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生态足迹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8469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生态足迹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生态足迹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生态足迹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 2卷第2期2 0 2 3年6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UR NA LO FHUA I Y I NT E A C HE R SC O L L E G E(NA TUR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N)V o l.2 2 N o.2J u n.2 0 2 3基于生态足迹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徐洪文1,2,沙 煜2(1.淮阴师范学院 淮河生态经济带研究院,江苏 淮安2 2 3 3 0 0;2.淮阴师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 淮安2 2 3 3 0 0)摘 要: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可持续

2、发展也受到普遍关注.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从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耗两方面对淮河生态经济带2 0 2 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得出目前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生态盈亏状态.计算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目前整体存在生态赤字状况;基于各项计算数据呈现情况的具体分析;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现今发展状况做出总结评价,并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关键词: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 1 5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1-6 8 7 6(2 0 2 3)0 2-0 1 3 2-0 6 收稿日期:2 0 2 2-1 0-1 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

3、 2 Y J A Z H 1 2 1);淮安市淮河生态经济带研究院开放开题(HHK F 2 0 2 1 0 7)通信作者:徐洪文,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科学.0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增强,人类活动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资源的快速枯竭,各种环境问题也相继出现,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矛盾日益成为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难题.可持续发展,是追求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社会协调的一种发展状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也成为了当今的热点1.生态足迹方法,是为了评估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的一种科学方法.加拿大

4、哥伦比亚大学教师R e e s在1 9 9 2年提出了生态足迹概念,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人、地区和国家的存在所必须的,或者指可以收容人们生活所排放的垃圾的、富有生物生产力的小区域面积,后又与W a c k e r n a g e l一起完善并发展成为生态足迹模型.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其发展状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2 0 2 0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剖析,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全面评估,以期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依据2.1 研究区概况以推动淮河流域周边城市快速发展为目标,在2 0 1 8年1 0月1 8日,

5、国家正式通过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是指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流域所经过的区域,包括2 5个地级市和4个县级城市(图1),并形成以江苏淮安、河南信阳、安徽蚌埠为核心城市的经济带,总体规划面积达24 3 0万公顷.淮河生态经济带处于黄淮平原、地势低平、耕地面积广大,是我国中东部的一条连接枢纽,东临黄海,长江也从此经过,并与长江经济带相接、水系相通,京九线、京沪线、京广线、陇海线等国家级铁路和长深、沈海等高速公路也在此交汇.淮河作为我国排名第三的河流,通航里程大约为两千三百公里,淮河干流和其主要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航运比较发达.淮河分割我国南北,因此经济带位于我国南、北气候

6、的过渡地带,这里平原面积广大,生物多样性丰富,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是我国重要的商业谷物基地,也是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具有巨大的生态潜力.这里水系发达,并且有着大小、形状各异的湖泊,因此水产养殖业以及畜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各类矿产资源储量和种类也很丰图1 淮河生态经济带位置区位图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资源产地之一.2 研究方法与计算2.1 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是研究人类对资源利用程度的分析工具3,根据生态足迹概念,在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时可分为两部分进行.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承载模型,根据二者之间的数值差异和差值大小,对区域生态盈余、生态赤字以及生态盈余、生态赤字的程度等进行

7、评估分析,以此了解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2.1.1 生态足迹模型按照生态足迹模型,世界上生产性质的土地主要可划分为六类,分别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和化石燃料用地.计算公式为4:E F=T N*e f=T N*lni=1(CiYi)*ri(1)式中,E F是总的生态足迹,T N表示当地的常住人口总数,e f指人均生态足迹,ri为均衡因子,Ci表示第i种消费品人均消费量,Yi表示第i种消费品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关于均衡因子的运用,是由于六大生产性土地的生产力不尽相同,为了便于计算加和,需要将不同类土地通过一定的转换系数转换为拥有同样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这个转换系数就是我们所说的均

8、衡因子5.目前世界上运用较为广泛的是W a c k e r n a g e l在1 9 9 6年计算出的均衡因子数值,我国在均衡因子方面的研究目前也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本文是采用我国刘某承等专家学者在2 0 0 9年基于净初级生产力测算出的我国平均均衡因子6,数值分别为耕地和建筑用地1.7 1,林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1.4 1,草地为0.4 4,水域为0.3 5.2.1.2 生态承载力模型生态承载力作为生态足迹模型的重要概念,其代表了自然生态系统能够给人类提供各种生态资源和能源以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计算公式为7:E C=T N*e c=T N*AiTN*ri*yi(2)式中,E C代表总的生态承

