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释“龀”.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1129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释“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释“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释“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65释“龀”古文字研究(34):565572,2022释“龀”段 凯典籍中常用“龀”字形容小孩换齿的状态,引申之又代指幼年以及年幼之人。这个字以及义项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并为后世所继承。(1)国语郑语:“府之童妾未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当宣王时而生。”(2)周礼秋官司厉:“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3)管子小问:“昔者吴、干战,未龀不得入军门。”(4)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5)东观汉记伏湛传:“龆龀励志,白首不衰。”上引例(1)、(2)、(3)之“龀”即小孩换齿之义,如例(1)韦昭注:“毁齿曰龀。”例(2)郑玄注:“龀,毁齿也。男八岁女七岁而毁

2、齿。”例(3)房玄龄注:“龀,毁齿也。”而例(4)、(5)则用“髫/龆”和“龀”代指幼年以及年幼之人。从典籍文献的文句、语义来看,“龀”字的字义大体如上所引,没有太多难解与歧义之处。然而,关于“龀”字的形、音历代著述和研究者却颇有不同记载和意见。一字书中关于“龀”字形音的记载下面先看说文中的异文。“龀”字小篆作形,大徐本云:“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从齿从七。”小徐本则云:“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从齿七声。”对比大、小徐本,可知两个版本关于“龀”字的释义相同,唯最后大徐本云“从齿从七”,盖认为“龀”是一个从齿从七的会意字;而小徐

3、本为“从齿七声”,则应认为“龀”是一个从齿从七声的形声或形声兼会意字。大、小徐本关于此字的唯一差异在于是否从“七”为声,说文“龀”字在其他文献的引文中也颇有差异。(6)唐 玄应音义 卷四“大方便报恩经 第七卷”下“童龀”条云:“初忍反。古文音差贵反。毁齿曰龀。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为之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毁齿。字从齿从七声。释名 云:龀,洗也。毁洗故齿,更生新也。”(1)(7)唐 玄应音义 卷十“菩萨善戒经 第三卷”下“童龀”条云:“初忍反。旧音差贵反。毁齿曰龀。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毁齿。字从七。”(2)(8)元黄公绍、熊忠 古今韵会举要 上声第十二“谨”韵下“龀

4、”字条云:“初堇切。说文:毁齿也。从齿从,音化。男八月齿生,八岁龀;女七月齿生,七岁龀。”(3)566古文字研究(9)元周伯琦 六书正讹 上声第十二“吻韵”下“龀”字条篆作形,云:“龀,初堇切。毁齿也。从齿从。,古化字。男八月齿生,八岁龀;女七月齿生,七岁龀。”(4)上引例(6)、(7)、(8)均标明出自 说文,例(9)虽未有出处,但从例(9)的具体表述来看,与例(8)韵会 所引 说文 几乎全同,可推测亦当引自 说文。历代研究者或 说文 学家的分歧基本从 说文 大、小徐本以及例(6)、(7)、(8)、(9)所引 说文 异文进行展开。各家的论述均有一定道理,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二“龀”字诸说平

5、议大徐本“从齿从七”会意之说最早为学者所抛弃,其中以王筠和张文虎的辩述最为一针见血。王筠在 说文系传校录 中指出:“大徐从七,非也。若以女七岁而龀而从七,则男八岁而龀,不当以男统女而从八乎?”(5)张文虎在 舒艺室随笔 中亦指出:“浅人不悟龀字之从(引者按,即 说文“”部训为“变也”之“”字),乃附会说解七岁而龀之文,改篆文从七,岂龀齿专属女子邪?”(6)说文 云“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既然自然界中男子、女子都会龀齿,为何“龀”字唯独从“七”会意?王筠、张文虎的诘问是很有道理的。从清代说文学家的注释来看,基本认同“龀”是一个形声或形声兼会意字。因为存在上引例(6)、(7

