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礼图与笙诗:贵族社会的仪式与文艺生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2585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图与笙诗:贵族社会的仪式与文艺生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礼图与笙诗:贵族社会的仪式与文艺生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礼图与笙诗:贵族社会的仪式与文艺生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战国宴乐水陆攻战纹壶中的几个图像,画面生动活泼,是对贵族时代礼仪制度与战争生活的凝缩,与 诗经 相关主题及先秦礼典具有互相印证的可靠性,实际上是包括采桑图、大射礼图、大飨礼图的先秦礼图。采桑图表现了 诗经 时代的高禖崇拜、男女幽会秘仪,大射礼图与 诗经 射礼诗篇相应,大飨礼图与 诗经宴飨诗篇相应,对解决雅诗中的笙诗问题有一定帮助。这些图像对 诗经 时代的宗教、伦理仪式生活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印证。关键词:战国宴乐水陆攻战纹壶;大飨图;会射图;采桑图;礼图中图分类号:K892.9;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23)04-0028-15古代左图右书,书所不能言,图

2、以彰其形;图所不能画,书以尽其意,图书相须为用,相得益彰。礼图的绘制在古代中国已形成了传统。据 隋书经籍志,最早的礼图出于东汉末年,郑玄、阮谌曾著 三礼图 9 卷。新唐书艺文志 著录夏侯伏朗 三礼图 12 卷,张镒 三礼图 9 卷;崇文总目著录梁正 三礼图 9 卷;四库全书经部 著录宋杨复 仪礼图 17 卷、仪礼旁通图 1 卷,宋聂崇义 三礼图,明王应电 周礼图说,明刘绩的 三礼图 等。这些礼图主要是典礼仪式中的名物图或行礼时的位置图,图像呆板而平面化;至于仪式场景和人物礼仪行为,就难以再现了。仪礼 如冠、婚、丧、祭、乡、射、朝、聘诸礼仪生活中,其升降揖让富有画面感,但现存礼图作品因为去古已远

3、,往往不能尽意。中国青铜器全集 著录战国早期“宴乐狩猎攻战纹壶”(详见图 1、2),礼图画面生动传神,无疑是当时社会的生动记录,无论从礼学史、艺术史还是从文学角度来看,都弥足珍贵。图 1 中的宴乐纹青铜壶今藏于故宫博物院,高 40.7 厘米,宽 24.6 厘米。据介绍,全器主体纹饰分三道:第一道表现射礼和嫔妃采桑;第二道一侧为飨食礼,上为宫室宴飨,下为击磬伐鼓鸣钟场面,另一侧表现弋射和捕鱼情景;第三道表现水陆攻占场面,一侧为攻战战场,城下战士多架云梯攻城,守城战士站在城上抗击,另一侧为水战战场,两战船上层正处于激战状态,下层有划桨手摇船奋进。这表明从春秋后期发展起来的人物画像,至此已相当成熟,

4、战国时期贵族生活与时代特点已能概括地表现出来。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简帛书写与上古文学经典关系研究”(22BZW05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树国,男,辽宁阜新人,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29礼图与笙诗:贵族社会的仪式与文艺生活 图 1 战国早期镶嵌宴乐纹壶a 图 2 战国早期镶嵌宴乐纹壶纹饰拓本b图 2 为 商周青铜器纹饰 中收录的战国宴乐水陆攻战纹壶的拓本白描图。这幅装饰纹样将春秋战国之际贵族阶级的社会生活镂刻在铜壶表面上,形象生动,内容丰富。马承源先生将其分为 6个主题单元,并作如下解释:1.燕饮画像,表现有台基或有基础的堂

5、中,宾主享饮酬酢、仆佣奉酒,有列鼎陈设。堂前或堂左有鼓钟、击磬、击鼓、奏瑟、歌舞等场面。2.会射画像,表现与会的贵族们在弯弓拉矢、射向布侯的情景,燕饮与会射画像往往是连在一起的,与 仪礼乡射礼 的描述有其相似之处。3.采桑画像,表现人数不同的妇女在桑树上采桑叶,下有人相接。图中采桑者的服装为贵族妇女。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后妃齐戒,亲东向躬桑。”此画当即“躬桑”之类。4.弋射画像,表现为数目不同的人张弓向天以矰矢射鸟,画像中矰矢上皆系有线。射鸟为弋,是田猎的一种。5.狩猎画像,表现狩猎者手持弓箭或矛向着成群的牛、羊、鹿、犀等大小走兽捕猎的情况。古代狩猎与练兵有关,饰狩猎画像为崇尚武勇之意。6.攻

