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15、古诗三首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会读、会背、默写、讲解,练习。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3、课件。一、谈话激趣1 我们都学习过哪些送别诗,读读下面的诗,哪个能够背诵? 赠 汪 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
2、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杜 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读懂诗题1、齐读题目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指导写“孟”字。2、个性化读题自由读题
3、,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读懂诗题是学好
4、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出示卡片)“读通诗句”三、读通诗句1、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1理解诗意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交流自学所得。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呢?想说哪个都行。2 体验诗情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五 小结(音乐:送别)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