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传承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1123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传承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传承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传承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迎战调水调沙黄河文化的形成过程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张肇麟于2018 年出版的 夏商周起源考证 书中提出,夏族起于炎帝、黄帝,最早生活在甘肃东部的陇山地区,后向东迁移到黄河中下游;商族起于自契,最早生活在吉林哈达岭区域,后向南迁移到太行山东麓;周族起于后稷,最早生活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黄河沿岸,后向南迁移到泾河中上游。以上研究成果,证实了黄河流域曾是夏商周的建都地带,文字、货币、礼器、城市等随之产生,黄河文化逐渐形成。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黄河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大河,素来“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因此,治理黄河成为治河史上的重要篇章。据

2、统计,从先秦到新乌梁素海的精神内涵与传承路径研究黄河文化 贺莹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民族复兴、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征,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深度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尚实重质的务实精神等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立足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公众参与等角度探索黄河文化传承路径,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Culture 文化2023.06渊下冤 黄河 黄土 黄种人33文化 Culture黄河 黄土 黄种人 2023.06渊下冤文

3、化 Culture中国成立的 2500 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 1500 多次,改道 26 次。黄河是否可以保持安澜,是对当地区域治理能力的检验。面对频发的黄河水灾,沿黄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勇,孕育了黄河文化中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品格,体现了黄河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西晋永嘉年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迁移至江淮流域。据明确记载,当时的迁徙人口高达 90 万,至此,南方人口获得补充;安史之乱导致百万人口被迫南迁,打破了当时社会人口北多南少的格局,南北人口开始呈现均衡之势,推动农耕文化自北向南实现覆盖;靖康之乱又一次导致人口

4、南迁的社会现象。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黄河流域沿岸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新旧文化实现融合与碰撞,兼容并蓄,逐渐形成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成为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一。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孕育于黄河流域的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是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一。儒家文化与墨家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分支,均提倡“以天下为己任”思想。尤其是墨家文化更为强调“兴天下之利”,以“利他”“利人”思想严格要求众人。而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系统地阐述了舍己为公与公而忘私的思想内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全面突出了孔子建设“大同”社会的理念。荀子在后续的发展中提升了大公无私理念的深度和高度,系统且全方位地阐述了群体思想,提倡以“立君

5、以成群”与“修己以合群”这两种形式构建“群和”社会。因此,儒家文化与墨家文化都十分重视群体利益,这对中华儿女的社会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黄河文化蕴含的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是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维护统一的精神支撑,对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尚实重质的务实精神黄河文化蕴含尚实重质的务实精神。农耕经济是黄河文化的本质特征。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平原广袤,季节鲜明,灌溉便利,特别适宜农业耕作、畜牧养殖。中华儿女在农耕实践中,认识到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形成了勤劳务实、埋头苦干的品性,形成了开拓进取、尚实重质的务实精神。黄河文化的传承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政府部门应加强顶层

6、设计,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统筹规划黄河文化的传承路径。政府部门可集聚科研机构和行业系统等力量,构建黄河文化资源库,建立与省政务云、大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共享的系统,加大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利用报刊、电视、手机等载体的优势,构建一体策划、多种生成的传播形式,打造同频共振黄河文化的传播矩阵。有关部门应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打造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团队;分析整合黄河文化资源,创新宣传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渠道,以更为新颖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公众了解黄河文化,增强黄河文化传承的后劲。纳入教育系统教育系统应根据相关政策制度,将传承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大纲、教育实践中,落实文教有机结合,在国

7、民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干部教育中全面渗透黄河文化,让更多人了解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将黄河文化纳入教育系统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普通高校积极开展黄河文化的课题研究;激励教师报名参与与黄河文化相关的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高校应根据科研规划开展黄河文化校级研究课题,专设研究小组、黄河文化工作室,深化对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探索和研究。其二,围绕黄342023.06渊下冤 黄河 黄土 黄种人河文化开设与之相关的专业或院校,优化黄河文化教学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定管理制度、合格评估机制等多个方面健全人才培养方案。立足院校专业的发展需求,思考论证设立、修改黄河文化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可行

8、性。如二级学院坚持以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达到既定目标,则应尽量在培养目标、培养任务、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将教育标准作为最佳介入点。第三,教师集体研究传承黄河文化与教育实践相互融合的渠道,通过集体备课形式明确教育内容与课程主题,勇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商定课程内容后,筛选与黄河文化有关的教材、文献资料等。引导公众参与在黄河文化传承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进来,让公众了解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化。相关部门可通过举办活动、组织调研等方式,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其中,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参与黄河文化传承;国家或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黄河文化传承进程中社会公众所发挥的作用,将公众看作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力

9、量,让黄河文化公众化,扩大传承文化群体,保障公众对传承黄河文化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构建公众参与传承黄河文化的奖励机制,以合理的保护制度、奖励标准激发公众参与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另外,还应积极听取公众对保护与传承黄河文化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强化公众主人翁意识,从而使公众主动参与和传承黄河文化。加大传播力度黄河流域涉及范围极广,分段式与区域式的治理模式很容易分裂黄河流域,产生治理冲突、同质竞争以及运营分散等问题。因此,应加大黄河文化的传播力度,激发公众的发展共识,坚定黄河流域一体化发展理念,协调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的发展;积极吸纳民间力量,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助推黄河流域经济建设工作。加大黄河文化传播力度主

10、要有以下几个途径:其一,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流域蕴含的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十分丰富多元,文化因子是旅游活动的灵魂。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播方式、传播种类、受众群体、传播区域,实现扩展性传播,提升传播效应。借助文化旅游方式宣传黄河故事,带动旅行者进一步了解与感知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而让旅行者产生文化认同感,自觉传播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其二,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有关部门可根据庙会传统节庆等民俗活动,借助“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组织宣传和推广活动,诠释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宣传并推广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在旅游活动中近距离地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激

11、发公众自主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的意识。除此之外,各地文化产业园也可在政府的组织带领下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摄影展、雕塑展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并发挥广播、电视及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向公众普及黄河文化,扩大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的群体。其三,构建黄河文化消费机制。有关单位根据黄河文化设计文创产品,建立完善、合理的服务制度,促进文化消费。通过发放消费券、与互联网直播平台合作、补贴文旅消费等多种手段吸引消费者体验黄河文创产品。综上所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背景下,要分析探究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努力讲好“黄河故事”。同时,要积极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承路径,以更好地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