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律长征教学案例与作业设计 李群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
2、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释题。播放难以忘却的长征录像片段,初步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谁来读课题?生读课题,但没有注意停顿。师:中间有个间隔号,稍微停顿一下。(示范读)生齐读课题。师:知道什么是“七律”吗?生谈师: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叫它“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一起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呢?请大家读一
3、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生自由读文)师:会读了吗?谁来读?生读,教师点评,指导朗读。师:不错!诗是读正确、读通顺了,不知道诗的意思大家明白了没有?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也可以和同桌交流。(生读诗交流,师巡回指导)师: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哪些地方还需要大家的帮助?都可以说。师生交流。说诗意,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理解“暖”和“寒”。三、聚焦“难”,感受“远征之难”。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呢?谁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一说?生:难。师:是呀,远征难呀!从诗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远征之难”?默读诗歌,圈圈画画有关的诗句,
4、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生默读圈画,师巡回指导)师生交流。生:“五岭逶迤”,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很难走,走过去非常的艰难。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战士们手握着铁索,望着脚下的江水,让人觉得很害怕。师:想一想,脚下是什么?生:滔滔不绝的江水。师:对岸是什么?生:对岸是敌人乌黑的枪口。生:想要过去非常不容易,比上刀山,下火海还难。师:能不能把这个“难”送到诗句中去读一读?生读师:是呀,让人胆战心惊!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生:从“千里雪”可以感受到。岷山到处都是雪,非常的寒冷。红军战士的衣服又那么的单薄,很难走过去。师:是呀,同学们,读着“千里雪”这个词,你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生:
5、我眼前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白雪,听到了风呼呼刮过的声音。师:皑皑白雪,狂风呼啸。生:那是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雪连着天,天连着雪。我听到战士正鼓励身边的战友:“坚持住,坚持住,一会儿就到了。”师:真好!让我们静心想象一下,我们的红军战士脚上穿的是什么?身上穿的是什么?生:红军战士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脚穿草鞋,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寒风吹来,就像是针刺进了骨头里。师:你体会得很深。战士们饿了渴了生:饿了,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生:饿了,就吃一个辣椒;渴了喝一口辣椒水。师:要翻过这千里雪山,容易吗?同学们。生:不容易!师:是呀,不容易呀!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生:我从“乌蒙磅礴”看出来,山高大险峻
6、,山路很难走。红军战士穿着草鞋,脚都磨破了。师:大家谈得很好。我把大家找到的这些词语都打到了课件上。把我们刚才的体会带进这几组词语中,好好的读一读。生:(齐读)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千里雪山师:红军战士仅仅是翻过这几座山,淌过这几条河吗?请大家读读课后的“资料袋”,特别提醒大家关注那几组数字。生:红军翻越了18座大山,淌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25000里。师:是呀,红军走过的是生:万水千山师:万水千山,谈何容易呀!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这几组词语中。(生读)师:我们的红军战士面临的仅仅是大山、大河这些自然方面的艰难险阻吗?不着急,静静地看一段文字。(课件出示:湘江
7、战役是红军有史以来进行的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与数十万国民党军在湘江边展开激战。经六天血战,红军终于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但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在漫漫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生:仅湘江战役,红军战士就从8.6万人锐减到3万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师:五万将士血洒湘江呀!生: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还要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生:还要进行残酷的战斗。师:前有拦敌,后有追兵,空中是敌机的狂轰乱炸。我们的红军战士就这样跨过了一座座大山
8、,淌过了一条条大河,翻雪山,过草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呀?生:这是一次艰难的历程。生:这是一次考验红军意志的长征。生: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长征。师:把我们现在的这种感觉再次放到这几组词语中读一读。(生读)四、聚焦“闲”,体悟“长征精神”。师: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在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的眼里,长征又是怎样的呢?默读圈画。(生默读圈画,师巡回指导)生:我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里“腾细浪”、“走泥丸”这两个词知道了红军根本不怕这万水千山。生: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师:走的是那样的生:轻松自在。生:在红军眼里,翻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走过泥丸那样简单
9、。师:那样的生:悠闲自在。师:谁能把红军的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给读出来?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真好!掌声。男同学读前面四个字,女同学读后面三个字。明白了吗?男生齐:五岭逶迤女生齐:腾细浪。男生齐:乌蒙磅礴女生齐:走泥丸。师:有没有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生:男生的声音比较大,把“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读得很有气势,很艰难。女生声音较小,就可以把“腾细浪”、“走泥丸”读得感觉很简单,好像很轻松自在,很悠闲。师:真不错!声音一“大”、一“小”,就突出了一“难”一“闲”。我们再来一遍!生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读得真好!还有哪些地方感受到?生:我从“万水千山只等闲”
10、中“只等闲”三个字中看出,红军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可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困难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师:千难万险,红军是等闲视之。你能不能读好这句话?生读。教师指导。生齐读。师:真好!我们的红军战士走过了这漫漫二万五千里,他们靠的是什么?生:他们靠的是双脚。生:他们靠的不仅仅是双脚,还有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师:这就是“长征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红军才创造了这个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课件出示:长征,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生齐读。五、配乐齐诵,提升情感。师: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牢牢记住那段历史。(播放音乐)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声诵读这首诗,把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牢牢地立在心中。(生齐诵全诗)板书设计七律 .长征远征难 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业设计:一、背诵默写七律.长征。二、了解长征及长征中的故事。三、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读一读他的其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