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谁来做艳粉街的“摩西”——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的社会隐喻与时代之思.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1980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来做艳粉街的“摩西”——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的社会隐喻与时代之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谁来做艳粉街的“摩西”——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的社会隐喻与时代之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谁来做艳粉街的“摩西”——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的社会隐喻与时代之思.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年5月,双雪涛在“一席”的演讲冬天的骨头起始,就谈到了自己儿时的居所艳粉街。艳粉街,也叫艳粉屯,1996年辽宁省政府尚未启动棚改工作以前,这里一直是铁西区有名的贫民窟,人员结构复杂,社会治安案件频发,双雪涛基于现实背景讲述的东北故事大多发生于此。从历史角度来讲,“屯”和“街”代表了艳粉地区行政规划的前世今生,1950年代,独立的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相继成立,艳粉实现了村改居的身份转换,随后被迅速裹挟入城市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诚然在政治意志主导下的东北工业经济辉煌时期,艳粉街居民也是国家福利政策的获益者,但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造成的大规模下岗潮又将其打回原形紊乱的组织管理、原

2、子化的生存状态、难以满足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使得艳粉街一度沦为沈阳市的一块癣疥。与开放的城市公共景观“街”相比,“屯”体现了人们对彼时艳粉地区隔绝于现代社会体系的现实景况的自觉认同,也暗含着一种集体主义理想破灭后的深深自嘲与失落。犹记得王兵执导的纪录片铁西区第二部分(2002年上映)中,一位中年女性高声呼喊着:“再见了!艳粉屯!”其欢欣鼓舞的语调、绝尘而去的背影与拆迁导致的满目疮痍、遍地破败形成强烈对比。老一辈艳粉人似乎急于挥别过往的衰败与屈辱,作为新一代艳粉居民的双雪涛却试图通过不断回溯个人记忆重返1990年代中国社会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大众生活现场,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猛士姿态揭开那些饱含

3、“疼痛”的个体成长疮疤。作家对东北家庭代际关系、社会交往关系的文学再现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时历史理性与感性的耦合也不断推动着更具普遍意义的人性探索与时代反思。一、摩西:不在场的在场者摩西,是圣经记载的以色列民族最伟大的先知与领袖。在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等旧约篇章中,摩西按上帝指示带领以色列人摆脱埃及人的奴役,去往“流奶与蜜之地”。他代上帝施行神迹、颁布律法,教化、训诫以色列民众,并以武力征服异邦,一直被基督教视为虔信、顺服、谦卑与仁爱的典范,是上帝的忠仆。公元1世纪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乌斯约瑟福斯在撰写犹太古事记时,受古希腊传记文学传统影响,开始有意淡化摩西身上的“神性”,着力塑造其

4、独立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族群英雄形象。摩西“最为完美地展示了犹太族群遵纪守法、勇武善战的美德,其理性精神、开放胸襟与自由地位已突破了传统犹太教经典叙述体系的框架”1。这一转变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为后世西方文学所继承,并借助历次社会革命运动、精神解放运动和文化复兴运动得以不断延续、加强。进入20世纪,较为典型的有佐拉尼尔赫斯顿摩西,山之人(1939)、威廉福克纳去吧!摩西(1942)、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1950)、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1973)等作品,在人物和情节方面,虽然与摩西的故事形成了一种文本间的互文关系,但其创作意图不再是为了宣扬宗教教义或书写犹太民族史诗,而是进一步扩展为彰

5、显人在面对种族压迫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理性压迫时的自我觉醒与反抗精神。中国当代文学也不乏对这一圣经经典的借用,如阎连科日光流年(2004)中的三姓村村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2009)中的杨摩西、莫言等待摩西(2018)中的柳摩西、马秀美,都在“逃离”与“苦难救赎”的主题叙事中建构起与圣徒摩西的对应关系。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虽未直接采用“出埃及”这一故事原型,但由于小说名字的原因也常常令读者与研究界陷入“谁是摩西”的阅读迷思,进而将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与摩西进行对标,像李斐、庄树、李守廉,以及傅东心都曾被具体讨论过,大多沿着传统悲剧式英雄思路展开,难逃摩西形象世俗化的中国式表现窠臼。然而,小说中