6、战图像,包括对阵、徒兵搏斗、攻城、水军画像。这一水陆攻战图向我们生动地提供了东周时代战争的形式及其战斗情景。c a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 第 7 册 东周 1,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年,图版 第 146 页、图版说明 第 48 页。b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编:商周青铜器纹饰 图版第 100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 351 页。c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详见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编:商周青铜器纹饰,叙 第 2930 页;又见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389 页。30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

7、第 4 期战国宴乐水陆攻战纹壶中的几幅画面代表了不同的主题,是由古代艺匠们在繁复的生活画面中精选出来的,是贵族社会礼仪制度和战争生活的浓缩,与 诗经 及先秦礼典具有互相印证的可靠性。笔者认为这几幅图画实际上是战国礼图,与 诗经 时代的社会生活存在密切联系,礼记仲尼燕居:“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a诗、乐、礼和谐统一在仪式生活中。虽然诗经 时代已经逐渐远去,但作为社会生活的礼仪交往活动,作为一种深层的传统,仍是 诗经 时代的延续;同时这些礼图对 诗经 研究在具体而微的层面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暗示。一、“采桑图”为“高禖求子图”“采桑图”可以说是“战国宴乐水陆攻战铜壶”上非

8、常生动的图画,表现的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及“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豳风七月)的情景。葛兰言(Marcel Granet)中国文明 论中国农业社会中的日常劳动生活,以为在桃树、杏树、梨树、栗树、李子树、桑树中,最有用的是桑树;他们小心翼翼地为桑树剪枝,“过多蔓生的枝条要用斧子砍掉,小树则只是摘取它们的树叶”,桑叶装在用柳条或芦苇编制的筐里,用来喂蚕:春天来了,天气渐暖,金翅雀唱着歌儿。姑娘背着柳条筐,沿着小路慢慢走着,去采集新鲜的桑叶b。(Itisspringtime,thedaysgrowwarm/thegoldfinchissinging

9、/girlswiththeirbaskets/walkalongthelittlepaths/togathertheyoungleavesofthemulberry.c)这种诗意的语言源自 诗经豳风七月,采桑、养蚕、缫丝、纺织、染色到最后做成丝绸服装,这些劳动完全由妇女承担,类似于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 工作与时日。李惠林(Hui-lin Li)中国驯化的植物:基于生态地理学的考虑 一文认为,桑树与漆树在中国北部植物群中占有独特地位,桑叶用来孵化蚕,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养蚕史可追溯到公元前 2600前 2300 年d。蚕与丝绸在商代甲骨文中多次提及,在 诗经 中提到 20 余次。桑树种植及丝绸业由

10、北方迁到长江流域似乎是在战国时期e。商代甲骨文就有祭祀蚕神的记载,称为“蚕示(祇)”,如武丁时期卜辞:“牢,五牢,蚕示三牢,八月。”“贞:元示五牛,蚕示三牛。”f上古时代,采桑养蚕为女子专任之事,有相应的神话传说,“蚕示(祇)”可能是女性神。山海经海外北经 记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a 郑玄注:宋本礼记 下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 年影印本,第 150 页。b 法 马赛葛兰言(MarcelGranet):中国文明(LaCivilisationChinoise),杨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 156 页。c MarcelGranet,Chi

11、neseCivilization,KathleenE.InnesandMabelR.BrailsfordTrans,NewYork:KeganPaul,Trench,Trubner&Co.LTD,1943:145.d Hui-LinLi,TheDomesticationofPlantsInChina:EcogeographicalConsiderations,TheOriginsofChineseCivilization,DOI:10.1525/9780520310797-006,1983:21-64.e DavidN.Keightley,TheOriginsofChineseCivi

12、lization,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3:36-37.f 郭沫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2055 页。31礼图与笙诗:贵族社会的仪式与文艺生活郭璞云:“言噉桑而吐丝,盖蚕类也。”a晋代张华记载:“呕丝之野,有女子方跪,据树而呕丝。北海外也。”b“欧”“呕”谐声相通,“呕丝”即吐丝,将蚕当成了女子,蚕吐丝比喻为女子呕丝,引人兴味。山海经中次十一经 记宣山有“帝女之桑”,可能也包含着相应神话。荀子蚕赋 状蚕之样貌“身女好而头马首”,将蚕之形态与养蚕妇女的形象相结合。法国学者桀溺(Jean