9、载力,T N作为当地常住人口总数,e c是人均生态承载力,Ai表示第i类生产性土地面积,ri为均衡因子,yi为产量因子.其中,产量因子是由于在进行生产性土地面积计算时,只考虑土地类型生产力不同还不完全,还需要考虑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土地生产力也不完全相同,因此为了使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土地生产力有可比性、数据有科学意义,就需要运用产量因子这个系数.目前产量因子具体运用最广泛的是1 9 9 6年W a c k e r n a g e l测算出的关于我国的产量因子数值,本文采用的是刘某承、李文华等学者在2 0 1 0年测算的我国产量因子数值8,数值为耕地和建筑用地1.7 4,林地为0.8 6,331第

10、2期徐洪文,等:基于生态足迹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草地为0.5 1,水域为0.7 4,由于化石燃料用地没有实际土地面积,因此化石燃料用地的产量因子为0.2.1.3 生态盈亏生态盈亏是一种能够反映一个区域的生态足迹和环境容量的供求关系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当生态足迹值超过其承受能力时,该区域将产生生态赤字,而生态足迹值低于其承受能力,则为区域可持续发展7.计算公式为9:E D=E F-E C=T N*(e f-e c)(3)式中,E D为生态盈亏,E F为生态足迹,E C为生态承载力,T N为当地常住人口总数,e f为人均生态足迹,e 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2.2

11、数据与计算2.2.1 数据来源本文主要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各城市2 0 2 1年统计年鉴和2 0 2 0年统计公报数据,得出城市整体的生物资源利用消耗数量、能源消耗数量和城镇居民总数,其中生物资源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四类土地用地面积以及各城市生物资源消费项目如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牛羊肉等十一类项目,能源包括建筑用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两类土地用地面积以及原煤、汽油、柴油等六类项目.而世界平均产量、全球平均能源足迹等其他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等国际组织的相关文件1 0.2.2.2 生态足迹计算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2 0 2 1年统计年鉴的各项数据建立了生物资源账户(表

12、1),通过统计的各项数据可以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城市总粮食作物产量和蔬菜产量较多,分别达到1 16 1 0万吨,1 28 4 9万吨;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产量较少.将这些统计数据和世界平均产量数据依据以上公式得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各项生物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表1 2 0 2 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生物资源账户生物资源项目世界平均产量/(k g/h m2)产量/万吨常住人口/万人均衡因子人均生态足迹/(h m2/人)土地类型粮食作物2 7 4 41 1 6 1.0 4 31 4 6 0.31.7 10.4 9 5 4 7耕地油料作物1 8 5 66 1.3 1 61 4 6 0.31.7 10.0

13、3 8 6 9耕地糖料作物1 8 0 0 01.8 7 41 4 6 0.31.7 10.0 0 0 1 2耕地棉花1 0 0 01.5 4 6 3 91 4 6 0.31.7 10.0 0 1 8 4耕地蔬菜1 8 0 0 01 2 8 4.9 1 41 4 6 0.31.7 10.0 8 3 5 9耕地牛羊肉3 31 4.9 2 2 21 4 6 0.30.4 40.1 3 6 2 5草地猪肉7 45 4.2 7 81 4 6 0.30.4 40.2 2 1 0 1草地奶类5 0 22 3.7 0 91 4 6 0.30.4 40.0 1 4 2 3草地水产品2 95 7.1 8 61 4

14、 6 0.30.3 50.4 7 2 6 3水域茶叶5 6 61.1 1 2 0 21 4 6 0.31.4 10.0 0 1 9 0林地水果3 5 0 01.5 4 8 0 51 4 6 0.31.4 10.0 0 0 4 3林地 同样根据2 0 2 1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市2 0 2 0统计公报中原煤、汽油、电力等能源消费数据建立能源账户,在这之中由于化石燃料消费单位大部分为吨,因此在计算时要先利用折算系数将单位转化为千焦,同时将电力单位千瓦时按照一万千瓦时等于1.2 9 9吨标准煤进行转化1 1,计算结果如表2.将每种土地类型中的消费项目相加就可以得出2 0 2 0年淮河生

