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赛课教案及反思真实的故事与灰椋鸟共舞灰椋鸟这篇课文正像灰椋鸟一样很普通很平凡,可以说不像一般大家的散文那样文质兼美。所以,作为教者来说,教材处理起来也容易落入平凡和普通而缺乏新意。如何让这篇课文处理得有新意而又不偏离这篇课文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是我所要追求的目标。根据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性的需求,结合本篇文章训练的要求,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丰富灰椋鸟的形象,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闹林情景的描写,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灰椋鸟这篇课文很普
2、通,作者也可以说谈不上什么作家。描写鸟类活动的大家大作多得是,而作为苏教版教材的编者为什么将此文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我想原因可能不在于描写的物,而在于通过物来描写这个物的人徐秀娟。徐秀娟是谁?在此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那首传遍大江南北的歌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的女孩就是本文的作者。可是当我了解了这一切后再次去听这首歌的时候不禁被她这种爱鸟胜过一切的精神所感动。她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于是一个思路渐渐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就抓住这根情感线去组织本文的教学。可是这条情感线在学生的头脑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如何让这根线在学生头脑中清晰起来,这就要紧紧扣住语言文去感悟,使语言文字要表达的情感
3、与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紧密结合起来。这正如在这篇文中所说的,选好观察点才能更好地去观赏灰椋鸟。这篇课文教学也只有选好切入点,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感悟语言文字。为此,对此课作为如下设计:一、 复习导入1、 作者原来眼中的灰椋鸟是什么样的?2、 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此时在“我”的眼中( )。3、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这一看作者对灰椋鸟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又有了怎样的变化?二、 整体感知1、 自静读3至5自然段,思考:作者抓住灰椋鸟的哪两个方面来写的?2、 学生自读,回答。教师板书。
4、三、 学习归林1、 作者看到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2、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顺序性。3、 出示“一开始投入刺槐林。”(1) 你读懂了什么?(2) 抓住“投入”去感受此时眼中的灰椋鸟是什么样的?(3) 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此时在“我”的眼中( )。4、 出示“没有几分钟从我们头顶飞过。”(1)读悟,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此时在“我”的眼中( )。(2)从哪些词句感悟到的?(3)这段话还给了你哪些感受?圈出词语。(4)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齐读。(5)作者眼中的灰椋鸟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5、出示,师范读,学生品味“先回来的鸟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5、。”(1)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此时在“我”的眼中( )。(2)你是从哪些词悟到的?抓住“倾诉”“呼唤”“应和”(重点介绍)如果你是那只小小的灰椋鸟,你会对谁倾诉?倾诉什么?你听到过别人的呼唤吗?怎样呼唤的?你又是怎样应和的?你呼唤过别人吗?为什么呼唤他?会怎样呼唤?他又是怎样应和的?倾诉是一种场面,同样呼唤和应和也是一种场面,现在你就是一只小灰椋鸟,你在你的周围选一个好朋友再选择一个场面表演表演。(3)学生表演“倾诉”或者“呼唤”“应和”的场面。6、总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由看到的到听到跟我们描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同学们通过自己品读语言文字,感悟到了作者眼中
6、的灰椋鸟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它们像一对对伙伴,一双双儿女,一位位父母、一个个军人,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此处设计意图:一、“倾诉”“呼唤”和“应和”都有说的意思,如果学生能将这两种不同的场面表演出来,说明学生已掌握了这三个词的细微差别。二、语文教学要渗透“听”“说”“读”“写”“思”,此处设计应该是一个说话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表达。三、将语言文字再现于课堂,也就是将灰椋鸟鸣叫的场面与学生的表演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学生抓住本节课的情感,此时作者眼中的灰椋鸟是什么? 四、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样写景的课文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明白课文的结构,真正
7、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落实人文性。)四、学习闹林1、这时,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让作者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安静了一天的刺槐林和竹林却变得( )。2、自由朗读课文,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归林后的热闹的?3、学生读,出示看到的句子:“看翩翩起舞哇!”(1)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此时在“我”的眼中( )。(2)为什么这时的灰椋鸟在作者的眼中成了一个少女?抓住羽毛颜色的变化和动作的轻盈。(3)指导朗读。感受“落”“飞”训练。指名读、评价、齐读。4、学生读,出示听到的句子:“树林内外俱乐部。”(1)谈感受。为什么有这样感受?(2)喧闹从哪里感受到?抓住“
8、似如”感受喧闹,指导朗读。(3)快乐从哪里感受到?理解“俱乐部”俱乐部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可以有哪些活动?如果你去了,你想在俱乐部里做哪些你喜欢的事?那灰椋鸟在他们的俱乐部中会做哪些它们喜欢的事呢?(3)刺槐林和竹林成了天然的俱乐部,这时那生活在其中的灰椋鸟成了(4)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此时在“我”的眼中( )。指导朗读。5、总结:作者不仅用生动的笔触跟我们描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归林后的欢乐,而且我们发现在作者眼中原来那只只丑小鸭似的灰椋鸟在作者眼中不见了,而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一个个守纪律的军人,成了一个个父母,一个个美丽的少女,成了一个个舞蹈家
9、。其实灰椋鸟还是灰椋鸟,它没有变,变的是什么呢?6、在回家的路上,作者不断地想,想什么?齐读。7、作者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你知道什么原因了吗?(渗透前后照应的写法)8、正是这无数的林场工人,这些爱鸟的人,鸟儿才能有美好的家园。我们的作者也是无数爱鸟的人中的一个,请同学们一起来听一个真实的故事。9、听音乐10、老师配乐简介11、学生齐读小诗。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自己觉得最大的亮点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情感线,反复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此时在我的眼中( )。” 在整节课中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与理解中,去寻找作者眼中的灰椋鸟是什么?在寻
10、找的过程中去感受作者对灰椋鸟情感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对鸟的爱超过了自己的生命。这也为一个真实故事的播放打下一个感情基调,也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受到教育。其次,是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处理(我自认为这一段是多余的)。仅仅是一带而过,将它作为一个工具性的体现,渗透了一下前后照应的写法和自己的一个过渡语。为什么这段如此处理呢?是为了避免落入空洞说教的俗套,再说多少道理再写多少宣传用语能给人心灵有多少触动呢?感动的是心。我觉得自己的想法是不错,可是在具体实施教案时,并不是很顺利。觉得这节课中,这节课中我认为自己的课堂语言和评价语言都有了一定进步,但是在有些细节的处理上还要再完美些。例如,学完第五自然段,请同学概括的给这幅画面起名,有的同学说“嬉戏图”、有的同学说“喧闹图”,老师没有做任何评价,就给出了“闹林图”。其实这儿可以适当的指导分析一下,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如何精要的概括了。在课堂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上。我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