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千阳县南寨中学 常兴周【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设计思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属于国情教育课,是在八年级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之后,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我国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状况,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蓝图。而本节课则是让学生品味小康,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现实生活实际的反映,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去判断和感知。鉴于我校为农村初级中学,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身边的事实同发展较快的地区小康建设步伐相结合,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知道现阶段人
2、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及其意义。学会运用“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小康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方法与途径:利用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统计数据资料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情感与评价:通过了解总体达到小康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自豪感。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查看图片资料。 【教学重点】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运用“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小康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教学准备】1、搜集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统计数据资料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1、课件出示
3、: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自己的摄影和网络图片),背景插曲为好日子学生思考:看完影像 ,你有何感触?2、引入课题:对家乡的发展,同学们都感到振奋,但其实我们这里的变化只是国家整体发展的小小缩影。板书:全面小康的蓝图(上)二、初步感知提出小康。(一)小康目标的提出1、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下的内容。多媒体出示思考题,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1)是谁首先提出了小康目标?(2)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根本目的是什么?(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2、学生然后汇报讨论结果。3、小结。多媒体展示:邓小平在1979年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社会.出发点和归宿点: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
4、水平和质量.小康的事实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或只能是低标准的.分析:本环节主要指让学生小康的提出背景,初步建立概念,也初步明确小康目标提出的现实意义。三、事实感悟认识小康。1、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二个的内容,了解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教师介绍:1991年,国家统计局同计划、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参照有关国家标准,综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小康指标做了量上的界定,制定了这个包括16个指标的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2、学生讨论归纳:这个标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指标?(经济方面、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社会发展方面)3、认识“恩格尔系
5、数”。(1)学生阅读标准下的备注,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思考:“恩格尔系数”与居民生活水平成 比。(2)多媒体出示: 恩格尔系数 人民生活水平 “系数”60% 贫困或绝对贫困50%“系数”60% 温 饱40%“系数”50% 小 康30%“系数”40% 富 裕“系数”30% 最富裕(3)同桌思考讨论:标准中设定的恩格尔系数为50%是怎样的水平?教师介绍:这个值代表的是虽不富裕,诞生括比较宽裕在当时国家现有条件下20世纪末目标不可能定的太高,所以称之为“小康社会”。 分析: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到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所要达到的水平。四、探究学习理解小康
6、。1、多媒体出示:世界银行统计,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时,国内人均收入只有190美元,2000年达到900美元,城乡恩格儿系数分别由为57.5%和67.7%下降到39.2%和49.1%,我国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2.5亿农村贫困人口中有85%以上脱贫,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3%是世界消除贫困历史的伟大壮举,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小康生活的梦想成为现实。我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4月发布的修正数字是,2006年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042美元。十六大至今,国民经济近几年递增10%以上,为世界所独有。我国社会发展的
7、真正提速,是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的是在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战略之后。1992年至1996年GDP年均增速为12.1%。1997-1998年亚洲、俄罗斯先后发生金融危机,国民经济陷入困境。而我国却保持着10%的增速。到2002年人均GDP首次接近1000美元,也就是,1979年至2002年人均GDP从190美元提高至1000美元,虽然增长了几倍,但却整整用去了23年之久的时间。2004年至2006年,人均GDP由1000美元跃升为2042美元,仅仅用了三年!教师介绍: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做了如下
8、表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即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成绩,有何感想?(欣喜、高兴、光荣、欢呼)2、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二个中的楷体字内容。思考:2000年,小康实现的程度怎样?多媒体出示: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已经超过了小康水平,中部地区为78%,西部地区为56%,全国平均为96%。我们实事求是地说,2000年,全国在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总体小康。3、学生讨论:20世纪末,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伟大
9、跨越,中华名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变成现实。这一重大变化有何重要意义?4、讨论:本地区小康水平达到怎样的程度?5、小结: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多媒体出示)人民生活水平的总体小康,实现了我国现代化的第一步.第二步的历史性跨越,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体现了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生活进步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这一事实向全世界有力的证明:发展中国家只要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只要声音指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有关方针政策并举国一直的加以贯彻执行就一定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面貌. 分析:本环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2000年全国人民生活
10、水平现状,即小康目标实现情况,认识在小康目标达到程度上的地区差异,初步建立“总体小康”的概念,也让学生认识作为西部地区的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情况。五、情境感悟品位小康。1、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二个第二个有关浙江省人民生活水平内容.2、按照全国小康标准,学生同桌讨论,对浙江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情况进行简要评析 。(2001年浙江省已经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并且部分指标超过的幅度较大)3、教师小结:在比较中我们得出(多媒体出示):浙江省所列指标皆高于全国基本标准,这说明浙江省已经完全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有些指标高出全国指标好几倍,这说明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快.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有的个
11、别指标只是刚刚达到全国水平,如: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这生命浙江省还应引导居民不断调整消费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 分析:本环节通过对浙江省的小康水平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明确由于地区差异,各地区发展程度不一,一些发达地区,提前实现小康目标。一方面让学生坚信小康不表的伟大现实意义,也树立发展自己的信心和决心,勤奋学习。努力成才。六、本课总结:通过学习与回顾我们知道了:小康社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以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辉煌业绩,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我们将以次为基础,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12、. 板书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蓝图(上)小康的提出 指标体系:恩格尔系数小康的目标 浙江省的发展状况:提前达到 全国的发展状况:总体小康【教学反思】1、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形成一定的处世理念。因此,思品教学当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才活动中感知。达到道德情感的内化效果。2、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上世纪末,即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状况。一方面是了解三步走战略的实现情况,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伟大决,更让学生认识我们的共同理想。3、教学中应更多地搜集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统计数据资料及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事实依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