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闽南侨批:映射闽南侨乡个体心理的历史镜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78057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闽南侨批:映射闽南侨乡个体心理的历史镜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闽南侨批:映射闽南侨乡个体心理的历史镜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闽南侨批:映射闽南侨乡个体心理的历史镜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1Philosophyand Social SciencesGeneral.No.129(总第1 2 9 期)No.2.2023JOURNALOFMINNANORMALUNIVERSITY2023年第2 期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闽南侨批:映射闽南侨乡个体心理的历史镜像魏宁楠(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 6 3 0 0 0)摘要:闽南侨乡家庭的决策者作为重要的他者建构了家庭其他成员的自我认同。在镜像阶段,闽南侨乡个体认同的理想自我形象,是他者结构的主体欲望向外投射的结果。闽南侨批切实展现了缠绕在海外闽南侨胞内心世界的自我认同问题,揭示了他者的欲望如何塑造影响着侨乡思妇的心态,反映

2、了在欲望与认同的博奔过程中个体对理想自我的误认所造成的主体困境。关键词:闽南侨批;个体心理;镜像阶段;自我认同中图分类号:D634;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7 1 1 4(2 0 2 3)0 2-0 0 2 1-0 6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个体借助外在反射的镜像认识自我,镜像源于自我对他人反馈建构的想象,是虚幻的自我认同,人之自我的形成,永远是他者的自我。作为民间家书类型之一,闽南侨批真实地记录了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闽南侨胞的迁移行为以及侨乡女着的心理状态,这些文本话语映射了闽南侨乡个体的无意识认同、自我认同等心理镜像,是社会心理学珍贵的民间档案资料。一、自

3、我与认同:闽南侨批彰显的游子心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宗族血缘的传承,看重血脉亲情的交流,进而珍视团圆的意义。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南侨乡,自十九世纪以来,大批成年男性主动选择离乡背井,像飞鸟一样迁徙到海外谋生。劳动力的外流破坏了闽南侨乡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致使当地出现了大量的离散家庭。闽南侨批纪述了许多离别时间长、空间距离远、极具特色的跨国分离。它所承载的离愁别恨动人心弦,其中缠绕的自我认同问题,更是切实展现了海外闽南侨胞的游子心态。经济利益是诱发闽南侨胞海外迁移行为的因素之一。宿命论者强调人自呱呱坠地起已被赋予了既定的身份,贫富贵贱皆有定数,但闽南侨胞似乎永远不服输,不甘心安于赤贫的境地。

4、他们怀瑞着飞黄腾达、衣锦还乡的“番客梦”,成为冒险出洋的追梦者。闽南侨批堪称海外闽南侨胞游子心态的自白书,大量的批信表明众多积极入世的闽南侨胞肩负着沉重的家庭期望,饱受身心两地的精神煎熬,在意他人尤其是家人的价值判断。拉康说:“自我,是一种洋葱一样被做成的产物,剥开它,你就会发现构成它的连续认同。1 J33闽南侨乡的侨着作为重要的他者,参与了海外侨胞“自我”的建构过程。如1 9 4 8 年4 月2 0 日,陈启泰寄给厦门家中父亲的信中写道:父亲大人膝下:敬者,自违严训,岁序频更,忽忽十二年之久。人生几何,堪此久别。不孝【收稿日期】2 0 2 2-0 3-2 7【作者简介】魏宁楠,女,福建宁德人

5、,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基金项目】2 0 2 1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 1&ZD272);2022年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FJ2022C012);2019年闽南师范大学校长基金项目(SK19015)。222023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之罪,深且重矣。上不能显亲以扬名,又不能送先母以终年。下不能教子以义方。不可为子,不可为人。抱恨终身!此后之日,无一日非思亲之日。2 1 2 8 7家人的评价是陈启泰映射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显而易见,陈启泰在想象父母、子女眼中的自己已,然后预测家人对自我的评价,将单方面自我想象的评价误认为现实评价,从而产生了自我价值的怀疑,最后引发

6、了自我认同的危机。勒维纳斯认为:“对他人之责任心所涉及的,是他人的一种临近,他无休止地困扰着我。3 1 6 3 因此,自我认同危机表面上是他者干扰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其内在的发生逻辑在于个体主体认为自我未尽应尽的伦理义务。迁移行为伴随着物理时空的变化,带给海外游子陌生、迥异的时空生活体验。假如闽南侨胞在域外难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优化,个体会逐渐失去时空体验的新鲜感,转而衍生出一种极为尖锐的时空异已感。自我认同的焦虑如同梦魔般挥散不去,让海外游子失去心灵自由喘息的空间。1 9 7 6 年3 月1 3 日,新加坡曾朝基寄海澄厚境社曾乾农信中写道:侄儿非常惭愧,因为侄儿始终不能实现,父母生前所日夜盼望的

