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关于“红色经典”概念的“具指性”问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0523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红色经典”概念的“具指性”问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红色经典”概念的“具指性”问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红色经典”概念的“具指性”问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红色经典”概念的“具指性”问题宋剑华 对于“红色经典”这一概念近十几年来学界内部争论不休 什么是“红色经典”?“红色经典”一词始见于诗人梁南的诗歌信念我的永恒之恋他充满激情地这样写道:“那黑睫毛遮蔽的神秘瞳孔/唯有我知道/隐约着供我浏览的红色经典”如果说梁南在诗中对于“红色经典”一词还没有给出概念范畴的“具指性”那么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红色经典丛书”冠名再版了平原枪声暴风骤雨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等 部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之后“红色经典”便成了共和国“十七年”革命文学的专有名词 然而从 世纪初开始国内学界对“红色经典”这一概念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声音:反对者认为“红色经典这概念本身对经典这个

2、词是一种嘲讽和解构”因为“经典就是经典是经过了历史选择和人文识别的好作品不存在什么不伦不类的色 之别”赞成者则认为“红色经典中的优秀之作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之所以能够深受大众读者喜爱并广为流传毫无疑问堪称红色“文学经典”且具有不可否认的永恒价值不过这两种声音在学理上都难以服众原因就在于论争双方都把“红色经典”这一概念狭隘地界定为共和国“十七年”的红色小说这无疑是一种理论上的重大误判一、如何理解“红色经典”概念的“具指性”学界关于“红色经典”之争的理论误区就在于论争双方除了把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和几部“样板戏”带入之外基本上都把“红色经典”概念的“具指性”归结为共和国“十七年”的革命文

3、学然后再以文学审美的理论教条去评判其是否具有经典性 众所周知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经典性需要通过“时间”与“读者”的严格考验如果它一直都能够被大众读者所青睐那么它的经典性当然也就不容置疑了 既然论争双方都是在以“红色经典”冠名去讨论“十七年”文学的美学价值那么我们就必须要用文学经典的衡量标准去对其加以评判 从这一切入角度出发我个人并不赞同把中国当代文学史所重点推介的那些描写革命历史题材或现实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都视为共和国“十七年”文学创作具有永恒价值的“红色经典”因为它们当中已经有许多作品:./.当代作家评论 年第 期梁南:信念我的永恒之恋诗刊 年第 期陈思和:我不赞成“红色经典”这个提法南方周

4、末 年 月 日董健等:我们应该怎样重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年第 期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早就退出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并失去了其经典性仅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这 部作品为例它们对“后”“后”读者所产生的思想影响是一种不争的历史事实但现在究竟还有几部作品能够在“后”“后”读者的脑海中留下像他们父辈那样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呢?即使仍有少数作品能够为他们所接受和认可那么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去获得审美感受的呢?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而不是理论空谈 如果我们要彻底解决“红色经典”这一概念能否成立的重大命题就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文学只不过是一种

5、小众化与精英化的语言艺术对于文学经典性的鉴赏与评价也只局限于精英知识分子的小圈子内 就像法国哲学家布尔迪厄所指出的那样文艺评价体系客观存在着“有限文化生产场”与“大众文化生产场”两个场域:由精英知识分子所主宰的“有限文化生产场”生产出来的高雅文学虽然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甚至还会受到普通读者的抵制和冷遇却能在“有限文化生产场”中得到同行作家和评论家的高度评价甚至被推崇为“经典”可那些在“大众文化生产场”中深受普通群众爱戴且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极高的通俗文艺却历来都没有得到过“有限文化生产场”的思想认同和正眼相看更不可能获得它们应得的文化资本并同“经典”结缘 我个人非常欣赏布尔迪厄的一句名言文学经典

