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20232023 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易混淆知识点主义的诞生易混淆知识点 单选题 1、下图是英国社会的暴力犯罪数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A犯罪数量减少得益于工业革命 B英国总犯罪人数量下降趋势 C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 D经济发展推动英国社会治理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时间,1857 年到 1907 年,说明这一时期英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的盗窃和暴力犯罪数量的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说明治理犯罪现象有了一些效果,D 项正确;犯罪数量减少得益于工业革命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排除 A 项;材料无法体现出英国的总犯罪人数,排除 B 项;英国社会的盗窃和暴力犯罪数量的变化不能得出 C 项,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英国当时的教育模式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但初等教育的普及化却并不能创造和支持出更先进的生产力,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并不复杂,人人能从变革中受益,教育的边际收益因此递减,民众的教育需求也因2 此逐渐减弱,唯有国家干预才能改变这种状况。这主要说明了 A工业革命阻碍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C自由放任政策影响了英国教育的发展 D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家教育观念的转变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并不复杂,人人能从变革中受益,教育的边际收益因此递减,民众的教育需求也因此逐渐减弱,唯有国家干预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对教育进行干预,这说明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家教育观念的转变,D 项正确;A 项中的“阻碍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依据材料“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并不复杂,人人能从变革中受益,教育的边际收益因此递减,民众的教育需求也因此逐渐减弱”可知,工业革命不利于高等教育模发展,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家教育观念的转变,而非“自由放任政策影响了英国教育的发展”,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1761 年英国政府机构设置仅有 14 个大臣席位,到 1892 年自由党组阁时,主管大臣席位增 48 个,政府加强了管理经济、教育、殖民事务、地方事务和司法方面的职能。这反映了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B帝国主义时代内阁权力膨胀 C工业革命促使国家职能扩展 D自由党在两党竞争中有优势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发展促使政府职能扩展,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权力和民主主体范围的扩大,不能体现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排除 A 项;内阁权力膨胀主要表现在对议会权力的侵占,与政府职能的拓展没有联系,排除 B 项;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4、19 世纪前期肉类成为劳工阶层餐桌上的日常食物。1861 年出版的家政手册列举了普通中产阶级家庭在 83 月份的正餐菜单,包括蔬菜骨头汤、烤羔羊肉、烤牛排、冷牛肉沙拉、炖牛肉蔬菜、小肉饼等。这主要反映了英国 A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 B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 C畜牧业实现了工业化 D工业革命催生家政服务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肉类成为劳工阶层餐桌上的日常食物,说明英国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革命推动了人民生活的改善,B 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肉类成为劳工阶层餐桌上的日常食物,但是这不能证明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事实上工业革命使得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了,排除 A 项;虽然肉类的消费量很大,但是也不能说英国畜牧业实现了工业化,英国的肉类也可能是靠海外进口的供给,排除 C 项;材料中虽然出现了家政手册,但是无法证明家政服务是工业革命催生的,排除 D 项。故选 B 项。5、1839 年,英国的 419560 名工厂工人中,有 242296 名妇女。截止 1891 年,女职员有 17000 多名,女护士多达 53000 多名。这一现象 A体现了英国社会男女平等的实现 B主要源于代议制民主的完善 C反映了工业化推动民众观念嬗变 D表明了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1839 年,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此时英国出现了大量的女性工人、职员和护士,大量女性进入就业领域,打破了原来社会就业结构,说明工业化推动了民众观念的嬗变,C 项正确;大量女性进入就业领域不代表英国实现了男女平等,排除 A 项;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得益于工业化发展,而非代议制民主的完善,排除 B项;女护士的增多也不代表医疗教育事业得到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C 项。6、如图是一组反映了美国资本家心态的漫画。据此推知,1920 世纪的美国 4 A种族歧视观念根深蒂固 B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出现 C工人阶级斗争成果显著 D国家干预政策应运而生 答案:C 解析:通过不同时期的漫画可以看出,资本家逐渐考虑到工人的利益,最终认为有必要给予工人一定的待遇,这种变化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C 项正确;A 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A 项;材料主旨并非关于经济危机,无法体现出周期性,排除 B 项;材料内容并非关于国家干预,这是资本家的言论,排除 D 项。故选 C 项。7、在-四个国家发生的事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5 A爆发了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B掀开了 1848 年革命的序幕 C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D拟定并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 年 1 月西西里岛人民起义揭开了革命的序幕,西西里位于意大利,是意大利,B 项正确;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发生在德国,是英国,排除 A 项;首个社会主义政权是苏俄,是法国,排除 C 项;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诞生在英国,是德国,排除 D 项。故选 B 项。8、18 世纪英国大量开采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逐渐摆脱了因森林面积缩减、木材短缺而引发的能源危机,英国经历了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革命。