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心 声【教学构想】 这是本册教材上出现的第一篇小说,因此把握文章的根本就在于理清小说的思路,即准确梳理情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的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组成。小主人公京京很喜欢小说万卡,很想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真挚感受,但程老师却以京京嗓子沙哑为由拒绝了他的朗读请求,这是故事的开端;京京无法抑制自己想要读书的欲望,并努力感受朗读此义应该具有的思想感情,但当他真心纠正同学在朗读中的错误时,却遭到了同学的嘲讽,京京感到自尊心受到巨大的伤害,故事进人到曲折的发展之中;公开课上,被安排读书的赵小桢临阵怯场,使课堂陷入僵局,关键时刻,京京举手救场,并以感人至深的朗读征服了所有人,
2、这是故事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即小说的高潮;最后京京有感而发,决定给乡下的爷爷写信,是故事的结局。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开头埋下伏笔结尾注意照应,并用比较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串联全文,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另外,文章有两个亮点不得不说,那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描摹和对细节的密切关注。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通过细节的点缀,小说情节得以更生动再现。在我们跟中,纯洁、善良的少年京京在数次的情感波折中体验着心灵的成长,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赢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这种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做为也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所以回过头来,再细细品味一下文章的标题,我们的视野会豁
3、然开朗,原来小说的主题就暗藏其中: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思念爷爷这些不就是小主人公发自内心的声音吗?鉴于初一的学生善于把握情节性较强的内容,且和文中的主人公年龄相仿,易于引发情感共鸣,我决定在教学中仍应以把握课文梗概作为突破口,将心理活动的分析和小说细节的捕写作为品读的重点,并紧扣“心声”的标题,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成功和真切的生活感受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想可以采取复述课文,交流感受,个性化创想以及设置对话平台等形式,鼓励学生踊跃思维,积极发表见解,学会互助合作探究质疑,不仅学得一篇好课,更是获得一次心灵的涤荡,在他人的成长中获得启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快速阅读,围绕“心声”理
4、清课文思路,把握“心声”在文章中的几层含义。教学重难点 体会主人公的成功和真切的生活感受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把握主人公纯洁,善良的思想感情,体会主人公渴望得到尊重理解的心情。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一、导人师板书课题:同学们,看到这个标题,你想到了什么呢?生1:我想知道这“心声”来自于谁。生2:我想知道“心声”到底指的什么。生3:我猜“心声背后一定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会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师:我也和大家一样好奇,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倾听他的心声吧。(通过激趣质疑,引发学生对新课的主动思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出教学环节。) 二、理清文脉,通过复述文
5、章大意把握主题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关于“心声”的故事。 学生自由阅读,同桌之间互相讲叙“心声”的故事。 (评:学习小说,理清思路,把握主要情节是基础,要求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形成对小说情节的初步印象,也是在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师:谁愿意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生1:主人公京京很喜欢小说万卡,他从小说里看到自己和爷爷,程老师却以京京的嗓子沙哑为由拒绝了他的阅读请求。京京很难过,但他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中领悟到阅读万卡应有的感情,于是试图纠正同学在朗读中的错误,却因此遭到讥笑。公开课上,老师原本安排的朗读的人选赵小桢因怯场不敢举手,正在
6、这时,京京郑重举手要求朗读,在老师的许可下,他投入自己充沛的感情于朗读之中,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京京的努力得到认可。 师:讲得很详细,语言表述也很清晰,说明这位同学读书读得很仔细,很好。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小说,同学们能否试着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手,简叙这篇文章的大意呢?试试看。 (在教学需要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截取所学内容,自觉总结适合于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对学生组织、概括、适应能力的一种培养。) 生:我想这样梳理情节:“请求读书,无奈遭拒”是小说的开端;“纠正错误,被人讥笑”是小说的发展;“临阵救场,举手读书”是小说的高潮;“朗读感人,获得认肯”是小说的结局。 师:说得真好。