6、只有在“有限文化生产场”中被那些“有审美素养和能力的公众作为艺术品加以制度化”以后才能实现布尔迪厄这话说得没错“文学经典”在我们研究者视域中的生产与消费主要还是局限在精英知识分子的“有限文化生产场”内就连那些“文学经典”的评价标准也是由他们来制定的所以尽管中西方学者都认为“文学经典”应由“时间”和“读者”来决定但事实上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所罗列与推崇的那些“经典”文本却都是由“精英读者”而非“大众读者”所认可的这种由知识精英“代民立言”的做法很值得商榷 因为自从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理想就是要以“广场意识”去推翻“庙堂意识”并创造一种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平民文学”或“大众文学”可是到了今天知识精英仍在

7、以“精英意识”去消解“大众意识”文学仍旧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人的“庙堂意识”我个人并不否认“红色经典”这一概念的学理合法性因为“红色经典”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同时还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不过我们必须去正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现在社会大众仍然喜爱林海雪原红岩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苦菜花等文艺作品但他们所“喜爱”的是这些作品的艺术改编而不是小说原著 换一种说法即“十七年”那些红色小说名目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绝不是因为小说文本在当下社会仍具有广阔的读者市场而是小说故事被其他艺术形式重新阐释后所产生的轰动效应 小说本身已不再是社会大众的关注对象而影视剧、连环画以及“小说连播

8、”等这些“大众文化生产场”的艺术改编与再创作才是打造“红色经典”当之无愧的主要载体 说实话我个人在 年读大学以前对于“三红一创、青山保林”这 部作品只读过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其他的虽然听说过却并没有读过 进入大学中文系以后出于专业需要曾拼命地去补课但如果说对于这些“红色经典”作品印象深刻那绝对是自欺欺人(那时候中文系的大学生们都在阅读“伤痕小说”“反思文学”以及外国名著之类的文学作品绝不是什么“十七年”的“红色经典”)但这并不意味着“红色经典”没有对我个人的思想产生过深刻影响 毫无疑问像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红色经典”的理解和认识几乎都不是通过阅读小说文本直接获取的而是通过电影、连环画、“小说连播

9、”等传播渠道在青少年时代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情绪记忆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坐在收音 年第 期 当代作家评论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第 页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机旁听烈火金钢时的痴迷神态放学后跑到小人书摊看铁道游击队时的兴奋心情坐在电影院里看烈火中永生时被许云峰和江姐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情形 作为那段历史的在场者与见证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现在的青年人:无论青春之歌红旗谱林海雪原红岩还是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几代中国人脑海中的红色记忆最应该感谢的是影视剧、连环画、“小说连播”这些“大众文化生产场”的传播方式而不是小说原著对于人民大众思想教育所发挥

10、的主导性作用 莫言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作家但他在谈到青少年时代发奋读书时那种夸张性的说法我却心存异议 莫言说他 岁辍学却酷爱读书早在 世纪 年代末(约 岁)便读过青春之歌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对此我个人绝不敢认同 我与莫言同年 世纪 年代末我在城市里刚读初二他小学辍学早已回到农村去放羊了不要说小说里面的那些生字都认不全并且在生活贫困的中国农村里又有谁会舍得花钱去买一本没有实际用处的小说呢?因为在 年代末一本苦菜花的价格是.元一本林海雪原的价格是.元而农村教师的月工资也只有 元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他们又怎么肯拿出月工资的 去买小说呢?(那可是三斤半猪肉或十几斤大米的价钱啊)恐怕就算

11、是城里人也不会如此奢侈吧?故莫言应该同我们那代人一样对于“红色经典”的全部印象主要还是来自电影、连环画、“小说连播”(那时候中国农村中家家户户都安装有一个广播匣子)而不是小说文本在我们脑海中刻下的文字记忆厘清了这一历史事实我们就会明白“红色经典”的概念“具指性”其实指的并不是共和国“十七年”的红色小说而是共和国 多年红色文艺创作这一历史大格局 说穿了就是指“红色基因”通过共和国 多年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以“寓教于乐”的传播方式对几代中国人不断地进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进而使共和国始终保持着永不褪色的红色特征 曾有许多知识精英抱怨中国人不爱读文学作品比如学者、翻译家蓝英年说他在俄罗斯地铁里看到很多俄罗斯

