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说课稿贺兰县回民小学 欧娇一、说教材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5节内容。“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是本单元“测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前面认识了“米、厘米、毫米、分米、千米”之后的一个延伸。是在学生感知、体验了“千米”的含义,建立起了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了“1千米=1000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编排上,教材例5先是把高级单位的数换成低级单位的数,即从“1千米是1000米”推想出“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然后是把低级单位的数换成高级单位的数,即从“1000米是1千米”,推想出“5000米里有5个1000米,就是5千米”。
2、这两道简单的单位换算题的答案都是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来的。教材还介绍了单位换算的推理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以后碰到这类问题时,知道该怎样去想。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知道1千米=1000米的基础上,学会根据米与千米之间的这种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概念的基础上,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常见物体的运行速度,提高学生运用和千米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趣。三、说重难点目标虽然制定好了
3、,要想真正实现可谓难关重重。这个难关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根据教学理念,我把“会根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能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这个重难点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思考换算方法,以此突破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运行速度并结合生活实际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学生提前在操场上体验1千米的距离,多媒体白板课件的直观展示。五、说教法学法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上把尝试教学法放在首位。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新课改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
4、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自学,合作交流,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积极实施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的目标。六、说教学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把教法与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和谐统一的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呢?在课堂结构上我设置了四个环节。它们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为实现新课标中所提到的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教育理念提供了真正的发展空间。接下来我就继续谈一谈这4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一)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首先利用白板图文结合的中国地图,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使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一定的引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
5、主动探究,同时引导学生将旧的知识点迁移到新的知识点上,能够引起学生学好这一课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因此我设计了生活常识速度的相关知识和一道连线题,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进行连线,并介绍自己的解题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出这节课的内容。(二)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首先让学生通过白板展示的操场上的问题推究出1千米=1000米这个公式(板书)1km=1000m。出示例5。3千米=( )米 加3千米500米=( )米 5000米=( )千米 加5500米=( )千米( )米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利用白板的直接书写功能直接书写答案,利用白板文本缩放功能
6、将老师的想法展示,让学生比较下和自己的想法是否一致,使得学生可以进一步缕清思路。(三)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在学习了这个知识后,继续展开对1000米=1千米公式的学习,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并系统的将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练习,在此我准备了3个练习题: 练习一:填空题。以多媒体出示不同层次的单位换算和加减法练习,先让学生自主练习,再以白板的刮奖方式向学生揭示正确答案,让学生在充满期待中,聚精会神听取如何获得正确答案。练习二:比大小题。利用白板的直观书写,让学生自主学习。练习三:解决问题。利用白板的动画功能出示所需问题,利用白板的随机书写功能,随机书写学生的不同答案。通过这些直观、有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
7、的新知,从而让学生将内容尽量的吸收。(四) 第四个环节:反馈总结、提高认识。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2、你还有什么疑问?3、你还想学习些什么?在这个环节中我请学生回答了3个问题,让他们互相交流畅所欲言。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不仅关注了学习结果还反思了学习的过程,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七、说板书设计最后我来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当中我力求简单明了,形象地反应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的发展过程,重难点突出。八、说课综述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