(F),其中,可花费的现金收入账户对消费的诱惑力最大,现期资产账户次之,而未来收入账户最小。这也就是说,税收政策越能

15、有效调整居民现金收入账户,对消费者心理账户及其消费行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税制可以灵活地调整税种比例、税制累进性等方式来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通过税制优化和提高直接税比重,一方面降低商品含税价格,减少由税制结构、税收凸显性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基于 279 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考察31当代财经Contemporary Finance&Economics间接税税负累退带来的消费福利损失,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均能够使得其现期资产账户增加;另一方面,提高税收的公平性和累进性,可以改变城乡居民的现金收入账户,使得收入较高的城镇居民产生较多的现金收入账户损失,而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的可花费(相对

16、价格)现金收入账户产生收益,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间的消费差距。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税制优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即提高直接税比重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二)税制结构、税收凸显性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从税收层面来看,由于消费者对不同税种的察觉和理解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可以利用税收凸显性影响居民心理账户的划分来改变其消费心理。税收凸显性是在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框架下的一个新概念,被定义为税收相对于价格的可见程度,反映税收对消费者带来的非理性因素或是其他因素对消费决策的扭曲,即低估或高估。樊勇等(2018)总结了已有文献,将税收凸显性的定义延伸为“与价格变动对某种行为决策的影响

17、相比,税收变动对该行为决策影响的相对显著程度”。13由于税制设计差异,间接税税负“依附”在商品零售价格中,因此,消费者不易发现商品中包含的税负,产生税收“低估”,而直接税直接对收入、财产等进行征收,降低了税负的“隐匿性”,其凸显性水平要显著高于间接税(Finkelstein,2009)。15因此,提高直接税比重往往能增强税收凸显性以及改变居民对税收的察觉和理解,使得消费者重新调整心理账户,从而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心理及其消费行为。从心理账户上看,收入较高的消费者往往具有较多的“收入剩余”用于储蓄,在心理上会将其部分现金收入划分到现期资产账户上,而收入较低的消费者会将较多的现金收入用于消费支出,在心

18、理上收入和消费主要使用现金收入账户。在实践中,我国的税制结构以间接税为主,大部分税负间接地“隐匿”在商品价格中,不仅加大了价格变动对消费决策的影响,而且也使得消费者难以观测到商品包含的税收信息,从而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事实上,在消费过程中,不同收入的消费者承担了同样的税负,也就是说,低收入的消费者承担了更高的“相对税负”。因此,相对而言,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给低收入群体的现金收入账户带来的影响较大,对其消费行为也会造成较大扭曲。提高直接税比重,能够将部分间接税税负从商品价格中被“提取”出来,转向对高收入群体的所得、财产进行征收,使得收入较高的城镇居民由于需要缴纳更多的税收而既会减少现金收入账

19、户,又会减少其现期资产账户,导致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需要缴纳的直接税较少,且在消费时无须承担更多的“相对税负”,意味着低收入群体的可花费(相对价格)的现金收入账户增加。因此,税制优化和提高直接税比重不仅降低了税负“隐匿”造成的价格影响“高估”以及消费福利损失,而且也降低了税收对消费者决策的扭曲程度,有利于推动农村消费,从而促使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不断缩小。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H2:税制结构优化通过提高税收凸显性来调节居民消费心理,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三、研究设计(一)模型建立首先,考察税制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并构建如下动态面板模型:Cgi,t=0+1Cgi,t-1+2

20、Taxsi,t+jjControlj,i,t+t+ti+i,t(1)其中,Cgi,t表示 i 城市 t 年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Cgi,t-1表示 i 城市 t-1 年份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用来考察和控制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时间滞后效应;Taxsi,t表示 i 城市 t 年份的直接税比重,用来反映城市当代财经 2023 年第 4 期 总第 461 期32当代财经Contemporary Finance&Economics的税制结构;Control 表示控制变量的合集;0、1、2以及 j均表示待估计系数;和 t 分别表示城市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表示随机误差项。其次,借助中介效应理论,进一

