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模式多样化研究的优势和优化 2005-12-5人教网 内详 摘要: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目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研究是对传统教学反思的结果,也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环境条件下,顺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重要举措。在教学模式多样化研究中存在着模式建构不够完整、过于强调模式的普适性、应用缺乏灵活性等问题。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学模式的建构时遵循系统性原则,在教学模式应用中注意把握特点、利用特长、体现特色,把教学模式的开发应用过程变为双向动态的过程。关键词:教学模式 多样化 优势 优化从美国的师范教育家乔伊斯与韦尔于1972年提出“教学模式”一词至今,虽然对教学模式的概念大
2、家仍各持己见,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教育界对其研究呈现出不断升温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应用和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建构。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研究是对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和促进,是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学模式功能的充分发挥。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一、教学模式多样化研究的优势(一)教学模式多样化是对传统教学反思的结果长时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在一种模式下运行,“类似于复习旧
3、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作业的做法几乎成为习以为常、天经地义的常规”。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缺少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更缺少认知以外的其它素质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主要是人们过去对教学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教学目标较为单一造成的。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的极大扩充和更新,以往这种由教师单向传授既定知识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而人们对片面应试教育的辨证认识和对素质教育的肯定和追求,推动了人们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思考。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成为人们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的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多样化具体任务,并逐一完成的重要途径。(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模式多样化研究
4、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的理论化的操作样式,是从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直至教学评价的整体、系统的模型,。在近十年的教学发展中,能对教学的以上诸要素都产生较大影响的莫过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革新的科技平台和思想平台。”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不同方式的优化组合为通过归纳而建构新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突破教学时空,拓展教学信息资源,扩大教学信息交流范围,提供个性化教学环境,这为通过理论演绎而建构的新型教学模
5、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研究提供了实战场地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后,全国范围内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以往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对于课程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建构生成的。师生是课程的创造者。”这就要求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加强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中的统一,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教学,是新课程
6、实施的基本途径,“如果不进行教学创新,新课程发展就会流于形式”。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和创造性地学习。新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学习的选择性。这些观念的具体实践,都将通过克服过去单一的“大一统”模式,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而实现。目前教学模式研究中体现的自主、创造、情境、和谐等特点,正是新课程理念的因素。所以,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也同时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和实践环境。(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研究也是现代教学变革本性的体现不断变革是现代教
7、育的基本特征之一,现代教学也是在不断变革中形成和发展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结构等也快速更新和发展。适应教学实践的要求,教学模式必然不断分化和综合,呈现出多样化研究的特点。二、教学模式多样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教学模式建构缺乏完整系统性虽然人们对教学模式的概念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在研究中人们还是形成一些共识,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它一般包括五个构成要素:一是指导思想,也就是建立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二是教学目标,即预期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也就是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变化;三是操作程序,
8、即完成教学目标的步骤和过程;四是运用策略,也就是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五是评价体系,就是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以上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般来说,只有具备了以上五个方面,才算构成一定的完整的教学模式。但在我们的研究和实践中,“一些新教学模式的提出本身就显得先天不足,在戴着镣铐跳舞”。究其原因,有传统教育大背景的影响,更与人们理论准备不足,各要素没有全面考虑,提出的教学模式本身不完整有关。一些教学模式,在建构中只注重了教学模式的某几个方面,没有系统的完成,就拿到实践中应用,效果自然不明显。其中,指导思想不明确和对评价体系的忽视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学模式
9、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理论依据。“教学模式对理论的依附性,是它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的最大区别”,何克抗教授称其为教学模式特征中的首要特征。它对教学模式的其他要素起统领和定性的作用。只有指导思想明确,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才能目标明确,才能深刻地领会教学模式各要素的内涵并在实践中正确落实。在目前的研究中,一些教学模式就因为指导思想不明确,而导致在实践时追求表面形式,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致使新教学模式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评价工作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过程的改进提高有重要作用。由于不同的教学模式的目标、操作程序和运用策略不同
10、,所以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之外,大部分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把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放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运用,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水平发挥必然大打折扣。(二)过分强调教学模式的普适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模式的建构中,过分强调教学目标的普适性。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在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时,往往比较注重观点的全面和整体性。虽然在教学模式概念提出之时,作者就根据目标和功能的不同对教学模式的类型进行了划分,但我国目前的大多数教学模式在建构时就希望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11、,从而导致了目标大而全,功能单一的问题,使模式本身缺少针对性。第二是在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无视模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认为一种好的模式可以应用于所有学科的各类内容的教学。这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教学模式的特色和优效性。(三)教学模式的应用缺乏灵活性首先在选择应用什么类型的教学模式时缺乏灵活性。因为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活动常常是综合的,一种课堂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和运用,在选择时应该是各取所需。但在我们的选用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盲目、生硬、甚至强制的现象。比如不管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与别人的相同,就拿别人用的好的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套自己的教学活动;或者见一种教学模式效果好,就作为成果
12、甚至改革教学的重要举措进行统一推广,这些做法就如削足适履,很难使教学富有成效。二是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性。选定了一种教学模式,似乎就应该尽可能创造与之适应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完全按照模式的程序一步步实施,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教学活动,对一种模式的完全服从,必然以放弃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和自由为代价。所以选择一种教学模式,除了按照其操作程序进行应用外,更主要的是深刻领会其理论和思想内涵,在其确定的框架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和创新。三、教学模式多样化研究的优化策略(一)教学模式的建构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在教学模式的建构中,我们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明确教学模
13、式是对教学活动系统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整体安排的结果,是对教学活动的完整反映。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系统化、结构化的方法和策略体系。这也正是把教学模式称为“大方法”的原因所在。因此教学模式的建构应对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各方面进行全面设计,使其中的各要素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优化组合的完整的教学活动系统。 (二)运用教学模式应把握特点、利用特长、体现特色教学模式可以多样化并存的基础是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有其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的独特之处,这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每一种教学模式的独特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教学模式的针对性。任
14、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师生情况而建立的,有着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的运用条件和评价体系。所以我们要反对片面夸大一种教学模式而否定其他模式的做法,同时要加强对不同模式的特点和性能的学习和研究,为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做好准备。二是教学模式的优效性。“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从众多教学活动方式中优选出来的范型,是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具有优良的效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只所以可以存在,是因为它在某一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模式的独特优势。我们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应努力创造模式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把其特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同时在应用中还应体现使用者的特色。即使是同样的教学模式,由不同性格特点的
15、教师和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来参与,其实施也应该有较大的区别。教师应该在运用一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把模式本身的特点与自身和学生的特点相融合,达到既体现模式特点,又能灵活自由的发挥师生创造性的水平。(三)教学模式的开发应用过程应该是双向动态的过程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模式则随着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发展不断的变革和更新。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改变过去对教学模式进行线性开发、静态应用的观念,始终以发展变化的态度进行教学模式研究,应以“学习实践评价创新构建”相结合。也就是首先要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各种基本的教学模式,然后在实践中有意识地选择、组合、应用教学模式,同时运用模式内涵评
16、价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再运用新的教育价值理念对已有的教学模式功能进行改造和再开发,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新的内涵和功能优势的新教学模式。构建的新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又不断的随着需求和理念的变化而被评价、改造和创新,从而形成一个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发展的动态循环系统。这一系统能较好地克服单纯用演绎法或归纳法建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更好的发挥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介桥梁的作用。注释1孙启民如何认识和对待教学模式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2期。2冯学斌,孟祥增现代教育技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05蔡宪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技术的首要任务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4期。6邱才训教学模式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国教育报,2003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