13、-Pire Diny)分析汉乐府 陌上桑,认为“桑园的春祀最早可能具有特殊意义”,诗经 中诸如 七月 隰桑 十亩之间桑中 等多首诗表明,在桑园和爱情这两个主题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桀溺注意到 白虎通“天子亲耕以供宗庙之祭,后之亲桑以供祭服”,以为桑园是男女惯常的幽会之地,男女青年节庆时就在那里约会和举行婚庆;同时也是神灵高禖的祭坛,人们来此是为了求神得子c。桑园既是古代妇女的劳动空间,同时也是一个礼仪空间,这一说法在图 2 中有印证。需要注意的是,图 2 中女子除采桑之外,有的带着弓并有射猎的动作。马承源据 礼记月令认为,这是后妃们“躬桑”的画像。需补充的是,此图与古代的“高禖”求子以及男女幽会之

14、原始秘仪有一定联系。礼记月令 记“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及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月令 及画中的“弓韣”是一指示性的男性象征,意为向“高禖”求男子。陈梦家引蔡邕 月令章句“妃妾接于寝,皆曰御”提出:“礼天子所御 者,祀高禖时天子与妃相交,其交或为媚神之意,故他人礼之,授以弓矢,祝其得男也。”d礼记 射义:“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e“玄鸟至”即燕子归来之时,正是民间嫁娶的时令,故“媒氏之官以为候”。郑玄注:“高辛氏之世,玄鸟遗卵,娀简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变媒言

15、禖,神之也。”f“娀简”即有娀氏之女简狄,郑玄认为商朝始祖母简狄吞燕卵而生商之祖先,因此为媒官尊为高禖,又称为“皋禖”。南宋罗泌 路史 余论二“皋禖古祀女娲”条认为:“皋稷之神,女娲是飨,末世已失其源,谓为娀简之所托者,疏矣。”又云:此蔡邕所以谓禖神高辛以前之所旧有,不由于高辛也。束皙云:“皋禖者,人之先也。”卢植乃云:“玄鸟至时,阴阳中而万物生,于是以三牲请于高禖之神,因其明显故谓之高,因其求子故谓之禖,而古有禖氏之官,因以为之神。”斯得之矣。ga 郭璞注:宋本山海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年,第 179 页。b 张华著,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 卷二 异人,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 年,第 24 页。c 法 桀溺(Jean-Pire Diny):牧女与蚕娘论一个中国文学的题材,张本、黄晓敏译,详见钱林森编:牧女与蚕娘法国汉学家论中国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 154206 页。d 陈梦家:高禖郊社祖庙通考,陈梦家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6 年,第 162 页。e 郑玄注:宋本礼记 卷二十,第 3 册第 405 页。f 郑玄注:宋本礼记 卷五,第 1 册第 287 页。g 罗泌:路史,上海:中华书局,1934 年影印本,第 173 页。32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4 期据闻一多研究,夏、商、周三代皆以先妣为高禖:夏人以

17、先妣涂山氏为高禖,殷人以简狄为高禖,周人以姜嫄为高禖,鲁颂 閟宫 为歌颂姜嫄的诗,閟宫即禖宫a。在黄帝与其妻雷(嫘)祖神话传说中,采桑与高禖神话结合得尤其紧密。山海经海内经 记载黄帝世系,云“黄帝妻雷祖,生昌意”b,昌意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世本:“黄帝有熊氏,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宋衷曰:“玄嚣、青阳,即少昊也。”c大戴礼记 帝系篇:“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d“雷”“累”“嫘”谐声相通。路史 后纪五 记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傫祖,生昌意、玄嚣、龙苗”,又云:“(黄)帝之南游,西陵氏殒于道,式祀于行,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e由此看来,桑林

18、是求子之所,同时也是祭祀生殖女神的圣所。春秋战国时代的宋国一直保存着桑林之舞。左传襄公十年 记载“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杜预注谓“桑林,殷天子之乐名”,孔颖达则谓“桑林”取材于商汤求雨、祷于桑林之社而雨大至之事,“遂以桑林名其乐也”。当表演开始之后,“舞师题以旌夏”,杜预谓:“旌夏,大旌也。题,识也,以大旌表识其行列。”孔颖达 正义 曰:“舞初入之时,舞师建旌夏以引舞人而入,以题识其舞人之首。”f即舞人化妆而入,有可能戴着假面,竟然将晋侯吓得退入后房。从孔颖达的解释可见,桑林之舞与求雨有关。庄子养生主 记庖丁解牛,其运刀“合于 桑林 之舞,乃中 经首 之会”,莫不中音。庄周为宋国人,可

19、能欣赏过桑林之舞。墨子明鬼下:“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孙诒让注引王念孙之说:“法苑珠林君臣篇 作 燕之有祖泽,犹宋之有桑林,国之大祀也,据此则 祖 是泽名,故又以云梦比之。”g这些地点都是古代祭祀高禖神以求子的圣地。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h采桑与男女情色关系至为密切,在桑林之舞中洋溢着原欲的放纵,具有原始生殖崇拜的内涵。这可以从 诗经 中的采桑诗篇中得到证明,如 秦风车邻:“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

