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贵州省博物馆藏李端棻相关文物与其生平述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0597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博物馆藏李端棻相关文物与其生平述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贵州省博物馆藏李端棻相关文物与其生平述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贵州省博物馆藏李端棻相关文物与其生平述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88贵博论丛 第二辑贵州省博物馆藏李端棻相关文物与其生平述略叶敏(贵州省博物馆)摘 要 本文研究贵州省博物馆藏李端棻相关文物并概述其生平。关键词 李端棻;教育;变法李端棻,字苾园,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祖籍湖南清泉县(今衡南县),曾祖、祖俱顺天府尹,自祖辈入黔,李氏叔侄两代皆朝廷重臣,李端棻自幼成长在山清水秀、人文俊拔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受教有方。先是受业于舅父何中宪,初学有成,弱冠即补学士弟子员,随后从叔父朝仪学诗、书、经、史。李端棻晚年向表弟何麟书谈其一生的成长道路时说:“吾一生为人之道,得之吾叔;为学之道,得之吾舅。”梁启超清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载

2、:“公幼而孤,依母以育,而季父京兆公朝仪,实教养之故公终其生立身事君,大节凛然不可犯,一如京兆公。”同治元年(1862),李端棻应顺天乡试中举,二年(1863)会试联捷成进士,入翰林院编修。同治十一年(1872),李端棻出任云南学政,因母亲何氏在云南住所逝世丁忧去职。光绪四年(1878)丁忧期满重返京师,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因其叔父擢升顺天府尹,为回避,又回翰林院任大学士。李端棻自同治六年(1867)任山西乡试考官以来,曾多次出任地方学政,其一生中任主考时,所拔之才皆为当世之名士。光绪十五年(1889),李端棻奉旨出任广东乡试正考历史考古089官,慧眼识拔梁启超,以堂妹李蕙仙许之,自此与梁结为姻

3、亲。光绪十八年(1892),李端棻升迁刑部侍郎。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全名时事多艰,需才孔亟,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折。李端棻通观全局,统筹兼顾,认为“人才之多寡,系国势之强弱也”,建议“自京师及各府州县皆设学堂”,普及教育,以培养时用人才。提出了一整套办学纲领,由低到高,根据各级学堂的不同要求来设定学制以及教学内容:要求府州县课程设诵“四书”“通鉴”等书,辅之以粗浅的外文、算学、天文、地理等;省学课程中增设天文舆地、算术、农桑、制造、兵矿、时事、交涉等;京师大学课程“惟益加专精,各执一门,不迁其业,以三年为期”。由于科目繁多,建议“分斋讲习,等其荣途,一归科第

4、,予以出生,一如常官”,以达到“风气自开,技能自成,才不可胜用”之目的。涉及办学经费来源、讲课讲习等方面,李端棻经过调查研究,根据当时清廷现实状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此外,还提出在各地兴建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游历等。光绪帝对这份奏折十分重视,即诏谕总理衙门议行,总理衙门经商议后又以议复李端棻推广学校疏上奏光绪帝,肯定李端棻“请推广学校”之主张“于今诚为切要”,遂按李端棻奏文建议各条拟定实施办法多项,奏请“饬下各省责令实力奉行,以期得收实效”。此奏折为我国近代教育的先声。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要求将京师大学堂作为变法的首件大事来办,这也是

5、百日维新的开始。7月3日,总理衙门上 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折,并附呈由梁启超草拟的 京师大学堂章程。自此,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启。7月10日,康有为上请改各省书院为中学堂,乡邑淫祠为小学堂,令小民六岁皆入学折。李端棻的教育改革方案成为百日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为近代中国推行新教育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一年,李端棻被擢升为礼部尚书,负责掌管全国教育行政。090贵博论丛 第二辑光绪二十四年7月24日,为保卫戊戌变法成果,李端棻上变法维新条陈当务之急折,该折内容有:“一请御门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开懋勤殿,选通人入值,议定新法;三请改定六部之则