6、真的存在关于摩西的具体人物指向吗?作者真的志在以一种泛化手法来展现收稿日期:2 0 2 3-0 6-1 5基金项目:2 0 2 2 年度黑河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历史的诗性空间:新东北作家群的东北叙事与城市书写研究”(R WZ 2 0 2 2 0 1)作者简介:刘冰(1 9 8 5),女,黑龙江黑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谁来做艳粉街的“摩西”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的社会隐喻与时代之思刘冰1,2(1.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2.南京大学 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0)摘 要:在平原上的摩西中,双雪涛通过回溯个人记忆重返1 9 9 0 年代

7、中国社会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大众生活现场,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猛士姿态揭开那些饱含“疼痛”的个体成长疮疤。在阶级与历史、个人与社会、父辈与子辈的交叉视野中,围绕主体性危机和自我救赎问题发掘文本的多元阐释空间,并对人性的时代病症加以解剖、反思。关键词:平原上的摩西;摩西;罪与罚;主体性中图分类号:I 2 0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4-9 4 9 9(2 0 2 3)0 8-0 1 1 9-0 32023年第08期(2023年08月)No.0 8 2 0 2 3120文学研究摩西的多重象征意味吗?在莫衷一是的讨论中,笔者更倾向于视摩西为一位“不在场的在场者”。在故事层面它是作

8、者对生活希望的寄寓,在价值层面这一世俗化叙事背后还潜藏着作者对历史循环论的某种思考。从大历史叙事来看,摩西承载着“文革”时期知识分子与20世纪90年代下岗工人的集体性呼召,使小说在叙述跳跃中能够保持意义的连贯。在中国现代革命话语的权威表述中,工农大众与知识分子始终被“锁在一个隐性的二元结构之中”215。前者逐渐攀升至阶级图谱的首要位置,而后者则从启蒙主义的神坛跌落,丧失了论断历史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新意识形态话语实践的资格,被贬抑为醉心于个人主义的、多愁善感又易于动摇的小资产阶级。因此,知识分子的改造与自我改造始终是中国革命政治与社会新形态建设的重要命题之一。在小说中,爱好阅读、喜欢画画的傅东心

9、在沈阳市卷烟厂做工人,嫁给了同厂职工庄德增,她的父亲曾是大学老师,“反右时被打倒”,“文革”期间“一只耳朵被打聋”,父亲的一位交情颇深的同事甚至“让红卫兵打死了”。这是激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命运的真实写照,并为延续多年的阶级对立框架所合理化。而被国家主义规训近半个世纪的工人阶级,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也迅速破灭了“劳工神圣”的乌托邦美梦,面对“对平等主义的实际的驱逐”“社会分层的合法化”3,他们从无所适从最终走向了两极分化。原来“每天就是喝茶看报”的国营厂供销科科长庄德增,在私人承包企业后变成了庄厂长。“手艺很好”、被大家尊称一声“李师傅”的钳工李守廉则很快贫民化,沦落入社会底层。反观此时的知

10、识分子,作为被认可的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在社会财富的生产之中承担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并且因为专业知识而赢得高额回报”,“愈来愈明显地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独特的受惠群体”228-29。历史事实表明,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占据了上风,但归根结底都是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化之中载沉载浮。更可怕的是,苦难以记忆的形式在代际间传递,持续不断地造成伤害。例如,傅东心在得知庄德增是杀害父亲同事的真凶后,总是表现出对儿子庄树的偏见,甚至后来只身远走他乡,母子之间的感情极为淡漠;再如,李斐在经历了李守廉从自尊自强到自怨自艾再到义愤偏激的性情转变后,只能选择以沉默、顺从和自我压抑来回馈他沉重