20、子,云何不乐。”此外诸如 魏风十亩之间 魏风汾沮洳 中的采桑女之歌,透露春日的喜悦和男女约会的愉快。最具典型意义的是 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中的桑中、上宫以及淇水之上,都是男女欢会的场所。日本学者目加田诚注 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云:“卫地桑中与燕之祖、齐之社稷、宗(笔者按: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一样,毫无疑问是高a 闻一多: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神话与诗,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年,第 118 页。b 郭璞注:宋本山海经,第 246 页。c 王谟辑:世本八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年,第 3 页。d 戴德辑

21、,孔广森补注:大戴礼记补注 卷六十三,合肥:黄山书社,2012 年,本卷叶 8B 面。e 罗泌:路史,第 89 页上栏。f 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卷三十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年,第 4227 页。g 孙诒让:墨子间诂 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09 年,第 229 页。h 班固:汉书 卷二十八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第 1665 页。33礼图与笙诗:贵族社会的仪式与文艺生活禖祭祀的场所。高禖是在仲春之日,祭祀国之始祖母以求子嗣之地,届时男女集聚一起举行性的祭礼。”a对此,台湾学者高莉芬曾有一段精彩的分析:“上古时期的高禖社稷仪典,至春秋战国之

22、际,已逐渐淡化了宗教神秘的色彩。在溱洧、桑中富含象征的文化空间中,展演着会合男女的春会仪典”;“这个春会的庆典仪式,蕴涵上古生殖崇拜与巫觋文化的绵延和传承。”b陈梦家认为,上古时代高禖、郊社、祖庙为一,高禖为祖妣发祥地,故祀高禖就是祭祀最古之宗庙,而宗庙与郊社也是“同源分化者”c。桑林之舞实际上成了表演生殖崇拜及求子巫术的原始秘仪,是崇尚庄重严肃的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生动点缀。二、会射图即大射礼图图 1、2 中有几处描写射箭的图像。可以说,射礼是礼仪宴会中的重要项目,故礼书中有大射、乡射等名目。在西周金文中有“射庐”,这是古代宫廷内用于天子行大射礼和练习射术的场所。西周懿王时期的 匡卣 铭文云:

23、惟四月初吉甲午,懿王才射庐,乍(作)象舞,匡甫象乐二。王曰:休。匡拜手稽首,对扬天子不(丕)显休,用乍(作)文考日丁宝彝,其子子孙孙永宝用。d郭沫若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收录 匡卣 铭文拓本,并作释文,以为铭文中的“懿王”即恭王之子,“象乐”之“乐”字有漫漶之处,应隶定为“”:象舞者,礼记内则云:“成童舞象,学射御。”象,吕氏仲夏纪古乐篇:“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韦注云:“三象,周公所作乐名。”即乐之繁文,犹文王、武王乃先王,而文、武字或从王作玟、珷也。言“甫象二”者,盖三象本有三章,此抚其二章也。在射庐“作象舞”,与 礼记内则 言相应,而作象舞

24、须抚象乐,则为古礼之所缺佚者矣。e郭沫若释“甫”为“抚”,“甫”“抚”鱼部谐声相通。宋人陈旸释 周颂 维清 诗序“维清,奏象舞也”,认为:文王世子 明堂位 祭统 仲尼燕居 皆言“下而管象”,春秋传 亦曰“象箾”“南”,a 日 目加田诚:中国诗选 第 1 册 周诗汉诗,日本:东京社会思想社,昭和 46 年(1971 年),第 1819 页。b 高莉芬:春会的仪典象征:邂逅采桑女的文学原型分析,中州学刊 2003 年第 5 期。c 陈梦家:高禖郊社祖庙通考,陈梦家学术论文集,第 154 页。d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 拓片 05423A,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第 3398

25、 页。e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年,上册 图录 第 68 页、下册 考释 第 83 页。34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4 期盖文王之乐,歌 维清 于堂上,奏钟鼓、舞象于堂下,其所形容者,熙邦国之典而已。a“射庐”一词,屡见于出土文献。师汤父鼎:“唯十又二月,初吉丙午,王在周新宫,在射庐。”十五年趞曹鼎:“唯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恭王才周新宫,王射于射庐。”b传世文献中亦称射宫。礼记射义:“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大雅行苇 描写贵族与其族人宴会、比射的场面云:“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

