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三)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长为6368 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柄状结构。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30%。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二)流行病学。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3.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三、诊断、治疗和报告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方案》(附件2)和《中医诊疗方案》(附件3)做好诊断和治疗。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的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四、实验室检测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按照《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4)要求,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若诊断需要,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协助医疗机构采集恢复期标本进行抗体滴度对比检测。无条件检测的医疗机构,应当将标本运送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检测工作。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若无条件进行检测,应当将标本运送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检测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反馈检测结果。
在标本采集、运输及实验室工作过程中,要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做好生物安全工作。标本采集时可进行一般性防护(穿戴口罩、手套和长袖工作服)。采集后应当将标本置于防漏容器中送检,注意不要污染容器的外表,并做好相应的消毒。进行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时,应当在生物安全Ⅱ级及以上的实验室开展。
五、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应当按照《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5),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调查传播途径及相关影响因素,填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见附件5附表),并录入至EpiData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下载),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月底收集汇总本省(区、市)数据库,并及时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箱cdczfb@。
出现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及时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由省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六、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病例管理,降低传播风险。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
(二)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各地应当开展对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识别、报告和治疗能力;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
(三)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及时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尽快建立对该病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疫情的地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也应当逐步建立该病的实验室诊断能力。
(四)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积极、广泛地宣传疾病防治和蜱等媒介昆虫的防制知识,使广大群众掌握最基本的预防常识从而有意识地去保护自己,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手段,使公众正确对待疾病的发生,避免疫情发生后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蜱防制宣传要点见附件6。
(五)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度。应当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环境清理,必要时采取灭杀蜱等措施,降低生产、生活环境中蜱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
(一) 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 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 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 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血症患者补充。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30×109/L)者,可输血浆、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低于1×109/L),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应当慎重使用。
五、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后,可出院。
六、隔离及防护
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医护人员和看护人接触病人时应当采取通用防护(Universal precaution )措施。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临床可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血等;可伴肺、肾、肝、心、脑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死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家委员会专家与来自河南信阳市商城、山东蓬莱、广东省等地的中医药一线专家,对近年来蜱虫传播疾病病例的中医证候特点、核心病机进行了研讨,总结了既往的相关救治经验,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初起邪犯肺卫,卫气同病,毒邪壅盛,毒损脉络,重症可表现为气营(血)两燔,若热势鸱张,败坏形体,可导致正衰邪陷,中医药应早期介入,根据本病的不同阶段辨证施治。
一、辨证论治
(一)邪犯肺卫
