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农业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使命感培育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3137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使命感培育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业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使命感培育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业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使命感培育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要想实现人才振兴,农业科技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基础。农业院校培养教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人才助力。研究农业院校大学生使命感的提高,有助于激发他们学农爱农、投身农业的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结合农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分析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生使命感培育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在找准其中原因的基础之上,根据大学生使命感内外涵义及评价指标,提出服务乡村振兴农业院校大学生使命感的指标,从“优化课程建设、依托校园文化、参与社会实践、开展校友论坛、创新育人载体”五个维度提出农业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使命感的培育路径。【关键词】农业院校;大学

2、生使命感;乡村振兴;培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 0 9 6-7 11X(2 0 2 3)14-0 0 4 3-0 4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14.017本刊网址 http:/一、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农业院校大学生使命感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工作特别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指出,待脱贫攻坚胜利后,乡村振兴要全面推进,提出对“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要求。农业院校大学生作为农业人才,肩负着强农兴农的重大历史使命。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概念,

3、对“三农”战略进行了凝练与研究。2 0 2 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我们党的工作重心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时代所需,人民所盼,要想尽一切办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朋友们享有幸福安全的生活。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要站在更高站位,更广视角,从全局出发,按照国家战略需求,在保障农业基本盘不变的前提下、扎实有序开展好“三农”工作,在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环境治理等方面下大力气,保障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助力乡村全方位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院校担负的使命要实现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是必须要具备的,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是要有

4、人才振兴。农业院校发挥着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的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已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贡献。使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关键要素是人才。但目前我国“三农”工作人员存在专业水平不高、对农村缺少归属感、视野不宽、待遇不高等问题。作为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阵地的农业院校,如何能有效地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政教育融合,鼓励农业人才主动到农村创新创业,是当前高校需要进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农业院校的大学生肩负着成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成为乡村振兴中坚力量的重任。

5、农业院校可以结合专业优势、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资源、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如何提升农业院校大学生使命感,引导他们弘扬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坚定信仰,勇于追求真理,矢志学农爱农,提高兴农本领,将学农爱农、研究农业、投身农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内驱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添砖加瓦,这是历史和时代对农业院校的深切呼唤和迫切要求,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义及评价指标使命感”的内涵“使命感”是人对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及认同。“历史使命感”则是人在正确历史观的引导下,对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与认同。“使命感”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历

6、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命感对新时代大学生择业选择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使命感才能有助于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成立育的重要意义使命感对大学生的学业表现和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要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感,将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相融合,才是正确使命感的实践。生使命感建设的现状及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普遍没有经济压力,大多独生子女受家庭呵护备至,缺少社会经验,导致大学生责任感缺失,不具备历史使命感。受经济社会发展、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等因素影响,导致大学生使命感不够明晰。四关于大学生历史使感的衡量指标大学生使命感由“职责使命担

7、当”“成材内涵洞悉”“成长过程付出”“成材使命坚守”和“使命价值推崇”等五个维度构成。从“使命认同”“命运共济”“自我修养”“利他奉献”和“责任担当”五个维度可作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衡量指标。本文参照五类指标,从五个方面提出增强使命感的培育路径。(五)培育生使命感的路径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论坛育人、载体育人等五个路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使命感收稿日期:2 0 2 3-3-2 1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 0 2 1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面上项目)“农业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使命感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JKR0252)。作者简介:邵琪(19 9 0

8、一),女,辽宁鞍山人,沈阳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研究。通讯作者:郭志宏。44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 0 2 3)第3 6 卷第14 期总第3 4 8 期三、农业院校大学生使命感培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目前农业院校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了解往往比较肤浅,没有全面了解、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只是听过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概念,但大多并不关注关心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规划。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现实背景、内在涵义和具体举措等,具体表现在对“三农”问题认识不清,对自身专业价值认同度低,学农意志不坚定,对职业价值观理解存在偏差,涉农就业意愿不强烈

