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80325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质量发展尧高品质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院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姚树洁汪 锋摘要院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遥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条件下的高品质生活提供必要物质基础条件袁高品质生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力袁二者辩证统一袁构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目标任务遥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当前面临的结构调整压力袁提出应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袁从建设层次分明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群尧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赋能中心城市发展尧促进城市群内部的同城化发展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四个维度入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遥关键词院

2、高质量发展曰高品质生活曰中国式现代化曰内生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院F124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3-7543渊2023冤07-0011-10基金项目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及精准扶贫效果研究冶渊18ZDA005冤遥作者简介院姚树洁袁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袁重庆大学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曰汪锋袁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袁教授尧博士生导师遥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袁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袁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欣欣向荣尧充满活力的工业化国

3、家咱1暂袁完成脱贫攻坚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院野从现在起袁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尧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遥冶国家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年夙愿和长期奋斗的目标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一般特征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袁又有社会主义中国所特有的时代烙印遥伴随着中国产业链技术水平逐渐接近全球技术效率前沿面袁以及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发生趋势性变化袁从原来追赶型的高速增长转向经济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遥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逻辑转变袁也是

4、中国共产党基于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所作出的重大战略研判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袁中国经济将由高投入尧高耗能尧高排放和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向以技术进步为主要驱动力的高效率集约型经济增长袁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遥高品质生活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终极追求袁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咱2暂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遥破解这一矛盾的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袁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本刊特稿SPECIAL PAPER11民共享袁这就要求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袁努

5、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袁提高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袁实现以内需牵引经济发展袁促进中国经济的国内大循环体系和内生经济增长模式的成熟遥高质量发展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前提条件袁高品质生活反过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本和万众创新活力袁是党群联结尧社会和政治长期稳定的根本保障袁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遥因此袁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之间是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袁这一关系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努力方向袁丰富了中国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理论袁为解决中国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新的战略思路袁特别是为如何推进城市尧区域尧城乡

6、绿色协调发展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遥一尧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袁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袁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条件遥渊一冤中国经济总量增长和人均 GDP 向跨越野中等收入陷阱冶方向发展经济增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及条件遥党的十八大以来袁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 2012 年的 54 万亿元增长到2022 年的 121 万亿元袁名义增幅达 124%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 1990 年的 1.6%提高到 2022 年的 17

7、.9%渊见图 1冤遥中国经济总规模在全球各大经济体中的排名由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袁2022 年按名义汇率计算的经济规模为美国的 71%遥从发展趋势来看袁近 30 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在 21%至32%之间波动袁2022 年占全世界所有国家总产出的25.3%遥 与美国相比袁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保持了 30 年的持续增长态势遥只要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这一持续增长的趋势袁可以预期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袁中国经济占全世界的比重能够与美国处于同一水平袁甚至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遥这一此消彼长的经济发展态势袁是党中央作出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冶根本判断所依据的重要背

8、景遥图 1 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的持续增长渊1990要2022 年冤数据来源院世界银行 WDI 数据库遥万美元87654321035%30%25%20%15%10%5%0%中国人均GDP渊万美元冤美国人均GDP渊万美元冤中国 GDP 占世界比重美国 GDP 占世界比重本刊特稿SPECIAL PAPER12与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的持续增长相对应袁2022 年以名义汇率计算的中国人均 GDP已经非常接近世界银行界定的高收入经济体人均 GDP渊GNP冤的最低门槛袁依托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整体跨越野中等收入陷阱冶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袁中国已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少数完成全面工业化并进入高收入

9、经济体行列的后发国家遥野中等收入陷阱冶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自然资源尧劳动力等比较优势袁利用国际分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袁但当人均收入达到 1 万美元以后袁长期停滞在这一水平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遥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尧巴西尧阿根廷尧委内瑞拉袁东南亚的菲律宾尧泰国尧马来西亚袁以及南非和俄罗斯等国家袁近几十年来长期处于中等收入经济体的行列袁无法进行有效的经济结构调整袁未能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袁或者短暂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后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尧政治渊包括战争冤尧社会危机而再次渊甚至是反复冤陷入野中等收入陷阱冶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袁努力在