12、人不仅喜欢看书而且看的都是经典名著和严肃文学作家格非谈到他在法国农村给农民上课时发现那些农民都读过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等人的成名之作这种说法貌似合理却完全脱离中国社会的实际 西方世界的工业化与都市化已经具有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脱盲就是他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几十年即便是通过四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 年时“识字人口已经达到了.亿识字人口比例已经提高到”但仍然没有超过半数大多数中国人每天都在忙碌着解决现实生存的温饱问题哪里还有精力和心情去阅读什么文学作品呢?当然了他们不读文学作品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精神文化生活像看电影、看连环画和听广播里的“小说连播”是他们获取精神养分、提升思想觉

13、悟的主要途径其价值和意义同西方人读小说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在一个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的国度里共和国“十七年”红色小说的社会效应虽然是短暂的但其经过艺术加工改造后的社会影响却是长久的 而这种持久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又应归功于各种艺术门类的共同努力 有学者说这是一种文学的“增值效应”(“增值效应”应该是指文本自身的价值“增值”而不是阿 所说的“我们先前 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我却认为“十七年”红色小说无非是搭了一次顺风车借助各种艺术门类对其大规模的改编和再创作将自己也堂而皇之地跻身于“红色经典”之列(就像阿 想沾赵秀才的光一样)因此仅仅把“红色经典”当代作家评论 年第

14、 期莫言:童年读书“腾讯新闻网名家专栏”年 月 日转引自唐小林:谁的读者 何种阅读当代文坛 年第 期魏玉山:新中国农民阅读史()新阅读 年第 期用来形容共和国“十七年”的红色小说当然值得商榷但将其用来概括共和国 多年的红色文艺运动则实至名归二、影视改编与“红色经典”的辩证关系自从 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第一部无声电影之后电影这种视觉艺术形式很快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列宁曾经指出:“在所有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这一点同样具有极为深刻的认识“新中国电影承担着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重新书写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阐释中国社会走向完成中国大众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建构主流意识

15、形态权威性的使命用当年人们常常使用的语言来说电影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电影故事片作为负载这一重要使命的工具在共和国 多年历史中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发展 比如在“十七年期间我国电影总计发行影片 部其中故事片 多部这些在特殊历史时期创作的电影作品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影坛的一道引人瞩目的独特风景”而截止到 年故事片更是迅猛发展到了 部电影观众也从 年的 万人次上升到了如今的数十亿人次这些完全符合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电影很多都是改编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或报告文学原著像新儿女英雄传鸡毛信吕梁英雄传红旗谱铁道游击队红日柳堡的故事青春之歌党的女儿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李双双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烈火中永生三

16、家巷烈火金钢平原枪声等不仅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还“在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的社会生活及文艺创作实践相结合方面提供了极为有益的经验”改革开放以后“十七年”红色小说又被不断地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使“红色基因”在新时期薪火相传 然而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它们都以气势恢宏的艺术画面极大地提升了小说或报告文学所无法企及的社会影响力并以弘扬革命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思想宗旨激励着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精神 我们不妨以刘知侠的小说铁道游击队为例:年到 年总发行量仅为 万册但是改编成电影之后 年至 年观众竟高达 亿多人次 即便是在当今时代这部红色电影仍是人民大众的追崇对象 比如从 年

17、至 年铁道游击队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重播过 次观众人数仍然高居不下达到了 多万 年和 年铁道游击队又被两次拍成了电视连续剧观众高达亿万之众 由于“电视连续剧在中国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可以说远远超过了电影、小说、戏剧等其他叙事形式加上人们文化消费的选择空间比较小电影市场萎缩社会生活水平不高都决定了电视剧在人们娱乐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铁道游击队的经典化过程并不是由小说文本来实现的影视改编可以说功不可没这是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 特别是在影视改编中还配有背景音乐和主题歌曲许多优美动人的主题歌曲起到了影响观众审美情绪的事半功倍效应 像电影上甘岭里的我的祖国、电影英雄儿女里的英雄赞歌、电影铁道游击队里的

