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麓版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题 (红色字体为原创题) 江西 余云华 (地址:江西奉新县工行宿舍 149 号信箱附 12 号 330700) 一、单项选择题1、512 汶川地震中损坏较严重的在一五计划期间就已建成的铁路是: A、川黔线 B、成渝线 C、黔贵线 D、宝成线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与苏联(俄)的哪一政策方针基本相似: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体制 D、戈尔巴乔夫改革3、下列最能体现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突出成就的是: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跻身全球 500 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D、经济特区的设立4、社会体制的多元化发展促
2、使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提高自身实力,其中最根本的措施是: A、加快经济建设 B、加快这种改革 C、注重生态建设 D、加快对外开放5、“分田单干风”和“共产风”的根本区别在于: A、大锅饭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包产到户 D、承包土地6、20 世纪 60 年代初,毛泽东与邓小平、刘少奇、陈云等人对安薇农民“责任田”的尝试分别采取了反对和支持的态度,但最终责任田被否定。这说明了: A、党内思想斗争的激烈 B、左倾错误得以继续发展 C、毛泽东与邓小平等人的观念不同 D、毛泽东是最高领导人取决定作用7、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正名”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
3、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发展到今天“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充分反映了: A、国家制度的不断变化 B、政治体制的不断变革 C、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8、现在社会上“帅呆了,酷毙了”“粉丝”“菜鸟”“骨灰级”等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语言,产生这种现 、 、 、象的根本原因是: A、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B、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C、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D、市场意识带来的影响9、由“旧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 ”向“新四大件(彩电、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再到“手机、电脑、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的转变,说
4、明了经济腾飞的最终表现是: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生产力的发展 C、综合国力的提高 D、社会财富的增长10、下图是我国 GDP 增长的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B、城镇化速度加快 C、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D、加入 WTO 企业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演变。天津老字号“盛锡福”建于 1911 年,始叫“盛锡福帽庄”,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改为盛锡福制帽厂,60 年代中期又改为红旗帽厂和前进帽店,而 80 年代它已经成为“盛锡福帽业有限公司”了。回答 1113 题:11、50 年代中期易名的主要原因是: A、为适应新中国建立的政治形势 B、为适应过渡时
5、期总路线而对企业进行公私合营 C、在中共八大指导下对企业进行改革 D、害怕割资本主义尾巴而易名。 112、60 年代中期的名称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下列名词中与其有相同背景的是: A、放卫星 B、牛鬼蛇神 C、三面红旗 D、分田单干13、80 年代后名称的变化体现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B、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 C、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D、计划经济的要求14、上图是四川邓小平故居。其大门两侧的对联是:“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救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早于: A、1958 年 B、1968 年
6、 C、1978 年 D、1988 年15、十一届叁中全会被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两者的相似之处有 都成为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在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运用上具有延续性 都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都促使了中国社会体制的重大转变 A、 B、 C、 D、 20 世纪的中国百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经历了“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的三个过程。回答 1618 题:16、促使中国人民“醒过来”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时: A、同盟会的成立 B、辛亥革命 C、三民主义的提出 D、中华民国的建立17、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 22 年的抗争终于“站起来”了,其指导思想的根本点是: A、武装斗
7、争 B、实事求是 C、独立自主 D、农村包围城市18、引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政策指导方针是: A、一化三改造 B、改革开放 C、市场经济 D、国企改革 下图为我国建国后某地方发行的购物券,回答 1920 题:19、其中所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商品凭票供应。 B、经过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供给充足。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短缺,凭票供应。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实行供给制,废除货币,以券代金。20、上述票证现在已经失去了它的原有作用,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
8、日益丰富 D、粮油棉等物资统一管理 2 备 选 择 题 5 道:1、上海宝钢集团经过改革成为国企的典范,其改革的方向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增强企业活力 C、产权清晰 D、政企分开2、下列对我国全国建设社会主义十年的评价最为恰当的是: A、两头好、中间坏 B、充满曲折 C、发展迅速 D、取得全面胜利3、我国城镇化战略的目标是: A、走多样化城市道路 B、建设节约资源型城市 C、建设生态型城市 D、促进小城镇的发展4、1953 年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交通运输业5、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9、 C、社会主义革命 D、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发展二、非选择题26、根据表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611985 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611962 4.3 19631965 11.1 19661970 4.0 19711973 3.5 19741975 6.5 19761980 5.1 19811985 8.1 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根据表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611985 年三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具体时间段,并分析其原因?指出我国 19611985 年这一时间段实行的经济体制的不同。27、阅读下列材料: “战争结束后, 材料一: 俄国就像
10、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 ” 他居然能够柱着拐杖走动了! 结果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 30 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及国内几,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这
11、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想比较好, 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 ”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 ”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请回答: 3 (1)材料一中所说的是俄国的什么政策?为什么说
12、“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为什么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3)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想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是指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这一体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中共汲取苏联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措施(至少三项)。 (5)简要指出上述三则材料在经济手段上所体现出的相同之处和本质区别。28、在我国,互联网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传媒业,在当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对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从文明史发展的角度看,它的出现是世界由工
13、业文明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象征。请简要说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29、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转变?请分别从原因、内容、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它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参 考 答 案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B A B B D C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C A D B B A D 备选题:1、A 2、A 3、A 4、C 5、B二、非选择题:26、解题思路本题围绕农业命题,但能力考查侧重于图表的观察和解读能力。第一步是读懂表中内容,从表中数据可判断出农业总产值增长的高峰:第一次 60 年代
14、,即 19631965 年,原因在于经历三年困难局面后,国家注意对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二次是 70 年代,即 19711975 年,原因在于文革中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第三次是 80 年代,即 19811985 年,正直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1)19631965 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改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19711975 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原因是“文革”初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1971 年后先后经过周恩来、 邓小平对经济的整顿,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左倾错误,有助于经济的恢复;19811985 年,农业总
15、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提高,原因是国家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以 20 世纪 70 年代末(1978 年)为界,之前严格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27、解题思路本题跨度较大,涉及两个国家的多种经济政策。材料一注意抓住“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就不难判断是新经济政策。材料二注意抓住时间(30 年代)和“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可以得知是“罗斯福新政” 。材料三是我国在改革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对市场和计划的作用的认识问题,体现
16、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趋势。 (1)新经济政策。原因: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的关系来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工 答案农联盟。 (或他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同时 (2)罗斯福。原因:因为他开创了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干预经济时代。 4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3)因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找到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了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市场,阻碍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片面追求社会主义
17、建设的模式,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的设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开发浦东等任意三点。 (5)相同点: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不 同:社会制度的不同(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28、解题思路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展示了国内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逐步健全的市场环境。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不断发展,它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人的思维方式的革命。 答案发展的主要原因: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影响:应用
18、领域广泛,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信息社会的缩影;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界限,超越国界、种族的束缚,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的传递和共享;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及贸易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及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两个重要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会促进和改造工业化。29、解题思路建国后我国工业体制的发展经历了建国初的多种经济结构(即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五种形式)、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即三大改造完
19、成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结构最终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形式。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一次改革发展的过程。 答案 第一次:建国初到 1956 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得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照搬政治斗争的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超越了历史发展
20、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汲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 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从 90 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 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 果:这次调整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启示:(1)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 (2)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应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