10、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后不会再次回到中等收入水平袁 这是新阶段中国可持续尧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遥中国是一个人口占全球近五分之一的大国袁虽然中国目前人均 GDP 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左右袁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尧全面消除贫困的实践已经深刻地改变全球经济政治格局遥中国也是一个存在较大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国家袁部分发达地区尧经济中心城市已经接近高收入经济体的发展水平袁而中西部地区尚有大量人口刚刚摆脱贫困遥这一客观情况意味着中国经济在人均收入层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袁特别是通过发达地区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袁通过先富带动后富袁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溢出效应能够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差

11、距袁进而助力跨越野中等收入陷阱冶的中国经济在人均水平上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袁加上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尧人工智能尧大数据技术革命及渗透袁使中国具备了许多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率遥渊二冤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地位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总量增长袁而且有结构变迁遥一百多年前袁美国制造业规模超过英国并一直保持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直至最近十多年被中国超越袁美国和中国的突起和跨越式发展成为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遥 2010 年袁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按汇率折算首次超过美国袁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遥2020年袁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 3.86 万亿美元袁与2010

12、 年相比翻了一番袁占世界总量的 28.4%袁是美国的 1.65 倍遥由于未能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袁一百多年前中国曾经陷入积贫积弱的境地遥新中国成立以来袁完成国家工业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遥改革开放以前袁中国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以高积累的方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遥改革开放后袁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袁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发展为全球最为重要的生产中心节点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袁而且为全世界提供多种多样的工业制成品袁成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最为强劲的增长引擎咱3暂遥目前袁中国制造业已经具备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袁除少数高端零部件尚需从发达国家进口

13、外袁大量工业产品和零部件均能依靠国内配套厂商完成产品集成袁不仅能够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工业产品袁而且正在不断向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袁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力量遥从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袁过去十余年间袁全世界整体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维持在 16%左右遥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化国家服务业相对发达袁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本刊特稿SPECIAL PAPER13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约为 11%遥 随着国内消费驱动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袁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2010 年的 31.6%下降至2020 年的 26.3%袁但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0 个百分点遥中国

14、制造业占比大的经济结构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经济在工业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袁另一方面也表明通过持续的经济结构优化袁合理扩大服务业占比袁中国经济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空间遥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在制造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袁可以通过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中的服务业占比袁使经济结构和规模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遥由此可见袁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袁寻找最有利于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袁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遥渊三冤消费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袁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尚未满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生产尧分配尧流动尧消费等环节将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咱4-5暂遥

15、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经济结构来看袁近 20 年来中国居民消费占国民总支出的比例从 2000 年的 47%下降至 2021 年的38%袁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遥在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中袁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跨期消费最大化袁储蓄率过高会直接压低当期的消费水平袁而储蓄率过低会减少投资袁使未来的产出减少袁进而减少未来的消费遥因此袁经济增长模型中存在能够促使长期消费最大化的野黄金储蓄率冶袁及其对应的最优的消费水平遥伴随着中国的消费率偏离最优水平且持续走低袁资本形成占支出法 GDP 的比重一度从33.7%增加到 47%袁接近一半的经济产出被用于扩大再生产遥由于存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客观经济规律袁高储蓄率

16、带来的高增长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袁随后就会出现需求不足尧投资效率降低等结构性问题遥 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和刺激出口的方式从需求侧来保障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袁直接后果就是居民消费增速低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速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袁经济增长带来的成就尚未在居民消费领域中得到充分体现袁经济发展的好处尚未体现为人民的高品质生活遥2020 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尧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袁但提高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仍有较大的空间遥中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不仅远低于美国尧日本尧德国等发达经济体袁而且落后于金砖国家的平均水平遥纵观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最终消费率水平袁