6、例;四曰派朝士归办学校,请派各省通才办学堂。”梁启超曾评价李端棻说:“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戊戌变法失败后,李端棻被革职流放新疆,中途因病滞留甘州。馆藏李端棻行书诗屏(图1)抄录了李端棻诗作六首,开篇“乡心岁岁图1 李端棻行书诗屏历史考古091忆鲈莼,今得还乡愿已伸。老爱旧亲谈往事,病如处子避生人。忧谗屈子萧骚意,贪卧袁安困顿身。同类嗤予中尚热,招来闲事太无因。”从内容上可知此诗作于朝廷下诏赦归黔之后,作者因病情加剧而思绪纷飞,不禁感慨万千。“自夏徂秋住病乡,无缘更觅养生方。诚哉五福不言贵,耄矣一生空自忙。周泽清斋非鄙肉,渊明嗜饮久停觞。拼将世故全抛却,领取闲中趣味长。”“腐败文章

7、休袭旧,浇漓风俗怕趋新。耐烦才是真消遣,苦恼当知有夙因。最忌众中露芒角,要从衰后见精神。恶魔自此休来觑,正气团成不老身。”(图1)这些诗图2 李端棻楷书五言联图3 李端棻楷书八言联092贵博论丛 第二辑句表达了作者经历跌宕起伏后的复杂心情。此外,馆藏还有李端棻楷书五言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图2)、楷书八言联“秋月照人如镜临水,春雨润木自叶流根”(图3)、行书七言联“图书左右天香满,烟月高深地位清”(图4)等作品。变法虽败,李端棻亦认定新学、新政、新思想是治国之道、富强之路,耄耋之年仍决心继续其未竟事业,积极投入到家乡教育改革,以开启民智为己任。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端棻应贵州巡抚

8、邓华煕聘请,主持贵州经世学堂,积极向贵州年轻一代宣传自己的民主、科学的思想。第一次月课让学生写论说文,就出题为“卢梭论”,阐发民权自由思想,导引后进,以开黔中风气。第二次月课,又出题为“培根论”,还把自己所藏新民丛刊中的相关内容给大家抄阅。面对家乡落后、闭塞的状况,对如何讲学,选择什么作为讲学的内容,李端棻陷入思考,其诗应经世学堂聘记载“糟粕陈编奚补救,萌芽新政要推行。暮年乍拥皋比位,起点如何定课程”,由此表明李端棻已经萌生课程设置的想法。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端棻写了普通学说,他强调:“当今之世所最急者,教育与政治;所急需者,教习与深于政治原理之人。”李端棻在书中就课程目的、课程内容发

9、表了重要的见解:“为学之最初一步,普通学是也。西人谓之文学、质学。质学,东人又谓之科学,凡人类应有之智识悉具于是。学校用者谓图4 李端棻行书七言联历史考古093之教科书,程度之高低,则随学校之大小而异。不明普通学,不能学专门,欲求专门之大成,则普通学之程度亦须随之而高。”最后还开列了普通学的一些书,有几何、算数、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十六个科目。该书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贵州的近代教育事业改革提供了基本依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端棻和于德楷、乐嘉藻等贵州名士在贵阳城北正本书院(今贵阳市公安局云岩分局所在地),创办了贵州第一所公立中学堂,名“贵阳府中学堂”。民国贵州通志言

10、:“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在籍前礼部尚书李端棻、四川候补知府于德楷和内阁中书唐尔镛、任可澄、前仁怀厅训导华之鸿,呈请就次南门外雪涯洞创设中学堂。经贵州巡抚林绍年批准,将原设在本书院的贵阳府中学堂改移来雪涯洞,并更名贵阳中学堂。”学校更名为“贵阳中学堂”后,于公元1906年3月正式招生开学。随着学院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雪涯洞校址渐显狭隘,远不能满足办学所需,又在南明河对面的河神庙另辟新址,兴建校舍。新校落成后,当即面向全省招生,生源不仅限于贵阳府,故学校更名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这是清末贵州规模最大、校舍设备最好、教学质量最高的中学,后经多次演变,于1950年与省立贵阳中学等四校合并,始称“贵

11、阳一中”。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范鸿翔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第一学年修业凭照(图5)看,开设的科目依次有修身、算学、讲经、历史、地理、国文、东文、博物(动物和植物)、国画、体操,包含了近代贵州新式教育的方方面面,为之后贵州辛亥革命造就了大批人才。同年,李端棻还与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人发起成立贵州教育总会筹备会,对近代贵州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李端棻与贵阳士绅于德楷、乐嘉藻、李裕增四人出于“谋黔省教育之发展,振兴贵州文化,培养新学师资以应教育发展之需求”之目的,在贵阳次南门外名胜雪涯洞、丁公祠、昭忠祠、来仙阁创办了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是贵州第一所师范学堂。光

