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空间布局与环境共构性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3074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6.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空间布局与环境共构性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空间布局与环境共构性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空间布局与环境共构性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Planning Design规划设计69谢易非1吴颖韬1王洪涛2*(1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硕士研究生)(2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教授 硕士生导师)摘要 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国 142 所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本文通过对现存碑刻和相关文献研究,从历史沿革、相地选址、总体布局、院落营造四个方面探究兴国禅寺空间布局与山地环境的共构性与契合度,总结出崖寺互借、文景相融的布局手法,为现代山地风景建筑的空间营造提供借鉴。ABSTRACT:.Xingguo.Temple.of.Qianfo.Mountain.in.Jinan.has.a.long.history.and.cu

2、ltural.deposits.It.is.one.of.the.142.key.temples.of.Chinese.Buddhism.in.China.By.studying.the.existing.inscriptions.and.related.documents,.this.paper.explored.the.co-patibility.of.Xingguo.Temples.spatial.layout.and.mountain.environment.from.four.aspects,.including.historical.evolution,.site.selectio

3、n,.overall.layout.and.courtyard.construction,.and.summarized.the.layout.techniques.of.mutual.reference.between.cliff.wall.and.temple,.as.well.as.the.integration.of.culture.and.landscape,.which.could.provide.references.for.the.space.construction.of.modern.mountain.landscape.architecture.关键词 兴国禅寺;空间布局

4、;山地环境;共构性KEY WORDS:Xingguo.Temple;.Spatial.Layout;.Mountain.Environment;.Co-construction.and.CompatibilityStudy on Spatial Layout and Environmental Co-construction of Xingguo Temple in Qianfo Mountain,Jinan“齐地崇道,鲁地尚儒”,山东中部的济南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又以千佛山为盛。作为主体建筑的兴国禅寺建在山之北侧,居于山半,南依悬崖峭壁,北俯济南全城,作东西狭长布局。因山势陡峭,其虽占地不

5、大,却与山林“共构”,别致精巧。寺院以历史为根,将文化作脉,与千佛山相辅相成,和摩崖造像互为因借,其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得以历经千载,经久不衰。1 历史沿革1.1 隋唐至金元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隋文帝为纪念其母(济南历城人)大兴佛事。刘景茂造像记载述,隋开皇七年(587 年)敬造的弥勒像为最早造像,距今已有1436年历史1。结合 府志“千佛寺,亦名兴国,亦名迁祓,隋开皇年间,镌佛像於山阴,随石作形”2可推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空间布局与环境共构性研究测兴国禅寺始建于隋朝,借用已有摩崖造像方位而定其基址。唐贞观年间(627649 年)佛家重修千佛寺,增其规模,广招名僧,更名为“兴国禅寺”并沿用

6、至今,此时寺院规模最大,被称为“千佛山道刹”3。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年)重修扩建,然元末农民起义,连年战乱,兴国禅寺“厥后兵焚废弛,殿堂蓁芜,无存一砖一瓦”4。1.2 明朝至清朝重修千佛山寺永远千年碑记载,明成化四年(1468 年),济南德王府内官苏贤见寺遗址甚觉惋惜,欲成善果留名千古,捐资重新修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僧寮及库房等,使兴国禅寺起死回生,重见天日4。清乾隆年间又陆续修建“云径禅关”坊、“乾隆御碑”及“洞天福地”坊,嘉庆至咸丰年间(17961861 年),增建观音堂、佛爷殿等3。兴国禅寺几经修缮,形成以门坊、殿阁、洞窟及摩崖造像为主的院落空间。1.3 民国至现今1918年

7、和1927年寺院均有过较大修缮,1959 年千佛山辟建为公园,兴国禅寺作为主体建筑越来越受到重视5。然文革期间,殿堂被拆,佛像被毁,寺院再度失去原貌。1980 年济南政府修复兴国禅寺,1983年国务院确定其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1985 年正式对外开放,此后政府出资又陆续修复和新建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祖堂、禅堂、五观堂、藏经楼、东山门等5。兴国禅寺在原有空间布局基础上,经过历代修葺与扩建始成今日之格局(图 1)。2 相地选址汉传佛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汉族文化、思想及地域特征融合发展的综合结晶。除受Planning Design规划设计70到佛教文化影响外,兴国禅寺选址布局、空间营造等也