17、大多数国家处于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六十之间遥美国由于美元和美国国债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特殊地位袁长期维持高贸易逆差和国际资本净流入袁居民最终消费率长期高达 68%左右袁直接的结果就是中产阶级规模庞大袁普遍享受高消费支撑的高品质生活遥由此可见袁高品质生活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袁通过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袁提高全民医疗尧教育尧养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及质量袁进而提高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袁才能有效增进民生福祉尧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袁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尧高质量发展咱6暂遥综上所述袁党的十八大以来袁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袁消除了绝对贫困

18、袁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遥 从 200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袁中国经济具备强劲的持续增长动力袁同时也面临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遥中国在经济结构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院一是在保持制造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袁持续扩大制造业之外高回报行业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曰二是通过提高居民消费在国民总支出中的占比袁以消费驱动的国内大循环体系为基础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袁实现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遥本刊特稿SPECIAL PAPER14二尧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遥在这一变革过

19、程中袁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率先实现了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经济分工尧产业循环的转变袁专业化分工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释放袁进而带来了社会财富积累加快袁社会各领域的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遥现代化国家由于率先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袁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前沿遥人类文明进程螺旋式上升尧永无止境袁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也是非线性和不连续的遥一些国家可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优势地位袁但后发国家仍有机会对其进行赶超袁进而最终实现现代化遥 中国是一个全球人口大国袁也是具有独特优势的社会主义国家袁在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实现现代化袁意味着将有比目前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

20、多的人口可以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袁其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和消费潜力将显著改变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版图遥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中典型的专业化分工尧技术进步加速生产力释放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袁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院一方面袁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长期占据全球经济领先位置袁中国经济崛起和现代化带有典型的赶超式发展特征遥与赶上工业革命浪潮尧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不同袁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全面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后发国家遥后发国家一方面具有从发达国家模仿引进先进技术尧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特征优势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过程中被长期锁定在国际分工的低端袁关键核心技术存在被

21、发达国家野卡脖子冶而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的不利因素遥中国利用其巨大市场规模的优势及自我创新的强大能力袁在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的条件下袁努力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攀登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内涵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过程中袁将不可避免地与现有的现代化国家展开激烈的竞争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不可预估的风险及挑战袁包括脱钩尧贸易摩擦尧技术封锁等遥迎着一切困难及挑战奋勇前进袁坚持野四个自信冶袁在国与国之间的激烈经济竞争中争取有利地位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进的前进方向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突出的特征遥另一方面袁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2、的现代化袁要求将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遥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袁在改革开放之初袁就提出了野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袁先富带动后富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冶的思想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遥工业革命以来袁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充满了资本主义的劣根性袁其国家机器为资本服务袁从未将消除不平等和贫困作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袁历史上甚至通过对外侵略战争谋求殖民地尧原材料和工业产品倾销地遥虽然西方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之后袁伴随着工业产品的丰富尧社会财富的积累袁大量国民生活也随之进入现代化社会袁但其经济制度安排中从未对穷人和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系统化的支持遥就算是西欧

2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厚的社会福利制度袁其本质特征也还是为了维持统治阶级的长期利益袁而非让低收入和贫困人群真正作为国家的主人遥在每次经济危机演进到最困难的时候袁野社会福利冶就会被直接或间接地弱化袁以致实际转移收入增速明显低于生活成本上升速度遥此外袁那些长期依靠野社会福利冶过日子的穷人失去了自我奋斗的意志袁其后代也有很高的概率成为新一代依靠野福利冶而生存的人咱7暂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平正义非常重视袁实施精准扶贫尧精准脱贫战略袁打赢了人类历史上本刊特稿SPECIAL PAPER15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遥中国式现代化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尧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标袁不断实现发展为了

24、人民尧发展依靠人民尧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遥中国的脱贫政策及实践袁不仅有效克服了绝对贫困袁而且激发了全体人民真正作为国家主人的奋进精神袁这样的现代化一定有别于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咱8暂遥中国式现代化的两大关键内涵特征袁一方面决定了在赶超西方国家的过程中袁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袁从而在国内与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曰另一方面也要求普通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提高袁以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创造现代化尧高品质的生活遥因此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中袁可以提炼出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征程上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两大关键目标遥三尧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高品质生活内在统一尧互为支撑袁

