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蕴涵着情感体验和思维提升的发展与扬弃。它固然要重视合作学习,但决不能因此而放弃了对学生拥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与培养;它固然强调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彻底摒弃接受学习。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1)教学活动有形式无体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对高中学生来说,设计和开展能够促进思维提升,并在情感体验中获得自我发展的活动更为重要,而不是为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和可见的师生互动而活动。(2)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内涵。合作学习
2、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不是简单的集体教学加小组讨论,更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加学生代表发言,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养成。但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活动安排时,常常忽视学生合作的内容是否真正具有分工、合作的价值,有的不需要集体完成的问题,也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同时,大多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技能也需要不断培养,避免出现课堂上总是优秀学生发表观点,而其他人习惯做听众的现象。(3)探究学习有形式无实质探究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
3、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但有些教师在组织探究学习时,却只是机械地按照这些环节或要素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探究路线,然后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实践或经历探究过程的每一步,并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常常忽视学生对现象、事件和观点的质疑,对问题的自主性探索和观察实验的自主性设计,忽视教师对学生探索的智慧性启发和引导,结果是“探究”演变成为对学生智力的徒有形式的程序化训练,使学生失去探究的乐趣,迷失探究的方向。当前大多数学校开展的学科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其科学性和实效性还有待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地总结和提升,需要在与学科课堂教学的链接中不断地拓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