这场革命()A有利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B促进了石化重工业发展 C为新技术应用创造了条件 D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能源革命推动了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利于能源工业动力的变革,为新技术应用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煤炭的大量使用会产生废气,不利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排除 A 项;石化重工业发展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 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能源革命为新技术应用创造了条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9、下图为欧美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量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A英法两国工业生产呈现衰退 B欧洲中心国际格局开始动摇 6 C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竞争加剧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A 解析:从欧美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量中所占比重示意图可以看出,英法两国的比重有所下降,结合所学可知,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法开展的较慢,出现衰退现象,A 项正确;当时,排除 B项;材料不能体现竞争,排除 C 项;D 项不能体现,排除 D 项。故选 A 项。小提示:10、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以上历史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海陆大通形成全球性交通网络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资产阶级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ABCD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符合题意,A 项正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 1947 年由 23 个国家政府缔结的旨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的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贸易协定,不符合题意,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7 小提示:11、马克思指出:“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一一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的 89 名委员中,工人占了 30 多位。材料表明巴黎公社 A是无产阶级执政尝试 B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 D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工人阶级成为了公社的主人,说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执政尝试,A 项正确;材料的的主旨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执政尝试,没有体现民主集中制,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巴黎公社的性质,不是强调推翻了资产阶级专政,排除 C 项;巴黎公社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2、一战结束后,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留法学生蔡和森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以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0 年,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留法学生邓小平负责编辑的党团机关刊物赤光,成为旅欧华人中极受欢迎的刊物。这些活动 A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渐展开 B加强了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C表明法国成为当时国际共运中心 D主要得益于民主科学观念的传播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结束后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等,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A 项正确;材料与中法文化交流无关,排除 B 项;材料无法证实法国是国际共运中心,排除 C 项;材料与民主科学观念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3、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是发源地之一,随着德国的统一及宪法颁布,德国的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以下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与创造的是 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卡尔 本茨和戴姆勒发明最早的汽车 8 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埃德温 德雷克打出世界第一口油井 ABCD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作为发源地之一,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与创造包括,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和卡尔 本茨和戴姆勒发明最早的汽车,说法符合题意,A 项正确;比利时发明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打出世界第一口油井的埃德温 德雷克为美国人,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 BCD 三项。故选A 项。14、1870 年,英,美、德、法四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百分占比分别是 22、8、13、10,到 1913 年它们的占比变化为 15、11、13、8,以上数据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近代世界商业 A贸易中心转移 B经营方式变化 C商品种类增加 D贸易格局变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数据变化表明,从 1870 年到 1913 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变得与其他国家占比相差无几,这说明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美国、德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逐渐增强,使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D 项正确;材料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下降,但仍然是占比最多的国家,无法说明贸易中心转移,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比的变化情况,无法体现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商品种类增加的情况,排除 BC 两项。