9、,对懂农爱农信念还有所质疑和动摇,兴农报国意识还较薄弱。有些学生并不热爱农业,只是因为调剂等原因学农,为了文凭学农,内心并不愿学农,因此毕业后放弃选择农业行业的现象很多。由于农村工资待遇不高,生活环境不够繁华,未来职业发展空间不够明朗,教育基础设施有限,社会地位不高,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受思想眼界的局限性,就业观念的禁,社会偏见及心理负担的影响,导致去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就业涉农意愿普遍较低。交通条件、饮食习惯、文化环境、居住条件等与城市存在差异,对在城市长大的学生来说,他们多数是通过网络视频、直播论坛等方式了解农村,与农业农村农民缺少情感互动和心理认同。中国传统乡村多是一种“熟人社会”

10、,大学生对乡村文化不了解,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融入困难,无法完全适应农村的价值观及交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认为农村的发展前景不够明朗。而农村家庭长大的学生家庭还存在日后扎根大城市的思想。从某种角度来说,农村学生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学生能够考人高等院校学习需要付出很大的机会成本,父母对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也给予厚望,毕竟培养其成才不容易,也不支持其再回到农村生活。因此,农村大学生也很难愿意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因此,由于农科专业学生对“一懂两爱”认识不深刻,目标不明确,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对服务农业意愿不足,存在好高骜远、心气浮躁现象,对专业不认可、学习动机功利化等问题。

11、四、服务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使命感培育路径高等农业院校致力于服务乡村振兴,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国际交流合作等资源,以“立德树人、创新服务、开放合作”为宗旨,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智慧型人才,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优化课程建设提升专业能力农业院校作为输出农业应用型人才的场所,升级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体现。专业教师在将农业专业知识讲深讲透的同时,也要培养农业院校学生愿意服务乡村振兴、致力于三农发展的思想认识,想方设法、潜移默化让大学生改变对农村的偏见看法,将课程内容主动融入思政建设,让更多城

12、市的学生乐于投身农村建设,让更多农村学生选择回到乡村助力振兴。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可以通过增加新颖的教学环节,灵活运用现代工具和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搜集资料、主动发言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只有通过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现状,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农业政策知识,通过了解政策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农业院校大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和今后努力方向。可通过组织大学生实地研学、网络教学、课堂学习等方式,深人理解掌握最新农业政策。还可利用形势与政策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积极心理学课程等,通过理论与实践、互动与思考

13、,让大学生们对“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将农业相关政策热点、要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学生解读,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下的新农村发展。可以“三全育人”为切人点,通过思政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愿意下得去、能够留得住、真正用得上”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善管理经营、有专业技术、有农业情怀的人才。)依托校园文化培养爱农情怀校园文化是培育和涵养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可以将乡村振兴战略内容融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爱农情怀和兴农使命感。要提高大学生自身服务“三农”、热爱“三农”、投身农业现

14、代化的意识与本领,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农业技术水平的科技型人才,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能够融人传统农业文明和富有乡土情怀的智慧型人才的加持。耕读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院校可以通过打造“田园地室”的创新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试验田、试验园、试验地、实验室里亲手种植研究作物,全程培育观察,并做好记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来。通过到农博会等实习场地,发挥创新实践潜力,提高对现代农业新的认识。利用党课团课、社团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等,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的情怀,树立矢志乡村振兴的理想信

15、念,为乡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持。)参与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行。”有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只是为了修学分、完成任务,没有从更高的角度思考现实意义。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认识不到位,导致参与积极性不强,没有能真正与农民进行交流,发现问题。要想真正了解农村,必须要俯下身子认真开展实践调研。农业院校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录制视频等方式了解农业存在的困境,积极协调学校资源,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得归属感成就感,既补充了人才缺失短板,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从日常生活出发,增强大学生乡村振兴使命感意识的教育,激励广大学生自觉把个人抱

16、负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刻苦钻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有时受人力资金技术等限制,学生参与度有差异,不能全身心投人。可以进一步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实践成果、举办短视频大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组织座谈会讨论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征文活动、举办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活动效果,从中挖掘培养真正热爱农业农村、乐于实践奉献的学生,形成朋辈榜样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农业。进一步激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之中,真正走到农村一线,了解国情、民情、农情,领悟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在乡村振兴建设之中的