11、的父爱。那么谁来充当拯救者?谁来带领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走出生命的困顿?双雪涛显然无意于作历史目的论的拥趸,以颂扬尚处于现实之外的最高理想来遮盖那些支离破碎且充斥着血泪的生活真相,这才使得寄情宗教坚守本心的傅东心、暴力反抗以身试法的李守廉、童真未泯的李斐、幡然醒悟的庄树能够各具姿态地走入大众视野,即便他们失意、怨恨或者平凡、庸碌,却也追寻着自己眼中的“摩西”,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二、罪与罚:关于个人危机的社会反思从小说类型来看,平原上的摩西的主线情节是围绕一宗多年悬而未决的出租车司机劫杀案展开,因此,被当作犯罪悬疑小说阅读也未尝不可。但与关注杀人事件本身、讲究逻辑推理趣味的同类型

12、作品相比,它又显得不那么纯粹。在叙写追凶过程中,作者通过设置巧合将以1987年“38”大案为原型的抢劫杀人案代换为一桩袭警案,就此隐去对原案件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乃至警匪对抗、正邪较量的描写,转而聚焦袭警案的施为者李守廉。这一做法既有效保留了小说原本的探案结构,也为作者对“罪”的复杂化呈现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值得注意的是,双雪涛坚持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让各主要人物直接袒露心声,而唯有下岗工人李守廉始终处于“沉默”状态。黄平认为,“也许沉默比讲述意味着承担更多,恐怕也是作者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式让李守廉发声。”4因此,小说侧重描写与李守廉相关的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困境,以及为了摆脱困境人物做出的种种选

13、择,在探案的神秘性之外更加追求一种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作者采用顺叙和插叙的手法,大体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案件的侦破过程,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写人。在李守廉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犯罪的形成过程和人性的复杂变化。小说开头部分先借由傅东心和李斐的叙述树立起一个自尊、敬业、朴实、守礼又沉默寡言的李师傅形象,与后文言辞犀利、愤世嫉俗的杀人者李守廉形成了强烈对比。李守廉第一次犯罪是因为刑警蒋不凡的误判致使李斐遭遇了重大车祸,他就用砖块打了蒋不凡的脑袋;第二次犯罪是杀死了两名因暴力执法造成伤害事件的城管。事实上,还有第三次不确定是否会实施的犯罪,就是小说结尾处他给了女儿李斐一把枪,在万不得已时用来杀死庄树。纵观整个过程

14、,李守廉经历了从激情犯罪到预谋犯罪、从快意恩仇到明哲保身的巨大心理转变。按照传统的劝善惩恶伦理观,他的前两次行为姑且可以认作情有可原,但第三次行为则完全是狭隘的、个人的、利己主义作祟。有关这一点小说还有一个情节可以佐证,千禧年前后的夏天庄德增打车巧遇做了出租车司机的李守廉,在生疏的对话氛围中,李守廉有几次意味深长的发言:“哦,钱是你亲爹”“我是开出租的,不是你养的奴才”“他们让我想起来海豚。海水污染了,海豚就游上海岸自杀,直挺挺的,一死一片。懦弱的人都这样,其实海豚也有牙,七十多岁,一把刀也拿得住。”“就是希望不够分,都让你这种人占了”。人物的失衡心理被表现得一览无余,这实际上反映了在市场经济

15、引入后人们对自由竞争导致的经济分层差距的不适应。当“整体型社会聚合体”解体时,取而代之的“利益碎片化”势必会引发个体化的冲突,进而造成利益受损者的“相对剥夺感”5。李守廉的个人危机是整个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的一个缩影,也是消费主义时代市民阶层灵肉斗争的集中体现,他们反抗庸俗、粗鄙的生活趣味与价值取向,却逐渐丧失了理性指导下的道德责任感,最终成为“新意识形态”的俘虏。显然,双雪涛更倾向于从社会角度挖掘主要人物的犯罪动因,而非为抽象的人性盖棺定论。这也使得那段略显突兀的“文革”描写具备了逻辑上的合理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革时代的暴力现象是对革命话语模仿的结果。”6作者在李守廉身上正是看到了左翼暴力