7、回家乡的愿望。每当夜深人静,脑海里,痴痴思想着,心坎里暗暗地难过。不知何时,可能达到侄儿的一生心愿。这辈子是否可能与叔父和家里弟妹、亲戚会面而感到万分难过。2 1 3 9这封侨批反映了一位海外游子内心复杂的心理镜像。此时曾朝基年近半百,他愧疚自已尚未实现父亲临终之前提出的返乡愿望。诚如拉康所言:“他者的要求结构了主体的驱力。4 3 8 1 曾朝基害怕此生回乡无望,辜负生者与逝者的双重期待。将近二十年,曾朝基始终为返乡之事努力着。他希望叔父曾乾农的回批注明祖莹的具体位置,避免他变成一个无根的番人。想象着亲友眼中的自已,回想年华空逝的悲哀,曾朝基的自我认同感轰然崩塌,感伤、难过等情绪聚涌心头。近代

8、以来,海外大额侨汇的输入,加速了闽南侨乡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侨乡民众头脑中“华侨”等于“富有”的刻板印象持续加深。“华侨”群体被赋予了“财富”的标签,这极大地妨碍了人们对华侨个体情感世界的评价与判断。普罗大众在社会上奋斗拼搏,倘若遭遇挫折,回家多半只需一张船票或者车票。对于闽南侨胞来说,回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以曾朝基为代表的普通华侨甚至将回家视为终身奋斗的目标。究其原因,闽南侨乡高昂的人情消费是阻挡海外侨胞回家之路的拦路虎。萨特曾评价黑格尔的天才之处在于发现了我在我的存在中依赖别人,并进一步阐发为:“我是一个只由于一个别人才是自为的自为的存在。5 1 3 0 1 萨特的“别人”与拉康

9、的“他者”有共通之处,萨特认为“他人即地狱”,拉康则认为自我在他者的诱导下进行自我认同。回家之事不以海外游子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光荣返乡意味着高额的人情支出,包含给亲友置办礼物、派发红包、宴请乡人等,如马来西亚华侨蔡松火寄晋江蔡家谋信中写道:尤其是离开家乡卅七年,所谓小少离家老大回,不知要以何物品送给里人较为合适,希速告余是盼。6 3 4 9又如,1 9 3 9 年5 月1 5 日,马来西亚周孝慈寄同安双亲信中写道:对于回家之事,儿久有此意。因别家亦已有数年,至今无日不思念家乡。然身边全无余资。假若能回到家中,定必一无所有。因此,恐被人耻笑,是以迟迟未决。但是,家中俱各愿意以儿无钱回家,儿自然遵

10、命而行。若家中不能一律愿意,儿之归期就是遥遥无定。7 3 9周孝慈介怀他人尤其是家人眼中的自已,难以承受他者嘲弄的目光,只能无限拖延归期。为了贴合他人眼中的“华侨”身份,闽南侨胞返乡期间难以避免炫耀性消费行为,如建豪宅、修祖坟、请戏班等。如1 9 4 8 年3 月1 1 日,马尼拉吴修淑寄晋江吴身板信写道:愚此次回里,本欲建筑以丁之形而已矣。经过调查,原料货价大约贰仟元左右美钞之额就可以完成。一见乡中尽皆建筑宏大之基业,抱首万分惭愧。1 1 2吴修淑厌倦了海外漂泊无依的孤苦生活,打算返乡后花费两千美元建造一座小房子。与侨乡辉煌富丽的豪宅相比,吴修淑的房子显得矮小逼,这让他感到羞愧难当。闽南侨乡

11、鳞次栉比的豪宅宣告着闽南巨侨海外事业的成功,功成名遂的闽南巨侨是吴修淑等普通华侨存在的榜样以及终生仰望的奋斗镜像,“他”与23第2 期魏宁楠:闽南侨批:映射闽南侨乡个体心理的历史镜像“我”如此鲜明的对照,使普通华侨自我认同感的建立更加举步维艰。综上所述,海外闽南巨侨的成功引发了闽南侨乡内部的群体效应。在闽南侨乡个体主体“镜中我”的构型阶段,“家庭之镜”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家庭的主要决策者,作为他人主体一一比如与子女关系最亲近的父母一一的“欲望”塑造影响着其他家庭成员的人生选择。“出洋”被视为一条实现家族振兴的终南捷径,“返乡”成为一张兑现人生价值的入场门票。在此种环境与气氛之下,个体被迫对社