故选 D 项。15、1888 年初,爱德华 贝拉米的回顾描述了主人公朱利安 韦斯特在 1887 年陷入沉睡,梦中不断听到劳动争议和对托拉斯的谴责,醒来时,社会主义已经建成,工业放任自流的状态已经结束。该书自出版后引起美国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说明 A浪漫主义文学在美国的盛行 B自由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C马克思主义在美国广泛传播 D民众对垄断组织的不满 9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梦中不断听到劳动争议和对托拉斯的谴责,醒来时,社会主义已经建成,工业放任自流的状态已经结束”并结合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垄断组织对经济的控制力强,引发民众不满,因此这一著作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D 项正确;作品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排除 A 项;当时盛行的依然是自由主义,排除 B 项;C 项与题无关,排除 C项。故选 D 项。填空题 16、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灯、电话、电车、无线电报和电影等电器产品涌现,人类社会进入“_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 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_与生产相结合 答案:电气 科学技术 根据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灯、电话、电车、无线电报和电影等电器产品涌现,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17、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_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答案:交通运输业 工业革命后,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18、完成:19 世纪中期,英国的的_也实现了机械化。答案:机器制造业 10 结合材料时间 19 世纪中期及所学知识,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标志工业革命完成。19、创立:19 世纪中叶,德国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_。1846-1847 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在_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_协会,还加入了德意志流亡工人的组织“_”并改组为“_同盟”。在伦敦召开的_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答案:马克思主义 布鲁塞尔 工人 正义者 共产主义者 共产主义者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中叶,德国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1846-1847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还加入了德意志流亡工人的组织“正义者同盟”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20、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 。答案:空想社会主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优秀文化思想成果,它的三大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故答案为“空想社会主义”。21、完成下列提纲 走向整体的世界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B欧亚、欧美新航路开辟 C世贸组织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D欧美主要国家实现工业化 E国际联盟、联合国适应整体化进程的需要 11 (1)1719 世纪_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资本全球扩张,导致列强瓜分世界(2)若就提纲中的(1)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A贝尔试用电话 B通过设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促进国际贸易合作 C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是以蒸汽机为基础的 D欧洲文艺复兴 E截止 1914 年英法德三国资本输出的主要流向和数据 答案:(1)结合所学可知,A;D;(2)ACE(1)结合所学可知,17-19 世纪,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因此对应 A;结合所学可知,17-19 世纪,工业革命开展,欧美主要国家实现工业化,对应 D;(2)结合所学可知,17-19 世纪,工业革命开展,贝尔试用电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A 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在二战后成立的,排除 B 项,结合所学可知,17-19 世纪,工业革命开展后,世界逐渐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C 项正确;文艺复兴时间是 14-17 世纪,时间不符,排除项;英法德是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国家,E 项正确。故选 A、C、E 三项。22、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性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资本主义仍然处于_时期 答案:上升 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法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正处12 于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的弊端尚未完全暴露,资本主义发展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具备爆发革命的客观条件。23、工业革命的背景 因素 表现 政治变革“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农业变革 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_和国内市场 殖民扩张 促进了_,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手工业 进步 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科学发达 17 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_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直接因素 随着_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答案:自由劳动力 资本原始积累 生产技术进步 国内外市场 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具备了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所以处应填“自由劳动力”;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所以处应填“资本原始积累”;17 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所以处应填“生产技术进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所以处应填“国内外市场”。