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水环境影响下历史城镇多尺度空间演变研究--以明清汉阳府城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5151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8.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环境影响下历史城镇多尺度空间演变研究--以明清汉阳府城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水环境影响下历史城镇多尺度空间演变研究--以明清汉阳府城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水环境影响下历史城镇多尺度空间演变研究--以明清汉阳府城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43CultureHistory文化 历史 丨 中图分类号 TU-09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8-0143-05 收稿日期 2022-10-12摘 要 历史城镇从形成到发展,均离不开地区自然因素和有关社会因素的影响。作为各因素总和的区域水环境,亦为城镇空间在生成和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因素。明清时期的汉阳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区域水环境的影响,其物质空间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基于此,该文以明清汉阳城为对象,采用古籍查证、文献佐证、个案例证为主的循证体系,以“水城”关系为主线贯穿城镇不同尺度空间,从“水区域”尺度探究由自然环境变迁、河政功能调整、水运交通发展

2、三重因素主导的城镇商建之基;从“水结构”尺度挖掘礼制秩序与多重生产方式双重制约下,城垣边界、骨架结构的城镇组织之序;从“水街区”尺度提炼区块形态随形就势、功能空间因水而兴的城镇布局之构。进而在三个尺度影响下,抽象出相对应的面网轴三级空间层级的几何特征,并对其空间特征进行规律性总结。关键词 历史城镇 水环境 多尺度 空间层级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town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natural factors and relevan

3、t social factors.As the sum of all factors,the regional water environmen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at all stages.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Hanyang C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affected by the regional water environment,and i

4、ts material space forme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Based on this,taking Hanyang C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the object,we adopt the evidence-based system based on ancient book verification,documentary evidence,and case illustration,and taking the water-city relationship as the

5、 main line we penetrate the different scale space of the city.From the water-region scale,we explore the basis of urban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dominated by three factor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change,river administration function adjustment,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6、of water structure,we explore the order of urban organization in the boundary of the city wall and the framework structure under the dual constraints of the ritual order and multiple production modes.From the water block scale,we can refine the urban layout structure of the block shape following the

7、 shape and the functional space arising from the water.Then,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ree scales,the geometric features of the corresponding three spatial levels of area-network-axis are abstracted,and their spatial features are summarized regularly.Keywords Historic towns,Water environment,Multiscal

8、e,Spatial level水环境影响下历史城镇多尺度空间演变研究以明清汉阳府城为例Multiscale Spatial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Tow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ater Environment:A Case Study of Hanyang C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马婷婷|Ma Tingting高 超|Gao Chao宋 菡|Song Han汉阳东濒大江、北依汉水,与武昌、汉口在两河交汇处鼎立共生。明清汉阳城依托水运交通路线,形成东达吴越、西通巴蜀、北抵襄南、南下湘粤的十字型交

9、通骨架,呈现内河航运发达、商贸市镇繁荣之景象(图1)。明清汉阳城始建于吴王元年(1364年),于明洪武初重筑新城,最终发展为延续至清末民初地方府县城邑结构。从筑造到拆毁以及城墙内外空间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中国传统腹地城镇受山川形势之自然脉络、礼制宗教之历史脉络、经济文化之社会脉络等内因与外力作用而产生的空间变化。现阶段,对明清汉阳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间形态的历史发展,船运商贸、商帮会馆对汉阳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对汉阳城水关系、水环境变化下城镇空间结构以及城镇内外部空间演变系统性研究较少。因此,通过查阅分析古籍及历史图档,结合明万历和清乾隆时期的汉阳府志,将城镇多尺度空间演化视为复杂系统,

10、以“水城”为主线,关注“水城镇区域”下的宏观空间体系,“水城镇结构”下的中观空间体系和“水城镇街区”下的中微观空间体系特征。进而由三种空间尺度的关联、嵌144HA 08/2023图1 汉阳交通骨架分析图图2 汉水改道示意图图3 汉水改道(前)图图4 汉水改道(后)图图5 明万历年间“武昌道”区位图套和叠合,总结出明清汉阳城空间演变的特征规律。1 历史城镇演变的“水城”空间关系1.1 以水定城:城镇的发生历史城镇尤其是地处水网地区的城镇聚落,早期聚落的形成多依赖自然资源条件逐水而居,如古蜀国在形成时,其聚落点的分布与迁徙路线多逐水而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河流水系并非固定不变,会随着区域自然演变和人

