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2022)2022 届初中物理光现象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届初中物理光现象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单选题 1、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B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一位同学的眼睛,那么,这位同学也一定会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你的眼睛 D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可能等于入射角 答案:B 解析:A光源是能够发光的物体,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B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 B 错误,符合题意;C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由此可知,原来的入射光线成为反射光线,所以当你在平面
2、镜中看到他人的眼睛时,对方也一定能看到你的眼睛。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D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此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故 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B。2、一平面镜与水平地面成 45夹角,如图所示,一只小球 S 顺着水平面向A点滚去,则平面镜中小球的像的运动方向是()2 A水平向左 B水平向右 C竖直向上 D竖直向下 答案:D 解析:小球向A点滚动的过程中,是沿与平面镜成 45 度角的水平直线运动的,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的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小球的像成在与镜面成 45 度角的镜后面,即与水平面垂直,所以是竖直向下运动的,故
3、 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故选 D。3、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使蜡烛 A 的像更清晰 B使用相同的蜡烛 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若蜡烛 A 远离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将靠近玻璃板 D若蜡烛 A 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将变大 答案:B 解析:A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蜡烛 A 一侧能看到蜡烛 A 的像,同时还能看到蜡烛 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 故 A 错误;B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B,当像和物完全重合则说明像物大小相等,所以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 B 正确;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距离相等,
4、将蜡烛 A 远离玻璃板,它所成的像也远离玻璃板,故 C 错误;D像与物大小相等,蜡烛 A 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将不变,故 D 错误。故选 B。4、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斑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孔是约为 2 mm 的五角型孔,“F”型光源到半透明膜的距离约为 30 cm,纸质圆桶长约为 10 cm,打开光源,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的光斑形状是()A正立的“F”B倒立的“F”C五角型的“”D圆形的“”答案:B 解析:在小孔成像现象中,物体经小孔成的像的形状由物体决定,与孔的形状无关,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所以“F”型光源经过小孔后在半透明膜上观察到的光斑形状倒立的“F”。故选 B。5、“赏中华诗词、寻文化
5、基因、品生活之美”,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关于诗句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绿树阴浓夏日长”,树阴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楼台倒影入池塘”,楼台倒影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C“瀑水喷成虹”,彩虹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潭清疑水浅”,水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4 答案:D 解析:A“绿树阴浓夏日长”,树阴是树的影子,这是太阳光直线传播形成的,故 A 错误;B“楼台倒影入池塘”,楼台倒影,是楼台反射的光线,经过池塘再次反射形成的,故 B 错误;C“瀑水喷成虹”,彩虹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色散形成的,故 C 错误;D“潭清疑水浅”,水浅是由于水底反射的光线,从水进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
6、形成的,故 D 正确。故选 D。6、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阴浓”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由真空射入不均匀大气层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 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映明月”和“水浅”都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D“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句中的“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答案:C 解析:A“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浓阴”是树木的影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影子,故 A 正确,A
7、 不符合题意;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落日”是光由真空射入不均匀大气层,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折射形成的太阳的虚像,故 B 正确,B 不符合题意;C“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中“映明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水浅”是水底看起来比较浅,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看水底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故 C 错误,C 符合题意;5 D“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句中的“彩虹”是阳光被空气中的小水珠折射后,发生色散形成的,故 D 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 C。7、夜晚,小林在明亮房间里,通过一面窗
8、户玻璃看到了自己的像,而在晴朗的白天却看不见。对于此现象,他作出如下分析,正确的是()A夜晚和白天,人都可以通过这面玻璃成像 B射向这面玻璃的光,夜晚发生镜面反射,白天发生漫反射 C白天,射向这面玻璃的光全部透过玻璃,没有反射 D白天,人通过这面玻璃成的像更小 答案:A 解析:ACD小林通过窗户成像,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所以夜晚和白天都可能通过玻璃成像。白天、晚上射向玻璃的光都是部分透过,部分反射,而白天因环境光线太强,不易观察到玻璃中的像,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白天、夜晚所成的像的大小应相同。故 A 正确,CD 错误;B射向玻璃的光,无论白天夜晚都是发生镜面反射,故 B 错误。故选 A。多选题 8