16、革命的影子。它就如幽魂一般在不同的历史时空闪现,激起人们强烈的复仇欲望,“而重现这些历史场面的个体动力来自他们对偶像的想象和模仿”6。同样是上文提到的情节,面对红旗广场主席像下静坐的老人,李守廉一语双关:“如果2023年第08期(2023年08月)No.0 8 2 0 2 3121文学研究毛主席活着,共产党他敢?”表面上说的是反对拆除主席像的事情,实际上暗含着人物本身对社会改制的不满,以及对毛泽东时代价值信仰的留恋。紧接着后文又写到李守廉对主席像底座上雕刻的三十六个战士的深刻印象,袖箍、军帽、钢盔、冲锋枪和大刀所代表的革命美学已然视暴力为维护权威的必要手段,这也为李守廉的反抗行为提供了自我合法

17、化的历史依据。三、从阶级到个人:主体性的崩溃与重建根据圣经记录,以色列人在回归故土之前,在西奈旷野流浪了40年。“那大而可怕的旷野,那里有火蛇,蝎子,干旱无水之地。”(申命记8:15)而摩西在上帝的帮助下,带领以色列人战胜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武力强大的外邦人,并颁下神的律法典章,最终促成协同一致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这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通过教育、宣传、组织促使一盘散沙的无产者萌发阶级意识、产生共同信仰、进而成长为统一的无产阶级何其相似?但不同的是,圣经毫不隐晦以色列民众在此过程中不止一次的大发怨言,他们质疑神领他们出埃及地的用意,内心时常惊恐、惶惑,行事反复、悖逆。而纵观20

18、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至十七年文学阶段,甚至是在部分改革文学中,工人阶级要么被呈现为饱受阶级压迫却勇于革命斗争、最终以流血和牺牲赢得自身解放的先锋形象;要么是怀抱英雄主义社会理想的劳动模范、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公仆意识的生产战线的领导者等形象,政治文化诉求始终作为不言而喻的价值标尺在引导着中国工人形象塑造。即便是分享艰难大厂学习微笑这样直接反映90年代改革阵痛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无不将社会主义工人阶级放在道德与信念伦理的高位,“或在颇为美妙的关于个人主义的话语建构中,为人们提供着想象性的抚慰与现实合理的叙述。”7平原上的摩西无疑是要回到圣经叙事的轨道上去,它明确指出以李守廉为代表的传统

19、产业工人不再是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者,并已然丧失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领导地位,而市场和资本活力的持续释放却不断加剧着他们的主体性危机。按照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阐述来看,这一危机来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个体无产者的实际心理意识状态的分裂。他认为无产阶级“被历史赋予了自觉地改造社会的任务,因此在它的阶级意识中,就必然会出现直接利益和最终目标,个别因素和整体的辩证矛盾”8。青年马克思为之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无产阶级的自我扬弃。“无产者只有消灭自己的现存占有方式,从而消灭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9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共同体看似无可挽回地走向溃败与瓦解,但事实上新的客观经济倾向导致的

20、阶层分化是阶级结构内部的调整与重组。只有对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社会流动机会才能大大增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理想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才能渐趋形成。然而,这一转变过程本身也存在着造成社会结构“断裂”的风险:大批量国企大厂工人因为文化知识匮乏和仅具备低技术能力在改制中被迫失业下岗,他们“既不可能回到社会主导产业中去;也不可能在目前体制之下回到原来稳定的就业体制中去;技术含量较高的朝阳产业更不会向他们提供多少就业机会”10。不断生产出身份认同焦虑的社会排斥,让这些人将切肤之痛发泄在市场自由竞争中的资本方、特权阶层或国家领导者身上,成为影响社会安全与公共秩序的不稳定因素,被

21、政治意志加持的工人阶级神圣光环下实在是拥有七情六欲的人的个体。因此,面对下岗工人的悲惨命运,双雪涛虽然在情感态度上表达了源自血脉天性的同情悲悯,但就整体叙事而言仍保有一种深刻的理性洞见和宏观的价值判断。小说结尾被设定为庄树和李斐在湖面上的重逢相见,作者运用绵密的对话让二者有来有往看起来势均力敌,事实上却构建了一组动静对比关系,将重心放在了庄树这一角色身上,这从最后的叙述者是庄树而非李斐也可以看出。所谓动静对比,是指庄树和李斐分属发展型和停滞型两种对立的人物状态。先说李斐,因为一个儿时的约定,她成为父亲李守廉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契机,强烈的负疚感和逼仄的现实生活让这一人物失去了一切成长的可能性,更

