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盟誓文化中的自我与他者:以“遑耶”制度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8200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盟誓文化中的自我与他者:以“遑耶”制度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盟誓文化中的自我与他者:以“遑耶”制度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盟誓文化中的自我与他者:以“遑耶”制度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分注重子女教育以勤、孝、俭、学传家其子张景宿为举人曾孙张汉为二次翰林在云南可谓独一无二足见家风之盛 明万历丁酉(年)科举人杨忠亮学识渊博精通诗文著有山窗蔓言素草吟等诗集是石屏文学名士之先辈(参见石屏县志第 页)四、结语明代的移民屯田政策促使许多汉人百姓从内地迁往石屏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是前所未有的 大量汉人移民的到来快速地改变着石屏当地的社会结构、民族人口比例汉族逐渐成为石屏地区的主体民族与之相配套的文化思想、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科学技术也传入石屏 在明朝统治者的提倡下石屏掀起了设学宫、办学校、兴科举的热潮知识分子士绅阶层也随之诞生 士绅阶层的出现进一步影响了石屏的社会风气、文化习俗促使儒

2、学在石屏各阶层中广泛传播“文风日盛冠绝滇南科举人才络绎不绝”(石屏县志第 页)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石屏社会并最终影响到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催生出诸如龙在田、李云承等彝族名士(话说红河石屏第 页)自此以儒学为主的汉文化便成为石屏地区的主体文化影响至今(作者: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邮编)盟誓文化中的自我与他者:以“遑耶”制度为例余光杰 蔡 飘人类学上的自我与他者并不仅仅是我与你、我与他或者是我群与他群的区别更多意义上的区别是指向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自我与他者不仅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

3、的交往也是指两个群体之间交往所产生的文化碰撞盟誓习俗的起源古远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相结合的方式 盟誓一词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上和左传成公十三年:“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说文解字云:“周礼曰:国有疑则盟诸侯再相与会十二岁一盟 北面诏天之司慎、司命 盟杀牲歃血朱盘玉敦以立牛耳”许慎在此书中用周代的一种礼仪、制度去解释了“盟”的含意“国有疑则盟”说的是“盟”的原因“十二岁一盟”说的是“盟”的时间“杀牲歃血朱盘玉敦以立牛耳”指的是“盟”的仪式而这里的“司”是指一种掌管“盟”法职官的职责即说“盟”因疑而起它是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解决诸侯国之间纠纷的一种手段并且

4、通常伴随着一系列仪式而“盟”“誓”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说文解字云:“誓约束也”即用语言约束行为 换句话说盟誓关系其实就是一种通过某种仪式而形成的合作关系而本文所探讨的“遑耶”制度便是这种盟誓关系的具体化表现一、何为“遑耶”(一)“遑耶”释义“遑耶”一词最早出现于华阳国志南中志:“与夷为姓曰遑耶”诸姓为自有耶 与夷至厚者谓之“百世遑耶恩若骨肉”也就是说历史文化当时的汉人与夷人通婚或者结盟被称为“遑耶”而在自己本民族内通婚或结盟就叫做“自有耶”如若和夷人关系深厚那便被称之为“百世遑耶”王继超指出“遑耶”因为其音调与彝语中“”相似而得名(王继超:“遑耶”一词的彝语含义及功用考释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5、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在彝语中“遑耶”通常被人们解释为亲家、结婚、联姻或者通婚的意思 鲁刚、张禹青认为“遑耶”是汉晋时期云南地区上层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族际通婚最具代表性且影响力最深的制度(鲁刚、张禹青:略论云南历史上的族际通婚载学术探索 年第 期)但王继超通过对彝语联姻的实际情况考证后认为“遑耶”并不是通婚之意而是结盟的意思它的本义是一家人引申为同姓人因“姓”与“婚”在古汉语中的书写相似因此使得“遑耶”被解读为通婚 在范建华等著的爨文化史中作者认为“遑耶”是一种由血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的联盟方式是家族大姓与民族相结合的产物(范建华等:爨文化史云南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但不论是南中大

6、姓与夷帅之间通婚还是结盟在笔者看来它们都是一种合作关系也即盟誓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二)“遑耶”制度的起源虽然历史上对于“遑耶”制度的起源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史料对“遑耶”制度的描述可以知道它是在南中大姓与少数民族的不断交往间而形成的 南中大姓是指汉晋时期从中原或者其他地方迁移到南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他们多是由内地迁徙而来的汉人史记平淮书中记载:“当是时汉通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馀钟致一石散币于邛僰从集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华阳国志南中志中也说到“(汉武帝)元封二年叟反汉乃募、徙死罪及奸豪实之”由此可见早在汉通南夷道时便有豪强开始进