11、文改造而发生淤填、改道等现象,聚落的选址即根据各现象的发生不断进行调整,如聊城古城在黄河改道的影响下进行了两次古城迁移,分别为后晋时期从王城迁移至巢陵城,宋代又迁于现址。1.2 因水而兴:城镇的发展城镇的萌发有赖于环境的被动支撑,而城镇的发展倾向于人们的主动利用和外在改造。对山川河流和地貌土地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建设构成的城镇发展条件,直接影响城镇的规模、结构及体系的形成。如江苏的水乡城镇,以春秋战国时期修建运河为形成基础,于唐宋时期农业经济的南移和农田水利的建设而快速发展,形成以流域为单元的城镇集群,至宋元时期,以政治重心的转移和大运河河道的转向为背景,形成江苏地区独特的“水上城乡”空间体

12、系。1.3 借水为用:城镇的功能城乡聚落普遍以交通为纽带建构起区域城镇体系,河流分布广泛的地区,交通往来主要依靠舟楫之便,水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并形成多种功能特征的水运交通道路。如具有军事功能的城镇,多为战乱时期进行物资运输和人口迁徙的交通枢纽;具有商贸功能的城镇,多形成于通航能力较强的渡口、码头等进行物资集散和贸易运输的地区。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特征同样受水系影响,如若河流穿城而过,则易形成线性商贸功能的街区;若城镇内部存在团块状水系,则会形成以水为中心具有生产或游赏功能的区块。2 水环境影响下历史城镇的空间尺度层级从城镇结构出发,以实体层的物质空间为研究对象,将空间构成以抽象层的几何架构形式

13、表达作为城镇聚落空间层级的研究依据,分为“域面”尺度、“网格”尺度和“轴线”尺度的层级体系。2.1 域面尺度在任意城镇中,都存在区域中心、交通网络、外围腹地等空间,构成城镇内外部空间的域面体系。水环境影响下的城镇演化,在域面尺度表现为城镇外部受河流水系等资源影响的区域演进,体现在靠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满足基本生活的工业和居住功能空间,体现在城镇扩张中沿水系形成的商贸和运输功能空间,也体现在以水为交往媒介和生活理念而形成的与水有关的风俗礼仪性和政治制度空间。2.2 网格尺度网格尺度是城镇空间形态特征的几何表达,不仅作为轴线尺度的基底架构,向外延伸为域面尺度的骨架支撑。水环境影响下的城145Cul

14、tureHistory文化 历史 丨 图6 城镇用地扩张分析图图8 城邑形态分析图图10 交通网络分析图图9 城防体系图图7 “水-区域”尺度空间变迁分析图图11 “水结构”尺度空间格局变迁分析图镇网格,主要涉及城镇城墙和街廓形态的特征组合,形成以水为防御体系的城墙结构和以水为城镇内部肌理的形态组合,决定城镇空间整体格局,对空间脉络的形成起关键性作用。2.3 轴线尺度城镇内部横纵向街巷的相互交织构成了轴线尺度。水环境影响下形成了沿路开渠,围水分区,依区建房的特征,整体呈线状、区块状或不规则状延伸的空间格局与形态,满足以水为用的院落生产的功用。同时,在渠及民居的两侧种植大量树木,可以调节地区小气

15、候环境,形成具有游赏功能的城镇景观空间。3 水环境影响下明清汉阳城多尺度空间演变3.1“水区域”尺度下的城镇变迁(1)汉水改道汉水古河道于明成化初期(1465年1470年)在排沙口与郭师口间决而东下,于龟山北麓汇入大江主河道(图2)。改道前,汉水下游河道与湖泊相通,地区处于漫流状态,汉阳城、南岸嘴和刘公洲是漫流区的三片高地(图3);改道后,古道淤填,南岸水体缩减陆地扩张。汉水将汉阳一分为二,南为汉阳,北为汉口镇(图4)。明清时期,汉阳和汉口共同成为汉水下游的重要商镇港口和货物集散地。明清汉阳城由汉水之北转向汉水之南的历史拐点在于水文形势地变迁,作为基础因素使原本武昌汉阳两府对峙之貌,发展为三镇

16、鼎立之局。(2)河政更替从河泊所(渔税)到州县(田赋)。明洪武时期源于管辖汉阳河滩沙洲的河泊所随赋役制度的调整,土地管理模式逐步由州县系统取代,渔税逐步变为田赋,缴纳渔税的水域逐步登记为纳税土地,控制河泊所的军户逐步转移至王府。究其本质,汉阳地区土地增加及利用方式改变的根源在于河泊所被裁撤后,州县土地管理下水域的垦殖开发。汉阳城土地权利的归属与利用,从水域到市镇,其税课种类、征收方式及征收对象的转移既是对自然环境改变的因应,也是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形成的基础。从汉阳到汉口。明洪武九年(1376年)146HA 08/2023图12 街巷形态分析图图14 汉阳城功能注解图图13 空间分区格局分析图图1