15、态经济带各类土地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再次相加便得到总生态足迹,统计结果如表3.2.2.3 生态承载力计算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各城市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及规划局等有关数据总结得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土地类型的总面积,并利用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根据规定,由于要保留生物多样性生产土地面积,所以在计算时要减去1 2%的土地面积,才是最终的生态承载力1 2.结果计算如表4.2.2.4 生态盈亏计算将计算出的各土地类型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总生态足迹、总生态承载力相减分别得到各自生态盈亏状态及其程度,计算结果如表5.431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 2卷表2 2 0 2 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能源账

16、户能源项目消费量/万吨全球平均能源足迹/(G J/h m2)折算系数/(G J/t)均衡因子人均生态足迹/(h m2/人)土地类型原煤2 8 8 0.3 3 0 3 75 52 0.9 3 41.4 11.0 5 8 5 4化石燃料用地汽油0.5 3 9 1 29 34 3.1 2 41.4 10.0 0 0 2 4化石燃料用地柴油3.2 0 4 9 29 34 2.7 0 51.4 10.0 0 1 4 2化石燃料用地液化天然气3.2 9 7 5 19 33 9.9 81.4 10.0 0 1 3 7化石燃料用地煤油0.3 1 4 19 34 3.1 2 41.4 10.0 0 0 1 4化

17、石燃料用地电力6 5 7.8 7 3 3 51 0 0 01 1.8 41.7 10.0 0 9 1 2建筑用地表3 2 0 2 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土地类型人均生态足迹/(h m2/人)耕地0.6 1 9 7 1林地0.0 0 2 3 3草地0.3 7 1 4 9水域0.4 7 2 6 3化石燃料用地1.0 6 1 7 1建筑用地0.0 0 9 1 2总生态足迹2.5 3 6 9 9表4 2 0 2 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均生态承载力土地类型总面积/h m2常住人口/万人人均面积/(h m2/人)产量因子均衡因子人均生态承载力/(h m2/人)耕地1 3 3 3 0 0 0 01 4

18、 6 0.30.0 9 1 2 8 21.7 41.7 10.2 3 9 0 1林地3 6 8 9 1 3 31 4 6 0.30.0 2 5 2 6 30.8 61.4 10.0 2 6 9 6草地1 4 2 1 6 81 4 6 0.30.0 0 0 9 7 40.5 10.4 40.0 0 0 1 9水域2 7 6 6 1 7 11 4 6 0.3 00.0 1 8 9 4 20.7 40.3 50.0 0 4 3 2化石燃料用地01 4 6 0.30.0 0 0 0 0 001.4 10.0 0 0 0 0建筑用地4 0 5 1 6 5 01 4 6 0.30.0 2 7 7 4 51

19、.7 41.7 10.0 8 2 5 5总生态承载力-0.3 5 3 0 3-表5 2 0 2 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盈亏土地类型生态盈亏/人状态耕地0.3 8 0 7生态赤字林地-0.0 2 4 6 3生态盈余草地0.3 7 1 3生态赤字水域0.4 6 8 3 1生态赤字化石燃料用地1.0 6 1 7 1生态赤字建筑用地-0.0 7 3 4 3生态盈余总生态盈亏2.1 8 3 9 6生态赤字3 结果分析与对策3.1 生态足迹分析从表1、表2和表3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的数据来看,在各类土地的人均生态足迹数值中,化石燃料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数值最高,达到1.0 6 17 1h m2/人,表明当前淮河

20、生态经济带作为华东地区煤炭基地,对于煤炭等的利用较多.其次是耕地,为0.6 1 97 1h m2/人,是由于淮河生态经济带位于黄淮平原,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作物生长,是重要的农作物产地.其中在耕地中,粮食作物相对于其他项目人均生态足迹最 为 突 出,达 到0.4 9 54 7h m2/人.林 地 和 建 筑 用 地 人 均 生 态 足 迹 数 值 都 较 低,分 别 为0.0 0 23 3h m2/人和0.0 0 91 2h m2/人.除此之外,草地和水域人均生态足迹数值介于中间,而草地中猪肉相对于牛羊肉和奶类项目而言,人均生态足迹更高,为0.2 2 10 1h m2/人.3.2 生态承载力分

21、析从表4可以看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土地主要以耕地、建筑用地和林地为主,分别为1 33 3 00 0 0h m2、40 5 16 5 0h m2和36 8 91 3 3h m2,相对来说,草地的面积占地最少,只有1 4 21 6 8h m2.其中在人均生态承531第2期徐洪文,等:基于生态足迹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载力中、耕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为0.2 39 0 1 h m2/人,占了总生态承载力的6 7.7%,说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目前生态供给主要来自于耕地,除此之外,林地和建筑用地的人均生态承载能力也较大,而人均生态承载能力最小的则是草地,只有0.0 00 1 9h m2/人,推测其主