22、遑论实现对苦难的超越。她就像被拘囿在时间之外交织着美好与残酷的童年噩梦里,为作品增添的仅是一抹悲剧色彩。而庄树则具有明显的人物发展弧线,从惹是生非的“富二代”到警校优秀毕业生再到认真勤勉的青年刑警,个体对基于普遍人性的道德责任感与自身主体性把握的回归被完整呈现出来。庄树曾说:“想干点对别人有意义,对自己也有意义的事儿,这样的事儿不多。”因此,哪怕没有摩西分海的神通,他也借着漂向岸边的平原烟盒向李斐传达了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决心,这是人性最为高光的时刻,也预示着一种双向救赎的达成。更重要的是,这一颇具意味的结局像是“子一辈”的双雪涛向“父一辈”发出的郑重宣告:时代的阴霾终将被驱散,我们也将找回最

23、初的自己。四、结语当中国当代文坛还陷于对“80后作家”的某些刻板印象与习惯性偏见时,“新东北作家群”已然在文学市场与纯文学场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态势,令城市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为之一新。他们的作品表面上是对特殊时期东北社会形态的复原与历史记忆的重整,本质上却是以去政治化的书写态度将历史延伸至当下,形成了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性隐喻空间。而在这个意义上,平原上的摩西具有一种开创性。双雪涛在谈到小说创作缘起时,曾说他想弄清楚“当世界失去了正义,一个人要怎么活着才是正义的”。因此,平原上的摩西不仅关注现实问题引发的个人危机,还审视从历史因袭而来的精神颓败,在日常诗意的消解中询唤人的爱与尊严的主体权利,

24、把强烈的人文关怀、深厚的道德意蕴重新凝聚成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价值认同。这或许就是小说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吧。参考文献:1吕后量.约瑟福斯史著中犹太先祖形象的两面性犹太古事记14卷对摩西五经的改写J.中东研究,2022(1).2南帆.后革命的转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下转第 188 页)2023年第08期(2023年08月)No.0 8 2 0 2 3188自然科学研究O n F l o a t i n g S y mb o l “&”:T h e P a s t a n d F u t u r e o f S T S R e s e a r c hGuo Jiana

25、n(1.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ong Luan 12120,Thailand;2.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Abstract:STS take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interrelationship with society.

26、At presen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STS has developed into a discipline,because it can provide people with a new way to interpret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However,it is still a mixture of two in

27、terrelated but independent academic traditional disciplined,both of which are abbreviated as 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makes a stud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social system;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alyzes the ex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social

28、 systems.This paper combs the key issues that STS scholars concerns in common,inspect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 domains from the academic tradition of STS,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STS,the disciplinary prospect of STS,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STS,and fi nally refl ects on the impact of

29、this fuzziness on institutionalizing STS as an independent fi eld.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institutionalization;disciplines;interdisciplinarity 责任编辑:师清芳为重要的科技与社会问题输出了新思想。最后,还有一种平行的策略也为构建STS范式提供契机,这一策略更符合STS创造性的趋向,即探索全新的知识基础与结构,从而专家主导的现代性结构变得更为合理化与民主化。无论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真正具有洞察力与穿透力的STS研究,不取决于

30、其与科学的关系,而在于其能否对“和(and)”的定义进行足够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不仅将科学和技术作为持续批判性评估的对象,而且将其作为STS与社会重新联系起来的工具将知识生产实践纳入未来社会秩序建构者考量的范畴或领域,包括法律、政策、建筑、工程、戏剧、音乐和艺术,尤其是公民运动。这一策略通过使用STS这把具有分析性的钥匙来打开世界上所有知识工作者的视野,让他们看到新的可能性,将顽固的物质权力结构进行拆解,并将它们重新组合成尚未想象的体系或架构。贾萨诺夫认为,在STS领域,我们必须更加注重训练,并利用诸如跨学科合作教学、基于网络的教学工具、暑期学校和专业培训计划等手段与设备,向行动世界的人们传播