17、5 “水街区”尺度空间功能演进分析图表1 五种功能类型行政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 祭祀功能交通功能汉阳府署大药局晴川书院观音殿刘猛将军庙显正街汉阳县署粮仓尚书第坊关帝庙娘娘殿鼓楼街县丞署考棚忠孝节烈祠镇南殿史典署县学县文庙正明寺府经历署御书楼府文庙文昌殿汉阳协署县城隍庙雷祖殿司狱署魁星阁废除行中书省制度,设立三司制度。明万历年间的行政中心“武昌道”设在汉阳(图5),管辖武昌府和黄州府;康熙九年,置“黄道”,驻武昌府,领汉阳府、黄州府;乾隆四十四年,武昌府另属,更名为“汉黄德道”,驻汉口。随着“道”置地的迁移,汉阳经济社会发展日渐式微,发展重心逐渐向北部汉口转移。行政中心的迁移与职能的改变能有效吸

18、引资源汇集,影响迁入地人口、交通与经济发展的方式与速度,继而影响地域区划结构的变更。(3)水运发展汉阳地区河网密布,水运交通横贯东西、连通南北。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大发展,民船常行驶于大江与汉江水系之上,由水路贯通的地区远程贸易及移民潮有效促进了汉阳经济发展和城镇空间扩张,并直接表征于汉阳城用地结构和功能变化上。水运影响下汉阳地区主要表现为区域用地拓展和用地功能扩充,如紧邻汉水、龟山以北处建立汉阳铁厂、汉阳枪炮厂等工业型功能用地,月湖和汉水之间空地建设货栈仓储型功能用地,以及沿汉江分布形成南岸嘴、鹦鹉洲等商业型功能用地地区(图6)。综上,基于“水区域”尺度的城镇空间格局变迁,在河流水系改道的自然因

19、素影响下,地形地貌与区域格局随之发生变化;在土地管理模式、行政中心与职能改变的制度因素变革后,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划结构随之产生效应;在水运交通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下,区域空间结构和功能随之增加,组成明清汉阳府城镇商建之基(图7)。3.2“水结构”尺度下的城镇格局(1)礼制秩序与城邑边界城垣规制。明洪武时期所建汉阳城受三面环水、北面临山的地形限制,城墙形成北骑凤栖、东南环水、西面临湖的不规则形态。清顺治所修汉阳府城垣与明制基本相同,惟其周长较之明城多出三十五丈。汉阳古城曾有城门八座,明洪武时期所建汉阳城有城门四:东朝宗、南南纪、西凤山、北朝元,后朝元塞(图8)。明清汉阳城整体形态为从山到水、

20、从高到低的南北轴线,呈现出集中政治权威的营城理念。城防体系。嘉靖汉阳府志卷三 创置志云:“缘此城成于创造之初,单砖甃砌,未筑里墙”,表明明初所筑汉阳城墙为单面砖墙。至“天启元年,知府周三锡以郡城无内附伐禹梁山石,督义民胡遵义周砌陴墙。崇祯十五年,知府王燮捐资重修”,表明汉阳城147CultureHistory文化 历史 丨 垣陴墙砌筑于明末,并在清代重修。明初至明末城垣陴墙的砌筑,加之清代的多次重修,逐渐形成砖砌陴墙+山水环绕+护城堤坝结合的多层级城防体系(图9)。(2)生产方式与骨架结构明清汉阳府沿用宋代街巷制,形成城门相通的横向显正街与纵向鼓楼街组成的“T字形”城邑道路骨架和轴线系统,起到

21、政治表征、稳定城镇结构及促进经济贸易的作用。除“T字形”街道,其余街巷皆随房屋建设,自发生长,使汉阳城街区形态呈长街与短巷交织的非均质化结构。清末工商业发展,城镇交通网络结构不断向外部延伸,向西达陡码头街、南至鹦鹉洲、北通南岸嘴、西北到月湖片区,街巷逐渐呈格网状,区域中心也由汉阳老城单中心结构逐渐变为月湖片区、南岸嘴及鹦鹉洲等多中心结构(图10)。综上,“水结构”尺度下城墙及城镇内外格局变化主要受传统筑城思想制约、经济需求增长等因素影响,形成礼制规整的城垣形制和结构自由的街巷格网的多体系嵌套城邑空间格局(图11)。3.3“水街区”尺度下的城镇布局(1)随形就势之区块形态汉阳老城受夹河、凤凰山等