22、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大多数城市专门畜牧养殖面积较少,而草地面积大部分还是来自耕地转换而来等.3.3 生态盈亏分析根据表5对生态盈亏的计算,可以看出2 0 2 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呈现生态赤字状态,具体数值为2.1 83 9 6h m2/人,数值比总生态承载力要大得多,由此可知当前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形式不容乐观,面临着较大的生态压力.具体到各类生产性土地,可以看出,其中林地与建筑用地数值为负数,呈现出的状态为生态盈余,分别为-0.0 2 46 3h m2/人、-0.0 7 34 3h m2/人,而其余的四类土地都呈现出了生态赤字状态,尤其以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态赤字程度最大,达到

23、了1.0 6 17 1h m2/人,占了总生态赤字的4 8.6%,接近一半,说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目前对于化石燃料的消费数量过于庞大,对其生态承载力造成了过大的压力.3.4 对策与建议作为国家战略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根据本文对淮河生态经济带2 0 2 0年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分析,了解到目前淮河生态经济带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并且在六类土地中,耕地和水域等四个方面的生态承载能力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低水平,林地与建筑用地还有一定的生产潜力,因此针对不同方面提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 2.3.4.1 加快农业变革,发展生态农业目前淮河生态经济带耕地方面已经呈现了生态赤字状态

24、,而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城市大部分农业耕种历史悠久,并且发展基础牢固,耕地资源对于淮河生态经济带来说尤为重要,但从本文的计算数据来看,如今对于耕地的利用过于频繁,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赤字,因此保护耕地已成为目前的首要任务,针对耕地具体利用情况,应做到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对耕地土壤环境进行检测,对污染进行治理,提高土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和质量.另外也要展开农业变革,促进农业规模化种植,重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经营发展,更大程度的实现农业现代化1 3.3.4.2 在生态承载范围内开发城市潜力据本文分析已知淮河生态经济带在林地和建筑用地上存在一定生态盈余,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对于城市建设应

25、该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统筹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各城市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另外针对江苏省淮安市、安徽省蚌埠市、河南省信阳市这几座中心发展城市,要加快建设步伐,使之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1 4.对于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赤字程度较大的问题,是由于各城市对于煤炭资源的利用程度还较大,能源消耗速度过快,对此应优化能源结构,适当调整城市高耗能的发展方式,并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控制能源消耗速度.而对于同样存在生态盈余的林地,在大力种植林地作物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林地资源的保护,严格控制其他用地对林地的占用,并注重对林地环境的治理和保护.3.4.3 注重对淮河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其中的重要环

26、节,因此在加快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要在保护淮河流域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淮河生态经济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淮河流域目前污染状况虽较之前较为好转,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问题,针对淮河流域的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对淮河流域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淮河水质状况1 5;从污染源角度出发,要实际提高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排放的标准,以减小对淮河的影响程度;落实淮河流域湿地保护政策,不占用淮河流域附近的湿地作为农田或其他用途,努力促进淮河流域整体生态承载力的提高1 6.4 结论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及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耗各项指标对淮河生态经济带2 0 2 0年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

27、了研究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生态足迹模型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有自身的参考价值和意义;2)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主要体现在耕地、化石燃料用地,其中耕地除了人均生态足迹外,631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 2卷人均生态承载力也较高,除此之外,还有建筑用地的承载力也相对较高;3)淮河生态经济带目前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可持续发展形势较为严峻;4)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做到生态和经济方面的协调发展,在这期间更需要各个城市的团结协作,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参考文献:1 WA C K EMA E G L M,R E E S W E,T E S T

28、EMA L EP.O u rE c o l o g i c a lF o o t p r i n t:R e d u c i n g H u m a nI m p a c to nt h eE a r t hM.G a b r i o l a I s l a n d:N e wS o c i e t yP u b l i s h e r,1 9 9 6.2 WA C K EMA G E L M,MON F R E D DC,S CHU L ZNB,e c t.C a l c u l a t i n gn a t i o n a l a n dg l o b a l e c o l o g i