6、)、(8)、(9)的异文,所以研究者们各据异文展开讨论。从他们的解释来看,大体可分为“七”声说、“匕”声说和“”声说三种。主张“七”声说的学者有钮树玉、姚文田、严可均、徐承庆等几家。其中以钮树玉所论最为详细,说文解字校录 云:“按 一切经音义 卷四 龀 引 说文 从齿从七声,则 系传 当不误。释名 龀,洗也。毁洗故齿,更生新也,是古读龀近洗,与七声相近。韵会 所引未知何本,虽似近理,恐非本然。”(7)主张“匕”声说的目前来看只有桂馥一家。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云:“从七者当为匕声,与牝牡字同。一切经音义 四引本书从齿匕声。”(8)而主张“”的说法最为主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将“龀”改篆为形,云:“今按

7、其字从齿、。,变也。今音呼跨切,古音如货。本命曰:阴以阳化,阳以阴变。故男以八月生齿,八岁而毁;女七月生齿,七岁而毁。毁与化义同音近。玄应书卷五(引者按,当为“四”)龀 旧音差贵切,卷十一(引者按,当为“十”)旧音羌贵切,然则古读如未韵之。盖本从,亦声,转入寘至韵也。自误从七旁,玄应云初忍切,孙愐云初堇切,广韵 乃初觐切,集韵乃初问、耻问二切。其形唐宋人又讹齓从乚,绝不可通矣。”(9)支持这种说法的有沈涛 说文古本考、苗夔 说文解字系传校勘记、徐灏 说文解字注笺、林义光 文源 等。这三种说法,“匕”声说问题最大。桂馥所引 一切经音义 的版本未知何据,但当时清人所用通行本所谓的“匕”多作“七”。

8、正如王筠在 说文句读 中指出:“桂氏曰:七当为匕,与567释“龀”牝牡字同。小徐本、玄应引皆作匕声。筠所见本皆作 七 声。”(10)桂馥所云“一切经音义 四”即上引例(6),从目前存世的高丽本、日藏古写本、清刻海山仙馆本等来看,确实应作“七”形。如,例(6)“七”字高丽本作(11),日本西方寺藏古写本作(12),海山仙馆刻本作(13);而例(7)高丽本作(14),金刚寺藏古写本作(15),海山仙馆刻本作(16),显然均是“七”字,而不是“牝”字所从之“匕”。无论写本还是刻本中,“匕、七”形近,稍不注意便易致误。如,近出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 例(6)、(7)所在文句“七”均写作“匕”(17)。

9、此书凡例云以高丽本为底本,而高丽本例(6)、(7)实作“七”,这两条均未出注或校勘记,盖亦误“七”为“匕”。可以断定,桂馥亦当误认“七”为“匕”。所以,桂馥此说颇有问题,亦不为更多学者相信。从“七”声与从“”声两种说法,“”声说有 韵会 所引 说文 异文为证,且在会意的角度上颇为合适,在清代更为主流;而“七”声说则直接承袭 说文 小徐本,看起来也颇为直接。在目前已公布的出土古文字材料中暂未见有“龀”字,无法从古文字的角度进行直接判断,而先秦亦未见有“龀”字的韵文与通假材料,所以两种说法孰是孰非,难以遽定。古音学家唐作藩在 上古音手册 中将“龀”字上古音拟为初母真部,可能就是根据 广韵 系“初谨

10、、初靳、初忍”三个反切综合推测而来。但唐先生在注文中又强调:“龀,从匕(引者按,应即字)声,有的古音学家归歌部。”(18)可见,上古音手册 对于“龀”字归部的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难以抉择的局面。要判定从“七”声与从“”声两种说法哪一种更为可靠,需要综合 说文异文、中古反切以及传抄古文等材料进行交叉互证,并结合古文字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一个更加接近真实的结论。三利用 说文 异文、反切及古文字材料交叉印证历代字书中关于“龀”字 说文 异文的记载前文已经列出讨论,此不赘述。下面先看“龀”字的中古反切。“龀”字在 广韵 有“初谨、初靳、初忍”三切,从这三个反切来看认为其来源于“七”声应

11、该是有条件的,古音学家将“龀”字上古音拟为齿音初母真部亦与广韵系反切相合。但是,在中古其他文献的反切材料中却反映了其另有来源。经典释文周礼音义朝士“齓(龀)”字条反切为“初谨反,又勑谨反”(19)。再,经典释文春秋左氏音义 僖公传五年“童龀”条记“龀”字反切为“初问反,又耻问反”(20)。集韵 焮韵“齓,耻问切”可能就是承袭 释文而来(21)。这几条材料所记录的“勑谨、耻问”二切都是舌音,可以切出上古舌音真部的音。中古韵书中“龀”字有齿音和舌音两读,表明在上古时期“龀”字的古音可能有两个来源,并非只能从“七”得声。再从字形来看,传抄古文中“龀”字作以下之形:宋本 古文四声韵“龀”字568古文字