21、步考察税制结构是否通过影响税收凸显性作用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设定如下中介效应模型:Cgi,t=0+1Cgi,t-1+2Taxsi,t+jjControlj,i,t+t+ti+i,t(2)Taxpi,t=0+1Taxpi,t-1+2Taxsi,t+jjControlj,i,t+t+ti+i,t(3)Cgi,t=0+1Cgi,t-1+2Taxsi,t+3Taxpi,t+jjControlj,i,t+t+ti+i,t(4)在式(3)和(4)中,Taxpi,t表示 i 城市 t 年份的税收凸显性,其他变量含义与式(1)一致。最后,考虑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内生性,它可能会造成估计结果偏误。为此,本文采取

22、更为有效的系统 GMM 方法估计上述动态模型,并参照 Bellemare 等(2017)的做法,工具变量选取内生变量从滞后 2 期开始所有的滞后值。16考虑到居民收入具有滞后性以及储蓄习惯,收入会对消费具有长期影响,本文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滞后期纳入模型中,考察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消费差距的长期效应。(二)变量选取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Cg)。参照郭庆旺和吕冰洋(2012)的做法,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比值来衡量,该比值越接近于 1,说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越小。172.解释变量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税制结构(Taxs)。目前,税制结构的衡量方法主要有占

23、比法和比例法。相对于占比法,比例法(即直接税/间接税)同时考察直接税与间接税的规模增长及其比例变化,更能形象地反映我国税制结构的变迁轨迹。因此,本文采用比例法衡量我国税制结构。关于直接税的衡量方法,目前有广义和狭义口径之分。广义口径的直接税既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等税种收入,也包括社会保险费、土地出让金等收入。狭义口径的直接税则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总和(孙英杰和林春,2018)。18考虑到城市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以狭义口径,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总和衡量城市的直接税收入,以营业税和增值税的总和衡量城市的间接税收入。3.控制变量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4、Ig)。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来衡量。(2)城镇化率(Urb)。城镇化率的提高意味着人力等发展资源向城市倾斜,本文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值来表示。(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Tra)。发达的交通是城乡居民融合连接的重要桥梁,关系到获得各种商品和服务消费的便利性,本文选取公路里程数与地区土地总面积的比值反映地区交通发达程度。(4)政府参与度(Fin)。政府财政对市场的干预影响着社会资源的城乡流向和均衡配置,本文采用财政支出占 GDP 比重表示。(5)互联网发展程度(Net)。互联网发展为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消费提供极大便利,本文以电信业务总量与GD

25、P 的比值来表示地区互联网发展程度。(三)数据来源及说明自 2002 年以来,各省市陆续实施增值税转型和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拉开了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序幕。同时,为了加大对农村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我国开始在农村开展税费改革并逐步取消农业税。因此,本文选取我国 20022020 年的全国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以及其他地级市)面板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样本中包含的全国城市数量为 279个。本文的税制结构相关数据来源于 EPS 中国区域经济数据库、CEIC 中国经济数据库以及各地级市税制结构、税收凸显性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基于 279 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考察33当代

26、财经Contemporary Finance&Economics统计局,其他数据来源于各年份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和各地级市统计局。对于部分缺失值,本文根据各地级市当年财政预决算报告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手工填补和基于移动平均插值补齐。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表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变量名符号样本量平均值标准差最小值中位数最大值城乡居民消费差距Cg48122.4820.6771.2192.4066.456税制结构Taxs48120.3330.1630.0510.3011.3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Ig48122.5270.5751.2212.4426.378城镇化率Ur

27、b48120.4700.1830.0770.4671.131交通运输状况Tra48120.9470.5110.0300.8992.628政府参与度Fin48120.1700.1170.0370.1452.230互联网发展Net48120.0250.0190.0010.0200.223四、实证结果与分析(一)基本估计结果表 2 中列(2)的估计结果表明,核心解释变量税制结构的回归系数为-0.131,且在 1%的水平上显著,也就是说,直接税比重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了 0.131 个百分点。这表明直接税比重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

28、消费差距,验证了前文的研究假设 H1。从控制变量结果来看,城镇化率和交通运输状况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92 和-0.018,并均在 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城镇化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均显著地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这是因为农村居民进城劳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收入,同时发达的交通条件也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搭建桥梁,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进城劳动意愿和商品消费的便利性。从政府参与度和互联网发展两个变量来看,它们均不利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缩小。一方面,政府财政的横纵向失衡导致地方财政资源有限,影响了城乡间资源均衡配置;另一方面,城市的互联网发展程度远高于农村,不利于城乡间的统筹发展。另外,收入差距对消