29、c a l f o o t p r i n t t i m es e r i e s:r e s o l v i n gc o n c e p t u a l c h a l l e n g e sJ.L a n du s ep o l i c y,2 0 0 4,2 1(3):2 7 1-2 7 8.3 罗海平,邹楠,潘柳欣,等.生态足迹视域下中国粮食主产区生产安全态势的时空属性研究:2 0 0 7-2 0 2 5J.江苏农业学报,2 0 1 9,3 5(6):1 4 6 8-1 4 7 5.4 张鹏飞.基于生态足迹的成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 0 1 8.5 张楠,汪安

30、平.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 0 1 7,4 5(2 6):6 8-7 0.6 刘某承,李文华.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均衡因子测算J.自然资源学报,2 0 0 9,2 4(9):1 5 5 0-1 5 5 9.7 王成斌.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桐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 0 1 0,3 8(2 9):1 6 4 2 5-1 6 4 2 8.8 刘某承,李文华等.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J.生态学杂志,2 0 1 0,2 9(3):5 9 2-5 9 7.9 宋雪珺,王多多等.长三角城市群2 0 1 0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

31、力分析J.生态科学,2 0 1 8,3 7(2):1 6 2-1 7 2.1 0 王彤,赵兴云.聊城市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 0 1 3,4 1(1 1):4 9 9 7-4 9 9 9.1 1 王宁宁.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D.苏州:苏州大学,2 0 1 7.1 2 王建事,程钰.基于生态足迹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0 1 8,2 8(3):3 4-3 7.1 3 顾为东,张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6,1 8(1):1 9-2 3.1 4 毛广雄,陈海廷.淮河生态经

32、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1 5,3 3(3):1-7.1 5 严辉.淮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环境,2 0 1 3,2 9(4):1 1 8-1 1 9.1 6 蔡安宁.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构想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1 5,3 3(3):8-1 3.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H u a i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c o n o m i cB e l tb a s e do nE c o l

33、o g i c a lF o o t p r i n tXU H o n g-w e n1,2,S HAY u1(1.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o fH u a iR i v e rE c o-e c o n o m i cB e l t,H u a i y i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u a i a nJ i a n g s u2 2 3 3 0 0,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U r b a n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

34、H u a i y i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u a i a nJ i a n g s u2 2 3 3 0 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W i t ht h ea c c e l e r a t i o n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t h e l e v e l o fu r b a ne c o n o m yh a s i n c r e a s e dr a p i d l yi nt h eH u a i h eR i v e re c o l o g i c a l e c

35、 o n o m i cb e l t,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a i h eR i v e re c o l o g i c a le c o n o m i cb e l t h a s a l s o r e c e i v e dm o r e a n d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T h i sp a p e ru s e s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f o o t p r i n tm o d-e l,c a l c u l a t i n gt

36、h ee c o l o g i c a l f o o t p r i n t a n de c o l o g i c a l c a r r y i n gc a p a c i t yo f t h eH u a i h eR i v e rE c o l o g i c a lE c o n o m i cB e l t i n2 0 2 0f r o mt h e t w oa s p e c t so fb i o l o g i c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n e r g yc o n s u m p t i o n,i t i s c o n

37、-c l u d e dw h e t h e r t h eH u a i h eR i v e r e c o l o g i c a l e c o n o m i cb e l t i s i ne c o l o g i c a l d e f i c i to r e c o l o g i c a l s u r p l u s.T h r o u g hc a l c u l a t i o n,i t i s f o u n dt h a t t h e r e i sa ne c o l o g i c a ld e f i c i t i nt h eH u a i h

38、eR i v e re c o l o g i c a l e c o-n o m i cb e l t,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 t h ec a l c u l a t i o nd a t aa n dt h e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f i t a n d l o s s s t a t e,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p e c i f i c s i t u a t i o no f t h e c u r r e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H u a i h

39、 eR i v e r e c o l o g i c a l e c o n o m i cb e l t,t h i sp a-p e ra n a l y z e s t h es p e c i f i cs i t u a t i o n,a n dp u t sf o r w a r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a n ds u g g e s t i o n sf o r t h e 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H u a i h eR i v e re c o l o g i c a l e c o n o m i cb e l t.K e yw o r d s:H u a i h eR i v e r e c o l o g i c a l e c o n o m i cb e l t;e c o l o g i c a l f o o t p r i n t;e c o l o g i c a l c a r r y i n gc a p a c i t y;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责任编辑:蒋海龙731第2期徐洪文,等:基于生态足迹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