7、他把小说的情节特色都融到了自己的表述之中,而且清晰简洁。感谢你精彩的回答。生掌声鼓励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及适合的评价,有利于其他学生的吸收和学习借鉴,同时也能体现师生在交流上的平等。) 师:俗话说:言为心声。心里的想法往往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言行中。通过刚才读课文,理文脉,你们能解答开课时那几个同学的疑问吗? (直入主题,由学生利用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解析诠释主题。实际也是为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做准备。)生1:文章写的是一个叫李京京的孩子的“心声”。生2:京京的心声就是想读万卡这一课。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生2:文章的开头有几处,如:对于发下来的万卡的故事,“京京看了好几遍,这个故事他喜欢极
8、了。”还有万卡这个人物也给京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神情恍惚”,说明京京很同情小万卡的遭遇。但当老师宣布公开课读书的同学的名字时,“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他一定是想参加读书,这里也反映了他渴望读书,并希望老师能给他这个机会。 生3:还有十七段中:“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 生4:还有他放学路过小树林时,见四下无人,京京还悄悄拿出万卡来忿。 师:正如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心一意读出万卡是京京极度的渴望,那我有一个疑问,希望同学们帮我解惑:京京喜欢万卡这个故事,仅仅是因为被主人公的
9、遭遇感动了吗? (将学生从容易获取信息的浅层思维引入更深层的思考,要选对时机,恰到好处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飞跃。) 生:不只是因为这样。京京在万卡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也有一个疼爱自己的爷爷,也和万卡一样万分想念自己的爷爷,文章中有大段写对过去与爷爷生活情节的回忆。 师:那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对乡下爷爷的思念,也是京京通过朗读想表达出的心声? 生1:正是这样。京京将思念之情完全寄托在了朗读课文上。生2:课文最后有京京直接表达这种思念的句子,足以证明这一点。指导其他同学找到并品读 (对主题的挖掘,教师的点拨就是明灯,学生不仅从中收益,还会学着在自己的思维中反馈给教师和其他参与学习的人,这正是师
10、生交流的最好证明。) 师:同学们能用文本作为自己论述的合理依据是回归文本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那么对于“心声”到底包含怎样的意义,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生3:我觉得这里面应该还包含着京京希望得到他人的认肯和理解。 师:能为我们具体说说吗? 生3:因为声音哑,他请求读书遭到拒绝,对于他后来的一系列反应,同学嘲笑他,老师误解他,试想,假如我们处于京京当时的境况,我们会怎么想?同学中引发小声议论要是我一定会大哭一场,或者独自黯然神伤,总之会很伤心难过,这时候往往最期待他人的理解,这绝对是最真实的感受。生4:我觉得也是。“读书事件”不就是在说信任与理解这 师:大家同意他俩的看法吗?他们用自己的体会在解读
11、主人公的心声,我们看文章里有描写京京这种心态的句子吗?找出来读读。 学生纷纷寻找心理描写的相关句子,如13页中的24自然段, 14页中的27自然段等,在朗读中品味 师:京京不被同学们理解,还表现在哪里? 生:在他给同学纠正朗读错误的时候,同学们“撇嘴”,“哄笑”,对他说的不屑一顾,京京则是“发窘”“红着脸”“气得要命”“委屈”,真是很可怜的。 师:你们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没有?你觉得这些同学做得对不对呢?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一个,你会怎么做?我们不妨来个现场的口语交际。 学生掀起小高潮,以学习小组展开激烈讨论,教师行间倾听参与。(结合文本情境,拓展学生思维,将小说教学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实施教学的情
12、感目标。) 生l:我没遇见过类似的事情。他们做得挺过分的。要是我,我会欣然接受京京纠正得对的地方,还会劝其他同学不要讽刺京京。 生2:他们不懂得最起码的尊重,也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我要是在场,我会说:请尊重京京同学表达自己的意见,况且他说得没错,也是为了我们上课时能读出最好的效果来,我们应该感谢他才对啊! 生3:我遇到过和京京相似的事情,所以我非常能理解他。我会站在京京那一边,和其他同学说:我们都是为了公开课有最好的发挥,既然大家日标一致,就该虚心接受好的建议,再说挖苦和讥讽同学,也是不应该的,我们不可以丢掉最起码的对他人的尊重。其他发言略 师:听大家的发言我很感动我想京京的遭遇一定不会发生
13、在我们这个温暖且懂得宽容的集体中。京京义无反顾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在公开课那一天,程老师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冷场无人举手朗读,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关键时刻救场的竟然是京京,京京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生:京京当时内心很矛盾,义想念义有些担心念不好。5l和52段很好地反映了这种心情。 师:真是很富有戏剧性的一幕。那你们觉得程老师那时那刻怎么想呢? 生:程老师首先一定是蒙了!哈哈!她“慌乱”,正苦于无人解救,京京如救世活佛出现了!哈哈!但程老师还是有点慌,他对京京不确信,但又别无选择,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抓住京京这唯一的“稻草”了,“只好”这个词就充分说明这一点。哈哈! 师:你的心理分析很专业啊!