8、必然会遵循传统山地建筑理论原则,同时更注重寺院与山地环境的空间关系,以及僧客在宗教活动上的组织协调(图 2)。2.1 宏观:寻山得水,文景相依自古以来,佛教信仰的山岳崇拜及其追求的超凡境界,使得千佛山成为寺院理想选址。兴国禅寺从“寻山”和“得水”两方面探求好的风水环境,形成山形磅礴、环抱灵气之地。“迁”居高处、“袚”除不详的寓意,加之“佛”“舜”两大文化脉络基础,千佛寺(兴国禅寺前身)在此立基便是借助历山(千佛山前身)之气运。“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寺藏于深山,实际上是别样的自我肯定;“薄云飘梵音”意在建筑与山地环境浑然一体,正是“寻山之智”的体现。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初观成已,次作水想

9、见水映彻,作琉璃想”,宗镜录中“水喻真心十义”以水喻佛性、心性或自性的清净,可见“得水之宜”在寺院选址中的重要性。南侧龙泉洞内有一方池,水深 2m,明崇祯年间历乘曾有著录,池水由山上渗水经石缝过滤,滴淌下来聚集而成,清澈见底且四季不涸。清代刘大绅咏龙泉洞诗云“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道出龙泉由来,此水凝聚山之气韵,澄澈修行者心性,成就寺院之钟灵。2.2 中观:合形辅势,契理契机兴国禅寺选址不避形煞,立于半山腰东西长 80.7m、南北宽 46.3m 的狭长台地上。坐东向西,崖削壁立,佛宇高台,各据其胜。因地段条件限制,寺院并未采取坐北向南的常规布局格式,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处置,迤逦于山腰

10、之上,将地势环境的限制转化为宗教营造的优势,循山之形式,托佛之意蕴。寺院背山面城,位置独特险峻,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林木的遮挡将其衬托的更加清幽宁静。地势的巧妙利用将对华亭凸显出来,它不仅位置奇绝,且因势借景,“纳”自然山水入园中,香客凭栏远眺,泉城尽收眼底,正如清代朱畹诗云:“亭势依山名未虚,齐州一览信无余”。寺院与山体只有“合其形,辅其势”,才能成就“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空间格局(图 3)。2.3 微观:清幽宜居,意境隽永基于“构园得体”原则,兴国禅寺既要创造佛教意境实现宗教功能,又要立足现实环境满足使用条件。沿千佛山西盘道拾级而上,过唐槐亭、穿齐烟九点坊,此处山路盘旋,向上攀登即到达兴

11、国禅寺。其借助峭壁围合院落,于山中半藏半露、若隐若现,造就一处“收放平衡”的奇特景观。香客进入寺门,方知别有洞天,殿堂与摩崖造像相辅相成、互为因借,丰富视觉感受、烘托佛教意蕴。兴国禅寺选址亦满足近水、有材和宜居三方面的要求。早期僧人汲取龙泉之水烹茶为炊,信众到此为图吉祥亦常饮之。明代刘敕曾言“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便是此番景象。佛寺靠近城郭,且位于盘山干道,交通很是便利;充足的资源和宜人的区域气候,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曲折幽静、超凡脱俗的环境则给予僧众心灵上的安宁。图 2:兴国禅寺区位图图 1:兴国禅寺历史照片Planning Design规划设计713 总体布局兴 国 禅 寺 总 占 地

12、 面 积 约2798m2,建筑面积 1156m2,历史上曾多次被毁,现存主要为明清时的格局和规模。寺院由山门、正殿、配殿等组成,其构景纳入佛塔、木坊、石坊、洞窟和摩崖造像等形式。整体布局严谨,东西轴线贯通,南北配置合理,形成方位清晰、节奏明显、左右连贯、高下呼应的构造态势。建筑体裁上门、坊、殿、堂、楼、阁、廊、庑、亭、台兼备,从而形成灵活多变、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以满足“佛”“法”“僧”相对应的功能需求(图 4)。3.1 因地制宜的对称式建筑布局兴国禅寺采用单轴线拟对称式的建筑布局,在一定程度遵循对称的“礼制”基础上,依托山形、顺应山势做出适宜调整。轴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西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