31、STS观点,从而打破现代研究型大学僵化的思想限制。另外,那些更熟悉当今数字媒体的学者在处理STS关注的研究问题时会找到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式。所有人在进入STS领域的第一步,就应该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为什么是这样,而且必须是这样吗?”我们每个人身上不仅潜藏着无名的十四行诗,而且还有着等待集体创作的史诗。参考文献:1Jasanoff,Sheila.The Fifth Branch:Science Advisers as Policymakers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120-125.2Bloor,D.Knowledge an

32、d Social Imager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99-103.3Jasanoff,Sheila.The Floating Ampersand:STS Past and STS to ComeJ.Engaging 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2016(2).4Jasanoff,Sheila.Designs on Nature:Science and Democracy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33、 Press,2005:80-90.5刘长明.论科学的三维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6Bijker,W.,T.Hughes,and T.Pinch,ed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M.Cambridge,MA:MIT Press,1987:230-235.7Zhao J.Cultures of Sci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Vision from

34、Chinas PracticeR.New Orleans: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4S),2019.8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 Studies.Encyclopedia of Science,Technology,and EthicsEB/OL.(2019-09-14)2023-06-10.https:/.9武晨箫.实践中的“技科学”和作为一种方法的STS中国社会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科学社会学分论坛”综述J.科学与社会,2017,7(3).10Latour,B

35、.and S.Woolgar.Laboratory Life: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 c FactsM.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79:96-101.11Amann,Rudolf I.,Shakuntala Baichoo,Benjamin J.Blencowe,et al.Toward Unrestricted Use of Public Genomic DataJ.Science,2019,363(6425).12刘崇俊.科学社会学“实践转向”中的“互构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11).13

36、Arie Rip.Technology and Evolving and Contested Division of Moral LabourJ.Technology,Anthropology,and Dimensions of Responsibility,2020(1).14Jasanoff,S.A Field of Its Own:The Emerg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disciplinarityM.Edited by R.Frodeman,J.T.Klein and

37、C.Mitcha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191-205.15Hilgartner,S.Institutionalizing Science&Technology Studies in the Academy.In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ooking Back,AheadM.Edited by B.Joerges and H.Nowotny.Dordrecht:Kluwer,2003:201-210.16Michael E.Lynch.Representation in Sc

38、ientific Practice RevisitedM.Cambridge,MA:MIT Press,2014:55-61.详情参见“社会技术想象”的研究平台,h t t p:/s t s.h k s.h a r v a r d.e d u/r e s e a r c h/p l a t f o r m s/i m a g i n a r i e s/.Wh o i s G o i n g t o b e“Mo s e s”i n H o t P i n k S t r e e t S h u a n g X u e t a o s S o c i a l Me t a p h o r s

39、a n d T h i n k i n g o f T h e T i me s i n Moses on the PlainsLiu Bing 1,2(1.Heihe University,Heihe 164300,China;2.Chinese New Literature Research Center,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00,China)Abstract:In Moses on the Plain,Shuang Xueta goes back to,by recalling personal memories,the scene of pub

40、lic lif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in the 1990s,uncovers,with the stance of warriors“who dare to face the bleak life”,those individual growth scars which full of“pains”.In the cross vision invloving class and history,individuals and society,parents and children,the autho

41、r explores the multiple interpretation space of the text around the topic of subjectivity crisis and self-redemption,and dissects and refl ects on the anachronism of human nature.Key words:Moses on the Plain;Moses;crime and punishment;subjectivity 责任编辑:李慧慧3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2、,2018:391.4黄平.出东北记 从东北书写到算法时代的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56.5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122-152.6俞佩淋.作为症候的“文革”记忆书写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1.7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8.8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19.9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2.10罗岗.想象城市的方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8.(上接第 12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