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地方性的满族乡村聚落保护发展对策——以北京市喇叭沟门满族乡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2614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地方性的满族乡村聚落保护发展对策——以北京市喇叭沟门满族乡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地方性的满族乡村聚落保护发展对策——以北京市喇叭沟门满族乡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地方性的满族乡村聚落保护发展对策——以北京市喇叭沟门满族乡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从地方性视角出发,构建乡村聚落保护发展的逻辑框架,并以北京市喇叭沟门满族乡为例对满族文化进行地方性解析,提取和解译其地方性基因,结合人的情感与意识认同提出生态修复、生产升级、生活改善等方面的乡村聚落保护发展策略,以期能为其他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保护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地方性;满族文化;乡村聚落;保护发展研究;北京市文章编号1006-0022(2023)07-0131-06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张远索,周慧敏,郭若男,等基于地方性的满族乡村聚落保护发展对策:以北京市喇叭沟门满族乡为例J规划师,2023(7):131-136Study on the Preservation

2、and Development of Manchu Rural Settlements:A Case Study in Beijing Labagoumen Manchu Township/ZHANG Yuansuo,ZHOU Huimin,GUO Ruonan,ZHANG ZhangAbstract A 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locality is established.It is applied in Labagoumen Manchuria

3、n township,Beijing to extract and interpret its loc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n consideration with the mental and emotional recognition of people,th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roposed,including ecological recovery,production upgrading,life enhancement etc,so as to promote th

4、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of ethnic minority groups.Key words locality;Manchurian culture;rural settlement;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y;Beijing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其关注的是人与地之间的情感关系和地方赋予人的文化内涵。基于地方性的村庄规划,注重打造“见山望水”的自然景观与塑造“熟人社交”的群体认同。村民对乡村的情感与乡村的特性紧密关联,因此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要关注人与空间的关系,挖掘乡村聚落的内在价值,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路径,促使

5、乡村聚落的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满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满族文化通过创新性的表现形式得以0引言乡村聚落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空间载体,拥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和格局等受到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与重构1。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全面认识乡村聚落的发展困境,以及详细分析乡村聚落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要求等,是编制一个能用、管用、好用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基本前提。地方性是“人地”关系研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8BJL053)、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校优

6、选计划项目(BPHR2019CS04)张远索,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周慧敏,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郭若男,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璋,通信作者,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32第 39 卷2023 年第 7 期 延续和传承,并融汇了时代特质与新的文化内涵。因此,本文选取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北京市喇叭沟门满族乡作为案例地区,从地方性视角出发分析乡村聚落的特色属性,解读满族乡村聚落利用自身资源在保护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发展的路径,以期为其他少数民族乡村聚落的保护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1基于地方性的乡村聚落分析

7、理论构建1.1地方性与乡村聚落20世纪4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约翰怀特从人文地理视角提出“地方”的概念,他认为地方是具有主观属性的区域2。20世纪中后期,随着人文地理学的兴起,“地方”的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段义孚、爱德华雷尔夫等人认为“地方”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概念,还是人类经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人的主观感受与经验可以完成从“空间”向“地方”的转化3。一般来说,地方性是从地方及生活在该地方的人的性格、活动、经历、与该地方相关的关系和感受中提取出的4,指身处某个地方的个体或集体通过实践形成的对物质空间和非物质领域的情感认同及记忆、想象。乡村聚落是乡村空间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指由住宅、道路、水

8、渠、绿地、公共空间以及其他生活和生产设施等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与功能属性的乡村居民点5。乡村聚落作为乡村人口主要的生活空间,其规模、形态和结构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联6。随着城乡关系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学者围绕乡村聚落体系构建7、公共空间重构8、基础设施提升9、景观风貌营造10等开展了多尺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从地方性视角出发对乡村聚落进行研究,探讨乡村聚落通过物理环境传达地方性的方法,结合居民在聚落空间中的活动分析,构建人与地方的符号联系,并从生态修复、生产升级、生活改善等方面提出乡村聚落保护发展策略。1.2地方性解析乡村聚落通过物理环境传达地方性,即建筑

9、遗址、道路格局、民居风貌、空间布局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独特的道德观念11、宗教信仰12、民风民俗等。国土空间规划中针对乡村的空间治理不仅关注物质空间,还重视乡村本身的文化属性以及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就是说,利用村庄规划来改善乡村空间,不能仅局限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或环境的整治,还应该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13。目前,有不少学者从物质文化层面对乡村的特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风貌提升14、建筑营造15、聚落优化16、节点构建17等。区位分析是地方性分析的基础。在城乡关系中,乡村并不是一个孤立点,其与周边地区相互连接,处在复杂的关系网中。因此,乡村聚落地方性的产生与其周边地区的自然条件