18、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电影烈火中永生里的红梅赞、电影柳堡的故事里的九九艳阳天等不仅仍在全国人民的口中传唱并且还成了海外华侨热爱祖国的情感象征 年第 期 当代作家评论转引自郭燕平:电影教育与电影宣传: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实践的来源研究当代电影 年第 期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第 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刘抒鹃:新中国成立 年主旋律电影发展回眸中国电影报 年 月 日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第 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阎晓明:老电影缘何经久不衰光明日报 年 月 日任志明、黄淑敏:电子媒介时代影视改编的市场策略分析 以“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为例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即使我们现在再去听那些老电影

19、里的主题歌曲仍会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因此人民大众所认同的“红色经典”并不是小说原著给他们造成的情感冲击而是影视情境给他们带来的灵魂冲击影视改编并非将小说的故事情节原文照搬而是改编者在原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艺术再创作 尤其是电影改编不仅要以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里将作品文本几十万的抽象文字转变成形象化的电影语言而且还能以一种可以直观的历史场景将观众带入 毋庸置疑观众从银幕上所看到的“红色经典”已经对小说原著做了很大的改动 比如电影柳堡的故事是根据石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小说原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虽然地位并不是很高但被改编成电影以后却家喻户晓特别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歌九九艳阳天从 世纪

20、 年代末一直传唱到了现在 在小说原著柳堡的故事里男主人公李进是个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新四军战士不仅爱美还刻意去接近农家姑娘二妹子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吊儿郎当的落后青年 但电影却将李进改写成了一个思想进步、爱憎分明的革命战士他不仅与战友一道从汉奸手里抢回了二妹子而且鼓励和帮助她学习文化、积极入党最后他们二人在大军南下的途中不期而遇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值得期待的想象空间电影青春之歌也对小说原著做了大规模改动比如小说开头用了四章去描写林道静到热河投亲后的绝望心境使人感到结构松散、情节拖沓且文字冗长而电影开头则直接描写林道静跳海自杀被余永泽救起一下子便牢牢抓住了观众 编导为了使电影青春之歌的故事情节更加紧

21、凑还对小说原著的人物和内容做了大量删改:删掉了徐辉、罗大方、李槐英等人物删掉了南京请愿、江华在酒楼逃脱特务追捕以及戴瑜投敌叛变等情节紧紧围绕着林道静的“成长”主题去展开故事叙事并在结尾处增加了林道静到农村去参加江华领导的农民斗争等细节 这种改写不仅要比小说原著的故事叙事更加具有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性而且还大大升华了女主人公林道静放弃“小我”去追求“大我”的思想境界 对于同名影视改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冯牧当年曾在达吉和她的父亲 从小说到电影一文中这样论述道:“与其说这是一部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作品还不如说它是一部全新的、重新创作的作品 他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间在对于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提炼和处理

22、上是发生了一个根本性质的变化”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部影视对于小说原著的艺术改编都是一次再创作的质变过程而质变后就不能简单地将其当作小说而论了 这无疑是在提醒研究者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是两种不同属性的艺术样式所以我们也就不能用同一种审美眼光去评价其社会影响与艺术成就实际上许多研究者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都已经意识到了小说原著与影视改编作品并不能等同视之而是应该用不同的审美眼光分别对待比如有学者在谈到小说铁道游击队的电影改编时就指出:“铁道游击队历经三次电影改编实现了不同媒介、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旅行 它展现了十七年电影由民间性向人民性的过渡路径 在市场经济起步时期民间性的复归与大众文化的勃兴让电影

23、改编统合革命文化、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成功实践”但他只注意到了小说与电影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却并没有指出铁道游击队作为“红色经典”的概念“具指性”如果我们始终坚持把柳堡的故事达吉和她的父亲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等小说文本视为“红色经典”的话那么它们只能在“有限文化生产场”中得到知识精英的话语认可但是如果我们把柳堡的故事达吉和她的父亲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等影视作品视为“红色经典”的话那么它们却能在“大当代作家评论 年第 期冯牧:达吉和她的父亲 从小说到电影文艺报年第 期刘竺岩、王俊禄:一部红色经典的文化旅行:铁道游击队的三次电影改编电影文学 年第 期众文化生产场”中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所