12、会、家庭所树立的理想主体进行认同。海外闽南侨胞自我的形成仰赖他者的印证与承认,他者眼中的自我建构了闽南侨胞的自我认同。二、他者与欲望:闽南侨批描摹的思妇心态海外闽南华侨渴望回家,留守的侨着又何尝不思念远方的游子。只是良人的柔情牵挂终究抵不过、撼不动、劝不回大丈夫建功立业的蓬勃野心。漂泊在外的闽南游子始终在呼唤“理想之我”的回归,这个“理想之我”强大有力,足以实现他们光宗耀祖、显亲扬名的终极梦想。美丽的“番客梦”折射出海外闽南华侨心中对名利的巨大欲望,这种欲望的实现,常常以深深地辜负了留守侨着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为代价。在具体时空情境中,闽南侨批反映了闽南侨乡女性个体的辛酸喜乐,以及其作为留守侨着

13、的心理状态。正如拉康所说:“在要求与需要分离的边缘中欲望开始成形。1 8 6 2 4 即欲望诞生于他者的要求与主体需要之间的落差。海外闽南华侨借助侨批将物质输送到侨卷手中,同时也用批信表达着对侨的要求,如:“余因谋食远方,子职既缺,代夫侍亲,乃尔天职。1 3 3 9 他者言语包裹的要求抑制了侨着绝对需要的表达,即无条件爱的需要。为了获得基本的物质需要,留守侨着不得不考虑认同海外华侨的要求。一旦主体选择认同他者的要求,要求与需要之间必然出现一条裂缝,最终导致主体需要的异化。闽南侨着情感需要的异化,表现为情感匮乏所催发的极致思念。在闽南侨批中出现了高频的时间词汇,以及大量时间知觉的描写,揭露了闽南

14、侨乡留守妇女的精神创伤,例如:财福吾夫:光阴如流水一般过,已近三日节。我记得旧年你还在咱厝吃薄饼。今年又往菲律宾。但是,这光阴如快却快,如慢却慢。自咱夫妇离别一月多日。自古人言:“一日不见,三秋之久。1 9 2 7 5信件抒发了侨乡思妇的离情别恨,由于爱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思妇依据内心体验重建了自我的内在时间,因而产生了如此痛苦、主观、心理的时间感受。情感需要的异化,在闽南留守侨心灵深处铸就了一座浮动的欲望之城。拉康认为“人的欲望就是他人的欲望 1 8 1 6 2。拉康的欲望理论是对黑格尔欲望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欲望”即“自我意识”,欲望的对象并非一个具体的物,它居于欲望的对方,是另一个欲望,“

15、就意欲的对象一一生命来说,否定或者是来自一个对方,亦即出于欲望 1 0 1 3 7。情感需要被物质补给替代之后,闽南侨乡思妇欲望着海外游子的欲望,怀抱着望夫成龙的心理期待,将美好生活的期望倾注在海外的丈夫身上。如1 9 2 8 年1 0 月1 1 日,同安马巷陈氏寄泰国王克放信中写道:夫君大人鉴:妾自被皆得殴打,激心忍气,以致犯病,现心气时痛。也四处觅药,不能见效,若有好肉桂须寄来调治。妾无面回乡,留苏店淡度,候君回唐,然后母子三人一齐归家。前所欠人数条,在外如有得利,渐渐寄来还清。他日君归,清清爽爽,相共回乡,岂不满面春风乎。9 1 4王氏夫妇的脑海中共同畅想着一幅衣锦荣归的美满愿景。因此,

16、尽管陈氏在家受乡人凌辱,她宁肯隐忍避居娘家,也不愿海外的丈夫返家主持公道。她希冀丈夫不负殷望,努力偿清家里的外债,风风光光地接她回家。那时夫荣妻贵,痛痛快快地在乡人面前吐气扬眉。望夫成龙的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如1 9 2 7 年1 月4日,菲律宾林老全寄同安徐氏信中写道:余此番外出,历有年所,所谋弗遂。盖以命运多外,有以致之耳。如前年酒厂遭于火灾,损失颇巨。因此之故,家信未能接续寄回应费,殊为抱谦(歉),原望卿体贴时艰为幸!6 9在信中,林老全回顾了南渡以来的坎珂经历,他愧疚于自已无力供养妻儿,也渴望得到妻子的理解。信末林老全自称“辱夫”“辱”字既是谦辞,也传达了一位身负生活重压的丈夫给予自我