22、非规则地形因素影响,城内可用地块形状各异。图12中,汉阳城以“T字形”街区为界,分为北部区块、西南隅区块和东南隅区块。北部区块背靠凤凰山,用地较为狭长,巷道垂直于显正街呈梳齿状街巷形态。西南隅区块用地较为方正,为适应建筑物普遍南北向布置需求,构成以南北向为主格网状街巷系统。东南隅区块因受到河流的夹制整体呈三角形形态,民居作坊多位于此地,其可达性较低,街巷密度大,人口较多。清末,汉阳城镇规模逐渐由府城向外扩张,逐步形成由汉阳府城、汉阳铁厂片区、南岸嘴片区、关厢地区和鹦鹉洲片区共同组成的空间分区格局。图13中,汉阳城区块延续明初的城池形态,并未有较大变化。新增的汉阳铁厂片区和南岸嘴片区分别沿汉水、

23、大江呈条带状用地分布。(2)因水而兴之功能空间清后期汉阳府城仍以城墙为界,遵循礼制时期的筑城思想,城镇空间以自然水系为媒介连通内外交流往来。图14中,此时汉阳城城镇结构并未产生较大变化,各功能空间仍依据传统城镇空间布局。城镇内部水系较发达地区地块分散,主要布局生产生活等教育、居住功能空间;显正街以北地区遵循传统背山面水的思想观念,主要分布府署、衙署等行政功能空间。由此归纳汉阳城功能特征,可从行政功能、祭祀功能、教育功能、商贸功能及交通功能五种城镇空间类型的分布探寻(表1)。清末民初,汉阳城城墙拆除,城镇规模逐渐向外扩张,功能空间不断增加。经济上,汉阳兴办铁厂后,其经济中心逐渐北移,带动凤凰山以

24、北地区工业化发展,逐渐形成城镇工业体系。交通上,水路交通形成了以流经汉阳城的大江、汉水为主干,以柏水、滠水、沌水、襄河等自然河道为分支的水路交通网;陆路交通形成东西、南北两大干线,其中东西干线是自西晋时期便存在跨越鲁中的陆路交通线,南北干线包括明代南北交通线延伸至两广一带的广东官路及数条大路。清末汉阳城的教育功能和祭祀功能展现出“庙产兴学”的思想,出现大量教育与祭祀兼具的功能空间。但汉阳城的行政功能空间并未有太大变动,府署仍位于主街正中,其核心的政治定位与空间地位相统一。综上,“水街区”尺度下依据水资源的分布、变迁影响着城镇区块及功能空间的发展变化。水资源在自然、历史和社会因素演进的影响下,与

25、城镇空间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城镇布局和功能的改变(图15)。结语历史城镇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层级,各层级空间的规模大小、结构形态和功能布局也各不相同。依水而居作为传统的基础生存模式,水资源直接影响城镇的发生与发展。汉阳地区水网密布,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禀赋条件。明清汉阳府城在水环境的自然变迁与人文改变下,城镇空间演变在城镇内外部及其自身不同尺度呈现独特的特征与规律。区域层面的空间演变,其整体格局的变迁充分体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统一,随着地形地貌的改变,城镇的选址与发展因地制宜地进行改变;在结构层面,将城镇空间实体的城墙和街廓形态提炼,抽象为几何形式的表达方式,形成水系环绕下

26、的多层级城防体系和空间网格结构;街区层面更多关注的是生活在城镇内部居民的生产生活对空间功能的利用与改造,由此形成“随水形,因水兴”的空间演变规律特性。从不同尺度分析城镇空间演变的规律特征,探索各层级不同的关注需求点,有利于针对性地梳理城镇演变规律,为后续城镇的发展 管 控提供参考 借 鉴。资料来源:图1:由 清代彩绘湖广地图 改绘;图3:由 1658年汉阳县堤图 改绘;图4:由 1862年鄂省全图 改绘;图5,8:由1613年 汉阳县图 改绘;图6,10,13:由1912年湖北省武汉三镇市街实测详图 改绘;图9,12,14:由1864年 武汉城镇合图 改绘;其余图表为作者自绘。参考文献1 田梦

27、瑶,吴曼妮,郑文俊.城水关系视角下桂林环城水系演变与当代风景实践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21,41(4):768-775.2 李恒,王向荣.城水互动:唐宋成都城市水系与自然系统嬗变J.风景园林,2018,25(1):83-89.3 陈玥.从水域到市镇土地权利视角下明清汉口的兴起J.武汉学研究,2020(2):22-45.4 王越.区域水环境影响下聊城古城演变及空间特征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20(6):46-51.5 汪艳.水网格局影响下的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城镇发展与变迁D.南京:东南大学,2019.6 任跳跳.夏河流域上游族群互动型聚落空间格局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7 白颖,诸葛净.水网之外、体系之中:太湖东西山聚落研究J.建筑遗产,2020(2):10-17.8 张巧,塞尔江 哈力克.乌什古城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21,39(11):129-134.作者信息:马婷婷,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高 超,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宋 菡,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