13、及东山门,其南侧观音殿、祖堂与北侧玉佛殿、禅堂两两相对,呈对称式布局。除以上佛殿及钟、鼓楼外,其他附属建筑由于南侧山崖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坐落在轴线两侧,随机布局,独具特色。寺院轴线等级对比分明,通过尺度大小、建筑高低以及形制的差异来强调主从关系。大雄宝殿位于寺院轴线尽端,面阔五间 13.15m,进深四间 9.43m,单檐歇山顶。其体量最大、形制最高,其他殿堂等级降低、依次排开,突显主殿地位。院内建筑形制与山形地势的高度融合,使其既能在轴线的控制下保持整体秩序感,又不乏局部灵巧性,自由得体,变化中寻求统一。3.2 灵活多变的合院式空间布局兴国禅寺采用合院式空间布局,借助南侧峭壁围合成若干合院。灵

14、活图 3:寺院与山地空间关系图图 4:三维模型鸟瞰图Planning Design规划设计72“佛”的尊崇地位。殿堂皆按照等级秩序,沿中轴线布置,突出强化宗教功能。讲法修学空间与“法”相对应,法是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作为“佛”的辅助,其空间地位仅次于佛殿,主要包括法堂、禅堂及藏经楼等部分,位于寺院的西北和东南两个角落,环境清幽静谧,适合修行研学。生活供应空间与“僧”相对应,指僧侣使用空间,包括方丈室、僧寮、五观堂等,均位于轴线两侧,相对较为隐私。合理的布局、便利的交通加之草木花卉对于建筑线条的软化作用,为僧侣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园林景观空间是指寺院内部的庭院空间及外部的自然环境,从引导

15、空间始,到收尾空间止。沿路设置坊、碑、塔等景观小品及建筑、植物等园林要素,使得“山水有致,草木生情,构景有道,形韵兼得”,满足僧侣信众游览、休憩等功能需求。4 院落营造总体布局相对宏观、概括,院落营造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更加侧重局部节点的动态衔接:通过顺势分层筑台形成具有韵律变化的空间节奏;借助“收合”“开放”与“明暗灰”三种空间形式交相呼应,丰富人们的游览体验;再结合井然有序的交通流线,使得兴国禅寺局部与整体、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4.1 依山就势,分层筑台兴国禅寺适应复杂多变的山地环境,竖向高差处理巧妙,院落立体构成鲜明。寺院依山就势,顺等高线分层筑台,与南侧峭壁整体走势一致。建筑

16、与环境有机融合,铸就良好的契合关系,“寺即是山,山亦是寺”,共同构成丰富的院落层次和多变的竖向空间。其院落分布在高差较大的三个平台上:“峰回路转”后的前导空间位于最低平台,由此向上需登 22 级台阶方至西山门所在平图 6:功能分区图图 5:总体布局平面图多变表现为院落布局与山地环境的共构性与契合度,寺院服从山地环境,保持自然山水脉络,顺势而为、少施斧凿,从而达到“存其自然之势而得其天然之趣”的境界6。各个院落功能属性相互独立、整体空间融为一体,可分为前导空间,一进、二进、三进院落,对华亭院落及收尾空间六部分。除对华亭院落建在十余米高的平台外,其他院落自西向东依次分布在轴线上。建筑、崖壁、洞窟交

17、相辉映,这种复合合院的空间形式及崖寺互借的布局手法,灵活多变的同时又相互渗透。序列组织循序递进,将相似的空间形式在水平、竖向重复的基础上加以提升,以院落间的建筑体量和规模形制等差异,营造出层次分明的空间布局。同时依据断崖的形式灵活处置,避免大规模的凿山挖地,在层次与递进的院落变化过程中,巧妙融入小品、植物等园林要素,强化寺院宗教氛围,加深空间环境的层次韵律(图 5)。3.3 亦寺亦居的多样性功能布局兴国禅寺“佛”“法”“僧”三种宗教功能组织严谨,通过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整个寺院分为礼拜供奉、讲法修学、生活供应及园林景观空间四部分,形成契合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功能布局(图 6)。礼拜供奉空间