17、的负面评价。242023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有些侨着痴痴地等待,活生生地望成了一座座望夫石。如厦门陈牡丹寄菲律宾王财福信中写道:前天接到你送来一封信。对我说你搭飞机安抵氓埠。现在我听见飞机声音,心里想,要是我有翅膀可飞,飞到岷里拉,却只是欢天喜地的事呀!甚至连睡也梦,好似夫在我身边说话。醒来时,又是好笑的事。9 1 2 7 1听到飞机的声音,思妇联想到飞机的羽翼像一双翅膀。在声音的视觉化过程中,思妇产生了摆脱时空束缚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源于思妇对海外游子的思念,她只能在梦境中暂时性的满足幻想性的愿望。棚栩如生的虚幻梦境是思妇自我创造的虚拟现实,梦醒时分,虚拟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

18、鸿沟依然存在。部分闽南侨乡女着行走在侨乡社会风尚的前沿,追逐着新潮、时尚的物品。海外闽南侨胞的艰苦奋斗为侨乡思妇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换而言之,他者承认了主体的欲望。侨批中的与妻书表达了海外游子对侨乡思妇的拳拳爱意。如1 9 3 2 年仰光曾荣绒寄同安杜雪珠信中写道:中夹来之布办,今无此种花样,因仰乃是奢华之地,花草每月变款不同。愚现已采二三种,比前更美丽耳,钩时行之样,必能合意。祈勿介念。今先寄上布办两种夹在信中,至即查视。1 2 3 0 2这位爱美的妻子在批信中夹了一块布样,远在缅甸的丈夫收到之后,回信告知妻子,此种花样在仰光已然过时,并在信中附上当季最流行的两款布样。欲望具有不可满足

19、性,主体追求的并非具体的物,而是有关对象以及对象的获得给予主体的想象性满足。侨乡思妇不断地向海外游子索取不同的物质,也是在寻找一个又一个的替代品,试图弥补内心情感对象的失落。当重逢变得难以实现,重逢就成了万千闽南侨乡思妇心底日益膨胀的欲望,携带着一种坚不可摧的执着。求而不得的她们形成了见信如见面的心理依赖,如同久旱祈望甘霖一样,闽南侨乡思妇渴慕着海外游子的音信。一封域外的书信足以牵动侨乡思妇复杂的心理感受,例如:今天回家,母亲对我说,你寄来二封信,一封交(给)我,那时我更加欢喜,拆开一看,欢喜及感动,欢喜你对我说一切的话是真对的话。9 1 2 7 5综上所述,海外闽南华侨只能用尽力满足留守女着

20、的物质需要的方式来弥补其无法情感陪伴的缺憾。两者心理预期的差别构筑了闽南侨批文本世界的冲突地带,既包含团聚与离别的冲突,也夹带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更掺杂着理性与情感的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揭示了闽南留守侨着情感需要的异化,反映了他者在结构主体欲望时的重要作用。其一,主体欲望着他者的欲望;其二,主体欲望成为他者欲望的对象;其三,主体的欲望被他者的欲望所承认。三、欲望与认同:闽南侨批书写的主体困境在镜像阶段,理想自我的形成,是他者结构的主体欲望向外投射的结果。拉康认为“代表着自己的自我理想形象,是从自我到他人,从镜像到欲望的路径。1 6 从青年跨越到老年,“出洋探大钱,返乡起大厝”,简要概括了一种通过

21、奔忙奋斗而达成圆满人生目标的华侨范式人生。然而,任何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但批量化以“出洋”为主要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加速了闽南侨乡个体自我欲望的发酵。不同时期,闽南侨乡民众对于海外迁移行为的认识呈现递进式发展。在前镜像阶段,个体对域外世界全无认识,外界破碎化的信息反馈让个体对海外迁移行为产生了无意识的认同。在镜像阶段,个体认可理想自我的形象,并且有意识地模仿他人的海外迁移行为。在后镜像阶段,个体从真实的自我出发,重新审视海外迁移行为。尽管,上述三个阶段之间并无明显的时间界限,且侨乡不同个体存在认知差异。有些侨胞个体终其一生受困在自我误认的牢笼之中。但是,也不乏部分个体已经从镜