临床表现:患者有蜱虫咬病史,发热,恶寒或不恶寒,无汗或少汗,肌肉酸痛,头痛,或咳嗽,或恶心,舌质红,苔薄白、薄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毒,疏风透邪。
基本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芦根、白茅根、薄荷、赤芍、粉葛根、黄芩、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二剂。
加减:1.便秘加大黄;腹泻加黄连;2.咽喉肿痛加元参;3.咳嗽加桔梗、杏仁、前胡;4.表情淡漠、舌苔腻者加藿香、苍术、苏叶;5.恶心加姜半夏。
中成药:金振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等。
(二)毒壅肺胃
临床表现:壮热不退,汗出,烦躁口渴,头痛,面红,恶心或呕吐,纳差,腹痛,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洪大或脉缓。
治法:清气泄热,解毒活络
参考方药:白虎汤加减
生石膏、知母、苍术、板蓝根、炒栀子、连翘、炒杏仁、丹参、鲜茅根、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二剂。
加减:1.腹满、便秘加酒大黄、芒硝;2.恶心、呕吐加苏叶、黄连、芦根。
中成药:金振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等。可选用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三)毒损脉络
临床表现:高热,或伴皮肤斑疹,便血,或见咯血,尿赤,小便不利,舌质暗红,伴瘀斑等,舌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凉血解毒,清热通络,益气养阴。
方药: 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加减。
水牛角、生地、粉丹皮、赤芍、桃仁、连翘、生石膏、鲜茅根、紫草、西洋参、三七、麦冬、五味子。
用法:水煎服,日二剂~三剂。
中成药:口服云南白药,可选用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四)气营(血)两燔
临床表现:壮热烦躁,夜寐不安,间有谵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发斑,舌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血),泻热解毒。
基本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水牛角、生地、银花、黄连、 栀子、知母、白茅根、赤芍、玄参、丹参、麦冬、西洋参、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二剂~三剂。
加减:1.疫毒迫血妄行,出血较多者,加侧柏叶、旱莲草;2.呕血、便血者加生大黄粉、三七粉。
中成药:口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可选用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五)正衰邪陷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嗜睡,甚则神昏,谵妄;呼吸急促;少尿;汗出肢冷,脉细数或微等。
治法:扶正固脱,解毒开窍。
方药:参附龙牡汤合生脉散加减。
红人参、炮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连翘、草河车、人工牛黄、石菖蒲、郁金
用法:水煎服,日二剂~三剂。
加减:神昏或抽搐加人工麝香、羚羊角粉。
中成药:口服苏合香丸,可选用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六)余邪未清,气阴两伤
临床表现;低热,乏力,纳差,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或缓。
治法:清解余邪,益气养阴。
方药:连翘竹叶石膏汤加减。
连翘、竹叶、生石膏、青蒿、太子参、麦冬、北沙参、鲜芦根、陈皮、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二、外治法
(一)结肠滴注给药:恶心、呕吐症状重,口服汤药困难者,可用中药汤剂结肠滴注;高热持续,可用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结肠滴注给药。
(二)外用:蜱虫叮咬局部可选用梅花点舌丹、六神丸、玉枢丹、新癀片等,研细末醋调外用。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为保证及时、科学地采集、运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包括疑似病例标本),规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测程序,提高检测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样本采集对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包括疑似病例,以下同)。
二、标本种类及采集方法
(一)血清标本。用无菌真空管,采集患者急性期(发病2周内)和恢复期(发病4周左右)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将血清保存于-70℃冰箱(一周内可保存在-20℃冰箱),用于病毒特异性核酸、抗原和抗体检测及病原体分离。
编码规则:“年份(2位)-乡镇级地区编码(8位)-流水号(3位)”。地区编码可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查询。如2010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沙朗乡的第12位调查者的编码为“10-53010220-012”。该调查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分别在编号首位增加“J”和“H”。如上例调查者的急性期血清编号为J10-53010220-012,恢复期血清编号为H10-53010220-012。
(二)必要时,可采集病例的活检或尸检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具体方法参照病理实验室相关要求和卫生部《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
三、实验室检测和诊断
(一)病原学。1.核酸检测:采用RT-PCR 和Real-time PCR病毒核酸诊断方法进行检测和诊断,患者血清中扩增到特异性核酸,可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2.病毒分离:用于病毒分离的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经处理后,可采用Vero、Vero E6等细胞或其他敏感细胞进行,用Real-time PCR病毒核酸诊断方法、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确定。患者血清中分离到病毒可确诊。
(二)血清学。1.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IFA)抗体测定、中和试验等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可确认为新近感染。
2.血清特异性总抗体:可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病原特异性总抗体阳性表明曾受到病毒感染。
四、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要求,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应当在生物安全Ⅱ级及以上的实验室开展标本的血清学、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工作。
(二)标本采集个人防护。采集病人标本时可进行一般性防护(穿戴口罩、手套和长袖工作服)。野外采集标本时,应穿着颜色明亮的防护服,并将衣袖或裤管口扎紧以防蜱叮咬人体。一旦发现有蜱附着体表,应当用镊子等工具夹取,不要用手直接摘除。野外作业或活动的人员可使用驱避剂喷涂皮肤。