29、费差距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分别为正向和反向,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城乡消费差距,但是长期来看,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激发了农村居民主动增加收入的积极性,而且加大了农村建设的开发和扶持力度,从而有利于缩小城乡消费差距。表 2基本回归结果(1)(2)消费差距滞后项0.771*(1737.724)0.746*(1819.668)税制结构-0.173*(-117.980)-0.131*(-77.010)收入差距0.693*(1109.160)0.646*(612.047)收入差距滞后 1 期-0.315*(-270.388)-0.311*(-287.685)收入差距滞后 2 期-0.150*(-218

30、.096)-0.140*(-156.260)城镇化率-0.292*(-112.602)交通运输状况-0.018*(-40.539)政府参与度0.205*(80.803)互联网发展0.371*(28.628)常数项0.021*(14.044)0.270*(106.149)样本量4,2544,254AR(1)_P0.0000.000AR(2)_P0.1480.162Sargan-test_P0.4880.463注:括号内为 t 值;*、*、*分别表示 1%、5%、10%的显著性水平。当代财经 2023 年第 4 期 总第 461 期34当代财经Contemporary Finance&Ec

31、onomics(二)稳健性分析本文接下来尝试通过替换变量衡量方法、分样本以及考虑内生性问题等方法展开稳健性分析。1.考虑指标替代的稳健性检验首先,为了考察核心指标衡量方法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通过替换税制结构的衡量方法进行稳健性分析。表 3 依次报告了占比法(直接税/总税收)、直接税规模的对数以及比值法(间接税/直接税)作为税制结构衡量方法进行回归的结果。可以发现,列(1)直接税比重和列(2)直接税规模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96 和-0.042,且均在 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无论是提高直接税比重,还是增加直接税规模,均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而列(3)间接税比重的回归系数为 0.017

32、 且在 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提高间接税比重拉大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这也侧面反映了提高直接税比重的积极经济效应,说明本文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2.考虑分样本的稳健性检验考虑到样本中直辖市和单列市的特殊行政定位,本文逐步从样本中将其剔除后进行稳健性分析。表 4 报告了对应模型的估计结果,结果均表明提高直接税比重显著地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本文的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3.考虑内生性的稳健性检验为了进一步处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尝试将税制结构作为内生变量,并选取合适的工具变量进行回归。表 5 报告了相关工具变量的回归检验结果。考虑到 1994 年分税制改革是形成我国税制结构的重要原因,而 199

33、3 年各省市的财政收支缺口情况直接影响了各地方政府对分税制改革政策的落实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城市往后年份的税制结构,且往后年份收支缺口大的城市往往会加强对营业税等地方税种的征收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形成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因此,本文将 1993 年各城市的财政收支缺口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同表 3分样本稳健性检验结果(1)直接税比重(2)直接税规模(3)间接税比重税制结构-0.296*(-50.653)-0.042*(-100.896)0.017*(47.941)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样本量425442544254AR(1)_P0.0000.0000.000AR(2)_P0.1620

34、.1400.159Sargan-test_P0.4730.4600.457注:括号内为 t 值;*、*、*分别表示 1%、5%、10%的显著性水平。表 4分样本稳健性检验结果(1)剔除直辖市(2)剔除单列市(3)剔除直辖市和单列市税制结构-0.137*(-71.321)-0.140*(-77.184)-0.147*(-81.007)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样本量419141894126AR(1)_P0.0000.0000.000AR(2)_P0.1730.1650.177Sargan-test_P0.5120.5300.585注:括号内为 t 值;*、*、*分别表示 1%、5%、10%的显著性水平

35、。表 5内生性稳健性检验结果(1)IV1:税制结构滞后项(2)IV2:1993 年财政收支缺口(3)IV1 与 IV2交互项税制结构-0.077*(-11.292)-0.111*(-20.886)-0.115*(-22.088)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样本量425438243824AR(1)_P0.0000.0000.000AR(2)_P0.1000.2010.202Sargan-test_P0.2270.7010.693注:括号内为 t 值;*、*、*分别表示 1%、5%、10%的显著性水平。税制结构、税收凸显性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基于 279 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考察35当代财经Contempor