26、贤。敦弓既句,既挟四鍭。四鍭如树,序宾以不辱。”郑笺:“鍭音候,又音侯,矢名。”孔疏云“矢而谓之鍭者”,释器 云“金镞剪羽谓之鍭”,孙炎曰“金镝断羽,使前重也”,方言 云“关西曰箭,江淮谓之鍭”c。宾之初筵 首章言举酬、饮酒、射箭:“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对大射礼的描述,与 仪礼 中 乡射礼大射礼 一致。在射礼进行过程中,以射乐为节制。仪礼大射仪:“上射,揖。司射退,反位。乐正命大师曰:奏 狸首,间若一。大师不兴,许诺,乐正反位,奏 狸首,以射。”貍首,郑玄认为是逸诗 曾孙:貍之言不来也。其诗有射诸侯首不朝者之言,因以名篇,后世失之,谓之 曾孙。射义 所载 诗 曰:“曾孙侯

27、氏”是也。曾孙 诗曰:“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d貍首 有歌词,同时也是弦乐。大戴礼记 投壶篇:“命弦者曰:请奏 貍首,间若一。太师曰诺。”e“射侯”之得名,礼记射义 云:“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f陈槃先生则认为源于古代巫术:“以射制服诸侯之谓也。本自先有诸侯,以其不侯,从而射之,因是始有射侯,故古祭射侯之辞曰:唯若宁侯,毋或若女不宁侯,不属于王所,故抗而射女。”g实际上类似于“偶像伤人术”或“厌胜之术”。但用在典礼仪式上的射侯制度,其古义已经大变。燕礼 疏引 郑目录 云:“诸侯无事,若卿大夫有勤劳

28、之功,与群臣燕饮以乐之礼。”射义云:“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h关于“射鱼”,古书记载很多:易井 九二“井谷射鲋”,西周金文 静簋“王令静司射学宫”,又云“射于大池”。陈梦家云:a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编:陈旸 乐书 卷七十 诗训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 年,第 2 册第255256 页。b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 拓片 02780、02784,第 1447、1451 页。c 孔颖达:毛诗正义 卷十七,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1151 页。d 郑玄注,孔颖达

29、疏:仪礼注疏 卷十八,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2252 页。e 戴德编,孔广森注:大戴礼记补注 卷二十五,合肥:黄山书社,2012 年,本卷第 13 页。f 郑玄注:宋本礼记 卷二十 射义 第四十六,下册第 404 页。g 陈槃:“侯”与“射侯”,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 22 本,1950 年。h 郑玄注:宋本礼记 卷二十,下册第 397 页。35礼图与笙诗:贵族社会的仪式与文艺生活古有射鱼之法,而大池即辟雍,所以渔于大池、射于大池和王乘于舟为大豐(礼)而射于辟雍,应是同类之事。a礼记月令:“季春,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淮南子时则训:“季冬,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射鱼。”“射鱼”主要用于祭

30、祀,同时借“射鱼”活动来选拔俊士。礼记射义: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b“泽”即“泽宫”。礼记郊特牲:“卜之日,王立于泽。”注云:“泽宫也”。孔子家语郊问 即云:“王立于泽宫。”陈槃先生认为“名副其实之水边宫殿”c。图 1、2 刻有众人携弓佩剑、排列整齐、等待乘舟射鱼的情景。周礼司裘“王大射”郑注云:大射者,为祭祀射。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有之士可以与祭者。射者,可以观德行,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射礼进行之中以乐为节。礼记 射义:“其节:天子以 驺虞 为节,诸侯以 貍首 为节,

31、卿大夫以 采蘋 为节,士以 采蘩 为节。”d除 貍首 外,驺虞采蘋采蘩 均见于 诗经 召南,为合乐之诗。墨子 三辩篇 载:“周成王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 驺虞。”其诗曰:“彼茁者葭,一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彼茁者蓬,一发五豵。于嗟乎,驺虞。”诗义与比射之情景颇相吻合。在燕饮之中比试射艺,一方面以助酒兴,制造游戏气氛;另一方面,在敬恭祀事之中亦有提倡尚武精神之义。三、燕射礼图与笙诗燕射礼图可以说是上古贵族钟鸣鼎食生活的生动写照,对先秦礼制系统是一写实性的图示。题材上表现的是燕飨礼仪,可称为“燕射礼图”或“大飨礼图”。上古时代礼乐之用以和为贵,清儒邵懿辰认为冠婚丧祭场合不用乐,“独射、乡、食、