24、以我认为只有用红色文艺去取代红色小说的“经典”地位才能够真正凸显出“红色经典”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历史性价值三、“小说连播”与“红色经典”的辩证关系在“红色经典”的传播史上“小说连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现在的大多数青年人也许并不太了解什么是“小说连播”但是他们父辈的那一代人却都是听着“小说连播”成长起来的 因为在那个文艺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每天一到中午 点半或晚上 点半大家都会围在有线广播前听“小说”这无疑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大的艺术享受 就像一位听众所回忆的那样:“那个年代不听广播的人很少吧在某个中午或傍晚常常可以收听到小说连播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电波传达是我的另一种阅读它的美好意境深深感

25、染着我”谈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每一位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有着十分相似的情感经历:“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小说连播中的长篇小说长大的像烈火金钢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在中学就听这些小说”“中央台的小说连播对我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不仅被小说故事迷住了也被这些艺术家的声音所撼动着真觉得这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他们的声音”像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罗广斌的红岩、冯德英的苦菜花、雪克的战火中的青春、刘流的烈火金钢、欧阳山的三家巷、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连播”作品 在幅员辽阔的

26、农村许多农民既是“小说连播”的忠实听众同时也是“小说连播”的积极传播者 比如有这样一位老奶奶在“小说连播”节目停播期间她就把自己所听过的“小说连播”的内容凭着记忆绘声绘色地讲给村里的人听“男女老幼挤了满满一屋子窗外虽大雪纷飞屋内则是热闹非凡丝毫没有冬日的寒意”“小说连播”节目作为一种大众文艺的全新形式最早是起步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年开办的“故事讲书”到了 年才正式更名为“小说连播”它不仅为人民群众的枯燥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同时还以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革命故事将“红色基因”传遍了大江南北的千家万户“小说连播”节目的兴盛是新中国广播事业大发展的必然结果截止到 年全国总共安装了有线广播喇叭 万只覆盖了

27、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到河北饶阳县做过一次调查仅周家庄公社就安装了有线广播喇叭 个几乎每家每户的墙上都装有一个“广播匣子”到了 世纪 年代有线广播喇叭更是突破了 亿只 农民听众除了喜欢收听新闻联播节目还喜欢“小说连播”这档节目 年 月 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开始连播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后来又陆续开播了共和国“十七年”以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生活材为主体的长篇小说这些作品都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连播”的社会影响力并不亚于影视它对“红色文艺”的“经典化”过程也起到了无可比拟的推动作用 但有许多人认为“小说连播”无非就是播音员坐在播音室里“读小说”其实这

28、完全是一种无知和误解 对于“小说连播”节目的编导们来说他们同样需要对小说原著进行再创作“要将写给人看的小说改编成播给人听的小说连播节目将眼看的文字转换成有感有情的声音符号将视觉想象转变为听觉想象既使听众得到启迪和审美享受又使一本只供阅读的小说具有 年第 期 当代作家评论张一欣:留存心中的小说连播中国广播 年第 期叶咏梅编:中国长篇连播历史档案下卷第 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李国:广播书痴中国广播 年第 期邱梅:奶奶的评书、小说连播情结中国广播 年第 期了连续可听的品格这一变化过程无疑就是长书编辑的再创作”对于编导人员来说“即便是选到一部好书但如果不下功夫进行艰苦的二度创作只是让演播者照本宣科地

29、播讲也是断难达到感人的效果的”仅以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例小说原著大约有 万字然而“小说连播”回却将其扩展到了 多万字多出来那 万字显然是编导们根据需要自己创作的 与此同时“小说连播”节目的播音员也是精挑细选并且经过专门的语言训练 他们必须根据作品中的人物身份和故事情境去充分发挥自己的口才特长 比如他们既要反映出男女主人公的不同性别又要表现出枪声、爆炸声、汽车声、骡马声等外界声音进而使整个播音过程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使“小说连播”这种艺术形式带有明显的表演成分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陈清远播讲的烈火金钢令人难忘他一改传统说书人的播讲方式把精湛绝伦的口语技巧发挥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一会儿模