(三)在诊疗及标本的采集、包装和实验室检测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处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准确描述和分析疫情特征,科学制订防控策略和措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为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线索。
(二)为了解该病流行病学特征积累数据。
二、调查对象
(一)散发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二)聚集性病例。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一)个案调查。发现病例后,应当及时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况、家庭及居住环境、暴露史、发病经过、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诊断、转归情况等(见附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并采集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开展检测(见附件2《实验室检测方案》)。
1. 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民族、住址、职业、联系方式等。
2.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经治医生及病例、病例家属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发病经过、就诊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治疗、疾病进展、转归等情况。
3. 病例家庭及居住环境情况。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及其家庭成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环境、家禽及家畜饲养情况等。
4. 暴露史及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
(1)询问病例发病前2周内劳动、旅行或可疑暴露史,了解其是否到过有蜱生长的场所,是否有蜱叮咬史。
(2)询问病例发病前2周内与类似病例的接触情况,包括接触方式、地点等。
(二)聚集性病例的调查。在出现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时,应当注意调查感染来源。如怀疑有人传人可能时,应当评估人群感染及人传人的风险。应当组织疾控人员或医务人员,采用查看当地医疗机构门诊日志、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并对搜索出的疑似病例进行筛查、随访,必要时采集相关样本进行检测。
(三)病例对照调查。通过开展病例对照调查,研究感染、发病等危险因素。选取实验室确诊病例为病例组,一般按照1:2的比例在同村同性别同年龄组(年龄相差5岁以内)健康人中选取对照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集对照组的血清标本进行筛查,以排除可能的隐形感染病例。
(四)宿主媒介调查。调查病例居住地和生产活动周围生境中的动物种类(包括家畜及啮齿动物)以及媒介的分布情况,采集动物血清标本和媒介标本进行相关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以查明可能的动物宿主和生物媒介。
四、调查要求
(一)调查者及调查对象。应当由经过培训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现场调查时,应当尽可能直接对病人进行访视、询问。如病人病情较重,或病人已死亡,或其他原因无法直接调查时,可通过其医生、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者进行调查、核实或补充。
(二)调查时间及调查内容。应当在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见附表。调查表应当填写完整,实验室检测结果、病人转归等情况应当及时填补到调查表中,以完善相关信息。
(三)调查者的个人防护。在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过程中,调查者应当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尤其应当注意避免被蜱叮咬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等。
五、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和利用
(一)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当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疫情调查结束后,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时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疫情调查结束后,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将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分析结果及调查报告及时整理归档。
附表: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编码□□□□□□□□□□□□□(编码规则附后)
1 一般情况
1.1姓名: (14岁以下同时填写家长姓名)
1.2性别:①男②女
1.3民族:①汉族②其他
1.4出生日期:年月日(若无详细日期,填写实足年龄岁)
1.5职业:
(1)幼托儿童 (2)散居儿童 (3)学生 (4)教师 (5)保育员/保姆
(6)餐饮食品业 (7)公共场所服务业 (8)商业服务(9)旅游服务业
(10)医务人员 (11)干部职员 (12)工人 (13)民工 (14)农民
(15)林业 (16)采茶 (17)牧民 (18)狩猎
(19)销售/加工野生动物(20)离退人员 (21)家务待业
(22)不详 (23)其他
1.6现住址: 省 市(地、州)县(市、区)
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组(门牌)
1.7联系电话:联系人:与患者关系:
1.8 身份证号:
2 发病情况
2.1发病时间:年月日
2.2就诊情况
就诊次数
就诊日期
就诊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级别
诊断
门诊/住院病例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注: 医疗机构级别:(1)村卫生室(2)乡镇级(3)县区级(4)地市级及以上
2.3 现住医院入院时间:年月日
2.4住院号:
2.5入院诊断:
2.6是否出院:①是②否□
如已出院:
2.6.1出院诊断:
2.6.2出院时间:年月日
2.7本次调查时病人情况:①痊愈②好转③恶化④死亡□
2.8最后转归:①痊愈②死亡③其他
3 临床表现
3.1首发症状:
3.2全身症状、体征:
3.2.1发热①有②无最高:℃□
3.2.2畏寒①有②无□
3.2.3头痛①有②无□
3.2.4乏力①有②无□
3.2.5全身酸痛①有②无□
3.2.6眼结膜充血①有②无□
3.2.7皮肤瘀点或瘀斑①有②无□
3.2.8牙龈出血①有②无□
3.2.9食欲减退①轻度②厌食③无□
3.2.10恶心①有②无□
3.2.11呕吐①有②无□
3.2.12呕血①有②无□
3.2.13腹痛①有②无□
3.2.14腹胀①有②无□
3.2.15腹泻①有,次/天②无□
3.2.16大便性状①血便 ②黑便 ③水样便④其他□
3.2.17肾区疼痛①有②无□
3.2.18淋巴结肿大①有②无□
3.2.18.1若有,肿大部位及大小、是否压痛:
3.3其他:
4血常规检查
序次
检查日期
(年/月/日)
白细胞
(109/L)
血小板
(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
淋巴细胞计数(109/L)
检测单位
5流行病学调查
5.1发病前1个月居住地类型(可多选):①丘陵或山区②平原③其他________□
5.2若5.1选②或③,则发病前1个月是否去过丘陵或山区?