17、战略地位,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认知水平,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通过将所学的农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实习相结合,调研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传播农业技术,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加强价值引领。受客观环境、交通、学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实践活动连贯性也许不能保证总到现场,但农业院校学生应与调研服务对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线上进行点对点帮扶指导,为专家与农户建立联系,依据存在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及时跟踪指导,确保帮扶有成效。学校与涉农企业、有关街道乡镇也应建立长期的对接服务,开展“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45Jul.(last half)2023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

18、ional College2023年7 月(下)Vol.36.No.en.No.348湖北开放职学院学报总第3 4 8 期第3 6 卷第14 期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多方共建模式,激励优秀农科学生能够长期从事农业研究和实践探索,助力农业科技成果产生及转化,进一步助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农业学科大学生要在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对外交流合作中提高自已专业技能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四)开展校友论激发价值认同农业院校可以充分依托校友力量,选取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农业技术人员等一线工作者的先进典型,通过微讲堂等方式宣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从成长经历、工作故事

19、中与学生产生共鸣,通过校友们的宣讲,传递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定期组织召开校友论坛,围绕农村产业、乡土文明、乡村治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民生关注问题开展讨论,更好地建立联盟关系。利用学校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科技挂职副县长、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科技特派团等专家力量,将高校的资源优势形成科技合力,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助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用使命感激励大学生入脑入心,深人思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五)创新育人载体强化使命感培育思政教育关乎一个人未来一生的选择,通过创新载体,培养人

20、才使命感的养成十分必要。在日常的理论教学、文化熏陶、实践讲授、论坛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辅导员一班主任一学业导师一党建导师”四位一体的育人方式,从年级、班级、个体、思想等维度进行教育,辅导员管理年级、班主任指导班级、学业导师负责课程育人、党建导师负责思想教育,对全程服务管理学生成长起到实效。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学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中心和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心作用。通过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育人载体,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命感培育、综合素质培养,树立学生学农爱农兴农思想。愿意下得去、能够留得住、真正用得上,扎根基层,担当作为。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利

21、用多载体培养学生大局意识,强化政治意识,能够将自身发展纳人时代需求之中,理性认识乡村振兴战略,主动将小我融人祖国大我之中,让青春在祖国大地绽放光彩。通过以上五个维度充分发现所在地区农业领域所蕴含的潜在机遇和未来发展前景,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自身价值与农业发展的匹配度。以精品化的课程建设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以互动化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以项目化的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对乡村振兴的使命感;以研讨式的校友论坛推动乡村振兴成果落地;以多元化的育人载体培养更多新型农业人才,努力培育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不解奋斗。参考文献:1 李伟

22、凯.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区域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J.中国农业教育,2 0 2 0,2 1(6).2杨先梅.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 0 18(10.3戈艳美,张亚昂.农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举措探析 J.农业与技术,2 0 2 1,4 1(9).【4 粟迎春.大学理念与大学生使命感 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 0 11(4).5汪丽,陈东.培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 0 18(3 4).6杨洪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J.学理论,2 0 12(3 3).7涂薇,夏春,杨春城.专业不匹配对大学生

23、使命感的影响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析 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 0 2 0,2 4(3).8赵伟烨,刘敏.关于新时代农业院校大学生使命教育的思考 J.传播力研究,2 0 18,2(3 4)。9叶早菊.“中国梦”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路径研究 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 0 2 0.10郭志宏,陈丽瑶,许晓辉.高等农林院校增强大学生党员使命感路径探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11王静.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缺失 J.传播力研究,2 0 18,2(8).12刘畅.论新时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缺失 J.青年与社会,2 0 19(17).13张秀梅,廖传景.