7、入南中地区并开始形成自己的势力 与此同时西汉王朝考虑到夷汉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以汉人为主的统治基础上又继续让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对当地进行直接管理实行羁縻统治(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印 年第 页)而南方夷民长期所处的部落社会通常是以盟誓的方式建立政治秩序所以当夷汉之间的交往开始时夷汉之间的个别通婚联姻或者结盟合作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到了东汉末年一方面由于汉族移民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已经在经济文化不断的交流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另一方面由于战乱的影响导致汉族移民的减少使得汉弱夷强的局面日益突出民族间的儒化趋向由少数民族融入汉族转变为由汉族融入少数民

8、族从而为“遑耶”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由此可知“遑耶”制度产生的时间上限可能在东汉中后期或者以后(三)“遑耶”制度的发展诸葛亮南征时期是“遑耶”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地方豪强与夷帅为了增强自身实力而独霸南中联合起来共同反蜀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遑耶”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南中平定之后诸葛亮为了维护地方社会更加鼓励夷汉人民的融合如华阳国志中记载“(建兴三年)秋遂平四郡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 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 以夷多刚狠不宾大姓富豪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官 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

9、曲”(常璩撰汪启明、赵静译注:华阳国志四川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虽然是为了让少数民族服从汉族的管理但是从中可以看到诸葛亮积极鼓励大姓出钱吸引夷人加入也间接地促进了夷汉融合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南征是促进“遑耶”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到了晋时对于“遑耶”制度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如“(太安)二年及叡死于陵承及诜、猛遑耶 怒扇动谋反”(汪启明、赵静译注:华阳国志第 页)文中描述到具有“遑耶”关系的双方已经有着复历史文化仇的义务可见此时的“遑耶”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刻的联盟手段魏晋南北朝之后“遑耶”一词便鲜见于史料记载但这并不代表这种联盟关系的消失而是在经历唐朝汉族移民全部融入“西爨白蛮”和“东爨乌蛮”之

10、后由南中大姓与夷帅的“遑耶”关系而变成了乌、白蛮贵族间的政治联盟与通婚联姻双重关系的传统习俗 云南志 中就有记载:“西爨白蛮也 东爨乌蛮也(爨)归王妻阿姹乌蛮女也走投父母称兵相持诸爨豪乱阿姹私遣使诣乌蒙舍川求投归义即日抗疏奏闻 阿姹男守偶遂代归王为南宁州都督归义仍以女妻之 又以一女妻崇道男辅朝”(樊绰撰向达 校木芹 补注:云南志云南人民出版社 年第 页)就是说爨归王的妻子是乌蛮一族在爨归王被害后寻求蒙舍召(皮逻阁)的帮助皮逻阁知道此事后将一女嫁给爨守偶又让另外一女嫁给爨崇道的儿子以此来缓和矛盾 从中可以看到乌、白蛮之间仍然有着以通婚而维持合作的关系因此“遑耶”制度之名虽不在但其盟誓的内容及内涵

11、依旧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延续二、自我向他者 “遑耶”制度中的族群互动(一)自我与他者的仪式互动在特纳看来仪式是“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这些正式行为是一种对神秘力量信仰的崇敬行为”通常有着程式化、重复性和相对的一成不变等特征(人类学概论第 页)在盟誓发生时通常也会伴随着一系列仪式活动以昭告神灵 古代人们盟誓时的昭告神灵口说无凭所以常常需要通过特定的行为去表示自己的敬意 最初歃血为盟是人们在盟誓时最常用的仪式手段即“杀牲歃血誓于神也”(田兆元:盟誓史广西民族出版社 年第 页)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差异不同地区发展出了不同的盟誓仪式 在西南地区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记载:“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

12、草”也就是说南夷地区百姓喜欢发誓结盟遇到事情时要向巫师和鬼神询问用扔石头或者打断草棍之类的行为来决定事情“遑耶”作为夷帅与大姓之间的重要结盟制度自然比民间的发誓结盟更注重仪式华阳国志中说到:“味县郡治 有明月社夷、晋不奉官则官与共盟于此社也”(汪启明、赵静译注:华阳国志第 页)可知夷汉之间的盟誓已经有了专门举办仪式的场所虽无具体的结盟仪式介绍也不难想象“遑耶”关系发生时所伴有的盛大仪式 其次在对今天彝族与异姓的结盟仪式考察中王继超描述到“哦痴扣”(即“遑耶”)和“阿栅抠”两种传统的结盟仪式他指出双方在结盟时要各煮一只鸡来食用并且在杀鸡的过程中要用赌咒发誓的方式来约束双方对盟约的遵守 结盟成功之