12、研究宋本 集古文韵“龀”字(22)上引两个传抄古文左旁从古文“齿”,右旁上部短横没有穿透竖笔,确实并非“七”形,而与段玉裁所改之篆形的“”形更为相近。事实上在汗简和古文四声韵中,“七”作、形,而从“”之“、货”则分别作、形。对比上引几例形体可知,在传抄古文系统中,“龀”(、)所从之、与“七”有别,而与“、货”(、)等所从之、几乎相同。以汗简 古文四声韵为代表的传抄古文字书保留了很多古文字形体,此为古文字学界的共识。虽出土古文字中暂未见有“龀”字,但上引两个传抄古文亦不妨作为考察“龀”字古文字字形的旁证。既然 说文 小徐本认为“龀”从“七”声令人生疑,而传抄古文“龀”字所从又与“”形更为相似,则

13、 韵会 所引 说文 从“”之说便很值得考虑了。段玉裁认为“龀”字“盖本从,亦声,转入寘至韵也”,此说盖承袭 韵会 所引 说文,但解释却颇为辗转。实际上 韵会所引 说文 只说“龀”从“”,并没有说从“(音化)”得声(23)。说文 云“”像倒人之形,而在古文字中像“倒人”之形的却另有其字,并不音“化”(说详下)。唐兰曾云:“古仅化字,两人相逆,盖象意而非形声,故未必有变之字。”(24)所以,说文 与“化”同音之“”很可能只是为了方便字形分析割裂“化”字而来。从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来看,说文所云“倒人”形之字在说文和古文字中另有其字,即“殄”字古文。说文中的字,唐兰最早指出是“颠”之初文,像人颠坠、

14、颠落之形,后经谢明文和蒋玉斌进一步研究阐述,此说确不可移(25)。古文字中“颠”字初文作(合18446)(26),与说文之形仅有左右向之别。在不影响会意的情况下,古文字字形的左右方向每每无别(为论述方便,暂将此形隶定为“”)。如“颠”字异体从阜从作(合 10405正)、(英藏1694)形,其“倒人”形左向,与说文“殄”字古文方向相同;亦可作(合 18752)形,右旁所从“倒人”形则为右向。实际上在古文字系统中,从“”之字更多为右向,如“真”字,说文 云从“”会意,实际从“”声(27),作(中方鼎,集成 2752)、(伯真甗,集成 870)、(真盘,集成 10091)、(季真鬲,集成 531)、

15、(先秦编 137)、(清华五厚父 简6)形,“颠”字则作(鱼颠匕,集成 980)形,以上字形所从之“”均为右向。值得注意的是,从古文字系统来看,“真”本从“”,说文 则云从“”,而 韵会 引 说文 亦云“龀”从“”。“龀、真”两字的情况可能并非巧合,证明在 说文 系统中已存在误“”为“”的情况,“龀”字本从“”并非孤例。据此,我们认为“龀”字可能原本从齿,从“颠”字初文、“殄”字古文“”,并且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首先从音韵来看,“龀”字中古有“勑谨、耻问”二切,可据此推测其上古为舌音真部字;而“”字本为“颠陨”之“颠”的本字,上古便为舌音真部字。再从谐声偏旁来看,古文字“真”亦569释“龀”从

16、“贝”“”声,也是舌音真部字。据此,综合“、七”两字的谐声字以及“龀”字的中古反切来看,“龀”从“”声要比从“七”声更为合理。并且,以“龀”字中古舌音和齿音并存的反切异读为定点,结合 说文“从”与“从七”的异文,可以推测“”与“七”的讹变路径,从“七”最可能是字形讹变后的结果。不然,若“龀”字原本从“七”得声,只有齿音真部的音,讹变为 说文 系统中音“呼跨切”的“”,无法解释“龀”字舌音真部音的来源。而反过来,若“龀”原本从“”得声,便可较为圆满的解释中古舌音和齿音异读并存的问题。说文系统中所谓“倒人形”的“”原本只是割裂“化”字而来,并非“变(化)”字。“倒人形”之“”实为“颠”字初文、“殄