10、、社会发展、精神文化等有较大的关联。在宏观层面总结乡村的周边资源、交通等发展条件,有助于更为客观地理解乡村聚落特有文明的生成及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乡村聚落中合理布局生态、生活、生产功能(以下简称“三生”功能),能够为地方性的展示与体验提供场所。在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中,有学者提出“四层一体”的分析方式,即从自然层、制度层、生计层、意识形态层4个层面对乡村聚落的地方性进行挖掘18,强调超越村落的行政边界来对乡村聚落的地方性进行保护。本文从“三生”功能视角出发对乡村聚落的地方性进行解析。生态功能视角下的地方性解析主要关注乡村聚落的山水格局形态,山水格局形态反映了地区内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湿地、林

11、地、河流等环境因素均会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特征与机制产生影响。生活功能视角下的地方性解析关注乡村聚落的文化空间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已有研究表明宗族文化是促使乡村聚落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生产功能视角下的地方性解析关注乡村聚落的产业发展布局,产业发展布局体现了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反映了乡村的环境品质与社会发展水平。乡村聚落环境中的基因要素构成了地方性的符号。凯文林奇提出城市意象是城市景观在人的头脑中的心理图像表达,认为城市意象包括道路、边界、街区、节点、标志物五大要素。本文主要对乡村聚落景观中的地方性要素进行识别与提取,建立起该地区的地方性特色谱系,以更好地保护乡村聚落特色文化

12、。1.3地方性建构地方性构建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地方塑造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其包括个人自发的、无意识的行动及政府部门规划的、有意识的主题化行动19。在既有的研究中,地方性被认为由物质环境、人的日常活动、生产建设方式与群体之间的交往等元素构成。黄文炜等20从景观、文本、符号及感知等 4 个维度对地方性进行解构。高权等21强调了对情感空间的塑造,以及地方性被人从情感上感知和认同的机制。张中华等22从历史建筑、特色小吃、历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地方性营造策略。本文构建地方性的方式主要基于“地方”理论中的现象学取向23,强调人与空间的情感联系。首先,依据符号打造地方性空间单元,建立

13、初步的地方感知,以及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其次,考虑地方依赖,结合地区居民日常生活分析,探讨居民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最后,塑造居民的情感认同,实现地方居民的自我尊重,以及集体之间的一致性目标。见图1。133基于地方性的满族乡村聚落保护发展对策以北京市喇叭沟门满族乡为例张远索,周慧敏,郭若男,张璋也将上述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族文化元素渗透喇叭沟门满族乡乡村建设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有利于塑造居民对文化的认同感。2.3地方性基因要素剖析喇叭沟门满族乡的地方性基因包括聚落整体形态、主要道路形态、院落民居形态、历史文化形态4个方面。2.3.1聚落整体形态喇叭

14、沟门满族乡三面环山,东西临河,其村落建设充分结合了周边的山势、地形及水系,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其空间布局以河流和道路为界,在国道G111两侧分布着东沟、对角沟、前喇叭沟、后喇叭沟、胡营沟和帽山沟等 6 条特色沟域。聚落整体形态呈“T”字形,山、河、村相互交错分布,形成了丰富的景观空间层次。总的来说,该地区的乡村聚落整体形态以山体、河流为骨架,呈“周围群山,东临汤河”的“T”字形带状格局,是极具沟域聚落特色的乡村聚落。见图2。2.3.2主要道路形态道路作为线性空间,是乡村形态的骨架。道路的空间形态和尺度受到人的行为、村落功能和规模的影响。喇叭沟门满族乡的道路受地形和聚落分布的影响,主要沿河谷分布

15、,道路形态以“丁”字形和“十”字形为主,各道路相互交叉,通达性较高,体现了当地人开放包容的特点。见图3。2北京喇叭沟门满族乡的地方性解析喇叭沟门满族乡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少数民族乡,满族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 50%,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背景和民族特色。2.1区位环境的地方性解析喇叭沟门满族乡位于北京市区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之间,很多来北京市旅游的游客会把该地区当作旅途中转站,因而周边地区的发展对其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同时,由于以前喇叭沟门满族乡的耕地面积较小,而丰宁满族自治县的耕地面积较大、粮食产量较多、生活相对富裕,很多喇叭沟门满族乡的女性嫁到丰宁满族自治县,两地形成了“亲脉关系