24、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逐渐显现。1825 年,_ 爆发了经济危机 答案:英国 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可知,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逐渐显现。1825 年,英国 爆发了经济危机,。故填空英国。25、主要成就:(1)主要表现为_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新动力,人类进入“_”。13 (2)_的创制和应用,_、_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3)_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人们不仅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_化工业获得发展。(4)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_、纺织、采煤、_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答案:电力技术 电气时代 内燃机 汽车 飞机 化学 石油 炼钢 机器制造(1)结合材料图片信息,可知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结合所学知识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3)结合所学知识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4)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炼钢、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1689 年权利法案 材料二 1854 年1856 年间英国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 7%,食品占 8%,工业制造品占 85%。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 61%,食品占 33%,工业制造品仅占 6%。出口的工业品,从日常消费品到各种生产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包。1852 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1)阅读材料一,概括权利法案所反映的权力转型。结合所学,简述权利法案颁布后的百余年间,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2)根据材料二,概括 19 世纪中期英国对外贸易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特点形成的经济和政治动因。答案:(1)转型:从国王权力至上到议会高于王权。重要成果:通过王位继承法等法令,进一步限制王权;责任内阁制形成并不断完善;国王“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2)特点:出口贸易中工业品比重占绝对优势;出口工业品种类丰富;原料在进口贸易中比重大。动因: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自由贸易被确定为国策。解析:(1)转型:根据材料“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可归纳出从国王权力至上到议会高于王权。重要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通过王位继承法等法令,进一步限制王权、责任内阁制形成并不断完善、1832 年议会改革及国王“统而不治”,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15 特点:根据材料“原材料占 7%,食品占 8%,工业制造品占 85%”可归纳出出口贸易中工业品比重占绝对优势;根据材料“从日常消费品到各种生产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包”可归纳出出口工业品种类丰富;根据材料“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 61%”可归纳出原料在进口贸易中比重大。动因:根据材料“1852 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工业革命提高社会生产力、自由贸易被确定为国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小提示: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是中华人口急剧增长的时期。明代人口官方记录最高为 6 千万,但估算实际应该已达 1 亿,明末可能已达 l 亿 5 千万。明清之际,战乱频仍,人口有所耗减。到清代升平日久,人口又迅猛上升,康熙末年(18世纪 20 年代)又达 1 亿 5 千万,18 世纪末,人口增至 3 亿,而到 1840 年,人口已到了 4 亿。人口如此迅速增长,说明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条件改善,另一方面,清代实行“摊丁人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使人民不再因为逃避赋役而隐匿人口,人口统计数字比较确实,也是人口数目增加的重要原因。人口的增加对资源形成了压力。在清代反映为地少人多,粮价腾飞,使乾隆皇帝(17111799)也为之忧虑,而且他还注意到,粮价本应随着年成丰歉而涨落,可是现在却一直上升,有涨无落。人口学家如洪亮吉(17461809)也指出,物质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口(游手好闲者),教育普及程度下降,成为产生社会动乱的根源。要解决这种矛盾,洪亮吉认为或者是水旱疾疫之灾使人口减少,或者是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但他并没有找到解决人口与资源矛盾的根本办法。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表 116501990 年的世界人口变化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百万)1650 年 100 1 12 2 100 330 545 1750 年 140 1 11 2 95 479 728 1850 年 266 26 33 2 95 749 1171 1900 年 401 81 63 6 120 937 1608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1650 年 18.3 0.2 2.2 0.4 18.3 60.6 100 1750 年 19.2 0.1 1.5 0.3 13.1 65.8 100 1850 年 22.7 2.3 2.8 0.2 8.1 63.9 100 1900 年 24.9 5.1 3.9 0.4 7.4 58.3 100 16 根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资料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人口发展的特点和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人口变化的趋势和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答案:(1)特点:人口数量总体上增长较快;隐匿人口现象严重;人口过快增长造成人地矛盾加剧。原因: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清初生产关系重大调整;薯类和玉米的引进和大量种植,增加了粮食产量。(2)趋势:世界人口总数大幅增加;发展不平衡,欧洲和美洲增长明显快于其他洲。作用:有利于欧美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有利于西方政治制度及思想的传播;促进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任答 4 点,言之成理)解析:(1)根据材料一“到清代升平日久,人口又迅猛上升,康熙末年(18 世纪 20 年代)又达 1 亿 5 千万,18 世纪末,人口增至 3 亿,而到 1840 年,人口已到了 4 亿”,可知,明清人口发展的特点是:人口数量总体上增长较快;根据材料一“使人民不再因为逃避赋役而隐匿人口”,可知,明清人口发展的特点是:隐匿人口现象严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人口发展的特点还有:人口过快增长造成人地矛盾加剧。