17、”字古文“”,恰好即为舌音真部字。“”讹为“七”后音随字转便产生了齿音真部的音。再从训诂上来看,清代 说文 学家认为“龀”不从“七”而应从“”亦有释义上的考虑,如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云:“谓七岁毁齿因取义于七,又用七为声,六书恐无此法,且何以解于八岁而龀乎?当从为是。者,变化而生之义,谓齿落复生也。”(28)说文 训“龀”为“毁齿也”,今知“”本为“颠陨、颠落”之“颠”的初文,说文 又以“”为“殄”字古文,“殄”字便有毁灭义(29)。所以,“龀”从“”旁,在会意的角度上也是合适的。现将“龀”字分析为从“齿”从“”形声兼会意,徐灏的困惑也可得到一个圆满的解释。说文云“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

18、,七岁而龀”虽不符合人类成长发育的实际情况,但无论男女在孩童阶段乳齿掉落、换为恒齿的发育过程则为古今人熟知。“龀”字从“齿”从“”便是统言牙齿掉落,并不专属男、女,也就没有了“七岁毁齿因取义于七,又用七为声,六书恐无此法,且何以解于八岁而龀乎”的疑问。据此,综合形音义三方面考虑,我们认为“龀”字当为从齿从,亦声的形声兼会意字。如上所讨论,若“龀”果从“”,说文 所云之从“七”是“”形之讹,其讹变的年代可借由古今文字试作探讨。李家浩在讨论 说文 所收篆文与古文字不合的时候认为,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说文在传抄、翻刻和整理的过程中,无意造成篆文字形的讹误或有意对篆文字形的篡改;一是许

19、慎在编写说文时,他所收的篆文字形就已被篡改,甚至是根据隶书虚造的。”(30)从 韵会 引 说文“龀”字“从”(如前面所述 说文 系统“倒人形”之“”实为“”)的异文以及中古“勑谨、耻问”二切来看,许慎在撰写 说文 时应该还没发生讹误。结合“龀”字字形(见表1),应该是隶楷以后“/”与“七”形混同,后人在传抄、翻刻和整理 说文 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造成了篆文字形的讹误,进而音随字转。570古文字研究表1古今文字中“龀、真、七”字形龀真七古文字671314传抄古文128915秦篆31016汉隶451112171.宋本 古文四声韵“龀”字;2.宋本 集古文韵“龀”字;3.珍秦斋藏秦印 207号;4.

20、张家山汉简 奏谳书 199;5.肩水金关汉简(肆)73EJH1:52(31);6.真盘,集成 10091;7.清华五厚父 6;8.说文“真”字古文;9.古文四声韵“真”字;10.石鼓文 銮车;11.马王堆 老子乙 236行;12.东汉 朝侯小子碑;13.此鼎,集成 2822;14.清华四筮法 62;15.古文四声韵“七”字;16.卅四年工师文罍,铭图 13824;17.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 174。古文字中“七”形为了与“十”形相区别,一般写作横长竖短之形,并为秦篆和汉隶所继承。表1所示第10形石鼓文“真”字所从“”与“七”差别明显,而第3形秦印中“龀”字所从“”已与“七”形近似,但“”形横竖

21、几乎等长,且左侧横笔收缩,与正常写法之“七”仍稍有区别。到了汉隶阶段第4、5形“龀”字以及第11、12形“真”字所从之“”与“七”已基本混同无别了。据此可以判定,“龀”字所从“”当在隶楷阶段与“七”形相混,后人误“”为“七”,进而改造篆文。这也解释了“龀”字中古反切为何有舌音和齿音两读,因其本从“”声,上古读入舌音,后误“”为“七”,音随字转便有了齿音异读。释名:“龀,洗也,毁洗故齿,更生新也。”“洗”上古为齿音心母文部字,释名 用“洗”声训“龀”,可知至迟在东汉末年“龀”字已有齿音一读(32)。附记:本文为202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 古文四声韵 注释及疑难字考释(20ND