25、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袁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进行了全面总结袁并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尧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遥推动高质量发展尧创造高品质生活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袁同时袁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之间也存在内在统一尧互为支撑的辩证关系遥渊一冤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袁将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门类齐全尧充满创新活力尧人民安居乐业的工业化国家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仅

26、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袁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尧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袁正在奋力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努力前行遥尊重经济发展根本规律袁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和科技创新为主动力的发展理念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袁是中国取得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关键遥经济增长中存在野后发优势冶现象袁也就是说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经济体可以通过引进资金尧技术等手段实现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咱9暂遥 但随着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和逐渐接近全球技术前沿袁跨越野中等收入陷阱冶的后发国家往往面临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困境遥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产业链价值链爬

27、升的关键阶段袁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袁从模仿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为主向自主研发转变袁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向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遥因此袁立足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目标和调控手段袁就成为当前经济建设领域的重要命题遥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袁审时度势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遥中国的经济发展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袁转变为兼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有所放缓袁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将不可逆转地稳步推进遥在这一过程中袁基于中

28、国国情袁在十四亿人口大国实现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袁必须持续不断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袁通过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尧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遥渊二冤创造高品质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创造的丰富物质产出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袁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本刊特稿SPECIAL PAPER16活需要尧消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带来的民生问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遥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尧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袁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键特征袁只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尧拥有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化袁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遥经济循环包括作为一个整体的

29、生产尧分配尧流通尧消费全过程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袁活跃的消费市场为生产过程提供对资源高效配置至关重要的价格信号袁用野看不见的手冶引导全社会高效参与整个经济循环遥高品质生活对共同富裕的要求不仅体现为分配过程中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尧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袁坚持多劳多得袁鼓励勤劳致富袁而且反映在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最终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上遥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尧幸福感尧安全感更加充实尧更有保障尧更可持续袁高品质生活才能落到实处遥市场经济中存在野需求牵引供给尧供给创造需求冶的动态平衡规律遥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追求带来的消费升级袁一方面通过需求牵引供给袁促进了国内大循环袁使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

30、需求的产品赢得市场袁获得丰厚的商业回报曰另一方面袁企业通过对市场的分析袁找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未来需求袁也能够通过供给创造需求袁抢占市场先机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遥因此袁在经济循环中创造高品质生活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要求袁又是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遥渊三冤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内在统一尧互为支撑现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袁并从理论上证明了内生的技术进步能够保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咱10-12暂袁产品种类增加尧产品质量升级尧专业化加深等特征均被纳入广义技术进步的研究范畴遥与传统的资本尧劳动等要素投入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袁

31、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来驱动经济内生增长遥供给侧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在需求侧形成有效需求才能完成经济循环过程遥产品种类增加尧产品质量升级尧专业化分工加深等特征在消费端直接的体现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高遥因此袁高质量发展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遥与此同时袁高品质生活本质上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过程袁人力资本积累及其再生产是一个经济体获得并保持国际竞争动态比较优势最重要的条件遥通过追求高品质生活袁在高品质生活中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袁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更愿意投入社会生产袁而且愿意为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而积极参与教育尧培训和工作经验积累等活动之中袁从

32、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遥通过创造高品质生活改变人口过多集中在少部分城市和地区的被动局面袁让高品质生活能够在全国任何一个城市或乡村得到实现袁让全国任何一个城市或乡村都能够给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遥由此来看袁高品质生活也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本基础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驱动的内生增长新模式袁一要关注人口和人力资本的区域协调发展袁创造人力资本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增值的局面袁进而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袁促进高端服务新业态全面发展曰二要强化政府作为公共品供给者的作用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袁破解民生难题袁特别是解决好住房尧教育尧医疗尧养老等重大民生问题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33、尧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袁缩小城乡尧区域尧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曰三要提高劳动在要素回报中的占比袁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和社会机会公平袁使全国人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袁创造高品质生活合力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取之不尽尧用之不竭的动力遥本刊特稿SPECIAL PAPER17四尧依托城市群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尧高品质生活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策略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遥随着人口不断流向城市袁城市规模不断壮大袁中国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融袁各城市间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袁并逐渐联结成片袁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城市群遥从高质量城市群发展和高品质城市生活入手