30、仿人物“吧 唧 吧 唧”的 吃 饭 声 一 会 儿 则 模 仿 炮 弹“呜 哐”的爆炸声不同的故事情境他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都能使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享受“小说连播”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红色信仰而且还大大提升了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题材小说的发行量 我们不妨再以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例:这部小说在 年刚刚出版时发行量只有 册购买者寥寥无几出版社成本都收不回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社会反响 但是到了 年 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开讲以后听众人数竟直线上升到 亿多人次直接推动了这部小说的再版发行发行量从 册飙升到了数百万册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副总编辑顾志成对此曾万分感慨地说即便是平凡的

31、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但社会上对于该作品仍“很少有人问津通过多方努力新华书店订数刚够 册 读者这么少哪会有社会效益?经济上要亏本数万元!”然而是“小说连播”这个节目将平凡的世界推向了千千万万的社会听众既增加了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又扩大了平凡的世界的社会影响“小说连播”节目对于文学原著发行量的推动效应当代杂志原主编朱盛昌的感触尤深他说:“我不知道是谁最先倡议在电台搞长篇小说连播的我主张找到这位同志并且给他重奖因为他创造了一种普及文学作品的好形式 小说连播这种形式使得许多优秀作品通过广播这座声音的桥梁走进千家万户的听众之中”茅盾文学奖评委蔡葵也称赞“小说连播”节目说:“你们广播厉害呀许多评委都是听了你们

32、小说连播 和平凡的世界的”言下之意“小说连播”对于茅盾文学奖评奖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北京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吴光华更是指出当年穆斯林的葬礼在第一次出版印刷时只有 册而在“小说连播”之后再次印刷时一下子就提高到了 多万册这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大惊喜平凡的世界和穆斯林的葬礼的情况如此共和国“十七年”创作的那些红色小说的情况同样是如此 但我们研究者必须要保持头脑清醒尽管“小说连播”扩展了同名小说的社会知名度然而人民大众所接受的“红色”教育基本上都是源自“小说连播”中所讲述的革命故事而不是通过阅读红色小说对他们思想产生的深刻影响“小说连播”这种典型化的大众艺术形式不仅实现了对于中国普通百姓的革命启蒙而

33、且还大范围地传播了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这是我们在研究“红色经典”时必须正视的一个现象“小说连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呢?因为除了故事题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外播音员自身的表演也十分关键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金乃千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小说连播”的播音员要当代作家评论 年第 期张红:电台长篇节目技术性改编工作与再创作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年第 期 叶咏梅编:中国长篇连播历史档案下卷第、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朱盛昌:普及文学作品的好形式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年第 期做到“像唱歌一样地说话像说话一样地唱歌”才能用优美的声音抓住听众的心灵所以我个人认为将“红色经典”的光荣称号授予“小说连播”这一艺术形式要比授予小

34、说文本更加合适四、连环画与“红色经典”的辩证关系“连环画”(民间俗称“小人书”)在传播“红色基因”方面同样功不可没 我们首先要打破一种世俗偏见即“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看连环画的人除了儿童以外就是一些和儿童文化水平甚至智力水平相当的人成年人还追着这种不着边际的童话看还妄想让自己回到一种与现实无关的环境里去就会被认为是可笑甚至弱智”其实在共和国“十七年”的文化史上一段时期中男女老幼都喜欢看连环画这是一种由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文化现象 一方面大多数中国人文化程度不高连读书识字都感到十分困难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众的文化消费品仍以书籍、图片等印刷品为主但对于消费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比较低的普通群众来说大部头

35、书籍的价格过于昂贵而且形式单调不便阅读 在这种情况下物美价廉、通俗有趣的连环画便成为大众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首选及时填补了巨大的文化空白”尤其是“在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的年代连环画扮演着纸上电影纸上电视剧的角色通过一幕幕画面讲述一个个难忘的故事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了他们对过往历史的了解开拓了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基于这样一种不容乐观的社会现实毛泽东早在 年就非常看重连环画这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因此他对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指示道:“连环画不仅小孩看大人也看文盲看有知识的人也看你们是不是搞一个出版社出版一批新连环画把那些宣扬神怪、武侠、迷信的

