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重点知识归纳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重点知识归纳 单选题 1、中国运动员苏炳添在国际百米大赛中成为首位跑进 10 秒内的中国人。赛跑过程中关于运动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以运动员为参照物,坐着的观众是运动的 B运动员冲刺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是由于人具有惯性 C运动员蹬地起跑,说明力可以改变人的运动状态 D运动员的鞋底花纹很深,是为了减小摩擦 答案:D 解析:A比赛中的运动员与坐着的观众之间的位置不对发生变化,以运动员为参照物,坐着的观众是运动的,故 A正确;B运动员到达终点前,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达到终点后运动员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
2、态向前运动,不能立即停下来,故 B 正确;C运动员用力蹬地起跑,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 C 正确;D运动员的鞋底花纹很深,是采用了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法,可以增大与地面间摩擦,故 D 错误。故选 D。2、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好习惯,物理老师让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明显不合实际的是()2 A教室里的黑板长约 4m B中学生身高约 1500mm C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秒约 75 次左右 D在中学生运动会百米赛跑中,获得冠军的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可达 8m/s 答案:C 解析:A教室的宽度在 8m 左右,
3、黑板的长度大约是教室宽度的一半,在 4m 左右。故 A 符合实际;B成年人的身高在 170cm 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比成年人小一些,在 1500mm=1.5m 左右。故 B 符合实际;C人在平静状态下,心跳一次的时间接近 1s,所以 1min 的心跳次数大约 75 次。故 C 不符合实际;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大于 10m/s,所以一般百米赛跑成绩可能为 8m/s。故 D 符合实际。故选 C。3、物块在水平拉力F(大小未知)的作用下,在水平直线轨道上运动(如图),其中AB=CD=10m。已知物块在AB段和CD段分别以 2m/s 和 5m/s 的速度匀速运动,且在AB段、CD段所受摩擦阻力分别为 1
4、N 和 2N,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该物块在CD段的惯性比AB段大 B该物块通过AB段和CD段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25 C拉力F在AB段所做的功为 20J D拉力F在CD段做功的功率为 10W 答案:D 解析:3 A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大小无关,故 A 错误;B由题知,物块在AB段和CD段的速度之比为 25,AB和CD距离相等,则该物块通过AB段和CD段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52,故 B 错误;C物块在AB段匀速运动,拉力等于摩擦阻力,拉力F在AB段所做的功 W=FABsAB=fABsAB=1N10m=10J 故 C 错误;D物块在CD段匀速运动,拉力等于摩擦阻力,拉力F在CD段做功的功
5、率 P=FCDvCD=fCDvCD=2N5m/s=10W 故 D 正确。故选 D。4、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 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 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 C第 4s第 19s 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 答案:C 4 解析:A由图可知: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出发的,但乙出发的晚,故 A 错误;B由图可知:以乙物体为参照物,前 24s,甲相对于乙的位置一直在发生变化,故甲物体一直在运动,24s 以后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同,相对位置不再发生变化,甲物体是静止的,
6、故 B 错误;C由图可知:第 4s19s 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等,所用的时间相同,所以它们的平均速度相等,故 C 正确;D由图可知:整个过程中乙刚开始运动到 8s 时,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2430s 时甲、乙速度相等,故 D错误。故选 C。5、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0 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西运动 B1 2时间内甲为静止状态,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0 1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D3 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答案:D 解析:AC由图知,0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v=知,01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
7、平均速度大,所5 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 AC 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知,1 2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图知,t3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故 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计算题 6、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7000m,世界领先。“蛟龙号”潜水器在某次下潜之前,用声呐向该海域的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14s声呐接受到回声信号,“蛟龙号”从海水表面匀速竖直下潜到7000米深处,需3小时53分20秒的时间。(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
8、00m/s)求:(1)该海域的深度为多少?(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多少km h?答案:(1)10500m;(2)1.8km/h 解析:解:(1)因为声音传播到海底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所以 =12 14s=7s 因为=,所以海的深度 =1500m/s 7s=10500m 6 (2)“蛟龙号”的下潜时间=3h53min20s=3 3600s+53 60s+20s=14000s“蛟龙号”的下潜速度=7000m14000s=0.5m/s=1.8km/h 答:(1)该海域的深度为10500m;(2)“蛟龙号”的下潜速度是1.8km/h。7、有一辆汽车在进入隧道前鸣笛一声,汽车的运行速度是 90km/
9、h,司机鸣笛后 5s 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求:(1)从司机鸣笛至 5s 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汽车共运行了多远?(2)汽车接收到回声时离隧道口有多远?答案:(1)125m;(2)787.5m 解析:解:(1)汽车的运行速度是 车=90km h=90 13.6m s=25m s 由=可知,从司机鸣笛至 5s 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汽车共运行了 1=车=25m s 5s=125m(2)5s 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2=340m s 5s=1700m 鸣笛时火车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s,则有 2=1+2 则火车鸣笛时距离隧道口的距离是 7 =1+
10、22=125m+1700m2=912.5m 汽车接收到回声时离隧道口的距离是 3=1=912.5m 125m=787.5m 答:(1)从司机鸣笛至 5s 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汽车共运行了 125m;(2)汽车接收到回声时离隧道口有 787.5m。8、汽车出厂前都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一汽车先在模拟山路上以 10m/s 的速度行驶 1min,紧接着以 72km/h 的速度继续行驶了 400m。求:(1)该汽车在前 1min 内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m?(2)汽车以 72km/h 的速度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s?(3)整个测试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m/s?答案:(1)600m;(2)20
11、s;(3)12.5m/s 解析:解:(1)该汽车在前 1min 内行驶的路程是 s=vt=10m/s160s=600m(2)汽车以 72km/h 的速度行驶 v=72km/h=20m/s 72km/h 的速度行驶 400m 的时间是 t=400m20m/s=20s(3)测试过程中汽车的行驶距离是 s总=600m+400m=1000m 8 行驶的时间为 t总=60s+20s=80s 整个测试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v总=总总=1000m80s=12.5m/s 答:(1)该汽车在前 1min 内行驶的路程是 600m;(2)汽车以 72km/h 的速度行驶的时间是 20s;(3)整个测试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12.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