34、袁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袁实现全国性的均衡增长袁释放全域性各种生产要素的发展潜能和内生增长动能袁对于有效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遥渊一冤着力推动建设层次分明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群现代化城市是集聚经济要素资源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袁同时也为高品质生活提供了基础条件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关系密切遥 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袁中国呈现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袁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部门务工袁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资源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具有其自身特征袁人口大规模集聚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将带来严

35、重的野城市病冶袁包括房价高昂尧交通拥堵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难以解决遥随着高铁尧高速公路尧互联网络等现代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发展袁大城市功能具备逐步向周边卫星城市疏导袁构建起结构合理尧功能互补的城市群以承担经济中心职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遥城市群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袁以一个或几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袁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络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系统袁由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尧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野集合冶咱13暂遥城市群的发展强化了城市之间的联系袁一方面加速了其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集聚袁优化了资源的配置曰另一方面袁城市之间功能分工日益明显袁

36、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袁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咱14暂遥城市不仅是要素集聚的生产中心和工作所在地袁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场所遥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袁中国的城市建设较多地考虑生产属性袁对生活属性关注不足袁兴建了大量的大马路尧大广场和工业园区袁大城市中心城区地价房价高昂袁上班族职住分离袁大量社会财富和宝贵精力被浪费在克服大城市带来的诸多不便上袁整体上降低了中国经济的运行效率遥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市民的高品质生活首先就是要依托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保障和改善民生袁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尧学有所教尧劳有所得尧病有所医尧老有所养尧住有所居尧弱有所扶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尧增进人民福祉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

37、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在大城市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袁实现野中国梦冶袁进而为国家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不断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遥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袁努力发展层次分明的区域经济副中心袁辐射和带动比较偏远的广大城镇和农村发展袁使后者既成为城市中心带的生产要素来源袁又成为吸纳城市中心产业末端和希望回流小城镇和农村的人员袁特别是退休人员以及渴望享受田园风光生活环境的城市人口的聚集地袁使中心城区尧城市副中心尧外围城镇尧边缘农村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尧相互补充袁充满生产尧生活尧生态活力的立体空间袁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尧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遥渊二冤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赋能中心城市发展

38、改革开放以来袁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源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袁并依靠全球化的历史机遇成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遥高端制造业一般集聚在中心城市周边袁以寻求良好的产业配套袁并为城市发本刊特稿SPECIAL PAPER18展赋能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袁制造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源泉袁但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逐步建立相对于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袁中国必然以科技创新驱动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上游攀登袁与西方工业化国家展开激烈的产业竞争遥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赋能中心城市发展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院一是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传统制造业优势袁稳定工业生产袁稳住地方经济大盘遥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袁提高传统产业发展能级袁突破产业长期发

39、展的野天花板冶袁提高动态比较优势质量和国内外竞争能力遥三是积极主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遥有些业态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先例可循袁对科技创新要求极高袁尤其是内陆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落后尧规模小袁需要集中力量在锁定的领域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野弯道超车冶袁打通产学研用各个环节堵点袁勇于追赶和超越全球技术前沿袁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具有前瞻性的科技创新袁着力打造数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和大型跨国企业袁突破技术发展瓶颈袁增强摆脱技术封锁及国际技术竞争的博弈能力袁创造更多尧更高质量的高薪就业机会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动权及发展方向遥渊三冤促进城市群内部的同城化发展袁提高城市群经济运行效

40、率城市群要发挥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作用袁就必须构建起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袁包括硬件上的基础设施和软件上的各种经济制度安排遥一要加强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相向发展尧形成合力遥例如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成都和重庆需优势互补袁构建强大的成渝经济走廊曰辽中城市群中的大连和沈阳应该联动发展打造规模更大的大沈经济带袁并向北延伸与长春和哈尔滨一道形成东北城市经济主轴遥二要推动区域内部人口尧产业尧科技尧外贸外资尧医疗教育尧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服务等方面同城化发展袁破除行政区域壁垒袁提高规模经济尧产业尧生态和行政效益袁依托城市群的规模经济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基础条件遥 三要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袁以