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实施和高产农作物引进等方面概括明清人口发展的原因。如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清初生产关系重大调整;薯类和玉米的引进和大量种植,增加了粮食产量。(2)根据材料二表中数据信息可知,16501990 年世界人口变化的趋势是:世界人口总数大幅增加;但发展不平衡,欧洲和美洲增长明显快于其他洲。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世界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世界人口变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如有利于欧美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有利于西方政治制度及思想的传播;促进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变化。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铁路开发商和他们在政府中的赞助人基本上赢得了争论,铁路被看成是让人兴奋的事物。从 1830 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到新旧世纪之交,仅仅两代人的时间,世界各地变化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史无前17 例的程度。铁路显然需要蒸汽机,但它们也需要资金,资金为铁路的发展和快速传播铺平了道路。更早一些时候车轮的发明,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出行,但较为局限,只允许相对较短的旅途。人们的眼界,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被限制在离家周围几英里之内。而铁路所触及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了。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著(铁路改变世界 材料二 1872 年李鸿章提出改“土路为铁路”的倡议:“俄人竖拒伊犁,我军万难运役,非开铁路,则新疆、甘陇无转运之法,即无战守之方。俄窥西陲,英未必不垂涎滇、蜀。”1880 年,刘铭传在应召进京议防务时提出:”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李鸿章赞同并进一步强调:西方各国的铁路“六通四达,为路至数十万里”,实乃致使其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发展铁路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力主修筑铁路的原因。答案:(1)原因:商人对高额利润的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刺激);铁路交通运输的优势凸显;社会对新兴事物的兴趣;工业革命的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引发了世界各地面貌的变化;促进了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2)原因:应对边疆危机与增强国防力量的需要;发展商务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要求;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势力的需要;西方铁路建设成就的刺激。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铁路开发商和他们在政府中的赞助人基本上赢得了争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对高额利润的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刺激);根据“(铁路使)世界各地变化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可知,铁路交通运输的优势凸显;根据“铁路被看成是让人兴奋的事物”可知,社会对新兴事物的兴趣;根据“铁路显然需要蒸汽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技术等方面分析可知,西方国家发展铁路的原因18 还包括,工业革命的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交通、经济、生活、世界和文明等方面的分析可知,西方国家发展铁路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引发了世界各地面貌的变化,促进了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俄窥西陲,英未必不垂涎滇、蜀”“非开铁路,则新疆、甘陇无转运之法,即无战守之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对边疆危机与增强国防力量的需要;根据“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可知,发展商务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要求;根据“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可知,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势力的需要;根据“西方各国的铁路六通四达,为路至数十万里,实乃致使其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知,西方铁路建设成就的刺激。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扩散自由贸易的相关大事记略 1824 年 英普条约签订,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所征关税平等。1840 年代 英国取消本国的贸易保护,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互惠关税协定,绝大部分进口商品不予征税,并基本上废除出口税。1850 年代 荷兰、丹麦、瑞典、俄罗斯等国降低英国输入商品的关税水平。1860 年 英法条约签订,法国放弃一贯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用最惠国条款等办法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1860 年代 英与意大利、荷兰、德意志诸邦签订通商条约。随之,法国与比利时、意大利、德意志诸邦、西班牙等签订通商条约。签约双方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放弃贸易歧视。-根据美杰里 本特利 赫伯特 齐格勒新全球史、高德步世界经济史等汇编材料二 德军在西线的进攻 19 “根据元首的命令向阿拉斯西北方向进发的德军暂时停止行进,在朗斯-贝蒂讷-艾尔-圣奥梅尔-格拉沃利讷(水道)一线待命。在西翼,所有机动部队停止前进,让敌人直面上述这条精良防线。”-德军统帅部,1940.5.24(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由贸易关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意义。(2)阅读材料二“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图,概述敦刻尔克之战的历史过程,简要指出该战争的后果。答案:(1)低关税,最惠国待遇;影响:推动欧洲为中心的自由市场形成,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使英国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在欧洲事务中居主导地位。(2)过程:1940 年 5 月,德军进攻荷兰、比利时,英国联军将主力 40 万调到北方;德军装甲部队穿过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进入法兰西平原,兵锋指向英吉利海峡,将英法联军围困于敦刻而克;德军突然停止追击;英国海军动用大量各类船只(“发电机计划”),成功撤退 33 万联军。