22、像阶段的自我误认过渡到自我辨认的阶段,意识到“番客梦”不过一场幻梦,例如:番客,美丽的称呼。其实吗?做番客,侄多少知道一些。番客出洋背乡离井,一年、十年、廿年、卅年,到年老了还是空空手,一无所有。到终头多数带病回家乡,落叶归根。1 3 J218象征落叶归根的返乡愿望达成不易,与此同时,海外闽南侨胞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又谈何容易。为了一25第2 期魏宁楠:闽南侨批:映射闽南侨乡个体心理的历史镜像个不切实的镜像魅影,闽南侨胞忍受着与亲人生离的痛苦,企图交换未来幸福美满的生活,遗憾的是,海外迁移行为附带的客观结果往往远低于个体的心理预期。多数闽南侨胞劳碌半生,始终生活在域外社会的底层。如1 9 6 5

23、 年菲律宾马尼拉祖概寄石狮市锦尚乡李淑美信中写道:不论到什么场合,很快的可以指出,他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商人。这儿的华侨社会,近年来是千变万化,亦越变亦越畸形。由于政府用种种法律的捆绑、排斥,困苦流离的有;依附官员来欺压同侨作威作福的有;籍(借)机入籍,作(做)大生意、发大财的有。华侨社会是个商业社会,它的特征“行(朱)门酒肉臭,冷落车马稀”。1 4 1 2即使成年累月受着蕉风椰雨的吹打,这位侨批主人公始终认为,在他人的眼中,自我的形象是一个中国商人。流寓异乡的闽南侨胞对人情冷暖的感受尤为深刻,海外华侨社会竞争残酷,为了实现自我的欲望,获取他者的认同,有些华侨不择手段、恃强凌弱,最终导致了自我的

24、异化。失业、染病、战争等不确定因素,随时可以卷起一场人生风暴,将一个在海外毫无根基的个体甩出正常的生活轨道,抛入一个“无家”的生存状态之中。寄居在海外底层社会的闽南侨胞面临着进退两难的生存困境。如1 9 3 5 年8 月,越南林锦芬寄同安陈文玉信中写道:虽然想欲梓里,惟是途费不足,而欲在外,惟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诚是欲进不得,欲退不能。1 5 2 9 4林锦芬发出了无家可归的呼声,他回不去现成的故乡,又不能把他乡熬成故乡。在海外,他没有既定现成的“所去”,又不得不存在于此。海德格尔认为人在世上生存,既要与自我的异化抗争,也时常遭遇“无家”的生存境遇。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无家可归是在世的基本方

25、式,虽然这种方式日常被掩蔽着。1 6 1 3 8 3 当个体在海外社会遭遇重挫,理想自我的幻象破灭之后,被压抑的本我逐渐被释放出来,个体开始沉迷于提供即时满足感的越轨活动。如1 9 2 5 年5 月1 8 日,印尼陈尚选寄同安头年信中写道:兹令甥荣仔在罗比道不逆应规,非常乱作。与番人赌博输款,亦无通知凸仔,将米物取与番人作当。日来复来,崖未知住所。日与番人为伍,不思生业,无人可劝。有时往,竞未知做何事。至唯饭时即往瑞春君处,食后即他处玩游。1 2 1 2一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游子变成了落魄无行的浪子,他居无定所,忘却了心理与物质意义上的家,放肆地享受赌博带来的危险愉悦。闽南侨乡社会以及华侨家庭的

26、价值体系,过度强调人的功利性功能,以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的结果为导向,抹杀了个体奋斗过程中的历史性努力,致使部分个体从一个极端滑落到另一个极端。被压抑的个体在工具性的世俗世界中被要求接受既定的人生模式,无法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度过自已的人生进程。如1 9 2 4年8 月1 3 日,菲律宾蔡注寄石狮弟媳董氏信中写道:不意自贤弟妇前数次来信迫其归完娶,就于两三月来结识番女,置生意于不顾,终日与番女虚花过日,店中亏本千余元。1 7 6 9董氏寄信强迫在菲律宾做生意的儿子蔡天保回乡娶亲。母亲粗暴的做法激发了儿子潜藏的自由欲望,即他者的行事逻辑决定了主体的欲望。蔡天保故意违背母亲的要求,在于鲜活的个体有选择