18、与“佛”相对应,主要分布于天王殿、玉佛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与祖堂共同围合成的二进和三进院落,以及寺院南侧峭壁的摩崖造像等中心位置,以凸显Planning Design规划设计73图 7:中轴线剖立面图图表来源图.1:引自寺院官网 http:/www.xgcs.org文中其余图片均由作者自绘参考文献1.(清)冯云鹓.济南金石志:.第 2 卷 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6.2.张华松.历城县志正续合编:.第 1 册 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379.3.刘玉华.千佛山史话 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0:.24-29.4.韩喜凯.山东风景名胜词典 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

19、989:.17.5.孔宪雷.千佛山揽胜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6.赵光辉.寺庙园林环境的构景 J.城市规划,.1985(05):.30-40.台;轴线上三个院落高差变化较为平缓,自西向东通过台阶串联层层递升;对华亭院落地势最高,通过般若门后仍需经 62 级台阶到达。兴国禅寺这种“台地+建筑+院落”的空间营造模式能有效增加院落层次感,形成高低错落的空间节奏和富于变化的建筑轮廓线(图 7)。4.2 开合有致,明暗自如兴国禅寺通过开合变化将各院落有序关联,从而丰富空间韵律和节奏,达到“收”与“放”张弛有度的效果。前导空间作为序列开篇,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形成较为开放的空间形式。然至

20、西山门时,空间骤然收紧,为一进院落的宽敞进行铺垫。天王殿、大雄宝殿与南北两侧建筑间的通道较为狭窄,加之殿堂屋檐的出挑,使通道显得更为幽闭。“半开半合”空间作为院落之间的衔接,与“合”空间均是采用欲扬先抑的营造手法,通过之后顿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空间开合形成明暗变化,山门前的广场、建筑与崖壁围合的院落空间光线最为充足,形成“明”空间;佛殿、洞窟及其他建筑的内部空间,亮度相对较弱,称之为“暗”空间;寺院内的多处“廊”结构,作为内外过渡的半开敞空间,与外界相通的同时又能避免阳光直射,形成亮度适中的“灰”空间。明、暗、灰三种空间形式带给人们的感受迥然不同:灰暗的空间营造庄严肃静的氛围,明亮的空间能更

21、好地与自然结合,使人心情舒朗,介于两者之间的灰空间则借助光影变化,带给人们更丰富的视觉感受。三者在寺院交替出现,不仅增加院落的对比度,还达到开合有致,明暗自如的光影转换效果。4.3 交通流线,井然有序鉴于复杂的空间层次和局促的山地环境,兴国禅寺的交通流线与功能分区、院落布局结合紧凑,分为香客为主的拜佛游览路线和僧侣为主的生活管理路线,形成井然有序的交通流线。拜佛游览路线主线由西山门至东山门沿轴线展开,不具备循环性。副线途经般若门和洞天福地石坊,到不对外开放的对华亭院落(方丈室)为止,随后折回与主线汇集。这种游览形式使香客空间体验层层递进,在大雄宝殿时宗教情绪达到高潮。生活管理路线与拜佛游览路线

22、虽在空间上有所重叠,但在时间利用上互不冲突。通往对华亭院落的路线贴崖壁而建,后又与轴线平行,进院落之后变得相对独立,由东南门出寺后可直接进入爬山蹬道。这种相互渗透又较为独立的路线形式,既有利于便捷地管理寺内宗教事务,又能充分保证僧侣幽静的修行环境。5 总结复杂多样的山地环境虽对寺院的空间布局有所限制,但彼此间的相互成就亦会突破常规布局,营造出亦虚亦实、亦动亦滞且具有独特景观意境的佛教禅寺。这种空间营造章法并非程式化罗列,而是最大限度地契合山地环境,实现“长短相形,上下相盈,前后相随”的共构与契合,形成融会渗透、彼此呼应的空间形式。兴国禅寺与山地环境巧妙结合的布局手法,同样可以为现代山地园林的空间营造提供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