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人教版高中历史考点突破人教版高中历史考点突破 单选题 1、1905 年伊朗发生立宪革命,一位目击者写到:“或许东方真的从酣睡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属于“东方觉醒”的是 A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B日本明治维新 C苏丹马赫迪起义 D中国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中国的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与题干中的描述相符,D 项正确;墨西哥、苏丹都不属于东方,排除 AC 项;20 世纪的日本不属于受剥削的对象,排除 B 项。故选 D 项。2、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民族国家建设的新开端。此观点着眼于辛亥革命()A促使社会生活变化 B推动民族意识发展 C打击封建主义势力 D传播民主共和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辛亥革命的爆发,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的建立,表明在经历多种尝试后,中国最终选择了民族国家道路,推动民族意识发展,B 项正确;ACD 项都是辛亥革命的意义,但与材料强调民族意识不符,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2 小提示:3、下列史实发生在北京的是()五四运动 国民党一大召开 卢沟桥抗战 共产党诞生 ABCD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五四运动是 1919 年 5 月 4 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1924 年 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卢沟桥地理位置优越,是进出北平的咽喉要道之一,其中卢沟桥抗战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故正确,错误,A 项正确,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小提示:4、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于 A1949 年 B1954 年 C1982 年 D1999 年 答案:B 解析:1954 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B 正确;1949 年诞生的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排除 A;C、D与题干中“第一部”限定不符,排除。5、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答案:C 解析:3 1997 年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C 项正确,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6、学者陈乐民说“我认为它(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没有修饰过的民主,带有相当大的本能性:群众说了算。”这种民主政治根植于古希腊 A人文思想严重缺失的蒙昧国情 B小国寡民特色凸显的政治土壤 C法律体系非常完备的法治环境 D商品经济十分落后的发展水平 答案:B 解析:雅典城邦狭小,公民人数较少,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使得公民能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有条件实行原始的直接民主。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反映雅典的人文状况,排除 A 项;C 项的“法律体系非常完备”说法绝对,排除;雅典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排除 D 项。材料分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 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但是,1920 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列宁 4 材料三 赫鲁晓夫的基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赫鲁晓夫执政史(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策?农民反对的这一制度后来被什么制度取代?(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后来被哪种经济政策所取代?简要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赫鲁晓夫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理解。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代后的制度:固定的粮食税。(2)政策:新经济政策原因: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3)理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或冲击了斯大林经济体制,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缺乏理论方面的突破、正确的战略方针(或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框架)。解析:(1)依据材料“1920 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的是余粮收集制。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关于原因可根据材料“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和所学知识可知是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3)依据材料“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等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如下: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缺乏理论方面的突破、正确的战略方针。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 岁以5 上者,免除赋税;70 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 美社会保险法(1935 年 8 月)材料三:1980 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 10,有 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我国汉代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罗斯福时期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差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答案:(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 60 岁退休的政策。(2)差异:罗斯福主张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里根主张由政府、企业主和雇工共同承担。评价: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会带来“福利腐败”问题。(每点,要求答案包含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解析:(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西周礼制影响”“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可得出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60 岁以上者,免除赋税”“虽有罪,不加刑焉”可以得出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由“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可以得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由“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得出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6 老职责;由“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可以得出明代制定官员 60 岁退休的政策。(2)差异:题目要去“根据材料二、三”回答,阅读两则材料可知,两者在社会保障金方面存在差异。罗斯福:由材料二中的“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可知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里根:由材料三中的“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可以得出由政府、企业主和雇工共同承担。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所以答案是:(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 60 岁退休的政策。(2)差异:罗斯福主张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里根主张由政府、企业主和雇工共同承担。评价: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会带来“福利腐败”问题。(每点,要求答案包含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政策、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第一问,需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二、三中的有效信息及福利国家建设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归纳。9、习近平同志强调,知识分子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 材料二: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胡适自传 材料三:惟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达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7 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这次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像这般滔滔滚滚的潮流,实非现在资本家的政府所能防遏得住的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是书”指的是哪本书?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源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2)谁将大演论翻译介绍到中国?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了解的只是“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天演论对当时的中国起了什么作用?(3)孙中山认为“国民革命与“英雄革命”的区别是什么?他的哪一思想体现了“国民革命)的内涵?(4)据材料四,指出“这次胜利”是哪一次革命的胜利。李大钊是怎样看待“这次胜利”的?(5)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说明在民族复兴过程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是怎样发挥作用的。答案:(1)海国图志影响: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帮助人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2)严复。原因:民族危机严重,迫切需要救亡图存。作用:促使民众思想解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3)英雄革命:推翻民族压迫。国民革命:除了推翻民族压迫,还要变革国体民生;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思想:三民主义。(4)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民主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5)探求救国的道路,推动民族复兴。解析:(1)第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第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读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优胜劣败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小问根据天演论中,严复宣传“优胜劣败”的生物进化观点分析。8 (3)第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故前代为英雄革命”概括;第小问根据材料三“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粧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可以概括(4)第小问据材料四中的“(这次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小问据材料四中的“(这次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可以概括。(5)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以上材料进行总结。所以答案是:(1)海国图志影响: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帮助人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2)严复。原因:民族危机严重,迫切需要救亡图存。作用:促使民众思想解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3)英雄革命:推翻民族压迫。国民革命:除了推翻民族压迫,还要变革国体民生;体现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思想:三民主义。(4)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民主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5)探求救国的道路,推动民族复兴。【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在民族复兴过程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发挥的作用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魏源的思想、严复的思想主张、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源的思想、严复的思想主张、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