27、婚姻对象的自由,绝非基因延续的工具,更在于他不想继续饰演母亲认同的孝子形象。一方面,留守闽南侨乡的华侨妻子被要求努力做好儿媳、妻子、母亲的本分。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自我认同的需求,确认与肯定自我真实的存在,侨也需要向外界寻求奠定自我形象的基础。当闽南侨乡女被丈夫抛下,不断被剥离情感依赖,她们渴求、保护子嗣的欲望近乎偏执顽固。物价飞涨的年代,这些弱质女流倾尽所有维护自己的孩子。如晋江庄氏寄菲律宾夫君王清水回批中说:至于一切什物毁卖尽空,而床厨(橱)今尚宝(保)存。现今百物高价,且肯构儿自三月十四日染病十分危险,后列位亲堂邻近尽力帮助,幸危转安。1 2 8 3为了挽救重病的孩子,庄氏不惜变卖家产、四

28、处借贷、多方求告。此举固然展现了庄氏极致的母爱。然而,倘若孩子不在了,她又是谁?没有孩子的她,如何让他人认同自已母亲的身份。艰难的生存困境放大了庄氏的物质欲望。此封将近四百余字的书信,庄氏陈述了独撑家庭的辛酸,仅有寒寒数语关心海外的丈夫,更多26汤儒韬】【责任编辑2023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篇幅是企盼丈夫火速寄回财物。丈夫能不能回来,暂时不重要了。眼前她需要先保证自已和孩子活下去。综上所述,自我的认同压抑了主体原初的欲望。当个体将人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某个对象上时,便踏上了布满荆棘的欲望之路。迷失自我的个体犹如人形木偶,被他者手中的细线牵动着物欲、情欲,甚而卷入堕落的深渊与旋涡

29、。在追逐“番客梦”的旅途中,海外闽南侨胞与留守侨着共同经历着来自精神与生存维度的严峻挑战。少数幸运的成功者突破了困境重围,迎来了耀眼的欢乐结局。多数不幸的失败者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与故乡或者他乡格格不入,成了流浪在异乡的思乡人。严酷的主体困境中,某些激进的侨胞个体以自我沉沦的决绝方式彻底告别了侨乡与亲人。闽南侨批饱含温度、质朴无华的语言揭开了掩藏在闽南侨乡社会繁荣的面纱之下社会个体真实的心理镜像。它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描绘了在欲望与认同的博奔过程中侨乡个体对理想自我的误认所造成的主体困境。外在的客观因素不是造成闽南侨乡离散家庭的主要原因,侨乡功利化的价值判断推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海外移民浪潮。失败者

30、不必为失败本身羞耻,海外闽南侨胞只有从自我误认中觉醒,不再混淆自我与他者的不同属性,不再把想象的未来图景当成真实的,才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实现自我悦纳与自我和解。假若我是“非我”,我是他人建构的“我”,他者不应成为迫害“自我”的元凶,强者的周遭从不缺乏鲜花与赞美,危墙之下的弱者更渴望善意与支持。参考文献:1周文莲.镜像、语言和无意识:从马克思到拉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9.2闽南侨批大全编委会.闽南侨批大全:第2 辑第7 册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1 8.3艾玛纽埃尔勒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 M.余中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7.4吴琼.

31、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1.5萨特.存在与虚无 M.陈宣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7.6闽南侨批大全编委会.闽南侨批大全:第1 辑第5 册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1 6.7闽南侨批大全编委会.闽南侨批大全:第1 辑第1 4 册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1 6.8拉康.拉康选集 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0 1.9闽南侨批大全编委会.闽南侨批大全:第2 辑第8 册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1 8.1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1.11洪卜

32、仁,厦门侨批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 0 1 8.12闽南侨批大全编委会.闽南侨批大全:第1 辑第1 3 册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1 6.13闽南侨批大全编委会.闽南侨批大全:第2 辑第6 册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1 8.14闽南侨批大全编委会.闽南侨批大全:第1 辑第7 册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1 6.15黄清海,林南中.同安侨批 Z.厦门市同安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印制,2 0 2 1.1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7.17闽南侨批大全编委会.闽南侨批大全:第1 辑第2 册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3、,2 0 1 6.Remittance Letters:A Historical Mirror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inthe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rn FujianWEI NingnanAbstract:As an important other,the decision-makers in the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rn Fujian establishedthe individual self-identification for their f

34、amily.In the mirror stage,the ideal self-image identified by the individual was the re-sult of the outward projection of subject desire which had been structured by the other.Overseas remittance letters in southern Fu-jian actually show the problem of self-identification intertwined in the inner wor

35、ld of overseas Chinese,reveal how the others de-sires shaped the mentality of lonely wives and reflect the subject dilemma caused by the ideal ego which had been mis-recog-nized by individuals in the game between desire and identity.Keywords:remittance letters;individual psychology;the mirror stage;self-recogni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