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窃读记说课 舒兰市第九小学 林美丽 一、与作者对话 窃读记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板块的第二课,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一篇散文,回忆少年时代因贫穷买不起书,但又酷爱读书,只能到书店蹭书看的少年往事。文章因为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对当时“窃读”的心情描写得惟妙惟肖,相当的生动感人。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被书店的老板发现,后来又遇到了好心的店员的帮助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让我明白了在爱里健康、快乐的成长。结合背景资料可以知道:在解放前的中国,(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书店的。劳动人民
2、因为生活贫困买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有些穷人家的孩子非常渴望读书,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背着书包上学;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读书是富贵人家的享受,没有钱还要读书的人会被别人取笑,认为是“不识抬举”。在那个社会,男女地位悬殊,“女子无才便是德。”正因为如此,女孩子读书的很少,读了书的女孩子学几年也就早早待在家中,等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嫁人了。林海音(年),就是出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作家,被成为“祖母级人物”,她写了十八本书,她的文笔和写作手法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写作风格。后来的著书成名完全得益于她小时侯读的那些名家名作。她出生在日本,岁的
3、时候随父母来到了北京,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她生长的环境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家里供她读书至大学,但是因为家里条件比较差,根本没有闲钱给她买书看。但是,她心中酷爱读书的情结一刻都没有放松,她想尽办法读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书,为以后的写作道路铺下了扎实的基础。林海音之所以“偷偷地读书”,在于她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爱读书,但却没有钱买书,于是只好窃读。这就是林海音童年的读书生涯。二、与文本对话(1)、以“窃”引领全文 我以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导入,让同学们首先明白读书有哪些好处,才会理解林海音为什么要窃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题目中的窃读,再经过引导补充课题,让学生充分明白“窃”的含义。 (2
4、)、明白作者窃读的原因,体会“窃”的滋味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窃读?这样才会理解她一次有一次来到书店“窃读”的目的,原来她只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书的穷学生,让学生恍然大悟,接着我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自己分析窃读的滋味是怎么样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大概总结出恐惧、害怕、高兴、紧张、焦急、心急如焚、贪婪、满足、轻松、渴望等十几种复杂的滋味,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林海音当时的处境。 (3)、情感升华 心怀感激之情 作者林海音对知识的渴求,她不得不忍受这样的屈辱,因为她想起了国文老师鼓励她读书的
5、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读书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分段朗读8到12自然段,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真正含义,让同学们能够明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人帮助我们,正是因为有了爱,我们才会健康、快乐的成长。最后我赠送给学生们一首关于读书的小诗,以此勉励孩子爱上读书。三、与编者对话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店员的感激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基于这个目的,通过讨论、朗读、感悟等方法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名人关于读书名言,让“爱书”这份感情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听了匡衡凿壁借光的古诗使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读书的好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