32、享以正交接之时,乃用钟鼓、干戚以和安乐也”e。图 2 左上方为“飨礼图”,表现的是 礼记乐记 中所谓“献酬酳酢”之礼或称“献宾之礼”;主体部分即“乐舞图”,是“大飨”之礼中最为隆重的部分。关于“大飨礼”,在 礼记仲尼燕居 记孔子论其“有四焉”:a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第 4 页。b 郑玄注:宋本礼记 卷二十,下册第 404 页。c 陈槃:春秋“公矢鱼于棠”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七本第二分,1987 年。d 郑玄注:宋本礼记 卷二十 射义 第四十六,下册第 397 页。e 邵懿辰:礼经通论,详见阮元、王先谦编:清经解清经解续编 卷一六八,南京:凤凰出版社,20

33、05 年,第 6351 页下栏。36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4 期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 象 武,夏籥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 采齐,客出以 雍,彻以 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 清庙,示德也;下而管 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注谓“大飨有四”云:“大飨谓飨诸侯来朝者也。四者,谓金再作,升歌 清庙、下管 象 也。”注“夏籥序兴”云:“夏籥,文舞也。序,更也。堂下吹管,舞文武之乐。”a注误。从画面上来看,伴随着钟、鼓

34、、笙、管之音,表演着象征“用兵击刺”的“干舞”,是“大飨”仪式写实性的图解。“管 象”实即用籥管吹奏“象乐”,“象乐”为配合“象武”或“象舞”之音乐。关于“象武”的性质,周颂 维清 毛序曰:“奏象舞 也。”郑笺:“象舞 象用兵击刺之舞,武王制焉。”“舞”“武”古通,蔡邕 独断“象舞”作“象武”,礼记 仲尼燕居 亦作 象武b。“夏”即雅,为金奏之曲,礼记 燕礼记 曰:“以乐纳宾,则宾及庭,奏 肆夏。”周礼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 九夏。”而“籥”为笙奏,为匏竹之类。“夏籥”之“夏”通雅,夏乐即雅乐,为编钟乐;“籥”即瓠笙,为吹奏乐。“夏籥序兴”即编钟、笙奏迭相演奏之意。礼记乐记:圣人作为鞉

35、、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c“献宾之礼”是整个“大飨”之礼中一个重要环节,在 仪礼乡饮酒礼 中有细致的介绍。杨宽认为,大飨礼主要表现为主、宾之间的献、酢、酳、酬活动,称为“一献之礼”;在宾客迎入后,先由主人取酒爵到宾席前进献,叫做“献”;次由宾取酒爵到主人席前还敬,叫做“酢”;再由主人把酒注觯,先自饮,劝宾随着饮,叫做“酬”d。“酳”为“小饮”(玉篇 酉部)之意,仪礼 士虞礼“酌酒酳尸”可证。所“飨”之“醴”为甜酒。说文:“醴,酒一宿熟也。”小

36、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醴”用在仪式上,以立而不饮为特点,即 左传昭公五年“设机而不倚,爵盈而不饮”。小雅瓠叶 描写的正是“献宾之礼”: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a 郑玄注:宋本礼记 卷十五,下册第 148149 页。b 张树国: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年,第 137 页。c 郑玄注:宋本礼记 卷十一,中册第 307308 页。d 杨宽:“乡饮酒礼”与“飨礼”新探,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

37、742 页。37礼图与笙诗:贵族社会的仪式与文艺生活这首诗中的“尝”“献”“酢”“酬”,正是主宾之间的“一献”之礼。在图 2 中,坐宾之前摆放着两“豆”及一牲鼎,瓠叶 诗中作为起兴的瓠叶与炮炙的兔首则是笾豆中的食物。左传昭公元年 记载郑伯享赵孟,“子皮戒赵孟,礼终,赵孟赋 瓠叶乃用一献,赵孟为客”。刘师培 礼经旧说乡饮酒礼卷四 认为,“乡饮酒礼”是大飨礼、燕礼的根源。对 汉书儒林传刘昆传“每春秋飨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刘师培注云:“盖汉人经文诗说有以 诗 小雅 瓠叶 篇为人民射礼者,故(刘)昆采其制。”“飨礼均以立成,其彻俎而后,则行燕礼。”a西周春秋时流行于天

38、子、诸侯、卿大夫之间,作为招待贵宾的隆重礼节。飨礼中,乐舞表演与献宾之礼是同时进行的,请看图 3:图 3 公元前 5 世纪中叶佚名青铜壶上的仪式表演图图 3 是今藏于法国巴黎 Muse Guimet 博物馆的一件佚名青铜壶壶身画面的复原图。据罗泰(Lothar von.Falkenhausen)描述,壶身刻画的是典礼表演场面:牺牲被供奉在高台上的宗庙里,乐奏场面在建筑物之前的庭院中,除了一套编钟和编磬外,还有一架建鼓和楹鼓b。小雅彤弓 也是主宾飨礼上所奏乐歌: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彤弓弨兮,受言载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彤弓弨兮,受言櫜