12、绪三十二年(1906),在学094贵博论丛 第二辑堂原址之一的来仙阁办师范教育讲习会,后创设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师范传习所迁大十字贵阳贡院,改称“贵州官立师范传习所”。是年,贵州官立师范传习所再迁位于今贵阳省府路的贵山书院,改设为师范简易科。光绪三十四年(1908),师范简易科迁回雪涯路原址,改办为贵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范鸿翔贵州全省官立优级师范学堂文凭(图6)就是宣统元年(1909)由该校所发,从文本内容看,设置科目有伦理、物理、英语、教育、化学、体操、论理、数学,还有平时考勤分数计入总成绩。宣统二年(1910)和宣统三年(1911),范鸿翔继续升学受教,并顺利毕业拿到毕业

13、证书,即贵州优级师范预科毕业证书(图7),文本显示这一年他十八岁,所修科目有伦理、地理、化学、天然画、国文、数学、博物、体操、历史、物理、几何画、外国语。宣统三年(1911)底,贵州全省官立优级师范学堂改办为贵州两级师范学堂,培图5范鸿翔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第一学年修业凭照历史考古095养中小学师资,只招男生,故又名“男师”。1912年改名为贵州省初级师范学校,1913年改称贵州省立师范学校,1935年更名贵州省立贵阳师范学校。1957年该校由省属改为市属,由贵阳市教育局直接领导,定名为贵阳市师范学校,2009年并入贵阳学院。戊戌变法后两年,义和团运动、庚子事变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打击了清政府

14、的统治,中华民族危机加重。面对列强的凌逼和形势的巨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更深层次的教育危机,改革传统教育的呼声再一次高涨。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再次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贵州教育开始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1902年,贵州巡抚邓华熙奏请将贵山书院改为贵州大学堂,并下令各图6范鸿翔贵州全省官立优级师范学堂文凭096贵博论丛 第二辑图7范鸿翔贵州优级师范预科毕业证书历史考古097图8范鸿翔贵州优级师范学堂毕业证书098贵博论丛 第二辑府设中学堂,各县设小学堂。据贵州教育史记载,李端棻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倡导作用。自此,贵州掀起了规

15、模宏大的办新学热潮,逐渐形成了从初等到高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学校系统。这些学校虽然条件还较差,但相对于过去的书院、义学和私塾,是一种完全新型的学校,标志着传统学、私学教育制度在贵州的消亡和近现代教育制度在贵州的建立。光绪三十三年(1907),凌惕安编著的清代贵州名贤像传记载:“惕安于丁未八月得见于达德学堂纪念会场,侍者二人扶掖登阶,双目炯炯如电,蹑朱履,袍色蔚蓝,修髯若雪,时距梦奠才二月耳。及今思之,老辈风徽,至深引慕。”年逾古稀、步履艰难的李端棻,仍挂心教育,并命养子李葆忠在其去世后将遗产捐赠给通省公立中学堂,去世前数月还给流亡在日本的梁启超写信道:“昔人称有三岁而是翁,有百岁而童,吾年虽逾七

16、十,志气尚如少年,天未来死我者,犹将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于国家矣。”可见其深厚的爱国之情。李端棻终其一生,献身于政治革新,兴学育才,以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正如梁启超所说:“盖其为民请命之心,历数十年如一日也。”参考文献1.冯楠总编:贵州通志人物志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2.黄江玲:“诗界革命”的宿将评李端棻苾园诗存 J,贵州文史丛刊,2010(2)。3.孔令中主编:贵州教育史 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4.凌惕安编著:清代贵州名贤像传第一集(第四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5.秋阳:李端棻传 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6.任可澄、杨恩元纂:(民国)贵州通志 M,贵阳:贵阳书局,1949年。7.王美东:李端棻年谱 A,见卢云辉、杨昌儒主编: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2016年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8.张羽琼、郭树高、安尊华:贵州:教育发展的轨迹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9.钟家鼎:李端棻评传兼论维新官僚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10.朱良津:古黔墨韵贵州书法文物阐释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