9、、确认过眼神,你就是我要找的莲。小明暑假来到“白莲之乡”石城参加户外摄影活动,如图是他拍摄到荷花“倒影”的照片,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6 A倒影形成原因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 B荷花倒影与荷花一样大 C光照到荷花上主要发生漫反射,但所有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荷花在水中的“倒影”是倒立的虚像 答案:ABC 解析:A平静湖面上荷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A 正确;BD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正立等大的虚像,故荷花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正立的虚像,故 B 正确,D 错误;C光照到荷花上主要发生漫反射,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 C
10、 正确。故选 ABC。9、诗词和谚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优美的诗词、谚语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过也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列诗词谚语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下雪不冷化雪冷”凝华放热熔化吸热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实际是固态,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答案:ACD 解析:A以江岸为参照物,小船相对于江岸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孤帆”是运动的,故 A 正确;B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 B 错误;C“下雪不冷化雪冷”
11、,雪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化雪”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 C 正确;7 D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 D 正确。故选 ACD。10、莉莉到淮阳龙湖公园游玩,美丽的风景让她流连忘返,浮想联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只小鸟俯冲向湖面,它在水中的像会变小 B微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是漫反射现象 C太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太阳倒立的实像 D在知鱼廊,她从水面上方看到水中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深”答案:BC 解析:A小鸟在湖水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因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小鸟俯冲向湖面,它在水中的像大小不变。故 A 错误;B湖面波光粼粼,能够将光向四面八方反射
12、,属于漫反射现象。故 B 正确;C树叶间的缝隙相当于小孔,会形成小孔成像,太阳光透过这些小孔射到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是太阳倒立的实像。故 C 正确;D从水面上方看到水中的鱼,是鱼反射出来的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在水面发生折射,由于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会偏向水面,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鱼是比实际位置偏高的虚像。故 D 错误。故选 BC。综合题 11、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汽车玻璃 汽车玻璃是汽车车身附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起到防护作用。汽车玻璃主要有夹层玻璃、钢化玻璃等,能承受较强的冲击力。为了保证司机的视野,前挡风玻璃通常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并且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必须8 倾斜安装侧面
13、的玻璃为了保护隐私,可以在玻璃上贴膜,使得车内乘客能看清车外的景物,但车外行人看不清车内的情况。现在还有一种智能玻璃,能根据车外光照的强弱自动调节玻璃的透明度,光照强弱一般用光照度表示,计量单位是勒克斯,符号为 lx,光照越强,光照度的值越大。当车外光照强烈时,智能玻璃就降低玻璃的透明度,挡住部分车外的光;当车外光照暗弱时,智能玻璃就提高玻璃的透明度,让车外的光更多地进入车内,实现车内的光照度适宜。某种智能玻璃的车外光照度和玻璃透明度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1)汽车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目的是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位于_(填“上方”“下方”或“前方”),不妨碍司机视线;(2)晴朗的冬天开车
14、,汽车玻璃上也会出现雾,雾通常出现在玻璃的_面(填“车内”或“车外”);(3)贴膜后,车外的人看向车内时,因为车内较暗,而车玻璃反射的光较强,人眼不容辨别强光下比较暗的物体,所以看不清车内的景物。请你举出一个同样道理的事例_;(4)装配了智能玻璃的汽车,当车外光照度为 250lx 时,智能玻璃的透明度会自动调节为_%。答案:上方 车内 见解析 23(范围 2123)解析:(1)1汽车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挡风玻璃是一个倾斜的平面镜,车内物体通过它成像,由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可知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目的是使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位于上方,不妨碍司机视线。(2)2晴朗的冬天开车,车外温度低,车内
15、温度高,车内空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附在玻璃上,通常出现在玻璃的车内面。9 (3)3贴膜后,车外的人看向车内时,因为车内较暗,而车玻璃反射的光较强,只有少部分的光线从贴膜穿过,而且被车外强光冲淡很多,人眼不容辨别强光下比较暗的物体,所以看不清车内的景物;与之类似的现象还有:夜晚在开灯的教室内透过玻璃看不清窗外的景物、白天看不见星星、水面反光看不清水底的物体、录播教室后面的监控窗等等。(4)4由图可知,装配了智能玻璃的汽车,当车外光照度为 250lx 时,智能玻璃的透明度会自动调节为比 20%稍大,约在 21%23%之间。12、阅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滑雪 滑雪是一项动感强烈,富于刺激的体育运动,在
16、白茫茫的雪山中,滑雪者踏着滑雪板风驰电掣般下滑,白雪轻飘飘、软绵绵的,滑雪者为什么可以在上面高速奔驰呢?原来白雪内有很多小孔,小孔内充满空气,踏着滑雪板的人把重都压在滑雪板上时,雪内的空气就会被逼出;因此,滑雪板不是与雪地直接接触,而是在一层气垫上滑行,然而,这层气垫只能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如果滑雪者在雪地上停留超过 1s,就会沉下去了。(1)白雪之所以呈现“白色”,是因为雪_太阳光中的所有色光;(2)雪层内有很多小孔,能够有效减弱噪声,减弱途径是_;A在声源处 B在传播过程中 C在人耳处(3)滑雪板可以轻易在雪地上滑行,是由于:_;(4)若滑雪板的长 1.5m,宽 12cm,滑雪者的速度最小
17、为_m/s,才不会在雪地上下沉。(5)滑雪者从雪山顶峰开始向下直线加速滑行过程中,下列哪项有可能是滑雪者的st图象_。ABCD 答案:反射 B 滑雪板与雪地之间形成气垫,减小了滑雪板与雪地的摩擦 1.5 D 解析:10 (1)1因为雪能反射太阳光中的所有色光,所有雪呈现“白色”。(2)2雪层内有很多小孔,可以将声音吸收,能够有效减弱噪声,它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 B 正确。(3)3滑雪板可以轻易在雪地上滑行,是因为滑雪板与雪地之间形成气垫,相当于采用了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减小了滑雪板与雪地的摩擦。(4)4滑雪者在雪上停留的最大时间是 1s,滑雪板的长度s=1.5m,则滑雪者的最小速度 v=1.5m1s=1.5m/s(5)5滑雪者从雪山顶峰向下做加速度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滑雪者的路程越来越大;A图 A 所示图象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A 不符合题意;B图 B 所示图象路程不随时间变化,物体是静止的,故 B 不符合题意;C图 C 所示图象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越来越小,是减速运动,故 C 不符合题意;D图 D 所示图象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越来越大,是加速运动,故 D 符合题意。故选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