39、之。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钟鼓既设,一朝酬之。周代乐舞一般分为“雅乐”及“燕乐”。“雅乐”是当时周天子及各国诸侯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所用的乐舞,乐器如编钟、石磬、建鼓以及其他吹奏乐和弹拨乐等,同时伴有“六舞”。“燕乐”,一为燕飨之乐。周礼 春官 钟师:“凡祭祀飨食,奏燕乐。”郑玄注:“以钟鼓奏之。”贾公彦疏:“飨食,谓与诸侯行飨食之礼于庙,故与祭祀同乐,故连言之。知以钟鼓奏之者,以其钟师奏九夏,用钟鼓,故知此燕乐亦用钟鼓奏之,可知也。”二为房中乐。周礼春官磬师:“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教缦乐、燕乐之钟磬,凡祭祀奏缦乐。”郑玄注:“燕乐,房中之乐。”贾公彦疏:“燕乐,房中之乐者,此即

40、关a 刘师培著,钱玄同整理: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第 72 页下栏、第 74 页上栏。b Lotharvon.Falkenhausen,SuspendedMusic:Chime-bellsintheCultureofBronzeAgeChina,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3:30.38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4 期雎 二南也。谓之房中者,房中谓妇入后妃,以风喻君子之诗,故谓房中之乐。”a 图 3 表现的,应是“燕礼”第一义“燕飨之乐”。在 诗经 时代,诗、乐与仪式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下

41、面依据先秦礼书的记载补充一些“大飨礼图”没有表现的内容。对这一时代仪式生活的考证,可以解决一些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首先,图 3 对 诗经 中典礼仪式乐章的演奏情况是最好的图示。尚书益稷 云: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b“夔典乐”是对宴飨仪式场景的描述,是依据春秋战国时代仪式乐奏情况,发思古之幽情。从时代来看,不可能是尧、舜时代的作品,因为尧舜时代是陶器、瓦器时代,并未出现编钟。凌廷堪于“凡乐皆四节,初谓之升歌,次谓之笙奏,三谓之间歌,四谓之合乐”条下引李光地语云:据 仪礼,作乐凡四节:升歌,一也;笙

42、入,二也;间歌,三也;合乐,四也。盖堂上之乐,工鼓琴瑟而歌。堂下之乐,或主笙或主管,各以所宜。故曰歌者在上,匏竹在下,即笙管之谓也。上下迭作则谓之间,上下并作则谓之合。准此以求,则“搏拊,琴瑟以咏”,升歌之乐也;“下管鼗鼓,合止柷敔”,下管之乐也;“笙庸以间”,间歌之乐也;“箫韶九成”,合作之乐也。c阮元释 虞书“笙庸以间”云:大司乐 疏引郑注云:“东方乐谓之笙。笙,生也。东方长生之方,故名乐为笙也。西方之乐谓之庸。庸,功也。西方物成熟有成功。亦谓之颂,亦颂其成也。”郑君此说,古义也。按:东、西阶并有钟磬,在东者名笙,在西者名庸,所吹之笙则在两阶之间。d阮元的解释意在调和古人之说,但不合理。陈

43、旸解释 益稷“笙镛以间,鸟兽跄跄”云:大笙谓之巢,以众管在匏,有巢之象也。小者谓之和,以大者唱则小者和也。大钟谓之镛,以能考大功也,小者谓之镈,以其薄而小也。盖笙之为器,以匏为之,包竹揔而植,以象物之生,其音则象鸟矣。镛之为器以金为之,能宫能商,始隆而终杀,其声则象兽矣。ea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 卷二十四,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1728 页上栏。b 孔颖达:尚书正义 卷五,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302 页下栏。c 凌廷堪:礼经释例 卷十三,详见阮元、王先谦编:清经解清经解续编,第 6507 页。d 阮元:天子诸侯大夫士金奏升歌间歌合乐表说,揅经室一集 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