14、学生笑不过与这些相比,我们更关心的还是京京的朗读到底怎样了? 生全体:成功了! 生:他读得很感人。17页的57自然段 师:这个结果一定出乎程老师的意料之外吧。生:是啊。她一定也很感动,而且她说:“李京京,请把课文读完吧!”说明她多多少少为自己之前的作为感到后悔。 生:我认为她说这话恰恰反映了她很失落,因为听课的老师一定也看出点什么了,这时候无声就是最好的回答。 师:李京京终于袒露了自己的“心声”,还是在这个场合,他确实有勇气!你们觉得呢? 指名生议论一二 师:那么京京假如没有举手,会怎样呢? 生:那就惨了!公开课就要砸锅! 生:那么局面可能不好收拾。 师:是啊,当我们设想着这些画面的时候,眼前
15、一定展现着一个真切鲜活的少年形象,他对朗读的执着,对爷爷的思念,对理解的渴望,无一不令我们感动。学习到这里,你们能真正读懂京京的心声吗? (在恰当的时候“放”,在恰当的时候“收”,始终对文本主题不离不弃,并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做阶段性的总结,加深印象,以便更好的引申拓展。) 学生总结“心声”的含义,教师板书:心声渴望读书,想念爷爷,寻求理解,向往本真。 全体有感情地读关于文章最末几段,与主人公寻求共鸣。 第二课时 一、导人 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推进小说情节的跃进,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给小说带来更强的感染力。在心声中,我们真切感受着人物内心复杂深邃的变化,并深深为之动容。那么对于小说中的几个人物,你们
16、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人物形象研读 1总结重温鲜活的小说形象。 学生探讨,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人物进行深层剖析后全班交流。 师择取答问精髓板书: 李京京:纯洁,善良,感情丰富,自尊心强,为超越自我勇敢争取机会,最终实现超越,获得认肯。 程老师:认真,好强,自信,但也不乏虚伪,在教育策略上缺乏对学生的尊重,鼓励和认同,幸而能及时纠正自己认识上的失误,也算对自己做了一次完善。 赵小桢:刻薄,小心眼,好面子,不理解他人,对同学缺乏尊重。 (在进行人物分析时,不要单纯为了分析而分析,仍然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相关内容加以佐证,并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切忌人云亦云,教师也应在这个问题上注意引导学生,既能给学生发表
17、言论的空间,又要保持正确的导向,避免偏颇。) 2交流对话 你想对这些人物表露自己的心声吗?把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说出来吧。 (把读者放到作品的特殊环境中,加深体验,寻找共鸣。) 三、读写资源体验 师生交流:从行文的角度,谈谈你最欣赏文章的哪些地方?如:对人物心理的成功刻画,独自式的语言建构;矛盾冲突的即时展现以及冲突中人物形象的凸显等,还包括充满感染力的语言。 (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形成读写相通的概念,学会在阅读中寻找写作体验,在别人的文章中挖掘自己作文的珍宝,这也是教师自身必须形成的新的教学理念。) 四、延伸拓展1这篇文章实际暴露了当今教育行为中的一些弊端,你能站在公正的立场,就你对这些问题的
18、认识简单谈谈感想吗? 2京京作为文章的主人公,不仅勇敢执着,而且具备很强的朗读能力,这一点足以令人羡慕。请你也从那篇感人的万卡的文章中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片段,用心投入地朗读,试试能否体会京京的感情,并和同学交流一下,怎样才能把书读好。3以心声为题,用文字表露属于你心灵深处的珍藏。 (拓展的作用就在于给学生一个自己挖掘的空间,无论是从提高语文基本能力的角度出发,还是试图将学生的视野由课本引向社会生活,都应着眼于学生本身,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展示自己,认识自己,这是我们的目的。) 作业设计参照拓展【教学后记】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案之前,我把文章反复看了几遍,每次读完总觉得有一种心灵的触动,也许真正
19、打动我的不只是文章本身,更多的是这个故事所反映出的教育背景值得我们深思。“程老师现象”在旧的教学模式中其实是个典型,以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代价换取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尴尬的教学情状,我甚至在想,我们自己的学生中是否也有和李京京一样境遇的孩子,极度渴望挣脱“老师说怎样就怎样”的传统套路,期待属于自己的创造性学习时代?因为这样一些备课闲余的想法,我决定就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孩子们体验教学改革全新时代的开始。由于本文所反映的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很贴近我在设计中尽量安排学生体验谈论,包括对人物的评价,对特设场景的感觉和模拟,把最主要的工作交给他们,而我自己的任务则是为数不多的“客串主持”,大部分时间是作为
20、旁观者看学生们精彩的评说和自觉的体验。用“心声”这个话题引入,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一种情感体验的状态,这也是为后面的感情共鸣做准备;在第一个课时,我将重点放在情节的梳理和理解上,小说情节性强,更容易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实际教学证明,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紧握情节的主线,逐个突破知识点,并有效利用发散思维在深人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情感目标,引领学生在对情节的品评中提高判断,辨别以及表述的能力,效果良好;第二课时,重在分析人物形象,并就文章的主题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探讨,假如说一课时注重的是对文本的挖掘和钻研,那么二课时实际是从文本的表层走向
21、思维的更深处,更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情感状态的展示。比如读者与人物的对话,南小说本身引发的关于语文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探讨,以及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学生比较投入,尤其是对人物的心理和个性分析上,见解独到,评说深人,理解全面,课堂氛围很好,另外在拓展引申的交流探讨中,学生大都能联系生活实际和各自的体验,回归文本,学会正确理解和品评,这也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初衷。总体而言,在用新思维,新方式开展教学的尝试中,我看到了学生潜藏的能量和希望,也感觉到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要学生忘我投人,必须调动情感,让他们找到方向,找到展示的舞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认为还应加强对文本“人文性”的挖掘,积极进行价值层面的探究,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对思维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更积极的努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