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教学目标:(一) 德育目标: 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二) 智育目标: 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二教学重点.难点:(一) 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二)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三.设计理念: 以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为突破口,以师生互动为纽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进取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新课程理念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努力确立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四.教学
2、时数:两课时五.课前准备:(一) 结合注释熟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二) 搜集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依据:新课程理念中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习惯。)六.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名言警句.(这个环节开展的方式为小组抢答.表现突出的予以适当奖励。)2、简介孟子“其人”及其书。附注:这个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目的在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文学常识积累情况以及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先听录音,然后齐读课文。2、解析疑难字词句。(该环节主要是:由学
3、生提问,老师点拨、引导或适当讲解。)3、理清本篇议论文的三要素。(学生先自行判断,老师再予以明确。)附注:这个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较好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及作者论证思路。(三)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有奖竞答活动。)1、文章列举六个名人的事例在结构及内容上分别有何作用?2、本文在论证层次上有何特点?附注:该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实践,积极为学生合作学习架设平台。同时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合作、参与的热情,开发他们的纵深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四)开拓创新(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一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理解)附注: 这一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和体会,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目的是为了体现“语文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的特点。(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谈一谈逆境对人的成长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