41、更加开放的定力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袁提高国内大循环的发展韧劲及回旋余地遥特别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袁要坚持野以通道促物流袁以物流促产业和园区发展袁以产业促科技和制度创新冶的发展思路袁认真做到野以全局谋划一域尧以一域服务全局冶袁努力推动野一带一路冶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渊RCEP冤等双边及多边开放体系高质量发展袁为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外生动力袁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牵引溢出能力遥渊四冤统筹生产尧生活尧生态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袁创造惠及全体人民的高品质生活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袁是惠及全体人民的现代化遥依托城市群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袁并不意味着不顾及广大农村地区

42、的居民袁反而应发挥城市群和农村地区各自的优势袁通过优势互补实现更高水准的均衡发展遥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袁以持续高质量发展带动生态文明建设袁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和效率遥二要通过乡村振兴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袁缩小城乡生活和社会发展差距遥三要通过绿色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袁做好各个生产生活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袁持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遥四要统筹水源地尧生态园区环境保护工作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袁提高全域性和全社会的碳汇能力袁真正做到野生产尧生活尧生态冶效益相统一遥Reform参考文献咱1暂林毅夫袁蔡昉袁李周.中国的奇迹院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院增订版咱M暂.上海:上海

43、三联书店袁上海人民出版社袁1999.咱2暂杜玉华.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咱J暂.红旗文稿袁2021渊18冤院37-39.咱3暂郭克莎袁彭继宗.制造业在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本刊特稿SPECIAL PAPER19战略地位和作用咱J暂.中国社会科学袁2021渊5冤院128-149.咱4暂李敬袁刘洋.中国国民经济循环院结构与空间网络关系透视咱J暂.经济研究袁2022渊2冤院27-42.咱5暂谢富胜袁匡晓璐.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咱J暂.中国社会科学袁2022渊6冤院161-180.咱6暂刘伟袁蔡志洲.完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咱J暂.经济研究袁2017渊8冤院4-16.咱7暂姚树洁.中国共

44、产党精准脱贫的伟大理论及实践咱J暂.经济研究袁2021渊6冤院31-35.咱8暂姚树洁.西方世界的社会主义因素及其内在规律咱J暂.人民论坛 窑 学术前沿袁2021渊8冤院60-65.咱9暂林毅夫袁张鹏飞.后发优势尧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咱J暂.经济学渊季刊冤袁2005渊4冤院53-74.咱10暂萨拉-伊-马丁.15 年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院我们学到了什么钥咱J暂.比较.2005渊19冤院127-142.咱11暂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development咱J暂.Journal of Monetary Eco鄄nomics,1988,22

45、:3-42.咱12暂ROMER P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咱J暂.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1002-1037.咱13暂姚士谋袁陈振光袁朱英明.中国城市群咱M暂.合肥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袁1992.咱14暂原倩.城市群是否能够促进城市发展咱J暂.世界经济袁2016渊9冤院99-123.High-quality Development,High-quality Life and Chinese Path toModernization:Theoretical Logic and I

46、mplementation PathYAO Shu-jie WANG FengAbstract: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primary task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country,and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igh-qualitydevelopment provides the necessary material basis for high-quali

47、ty lif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mmonprosperity,and high-quality life creates prime human capital and innovation vitality for high-qualitydevelopment.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two constitutes the critical goal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Chine

48、se path to modernization.By combing the generallaw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ent pressure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this paperproposes that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we should promote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49、from four dimensions:building a well-defined high-quality livable city cluster,enabling central city development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industrial upgrading,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urban integration within urban agglomerations,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Key words:high-quality development;high-quality life;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endogenouseconomic growth渊责任编辑院文丰安冤本刊特稿SPECIAL PAPER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