13、后双方便需要对彼此承担一定的义务比如彼家老人去世此家便需要前往哭灵彼家遇害此家复仇等 因此不难推断汉晋时期的“遑耶”制度有着相似的联盟仪式(二)自我与他者的利益互动秦汉以来由中原迁入南中的汉族多被封建统治驱使和利用从而成为中央维护地方以及镇压少数民族的工具 但是一味以军事的手段来镇压维持统治的局面自然不会长久因此在经过汉朝封建势力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对抗后许多经过中央扶植且由中原迁入的汉族官员被杀、郡县被破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载:“永昌、益州及蜀郡夷皆叛应之众遂十余万破坏二十余县杀长吏燔烧邑郭”渐渐地随着中央王朝在南中地区的势力减弱地方官“常以盟诅要之(夷)”诸葛亮还为此画了一张图上面描述到“

14、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 夷甚重之许致生口直又与瑞锦、铁券每刺史、校尉至赍以呈诣动亦如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意思是地方官吏为了与夷人和谐相处常常骑马出行幡盖相望巡游、安抚地方而夷人牵牛担酒带着金银珠宝拜见地方官夷人对此非常看重并且同意用钱历史文化与汉人交换俘虏又赠送给他们祥瑞的锦缎和铁制的盟书每一个新上任的地方官到了夷人都会呈送给他看有所行动时也会如此 由此可以看到汉人为了能够维护自己的势力、稳定地方社会的秩序以及保障自己的生存主动向少数民族寻求结盟而夷人为了拉拢汉族官员也会向他们赠送特产、金银、盟书等主动和地方有势力的汉人结成利益共同体 因此在这种联盟间汉人与夷人

15、之间便形成了一种互惠的关系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在诸葛亮南征之后这种利益互惠更是达到一种高潮 豪族大姓与夷帅们联合起来在保障自己生存的同时以此来扩张势力大姓与夷人时而共同反抗中央时而相互争夺、兼并都想要成为独霸一方的豪强 夷汉之间的“遑耶”关系也因此得到加强(三)自我与他者的文化互动“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联盟的产生自然会让两个群体之间产生更加强烈的文化互动 汉晋以来汉族移民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带去了先进的汉文化但在此之前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南中地区早已

16、根深蒂固加之汉晋时期中原王朝在南中地区的统治势力时强时弱造成文化的传播常常由汉强夷弱到夷强汉弱 南中地区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也就在这种碰撞中产生互动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爨文化在经过两晋数十年的战乱纷争之后爨氏在各方联盟势力中脱颖而出成为独霸南中的统治者 一方面虽然汉文化对于少数民族的影响深远但随着封建王朝势力对南中控制力量的减弱让汉文化缺乏新的输入 另一方面南中夷帅的势力虽没能够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遑耶”制度的影响下大姓与夷人关系极好且势力强大汉族文化在汉弱夷强的局势下开始逐渐夷化所以在这种双重文化持续影响的状态下爨文化发展成为夷汉文化融合的代表 而“遑耶”制度的发展也预示着爨氏家族早已将汉族

17、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 如爨龙颜碑中所展现的雕刻技术便是夷汉文化融合的典型范建华曾描述到爨龙颜碑刻有双蟠龙纹、日纹、月纹日中又刻有踆鸟月中又刻有蟾蜍雕刻隽逸而清晰内容既具秦汉之风又有魏晋风格既有继承汉族传统又有借用土著民族雕刻之技(爨文化史第、页)又如诸葛亮所作的夷人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 龙生夷及牛马羊”(汪启明、赵静译注:华阳国志第 页)日月、君长、神龙皆是汉族所崇拜而夷人却由神龙所诞生这便体现出了双方所产生的文化交流 由此可见夷汉从交往到联盟的过程中雕刻、文学以及绘画等方面都已逐渐产生了融合 此外在习俗方面从爨龙颜碑及三国志李恢传 中对亲属的称谓来看爨氏的“祖”“考