①是,具体地点(越细越好)_______________②否③不记得□
5.3发病前两周户外活动史:
5.3.1种地①是②否□
5.3.2割草①是②否□
5.3.3打猎①是②否□
5.3.4采茶①是②否□
5.3.5放牧①是②否□
5.3.6采伐①是②否□
5.3.6旅游①是_______________②否□
5.3.7其它主要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发病前1个月居住地是否有蜱:①有②无③不知道□
5.5发病前1个月内是否见过蜱:①是②否③不认识□
5.6发病前2周内是否被蜱叮咬过: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5.6.1若被叮咬过,时间及次数:①次数
②首次被咬时间:年月日
③末次被咬时间:年月日
5.6.2叮咬部位(可多选):①脚②腿③腹部④背部⑤颈部⑥其他□
5.7发病前2周内有无皮肤破损:①有②无□
5.8发病前是否听说过同村有类似病人(未接触):①是②否(跳至5.9)□
5.8.1听说类似病人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现住址
联系方式
5.9发病前是否接触过类似病人:①是②否(跳至5.10)□
5.9.1所接触病人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现住址
关系
诊断
接触方式
联系方式
注:接触方式(可多选):①直接接触病人血液②直接接触病人分泌物、排泄物
③救治/护理④同处一室⑤其他(在表中注明)□
5.10家中饲养动物情况:①是(填下表)②否③不知道□
饲养动物种类
发病前2周内是否与饲养动物接触
动物身上是否有蜱附着
注:动物身上是否有蜱附着: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5.11 发病前两周野生动物接触情况:①是(填下表)②否③不知道□
动物种类
动物身上是否有蜱附着
备注
5.12 病前1个月内家中是否发现过老鼠?①有②无③不知道□
6调查小结:
7标本编号(编码规则附后):
7.1血清标本:
7.1.1急性期血清编号:;
7.1.2恢复期血清编号:;
8实验室检验结果
8.1病毒分离结果:①阳性②阴性③未检测/未收到标本□
8.2核酸检测结果:①阳性②阴性③疑似④未检测/未收到标本□
8.3血清学检测结果
ELASA
间接免疫荧光法(IFA)
IgG
IgM
IgG
IgM
急性期血清
恢复期血清
注:请在空格中填写:①阳性②阴性③未检测/未收到标本
编码规则:“年份(2位)-乡镇级地区编码(8位)-流水号(3位)”。地区编码可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系统查询。如2010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沙朗乡的第12位调查者的编码为“10-53010220-012”。该调查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分别在编号首位增加“J”和“H”。如上例调查者的急性期血清编号为J10-53010220-012,恢复期血清编号为H10-53010220-012。
调查人员签名: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单位:
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一、 蜱的特点
蜱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虫、若虫有8条腿,幼虫有6条腿。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二、 蜱的分布
国内各省(区、市)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蜱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因蜱种不同而异。一般须具备较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如全沟硬蜱主要见于北方森林地区、长角血蜱多见于丘陵地区、草原革蜱多见于草坪和草原牧场,而二棘血蜱主要见于南方丘陵、山区等。
三、 蜱的危害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
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
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
四、 个人防护
(一)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三)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四)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五)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六)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
2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