36、ary Finance&Economics时,为了能够体现随时间变化的效应,进一步加入 1993 年财政收支缺口与税制结构滞后项的交互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检验。从表 5 的估计结果来看,结果均显示税制结构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此结论与基准模型回归结果保持一致。五、异质性分析和机制分析(一)异质性分析1.税收种类异质性考虑直接税税种的异质性,本文分别探讨企业所得税比重和个人所得税比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表 6 报告了相应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提高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比重均显著地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从系数的大小来看,企业所得税比重的回归系数为-0.165,而个人所得税

37、比重的回归系数为-0.260,说明提高个人所得税比重更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这是因为相较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超额累进制度能够较好地实现收入再分配功能,从而加大了其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2.消费种类异质性由于居民基本生活消费为刚性支出,税制结构可能对城乡居民日常消费和奢侈品消费产生异质性影响,因此,本文将样本划分为食品类消费和非食品类消费进行分析。表 7 的列(1)和列(2)分别为税制结构影响城乡食品类消费支出差距和城乡非食品类消费支出差距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税制结构对城乡食品类消费支出差距和城乡非食品类消费支出差距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90、-0.045,说明税制结构同时缩

38、小了城乡食品类和非食品类的消费支出差距,但与非食品类消费相比,优化税制结构更能缩小城乡居民食品类的消费差距。3.城市发展异质性为了考察城市发展差异是否会影响税制结构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系,本文分别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规模三个角度将样本分组进行回归。首先,本文按照地理位置将样本划分为沿海城市和非沿海城市,具体方法是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并定义东部地区省份的城市为沿海城市,否则为非沿海城市。其次,按照人均 GDP 来衡量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将城市的实际 GDP 高于平均值的划分为发达城市,否则划分为非发达城市。最后,按照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将样本划分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若城市

39、常住人口规模大于当年所有城市平均值为大城市,否则为中小城市。表 8 报告了城市发展异质性的检验结果。其中,列(1)的结果显示,沿海城市与非沿海城市的表 6税收种类异质性检验结果(1)企业所得税(2)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比重-0.165*(-69.021)个人所得税比重-0.260*(-37.954)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样本量42544254AR(1)_P0.0000.000AR(2)_P0.1580.348Sargan-test_P0.4590.310注:括号内为 t 值;*、*、*分别表示 1%、5%、10%的显著性水平。表 7消费种类异质性检验结果(1)食品类(2)非食品类税制结构-0.190

40、*(-7.620)-0.045*(-9.983)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样本量25212521AR(1)_P0.0000.000AR(2)_P0.4800.223Sargan-test_P0.2130.846注:括号内为 t 值;*、*、*分别表示 1%、5%、10%的显著性水平。当代财经 2023 年第 4 期 总第 461 期36当代财经Contemporary Finance&Economics税制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差异较小,说明地理位置差异并没有对税制结构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系产生显著的异质性影响。列(2)和列(3)的结果显示,发达城市和大城市的税制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

41、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12 和-0.044,远高于欠发达城市和中小城市,说明在经济发达城市和人口规模大的城市税制结构的变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更大。表 8城市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1)地理位置(2)经济水平(3)人口规模沿海城市发达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税制结构-0.177*(-39.996)-0.112*(-13.466)-0.044*(-3.811)-0.025*(-12.601)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样本量1232157417702484AR(1)_P0.0000.0000.0000.000AR(2)_P0.2080.2320.3520.330Sargan-test_P1.0001.