18、”“姑父”等称谓与内地无异且爨氏有着与内地朝廷相同的避讳习俗 因此可以认为在夷汉联盟关系不断加强间夷汉文化的互动也在不断的加强 换句话说在“遑耶”制度的影响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产生了更加频繁的联系三、自我同他者 “遑耶”制度下的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由血缘继承和文化认同所共同决定的在人类学上常用作“儒化”或者“汉化”一词去概括这一过程 文化的认同在上文已经提到因此在此不过多赘述以下是在上文的基础之上从血缘与地缘的角度对“遑耶”制度与民族融合所产生的影响做进一步的论述“遑耶”关系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既可以代表两姓血缘关系的结合又可以代表族群或群体之间地缘关系的联盟而随着“遑耶”关系的发展自我与他

19、者产生出比血缘与地缘更加亲密的关系因此在“遑耶”关系下产生的民族融合也是必然的结果 华阳国志对于“遑耶”关系描述到:“世乱犯法辄依之藏匿 或曰:有为官所法夷或为仇”(汪启明、赵静译注:华阳国历史文化志第 页)对此书中记载了一件事可以生动地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即太安元年(公元 年)建宁太守杜俊和朱提太守雍约为人怯懦不善治理导致官府腐败成风 杜俊霸占、削弱了大姓毛诜和中郎李叡的军队并且治了毛诜弟弟毛耐的罪 雍约接受贿赂举荐雷逢的儿子雷照为孝廉而对有才能的李猛及其弟弟功曹不以礼遇于是毛诜、李叡非常愤怒联合起来赶跑了杜俊并发动了叛乱李猛也随之响应反对雍约反叛人数共有好几万人 晋王朝派南夷校尉李毅征讨消灭了

20、叛军毛诜、李猛因此被杀 李叡逃跑依附于“遑耶”五茶夷首领于承陵于承陵为李叡向李毅求情李毅假装答应引诱李叡并将他斩杀于是引起了于承陵、毛诜、李猛的“遑耶”们的公愤互相煽动起来造反叛乱长达四年最终李毅被困死在城中(汪启明、赵静译注:华阳国志第 页)由此可知“遑耶”关系是一种跨越血缘关系的联盟关系并且可以从多达数万人长达四年的反叛可以看到“遑耶”关系在南中地区的广泛存在 此外从大姓雍闿联合夷人共同反蜀到“遑耶”于承陵联合众人为李叡造反再到爨氏兼并各家、独霸南中可以看到在“遑耶”制度的影响之下南中地区的各民族群体已经跨越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四、总结汉晋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中原王

21、朝的开拓经营让汉族人民与南方少数民族人民产生交往、交流、交融“遑耶”制度的出现与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互动“遑耶”制度的出现将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之间自我与他者的文化认同相融在推动夷汉人民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同时也推动了各群体之间文化共同体及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毫无疑问封建王朝政治上的决策是促进“遑耶”制度产生和民族融合出现的决定性因素“遑耶”制度的纽带作用也是影响汉晋时期南方民族融合的关键性因素(作者: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邮编)庄子中的髑髅意象 从鲁迅起死说起吴晓阳髑髅作为人死之后所遗留的尸骨一直被当作死亡的象征 按说文解字:“髑髑髅顶也 从骨蜀声”髑髅应指死人的头骨 髑

22、髅这一意象在先秦典籍中只出现在庄子以及列子天瑞中 在庄子中出现了两次均在至乐中 而列子中的内容与庄子中的第二段大致相似 自庄子以降髑髅所衍生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著名的有汉代张衡的髑髅赋、魏曹植的髑髅说、元代的道情庄子叹骷髅、明代王应麟杂剧逍遥游、清末梨园京剧敲骨求金以及鲁迅先生收录在故事新编中的起死一文 其中鲁迅的起死相较于其余作品形式特殊、内容深邃借用古代的故事并加入现代的元素对庄子中的故事情节做了巧妙的改编用现代主义荒诞的手法讽刺和批判了庄子以及道教思想的弊端和内在矛盾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起死虽脱胎于庄子至乐但二者的主旨却大相径庭 前者是用戏剧化的手法表达对文人“唯无是非观”的批判而后者的重心则是探讨生死问题让人看淡生死安时顺化一、鲁迅起死一文的内容和创作目的起死被收录在鲁迅创作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 该书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基本内容结合新的创作形式融入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元素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改编借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取舍和对国民性改造的努力 其中不乏对勤劳、智慧、勇敢、正义等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良品质的歌颂如补天铸剑理水等也有对避世、消极、虚伪、圆滑等导致中国人劣根性的糟粕的批判 对于后者出文学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