44、93 年,第 82 页。e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陈旸 乐书 卷七十九 尚书训义,第 2 册第 321 页。39礼图与笙诗:贵族社会的仪式与文艺生活参考图 2、3 燕射礼图刻绘“笙庸以间”的场面,可知“笙”即匏竹,为吹奏乐;“庸”即镛,为编钟;“笙庸以间”即匏竹之类的吹奏乐和编钟、编磬之类的打击乐在音乐演奏中“间奏”。小雅鼓钟“笙磬同音,以雅以南”描述的也是这种“间奏”的场面,“雅”指钟磬乐,“南”指匏竹之类的吹奏乐。其次,据图 2、3 可知,小雅 中的“笙诗”实际上是“标题音乐”,燕射礼图实际上是对“乡饮酒礼”“燕礼”“乡射礼”“大飨礼”等仪式生活的图示。凌廷堪叙述“乡饮酒礼”的仪式过

45、程云:“一人举觯,毕,工入,升自西阶,工歌 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此升歌也,谓瑟与人声歌于堂上也。又云“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 南陔 白华 华黍”,此笙奏也,谓笙入奏于堂下也。又云“乃间歌 鱼丽,笙 由庚;歌 南有嘉鱼,笙 崇丘;歌 南山有台,笙 由仪”,此间歌也,谓堂上之歌与堂下之笙间作也。又云“乃合乐周南 关雎 葛覃 卷耳,召南 鹊巢采蘩 采蘋”,此合乐也,谓堂上、堂下众声俱作也。凡四节。a仪礼 中 燕礼 乡射礼 在“四节”基础上有所改动。仪式生活中 由庚 崇丘 由仪 南陔 白华 华黍 六首皆为笙曲,分别隶属于 小雅鹿鸣之什 与 南有嘉鱼之什。古人认为此六首“笙奏”原来有诗词,后来散

46、亡。毛诗序 云: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洁白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有其义而亡其辞。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崇丘,万物得极其高大也。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义而亡其辞。b观其在典礼仪式中的应用,恐怕这六首“笙曲”本来就没有歌词。如有歌词的话,岂不与升歌、间歌没区别了吗?郑注此六诗为“其义未闻”(见 乡饮酒礼 下注),孔疏“未可以意言之也”,毛诗的解释恐怕属于望文生义。陈旸 乐书乐图论 论“间歌”云:然工歌则“琴瑟以咏”而已,笙不与焉。笙入则众笙而已,间歌不与焉。间歌则歌吹间作,未至于合乐也。合乐则工歌、笙入、间歌并作,而乐于是备矣。c图 2、3 表现的正是“笙镛以间”的场面

47、,中间呈跪姿吹匏竹者正是笙奏图景。再次,诗经 的编排可能受到典礼仪式的影响。据 左传襄公四年,鲁国穆叔到晋国行聘问之礼,“晋侯享之,金奏 肆夏 之三,不拜。工歌 文王 之三,又不拜。歌 鹿鸣 之三,三拜”。晋国派行人询问是何缘故,穆叔回答说: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臣不敢及。鹿鸣,君a 凌廷堪:礼经释例,详见阮元、王先谦编:清经解清经解续编,第 6507 页。b 孔颖达:毛诗正义 卷九、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 892 页下栏、897898 页。c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陈旸 乐书 卷一五四,第 3 册第 568569 页。40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48、(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4 期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谘于周。”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a“肆夏之三”又见 国语 鲁语,指肆夏、樊遏、渠,为金奏之曲;“文王之三”指 文王 大明 緜,“鹿鸣 之三”即 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可见这三种乐章为当时仪式中所常用。在 毛诗 中,“笙诗”南陔 白华 华黍 排在 鱼丽 之下,“笙诗”由庚 崇丘 由仪 紧接 南有嘉鱼 南山有台。史记孔子世家 所谓诗之“四始”,即“关雎 为风始,鹿鸣 为小雅始,文王 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都是典礼仪式上的

49、乐章。由此看来,毛诗 编排很明显受到了典礼仪式的影响。四、结 语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既对贵族社会的仪式生活有清晰的解说,同时强调礼乐对君子道德修养的意义。礼记孔子闲居 一文与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 相互参照,可知其源出于战国,记载孔子与子夏论述“五至”“三无”“五起”等概念,注重“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孔子注重诗、乐、礼与人的内在修养的结合,正如 论语阳货 篇所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作为君子不应拘束于礼乐之器以及仪式表演,而应该理解礼乐文化的真精神,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与“无体之礼”“无声之乐”相对,以乐悬即编钟乐为代表、结合管籥吹奏乐的乐器组合为“有体”之礼、有声之乐。郭店简 性自命出 论性、命与诗乐相通之理,发挥乐教之作用,简 2426 云:“听琴瑟之声则悸如也斯叹,观 赉 武 则齐如也斯作,观韶、夏则勉如也斯敛。”b赉 武 为 诗经 周颂 之“大武乐章”即“武乐六成”之二,与韶、夏均为雅乐的重要组成。性自命出 简 2728 记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