22、QN253YB)、2019年上海市教委科创重大项目 古陶文编(2019 01 07 00 05 E00048)中期成果。(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汉字文化研究所)571释“龀”注:(1)(11)唐 释玄应 一切经音义,高丽大藏经 第57册第641页,线装书局2004年。(2)(14)同上注第58册第76页。(3)元 黄公绍、熊忠 古今韵会举要 第251页,中华书局2000年。(4)元 周伯琦 六书正讹 上声“吻韵”,明刻本。(5)(28)丁福保编纂 说文解字诂林 第2664页,中华书局2014年。(6)(10)同上注第2665页。(7)同注(5)第2663页。(8)同注(5)第26642665页

23、。(9)同注(5)第2664页。按,徐灏 通介堂经说卷十八周礼三 已指出段注所引 一切经音义“卷五”“卷十一”以及“羌”分别是“四”“十”“差”之误。复按正文例(7)高丽本 一切经音义 卷十所谓“羌”确为“差”。(12)唐 释玄应 一切经音义,日本古写经善本丛刊 第1辑第1245页,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2006年。(13)唐 释玄应 一切经音义 卷四第21b页,海山仙馆丛书道光乙巳年(1845)刊本。(15)同注(12)第200页。(16)同注(13)卷十第14a页。(17)徐时仪校注 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修订版)第95、2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8)唐作藩编著 上古音手册(

24、增订本)第19页,中华书局2013年。(19)唐 陆德明撰,黄焯汇校 经典释文汇校 第292页,中华书局2006年。(20)同上注第487页。经典释文春秋左氏音义 此条注音蒙沈奇石先生见示。(21)需要指出的是 经典释文周礼音义朝士 以及 集韵 焮韵之“齓”是“龀”的俗写。(22)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 汗简 古文四声韵 中 古文四声韵 为宋刻配抄本,本文所引“龀”字所在部分为宋本,详见李零 出版后记(汗简 古文四声韵 第167页,中华书局2010年)。汗简 古文四声韵 一书所附之 集古文韵 残卷则全为宋本,见李零 出版后记(汗简 古文四声韵 第167168页)和“袁克文题记”(汗简 古文四声韵

25、第155页)。(23)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云“龀”字“从齿从会意”,盖亦源于 韵会 所引 说文,便不认为从“”得声。(24)唐兰 怀铅随录释真/释,唐兰全集 第2册第5295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5)唐兰怀铅随录释真/释,唐兰全集第2册第529531页;谢明文释“颠”字,古文字研究第30辑,中华书局2014年;蒋玉斌 释殷墟花东卜辞的“颠”,考古与文物 2015年第3期。(26)甲骨文合集 简称 合,英国所藏甲骨集 简称 英藏,殷周金文集成 简称 集成,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简称先秦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五册简称“清华四”“清华五”,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第一册简称“上博一”

26、,包山楚简 简称 包山,珍秦斋藏印秦印篇 简称 珍秦斋藏秦印,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 简称 铭图;以下径用简称。(27)唐兰怀铅随录释真,唐兰全集第2册第529531页;陈剑释,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29)详参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 故训汇纂 第1189页“殄”字条,商务印书馆2003年;汉语大字典 编辑委员会编纂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1484页“殄”字条,崇文书局、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30)李家浩 说文篆文有汉代小学家篡改和虚造的字形,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李家浩卷第364572古文字研究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

27、13年。(31)需要指出的是在 肩水金关汉简(贰)中有一字作(73EJT21:374A)形,原整理者(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编 肩水金关汉简(贰)第78页,中西书局2012年)释文作“齓”。“齓”为“龀”字俗写,但陈剑前已指出实为从“(断)”省从“乚()”声之字,应释为“”,在简文中读为“截”(岳麓简(伍)“腏”字的读法与相关问题,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2018年)。(32)六朝碑刻中隶楷过渡阶段的“龀”字或作、(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第89页,中华书局2014年)形,右旁所从与“七”形差别较大,而与汉隶“真”字(北大汉简 老子 177)、(马王堆 五十二病方117行)所从“/”形近似。若前者“龀”字所从“/”形确实来源于后者,则可以考虑中古阶段“龀”字从“/”和“七”在字形上也是并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