24、大学生成材使命感的结构与测量 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15,3 3(4).14赵生玉,黄成毅,石晓萌,廖传景.大学生历史使命感问卷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 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19,4 1(12).15李雪杰,连灵.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使命感培育路径初探 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4 0(1)。16孙丽君,石丹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生懂农爱农现状探析 J.山西农经,2 0 2 1(17).17赵一鹏,李自刚,张兰兰,杨刚.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 J.河南农业,2021(9).18周桂菊,易启洪.农林

25、院校大学生乡村振兴观教育研究 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2 0,3 7(2).19田曦,包佳怡,孙翠翠.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涉农意愿研究一一以培养“一懂两爱”人才为目标导向J.中国农业教育,2 0 18(5).【2 0 周堇言.地方农业院校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探析 J.南方农业,2 0 19,13(2 0).21慕崇真,邹毓莹,吴迪,于海峰,李靖一,吴伟.地方农业院校外语专业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与构建建一以山东省为例 J.现代农业研究,2 0 2 2,2 8(3)。22杨玉富,王冬冬.高等农业教育“一懂两爱”理念的实现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8,2 0

26、(5).2 3 陈晓勇,赵娜,马韬靖,陈辉.高等农业院校本科生“一一六”人才培养体系解析 J.科教文汇(中旬刊),2 0 2 1(2).24许晓辉.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现实意蕴及路径探究 J.高等农业教育,2 0 2 1(5).25薛松,卢国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J.中国农业教育,2 0 19,2 0(4).26吴冉.基于农业院校视阈下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究 J.安徽农学通报,2 0 2 2,2 8(4).27王善科.乡村振兴视域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J.天津农学院学报,2 0 2 0,2 7(3)。28张鑫琳,张华英,于向国.高等农业

27、院校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 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 0 2 1,4 0(12).29郝换换,陶佩君.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基层农技推广中的SWOT分析 J.河北农业科学,2021,25(1).30李晨,冯国营,李爽.浅析农业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功46上接第4 2 页)(责任编辑:桂杉杉)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 0 2 3)第3 6 卷第14 期总第3 4 8 期能的发挥 J.农村农业农民(B版),2 0 2 0(6).31习近平:纪念五四运动10 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 0 19-4-3 0.32贺浩华,蔡海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与思

28、考一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J.中国农业教育,2 0 18(5).Research on Cultivating the Sense of Mission of Serv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SHAO Qi,GUO Zhi-hong(School of Marxism,College of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866,China)Abstract:Th

29、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lies in talent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ision,innovation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re the foundation to achieve talent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strong talent assistance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

30、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talents who know and love agriculture.Therefore,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nse of miss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tudents,which will help stimulate their enthusiasm to learn about and love agriculture and devote themselves toagri

31、culture.Based on the reality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and reasons of cultivating the sense of miss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ly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On the basis of finding out t

32、he reasons,according 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anings and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sense of mi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dicators of the sense ofmiss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proposes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the sense o

33、f mission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optimiz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relying on campus culture,participating in social practice,launching alumni forums,and innovating education carriers.Key words: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34、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mission;rural revitalization;cultivation path种科学策略。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实践改革,要基于学科交融合的教育工作优势,做好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开发及教学资源整合,有效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搭建良好的教育服务平台,使高校能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思路,提升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与先进性。参考文献:1胡俊南,杜思远,王振涛,周梦雪.大数据时代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 J.财会通讯,2 0 2 2(7):155-161.2高珍,林冰轩,袁时金,王雪松.以学科交叉推动软件工程

35、复合型硕士培养的探索及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8(11):21-24.3贾亚杰.从商务英语学科交叉角度看独立学院复合型外语教师所面临的契机与挑战 J.亚太教育,2 0 15(19):240-241.4林锦实,陈秋鹏,宋艳丽.基于新业态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0):1-3.5 苏君阳,杨旖萱,朴美景.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J.北京教育(高教),2 0 2 3(1):4 4-4 8.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U

36、niversities Based on theBackground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WANG Mei,LU Jie(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Abstract: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s a new strateg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talent education in China,whichplays an important r

37、ole in effe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dual first-class education reform.Based on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needs of interdisciplinarytalent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f

38、ully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dvantages of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universities,combine the cultivation mode of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universities,formulat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for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educationmechanisms,and

39、enhance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universities to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education mechanisms,promo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ability to transform the results of educationand train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Key words: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universities;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cultivation(责任编辑:章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