42、0001.0001.000非沿海城市-0.150*(-13.600)控制30220.0000.2571.000欠发达城市-0.020*(-4.731)控制26800.0000.3311.000注:括号内为 t 值;*、*、*分别表示 1%、5%、10%的显著性水平。(二)机制分析根据前文理论分析,本文进一步从税收凸显性的角度来检验税制结构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作用机制。目前,税收凸显性的衡量方法主要有实验研究法和相比价格法。前者通过“基础价格+税”标签实验、在线购物实验(Dmitry 和 Alex,2018)以及课堂情景模拟实验(薛畅,2020)等微观个体实验来观测税收凸显性对居民行为的影响。

43、19,9后者则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相比价格与税收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以识别因税收带来的非理性因素或其他因素对居民消费倾向的扭曲程度(Goldin,2015)。20相对于实验研究法,相比价格法不仅可以借助价格变动影响来突出税收影响的相对凸显程度,而且可以观测这种程度随时间变动产生的变化。因此,本文采用相比价格法来衡量税收凸显性。显然,相比价格法与本文宏观的研究视角较为吻合。根据相比价格法,税收凸显性(Taxp)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Taxp=c tc p(5)其中,c 表示消费量,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衡量;t 表示税额,采用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总和衡量;p 表示价格,采用以 2000 年为基期的消费

44、者物价指数衡量。机制检验结果如表 9 所示。其中,列(2)显示税制结构对税收凸显性影响的回归系数为0.321 且在 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提高直接税比重有利于降低税收的“隐匿性”,增强税收相较于价格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显著程度,从而提高了税收凸显性。进一步地,列(3)显示税收凸显性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的回表 9作用机制检验结果(1)税制结构(2)税收凸显性(3)税制结构控制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样本量425442544254AR(1)_P0.0000.0000.000AR(2)_P0.1620.5090.478Sargan-test_P0.4630.4301.000税制结构-0.131*(-77.01

45、0)0.321*(423.084)-0.025*(-7.522)税收凸显性-0.046*(-16.212)注:括号内为 t 值;*、*、*分别表示 1%、5%、10%的显著性水平。税制结构、税收凸显性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基于 279 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考察37当代财经Contemporary Finance&Economics归系数为-0.046 且在 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提高税收凸显性缩小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税制结构能够通过提高税收凸显性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即税收凸显性是税制结构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一种重要作用机制,验证了前文的研究假设 H2。六、结

46、论与政策建议(一)主要结论本文在心理账户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面板动态模型,实证考察了税制结构优化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提高直接税比重显著地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即税制结构优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说明税制结构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第二,机制检验表明,税收凸显性在税制结构优化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上发挥了重要的机制作用。其可能的原因是:消费者对不同税种的察觉和理解存在差异,通过提高直接税比重提升税收凸显性,不仅降低了税负“隐匿”造成的价格影响“高估”以及消费福利损失,而且减小了税收对消费者决策

47、的扭曲程度,从而促使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不断缩小。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欠发达城市,税制优化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积极效应在收入差距更大的发达城市更为明显;相比于非食品类消费,税制优化更能缩小城乡食品类消费差距,即税制调节更可能影响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相比于企业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比重更能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可能原因在于个人所得税良好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有利于加大其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二)政策建议“经济双循环”这一重大决策的战略要点在于充分发挥国内超大市场优势和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卢福财等,2021)。21本文从税制改革的角度,利用心理账户理论

48、拓展了新视角,不仅丰富了税制优化领域的相关文献,而且为政府部门如何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以及扩大内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方向。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双主体税制模式。一是从结构性减税角度着眼,在减税降费的大前提下,通过简并税率、扩大减免范围以及提高起征点等方式,适当降低间接税比重,提高直接税比重,在降低宏观税负的同时,不断提升税制的累进性和公平性,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营造公平、稳定的营商环境。二是从税收角度去释放消费的新势能,将税制优化的关注点放在减轻累退税效应上,不断增强直接税的收入再分配功能,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税负比例,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能,支持消费扩容提质。三是应有侧重地提高直接税比重。“十四五”时期的税制优化既要平衡好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比例关系,也要考虑直接税内部结构的比例优化,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累进性、房产税改革试点扩围以及开征遗产税等。2.积极推进直接税体系改革,借助税收力量畅通“经济双循环”。一是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既要保证企业所得税税率与拉动内需核心要求相适应,调整影响投资与消费增长的税制障碍,也可以引入第三次分配理念,重点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如设置共同富裕类、城乡融合类捐赠支出税前扣除,鼓励企业以募集、资助和捐赠等慈善公益形式不断壮大中低收入群体,以扩收带动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