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学案(一)活动记录活动主题:模拟辩论赛第一步 问卷调查,感受传统文化一、调查问卷1你能背诵课外的中国古典诗词有多少? A很多 B.不是很多 C.很少2. 你喜欢中国戏曲吗? A喜欢 B.不喜欢 C.一般 3.你认为中国戏曲的生存空间有多大? A. 很大 B.不是很大 C.很小 D.没有 4. 对于中国四大名著,你: A都没有看过 B.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C.多次看过 D.都看过 E.部分看过5. 你能说出五个以上中国的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吗? A能 B.不能 6. 对某一门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等),你 A.精通 B.有所掌握 C.学过点皮毛 D.一
2、点不懂 7. 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A.很重要 B.有一些作用 C.可有可无 D.有消极作用 E.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8.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你认为:A.势力仍然很强大 B.还有影响 C.很难判断 D.正在消逝 E.已荡然无存9、对传统文化的未来,你觉得:A.很乐观 B.比较乐观 C.很难说 D.不乐观 E.很悲观10. 如果你在空闲时间,手边只有两本书,一本是英文书,一本是中国古文,你会选择A.英文书 B.中国古文二、我心目中的传统文化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含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包括在
3、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影响地位举例传统文化特征及作用第二步 模拟辩论,质疑传统文化辩题:传统文化是财富VS传统文化是包袱正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传统文化是包袱时间:10分钟(主持人宣布辩论赛简要规则并宣布赛事开始)(1)立论阶段:正方一辩开篇立论(2分钟):我方认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反方一辩开篇立论(2分钟):我方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
4、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2)驳立论阶段: 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1分钟): 。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1分钟): 。(3)自由辩论。(2分钟)(4)总结陈词:反方四辩总结陈词(1分钟)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1分钟) 。第三步 理性思辨,继承传统文化这一环节主要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总结讨论及辩论过程,提出相关的疑问:1反思辩论赛的全过程,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传统文化影响的双重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下面请同学运用教材知识,结合自己和同学在辩论过程中的表现,反思辩论过程。教师提供反思提纲:传统文化需要继承,需要发展,如何继承如何
5、发展?(二)基础知识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继承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含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影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传统文艺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地位传统文化的基础形式之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灿烂
6、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举例中秋节赏月、元宵节看花灯、三月三跳竹竿舞等北京菊儿胡同、海南民居建筑等京剧、武术、散文、书法、湖南花鼓戏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二、传统文化特征及作用1特征:(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文化根基是稳定的,内容是变化的。(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2作用(双重)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
7、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方法:要辩证看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态度: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
8、的、腐朽的东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三)视野拓展一、 主要传统节日(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伍子胥) (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屈原) (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
9、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二、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表现)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传统纵览、农业文化、诸子百家、琴棋书画、十二生肖、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衣冠服饰、四大雅戏、动物植物、器物随身、饮食厨艺、传说神话、神妖鬼怪等等。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佛、
10、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石狮、飞天、太极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
11、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汉字、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
12、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
13、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二、本框知识结构传统文化继承性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传统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民族性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相对稳定性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积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消极作用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传统文化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2008年8月7日,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青年人活泼踊跃,不同往年。提倡过中国传统节日BA可以有效抵制洋节日的入侵B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C能够使青年人重视传统节日,不再过西洋节日D能够发挥文化对人影响的强制作用2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而轻法治。而中国共产党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治国方略。这是因为DA只有抛弃
14、传统文化,才能求得新发展B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C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D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3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总保留着基本特征。这说明A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凝固不变的C传统文化是凝固的艺术 D传统文化是不会消失的4不管是在中国内地还是台湾地区,每到清明节都有祭祖扫墓,端午节都会吃粽子,中秋节赏月,等待。这说明B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B这是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C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二、非选择题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
15、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民各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结合上述材料回答:(1)中华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传统文化又有怎样的特点?(2)试从哲学角度分析我们对待祖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如果你所在地因老城区改造需拆迁某一文物古迹,你听到这一消息时打算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建言,要求保留该古迹,说说你的建言书应包括的内容。解析:第(1)问主要借助十七大报告材料提醒考生区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传统文化的
16、特点”,这两个不同问题;第(2)问要求考生运用哲学道理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迁移,整合知识的能力;第(3)问主要考查考生参与当地文化建设的能力,包括为解决实际问题而采用的方式方法的实践能力。答案:(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特点: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辩证的否定是在事物内在矛盾推动下进行的自身否定,它克服了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从而推动着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辩证过程。对祖国传统文化和我们要“取其精华”,对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
17、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达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创新。(3)通过搜集相关材料,说明该古迹的价值;阐明保留该古迹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的关系;说明既要保护文化遗产又要推进老城改造的具体措施,如在老城改造中设置文化景点等。三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三个方面: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知识处理上尽量简化,淡化知识掌握,重在感受。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学生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论辩、质疑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18、、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让学生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既实现了师生互动交流,又促进了师生教学相长。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可以说给他点“阳光”,他就能“灿烂”。关键是很多时候教师成了“课霸”, 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一方面是习惯、观念问题,可能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能力问题。学生被“解放”后,教师可能就会“驾驭”不了课堂,学生展示出才华,教师可能会感到没面子。实际上,一个有眼光、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的成长感到骄傲。面对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应时刻倍感压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带出人格自由、精神独立、文化厚重、做事大气的好学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能力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