36、旧连环画去掉”正是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关怀下人民美术出版社 年在北京成立紧接着全国各省市都成立了自己的美术出版社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直接催生了连环画创作的空前繁荣 在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连环画所描述的基本内容大都是对“十七年”红色小说故事的艺术改编 由于连环画通俗易懂、成本低廉几乎成了一种在中国城乡最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当时中国农村的广大农民差不多一两个月才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市民则是需要自己花钱观看 世纪 至 年代电影票价一般按位置分三等:一等票价 毛 分钱二等票价 毛钱三等票价 毛 分钱 学生票一律 分钱 那时候城里一家人的月平均收入为 元故全家(按 人计算)若要看一场电影显然是一种比较奢侈的娱乐

37、活动 然而连环画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窘境一本连环画的价格在 毛 分钱左右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图文并茂的连环画在孩子们心目中的位置就仿佛是沙漠中的绿洲了而且是唯一的绿洲 这样的绿洲尽管因为家庭的贫苦而不能时时涉足但那毕竟还是一道经过努力可以触摸得到的风景是我在童年时光寻找幸福的一个渠道”仅以铁道游击队为例一本小说价格是.元而一本连环画却只有 毛多即便有些家庭连连环画也舍不得去买他们还可以到街头上的书摊去看 分钱 册的阅读成本无论大人还是孩童都消费得起 从 世纪 年代到 年代初期小人书摊遍布中国城镇的街头巷尾几乎成了新中国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流动图书馆 仅上海市 世纪 年代所做的统计 年第

38、期 当代作家评论转引自周文凯:小说连播的“清”“准”“美”新闻爱好者 年第 期梁东方:看连环画的人连环画里的时代记忆第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魏华: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简史第 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于锋、王慧:红色“小人书”经典画面凝聚红色记忆新华日报 年 月 日转引自钟一平:连环画里的共和国 年中国美术 年第 期梁东方:连环画与我的童年记忆连环画里的时代记忆第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街道上的连环画书摊就有 多个每天的读者平均也有 万人次之多那么累计起来一年就有读者近 万人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全国性的市场整顿过去那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内容的连环画得到清理取而代之的是以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题材为主的连

39、环画作品 其中有讲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万水千山有讲述红军女战士英勇杀敌的红色娘子军有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智斗日伪军的鸡毛信有讲述革命母亲无私奉献的苦菜花有讲述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烈火金钢有讲述打入匪巢智取威虎山的林海雪原有讲述扒上火车搞机枪的铁道游击队有讲述革命小英雄的闪闪的红星有讲述社会主义农村新气象的李双双等 可以说这些让人流连忘返的连环画作品“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连环画家用高超的绘画技法将一件件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艺术诠释向读者们讲述激荡人心的党史记忆”连环画创作同样是对小说原著的一次大改动以便使其故事更为简洁情节更为集中因此也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系

40、列连环画铁道游击队把原本错综复杂的小说情节分解成了血染洋行 飞车夺枪 夜袭临城杨集锄奸巧打冈村苗庄血战两雄遇难湖上神兵三路出击胜利路上 册 个故事系列连环画红岩也是将小说分解成了山城风暴沙坪事件烈火红心曙光在前前仆后继威慑群魔揭破阴谋黎明时刻 册 个故事使革命英雄故事既独立成章又具有内在逻辑的连贯性 另外连环画创作看似简单几笔线条勾勒就能描绘出环境背景和人物形象但山乡巨变与小二黑结婚连环画的作者、连环画艺术大师贺友直却说在绘画构思的具体过程中想要塑造人物形象“只能截取瞬间一息的活动就是必须选取最简单明了的动作符号来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性格特征”故一位学者这样评价说从小说原著改编为连环画故事“小