16、”,交流互动颇为频繁,经济往来密切。2.2“三生”功能的地方性解析2.2.1生态功能的地方性解析喇叭沟门满族乡距离北京市区约150 km,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其拥有北京市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北京喇叭沟原始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87.56%,全年二级及以上优良天气天数达320余天,十分适合人类居住。同时,该地区背靠山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能够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2.2.2生产功能的地方性解析喇叭沟门满族乡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发展乡村经济,产业主要以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村民的收入能够基本维持生活。

17、近年来,喇叭沟门满族乡作为少数民族的乡村聚落,其旅游价值得到人们的关注,乡村旅游业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目前,喇叭沟门满族乡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文化优势进行发展定位转型,将产业分为工业、农业、高科技种养殖、文化旅游四大类。2.2.3生活功能的地方性解析乡村聚落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空间,是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载体。喇叭沟门满族乡名称的由来不仅与当地地形有关,还与当地的藏传佛教息息相关。随着人们聚集和长期定居,该地区的面积逐渐扩大,生活在该区域的满族人产生了地方认同感,有了地方意识,地方文化随之产生,留下了很多特有的文化和习俗。例如,在乡长的推选方面,考虑到对满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喇叭

18、沟门满族乡的历任乡长均为满族人。在祭祀传统方面,该地区的居民十分重视家族传承,家中均存有族谱,在重要节日会祭拜自己的祖先,认为祖先会保佑自己的家族及后代平安。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语言文字、建筑文化、剪纸文化、萨满文化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访。喇叭沟门满族乡的乡村旅游规划图 1 基于地方性分析的乡村聚落理论框架图图 2喇叭沟门满族乡乡村聚落整体形态示意图地方性解析区位环境分析乡村聚落地方性产生的所在区位与社会环境生态:地区内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地区内人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生活:人们的文化空间与生活习俗地方性特色谱系反映村民日常生活的特有环境“三生”功能分析基因要素解析地方性构建地方感知

19、地方依赖情感认同134第 39 卷2023 年第 7 期 国道G111与喇叭沟门满族乡内的县道和村级道路垂直交汇,是该地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通道,承载着主要的文化交流、经济交往功能。虽然县道未能联通喇叭沟门满族乡内的大部分村落,但是其也承载了部分旅游交通功能。该地区的乡村道路大多呈东西走向,主要用于满足村民的日常出行需求。2.3.3院落民居形态目前,喇叭沟门满族乡内留有着部分满族传统民居,这些民居的院落形态可以分为只有一栋正房的院落、满族三合院及满族四合院3种。喇叭沟门满族乡传统民居的院落一般比较宽大,且院墙高度较低,这是因为该地区的冬季气温较低,而宽大的院落有助于冬季采光,并且满族有矮院墙的建

20、筑文化,一般来说矮院墙只用于划识领地,不用于划分私密空间。在满族传统的合院中,正房的屋脊为硬山起脊式,房体多采用砖石材料,屋顶为青瓦顶,房屋并无华丽的色彩和修饰。部分民居内依然保留着灶台和火炕,灶台一般设置于厨房,不仅能够用于做饭,还具有房屋供暖的功能。院落里保留着索罗杆和影壁,索罗杆一般由松木制成,矗立在院落里,传统的用途是祭祀祖先,现在演变成满族院落民居的独特标志物;影壁是满汉文化融合的产物,主要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目前,喇叭沟门满族乡大部分的村落都进行了新农村改造,各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传统院落民居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院落民居多为青瓦覆顶的三合院,选用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墙体统一粉刷

21、了颜色,采用了红砖、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并根据经济条件修建了部分乡村别墅。2.3.4 历史文化形态喇叭沟门满族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二魁摔跤、蹴球、滚铁环、珍珠球、满族秧歌和满族八大碗等。其中,二魁摔跤、蹴球两个项目已经入选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喇叭沟门满族乡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有刺绣、剪纸、布艺等。满族人通过剪纸、刺绣龙、鹰等在满族文化中寓意吉祥的图案,并配上福、寿等寓意吉祥的文字,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喇叭沟门满族乡每年都会举办丰富的节日活动。例如,依托喇叭沟原始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举办枫叶节活动,并在活动中展示满族的民族服装;举办满乡运动会,设置蹴球、滚铁环、珍珠球等满族特