后果:法国马奇诺防线形同虚设,德军势如破作,法国投降;敦刻而克成功撤退为以后盟军反攻保存了实力,有利于欧洲自由秩序的恢复。解析:(1)内容:根据材料“英国取消本国的贸易保护,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互惠关税协定,绝大部分进口商品不予征税,并基本上废除出口税”“荷兰、丹麦、瑞典、俄罗斯等国降低英国输入商品的关税水平”“用最惠国条款等办法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签约双方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放弃贸易歧视”可知,低关税,最惠国待遇;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消除贸易壁垒,有利于推动欧洲为中心的自由市场形成,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同时,英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在欧洲事务中居主导地位等等。(2)过程:根据“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图概述敦刻尔克之战的历史过程,即 1940 年 5 月,德军进攻荷兰、比利时,英国联军将主力 40 万调到北方;德军装甲部队穿过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进入法兰西平原,兵锋指向英吉利海峡,将英法联军围困于敦刻而克;德军突然停止追击;英国海军动用大量各类船只(“发电机计划”),成功撤退 33 万联军。后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马奇诺防线形同虚设,德军势如破作,法国迅速投降;同时敦刻而克成功撤退为以后盟军反攻保存了实力,有利于欧洲自由秩序的恢复等等。20 30、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 世纪末,霍华德设想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被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从 18 世纪开始,法国里昂逐渐成为工业城市,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里昂郊区的卫星城镇大规模发展,逐渐与市区连为一体。里昂老城是法国乃至欧洲的文化与艺术中心,城市生活居住区沿罗讷河和索恩河呈南北长条形而建,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的向阳面,东部是广袤的田野。工业区分布在市郊,南部是大型核电站,保障城市的能源供应,东南部是汽车工业基地。备区间均有绿化带隔离。里昂作为交通枢纽,是欧洲物流的主要仓储和中转基地,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城市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实验性场地。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 西欧卷 材料二 19491978 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从 12.5%提高到 17.9%,平均年增长 0.2%,这种缓慢的城市化主要是严格的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了人口迁移流动。80 年代起,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中国特色城镇化模式”,伴随乡镇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农转移就业模式产生了“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式”。90 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地区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逐渐转变为负值,这些地区常住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迁移流动人口的贡献。大量外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地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摘编自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田园城市”和“工业城市”理念提出的背景。并说明这两种城市的各自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前后制约和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因素。答案:(1)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污染和人口密度增大,城市环境恶化;公共交通便捷;环保意识增强。特点:田园城市将城市生活的便利与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相结合;限制城市规模;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使用土地增值归集体所有。工业城市重视区域布局合理;强调工业生产是城市的主要职能;突出交通网络的布局和便捷;重视环境保护和人文关怀。21 (2)制约因素:改革开放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管理模式限制城市经济的多元发展,制约城市发展的空间;城乡二元户籍管理体制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制约城市劳动力的扩增;跨地区就业机会受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大跃进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减缓了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延缓了城市化的进程等。促进因素:改革开放后,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模式,推动城市经济的多元发展,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深化对外开放的进程,以大都市为核心的经济圈或经济带的形成,加快城市发展的规模化;改革城市管理和户籍管理制度,人口流动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推动了城市化的普及;改革开放布局日趋完善,大、中、小城市功能的部署日趋成熟,区域化的城市化进程渐趋均衡;大城市郊区化、城市综合体的形成等,都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解析:(1)关于背景,根据材料一“19 世纪末,霍华德设想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里昂作为交通枢纽,是欧洲物流的主要仓储和中转基地,火车站设于工业区附近,城市设快速干道和供飞机起飞的实验性场地。”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恶化、交通工具进步、环保意识增强等方面分析作答。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城市四周被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法国建筑师加尼埃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得出田园城市将城市生活的便利与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相结合;根据材料一“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得出限制城市规模和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根据材料一“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得出使用土地增值归集体所有根据材料一“从 18 世纪开始,法国里昂逐渐成为工业城市,20 世纪30 年代以后,里昂郊区的卫星城镇大规模发展,逐渐与市区连为一体。”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