41、说原作早已失去了可读入性而改编连环画却让不同时代的读者常读常新”我个人认为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因为大众读者通过连环画的生动图像和简略文字已经大致了解了同名原著的故事情节所以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不会再对小说原著发生兴趣了这是普通大众审美心理的一种常态 连环画究竟对中国人产生过多么大的思想影响?著名剧作家曹禺曾对此喟叹说:“连环画是一位魅力天然的使者 她翩翩然地招着手引着孩子们、青年们与所有的人们跟在她的身后迈进一座座殿堂的大门”而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的总编辑姜维朴更是用了一首诗去描绘当年那些稚气未退的孩童们在阅读连环画时那种聚精会神的感人情景:“行人们请放慢你们的脚步/不要惊扰我们的小读者/看他们的兴趣

42、正浓”“这几方寸的小本本/那无声的语言/常常胜过老师的谆谆教导/父母的细心叮咛/它把理想和智慧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播种/它又像永不枯竭的甘泉/滋润着生命之树的苗圃/为祖国的明天/培育更多的时代精英”这首诗是在用一种形象化的语言来告诉我们新中国的青少年们都是读着连环画成长起来的看连环画不仅成了他们童年时代的最大乐趣而且还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继承前辈革命事业的思想种子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连环画铁道游击队的总发行量高达 万册就算每一册仅有一个读者也曾影响过 万人 还有鸡毛信红岩红日红旗谱敌后武工队青春之歌吕梁英雄传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平原枪声党的女儿三家巷小城春秋当代作家评论 年第 期王军

43、:上海连环画发展史研究()第 页上海大学美术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于锋、王慧:红色“小人书”经典画面凝聚红色记忆新华日报 年 月 日贺友直:贺友直说话第 页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钱振文:我们今天怎么看连环画梁东方:连环画里的时代记忆第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转引自李锦云:七十年代连环画 几代人温暖爱国情光明日报 年 月 日见姜维朴:新中国连环画 年(上)第 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山乡巨变艳阳天等作品如果它们加在一起又会影响过多少中国读者呢?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活跃在国内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当年几乎都是红色连环画的忠实读者正是因为有连环画这一传播媒介曾经种下的“红色种子”他们才会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

44、坚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工作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红色连环画作为一种通俗易懂的大众艺术样式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 就像连环画大师贺友直所说的那样他创作连环画的经验体会无非是“从传统里寻找到我要的语言”这就决定了连环画要比小说、影视甚至于广播剧等艺术形式更能够以“大众文化生产场”的亲民方式走入社会大众的生活空间 因此红色连环画不仅以现代革命的思想内涵和民族绘画的传统风韵相结合构成了一种“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且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肩负着传播“红色基因”、赓续革命传统的历史使命 我认为红色连环画要比红色小说原著更具有“红色”意义上的经典价

45、值全面探讨“红色经典”这一学理性问题说穿了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经验与“红色文艺”的经典化过程 过去我们只是简单地用“红色经典”去概括“十七年”革命文学现在看来从学理上还是难以成立的“十七年”文学固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仅就那些作品文本而言还构不成其文学的“经典性”所以我认为“红色经典”概念的“具指性”应还原为在共和国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由红色电影、红色连环画、红色“小说连播”等大众艺术形式的集体合力共同推动并实现了的一种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审美传统即以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以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为理想追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坚定信念的红色文艺价值观 如果没有红色影视、红色连

46、环画、红色“小说连播”这些大众化艺术形式作为强劲支撑不要说曾经辉煌一时的“十七年”革命文学早已失去了它的“可读入性”恐怕就连它们的名字也将被社会大众淡忘 故将“红色经典”改称为“红色文艺经典”才会使这一概念的“具指性”更加确切也更具有说服力 理由很简单将共和国“十七年”文学视为“红色经典”那是“有限文化生产场”里的精英话语而将共和国 多年红色文艺视为“红色经典”则是“大众文化生产场”中的人民话语 无论“文学”也好“文艺”也罢其“经典性”最终还是要由人民大众说了算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红色文艺与百年中国研究”()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宋剑华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李桂玲)袁龙海、贺友直:从创作中发现自己上海采风 年第 期 年第 期 当代作家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