22、色体育运动项目;每年元宵节各村会举行小型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如帽山村每年会举办传统的帽山花会,村民在院落内挂上满族彩旗,并穿着满族服饰,按照习俗去“请神”,“请神”回来后,村民会在自家门口迎接,以盼新的一年安康美满。3基于地方性的满族乡村聚落保护发展对策3.1基于地方性的保护发展策略重点基于地方性解析,北京市喇叭沟门满族乡的乡村聚落保护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倡导全民参与规划,结合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民族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方公约等,提出加强乡村聚落地方性的发展建议,切实有效地保护多元文化,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二是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尊重地方特色,保存原有

23、的满族风情,维护满族传统民居建筑风貌;注重延续文脉,重视对地方性特色文化的整理与创新;挖掘传统文化,根据不同功能视角下的地方性特色进行乡村发展建设。3.2通过生态修复生成地方感知3.2.1建设生态景观带基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建喇叭沟门满族乡“一谷二带,双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一谷”为白桦谷景区,该景区多年来连续承办枫叶节、满族旗袍图 3喇叭沟门满族乡整体道路形态(左)与各村街巷形态(右)示意图喇叭沟门满族乡范围 喇叭沟门满族乡行政中心 G111 国道 主要道路国道 村级公路河流国道 县道村级公路河流国道 村级公路国道 村级公路河流国道 村级公路河流村级公路河流村级公路河流村级公路图例图例图例

24、图例图例图例图例图例图例kmmmmmmmmm135基于地方性的满族乡村聚落保护发展对策以北京市喇叭沟门满族乡为例张远索,周慧敏,郭若男,张璋实现温泉资源与周边社区、自然及文化资源的一体化开发,促进喇叭沟门满族乡整体文化风貌景观的协调。同时,加强网络营销,打造帽山温泉的品牌。3.3通过产业升级形成地方依赖基于胡营村打造“晚秋黄梨一条沟”项目成果,在该地打造具有满族文化特点的梨文化生态产业带(图6)。首先,筑牢第一产业基础,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加强种植黄梨的技术培训,尤其是加强对于危害梨果外观、品质的病害防治技术的培训。在管理层面,集中零散农户形成规模效应,加强对村种植产业的管理,探索种梨产

25、业运作模式,引入投资。其次,推动与梨相关的第二产业发展,如梨汁、梨干、梨罐头、梨果酱和梨脯等梨果加工产业的发展。当地应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增加用于发展梨相关产业的用地,制定梨果加工技术规程,培养当地职业经纪人,促进农户、种植公司与加工企业对接。最后,发展梨元素观光旅游业,利用梨树的生长周期,丰富游乐项目,提升当地梨文化品牌效应,实现多元化经济收入。3.4通过文化挖掘塑造情感认同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多元化利用相关资源,为游客打造休闲观光体验区,秀等民俗活动,拥有以民俗型活动为主的综合型生态旅游资源,同时其也是北京市生态保护屏障,因此白桦谷景区应发展为喇叭沟门满族乡民俗生态旅游核心。“二带”为以喇

26、叭沟门村为起点、以孙栅子村为终点的白桦谷经济产业带;利用平欧大果榛子和国光苹果特色种植,以及苗营的林下公园等资源发展起来的前沟彩叶林景观带。产业带和景观带的联动,不仅能增强游客体验感,还能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喇叭沟国家原始森林公园作为“一谷二带”的重要节点,应该加强管控规则设计与森林环境监测。3.2.2加强生态修复对于满韵汤河沟域景观带(图 4),利用好满韵汤河沟域的区位优势,以及对角沟门村喜鹊登科种植专业合作社及高寒植物园资源,通过多元化的物理工程措施实现土壤修复。对于闲置或废弃耕地、建设用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退耕还林,构建农村生态保护责任机制,积极引导当地居民、企业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活动,

27、将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纳入基层组织的日常考核指标,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以实现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3.2.3开发地热资源利用帽山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热温泉资源,打造生态温泉景观带(图5),让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农耕文化,促进当地民俗文化发展。将满韵汤河沟域项目的范围从对角沟门村延长至头道穴村,并加强沟域沿线的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沟域“清脏、治乱、增绿、控污”的工作,改善沟域沿线的人居环境。升级沟域沿线的商业设施,提升沿线民宿的服务水平,打造集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民俗项目,推动满韵汤河沟域景观带的高端化、精品化及特色化发展。3.4.1保障资金投入加强对满族文

