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778740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语能力: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2.过程与方法:讨论交流中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品读欣赏中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鲁迅先生的气节,了解中国历史上充满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怎样为社会的进步抛头颅洒热血,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自信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区分观点核材料,分析作者是怎么一步步批驳他人观点和树立自己观点的。品味论述性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品读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

2、学们,鲁迅先生是个爱僧分明的人,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深刻体现了这一点。在故乡一文中体现了他对闰土和杨二嫂深切的同情和惋惜,他的杂文则充分体现“横冷对”的一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一文,一起体会鲁迅先生是怎样针对错误论调针锋相对进行批驳的。(设计意图:这个导语在复习故乡的基础上,引出了对新课的学习,而且用鲁迅先生的诗句阐释自己的写作风格,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匠心,既让同学们接受起来相对轻松,又能借此机会介绍鲁迅先生的杂文,可谓由易到难,以旧带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了解文体和相关背景知识。学生介绍,教师补充(1)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

3、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地战斗性和文学性。(2)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三、整体阅读,明确主旨。1.提问:对方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2.学生讨论回答。三

4、、分清论点、论据,梳理全文结构,明确论证过程1.引导学生找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再讨论对方论据能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填写表格:对方论据对方论点作者的分析判断你的看法2.找出作者的正面论点和论据。作者的正面观点作者的论据作者的分析你的看法3.引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全文的层次结构。(1-2)提出对方错误的论点和论据(3-5)批驳对方的论证 _ _(6-8)提出自己的观点 论点_ 论据_(9)总结全文四、合作探究,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特色。1.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尖锐犀利,具有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并做简单分析。2.合作交流,展示成果。(1)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

5、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2)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把“总”字去掉可以吗?)明确:不可以,“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3)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揣摩“他信力”“自欺力”造语新奇)五、拓展延伸,培养自豪感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验,谈一谈有

6、哪些人堪称“中国的脊梁”,可以为他们写一段介绍。示例:司马迁是拼命硬干的人,他虽遭受酷刑,却忍受煎熬十八载,终于写出不朽史书史记。学生可能交流:谭嗣同是拼命硬干的人,他虽然有机会逃走,但是他勇敢地为变法流了第一滴血;海瑞是为民请命的人,他虽然面临被罢官的危险,但仍然敢动皇亲国戚;陶行知是埋头苦干的人,他虽然已然远离我们,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已经刻在我们心中。玄奘是舍身求法的人,他虽然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但还是执着的求取了真经.(设计意图: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就能真正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了,正是这些有骨气,有自信,求真知,顾大局的中国人在历

7、史的长河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确如鲁迅先生说的,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而这些“筋骨和脊梁”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习并融进骨子里的东西吗?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平台,当然是责无旁贷。)2.鲁迅先生说“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又何尝少呢?”请学生欣赏下面的图片,用几句话说说当时中国人的自豪之情。示例:“香港回归”场面图:香港结束了一百年的屈辱,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华儿女举国欢庆。“澳门回归”场面图:澳门回归的时候,葡萄牙人在哭,中国人在笑。“申奥成功”欢庆图:_“载人飞船上天”成功返回图:_(设计意图:这样的练习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正确认识“民族自信力”以绝好的机会

8、,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明白,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不只存在于过去,现在和平年代更需要他们去维护正义,保持自信,发扬美德。)六、总结同学们知道吗?鲁迅先生1936年在上海辞世的时候,他遗体上盖的白布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民族魂”。鲁迅先生是一个有民族自信心的人,他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任何时候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在中华民族追求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上,他功不可没!我们现在幸福的孩子们,你们不必扛枪,也不必面临白色恐怖,但是我们担负祖国繁荣强的大任,任重而道远,我们更应该怀抱爱国激情,肩挑民族大义,勇往直前。我希望也坚信同学们都能做一个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设计意图:鲁迅先生谈论中国人的自信力有无的问题,,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他的民族气节,他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对中国人的希望,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对中华民族的希望,这不光是个人的自信,更是民族的自信。而这一点,是很多成长在新社会的孩子们不能深刻了解的。他们面对挫折的无奈,面对失败的气馁,面对挑战的退让,面对机会的畏难,多少有些叫人担心,所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机会不容错过。)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