28、化的挖掘与保护力度。政府要在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可以通过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投资者来当地进行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投资。3.4.2加强文旅融合民俗文化保护不仅要重视文化形式的保护,还要重视文化内涵的保护,因此应将民俗文化保护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将民俗文化保护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结合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深度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喇叭沟门满族乡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满族文化底蕴,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可将满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建筑文化、剪纸文化、萨满文化等融入图 4满韵汤河沟域景观带示意图图 5帽山村生态温泉景观带示意图图 6胡

29、营村梨文化生态产业带示意图喇叭沟门满族乡范围乡级行政中心村国道村级公路河流 满韵汤河沟域景观带延长线喇叭沟门满族乡范围乡级行政中心村国道村级公路河流 梨文化生态产业带喇叭沟门满族乡范围乡级行政中心村国道村级公路河流 生态温泉景观带图例图例图例kmkmkm136第 39 卷2023 年第 7 期 乡村旅游规划中,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如引导游客住在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农家院、品尝满族风味的传统食品,设置研学基地,让游客体验满族剪纸文化等。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节日,如满族风情节、枫叶节等,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中增加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的互动体验。3.4.3建立保护机制建立保护机制,提高村民对传统民

30、俗文化的保护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建立公共阅读室、定期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开展讲座等方式,加强村民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给予文化传承人各方面的支持,留住当地的传统技艺。3.4.4品牌营销运营运用好网络媒体平台,推动喇叭沟门满族乡的文化品牌“走出去”。利用新兴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宣传是保护与发展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如可以通过媒体专题节目对喇叭沟门满族乡的文化底蕴和特色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满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4结束语地方性呈现了一个地区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与自然、空间等主体对象的关系。本文基于地方性视角,构建分析乡村聚落空间的理论框架,挖掘乡村独特的空间特色,并以北

31、京市喇叭沟门满族乡为例对其进行文化地方性解析,提取和解译其地方性基因,最后提出喇叭沟门满族乡乡村聚落的保护发展策略。参考文献 1 唐承丽,贺艳华,周国华,等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 J地理学报,2014(10):1 459-1 4722WRIGHT J K.Terrae Incognitae:The Place of the Imagination in Gography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47(1):1-15.3 RELPH E.Place and PlacelessnessM.London

32、:Pion,1976.4 SEPE M,PITT M.The Characters of Place in Urban DesignJ.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2014(3):215-227.5 冀正欣,许月卿,卢龙辉,等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J中国土地科学,2021(6):95-1046 鲍紫藤,罗小龙,顾宗倪,等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 J人文地理,2022(1):100-1087 李小建,胡雪瑶,史焱文,等乡村振兴下的聚落研究:来自经济地理学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2021(1):3-148 张诚城市化进程中

33、乡村公共空间的流变与重构J城市发展研究,2021(10):58-649 陈宗胜,朱琳论完善传统基础设施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28-3910 李伯华,周璐,窦银娣,等基于乡村多功能理论的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风貌演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以湖南怀化皇都村为例 J地理科学,2022(8):1 433-1 44511 陈文胜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观念的变迁 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9-11312 林元城,杨忍,赖秋萍,等地方感的塑造与乡村治理:潮汕宗祠案例 J热带地理,2020(4):732-74313 李娜,刘建平乡村空间治理的现实

34、逻辑、困境及路径探索 J规划师,2017(24):46-5314 杨俊,莫黛豪,夏捷,等乡村振兴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乡愁景观的唤醒与重塑:以南宁马山县兰海高速公路沿线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为例J 规划师,2022(9):135-13815 林耿,王念,产斯友乡村建筑营造:认同的建构 J地理科学,2020(4):518-52716 王翼飞,袁青基于形态基因库的乡村聚落空间风貌传承与优化研究:以黑龙江省乡村聚落为例 J规划师,2021(1):84-9217 邓逍,黄建云文化引导视角下的田园社区规划方法与实践 J规划师,2019(23):40-4618 周尚意四层一体:发掘传统乡村地方性的方法J旅游学

35、刊,2017(1):6-719LEW A A.Tourism Planning and Place Making:Place-making or Placemaking?J.Tourism Geographies,2017(3):448-466.20 黄文炜,袁振杰地方、地方性与城中村改造的社会文化考察:以猎德村为例J人文地理,2015(3):42-4921 高权,钱俊希“情感转向”视角下地方性重构研究:以广州猎德村为例 J人文地理,2016(4):33-4122 张中华,焦林申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感营造策略研究:以西安回民街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9):10-1423 谢涤湘,范建红,常江从空间再生产到地方营造:中国城市更新的新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7(12):110-115 收稿日期 2022-09-26;修回日期 2022-11-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