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 乙酸 教案【背景与教材分析】本案例是以高中化学必修二中的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中课堂教学的两个情景为背景设计的,分别是学生合作拼装乙酸的球棍模型和学生分组合作验证乙酸的酸性。我们崇义中学是省重点学校,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年青老师。该节课是一节公开课,高一(10)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化学基础较好,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为师生互动营造了非常良好的氛围。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2、通过乙酸结构、性质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官能团对有机物的性质的重要影响。3、学生能用已知的知识解释见有机物的性质。重点:
2、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难点: 从结构角度认识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具: 多媒体、乙酸、冰醋酸、球棍模型、镁带、NaHCO3粉末、乙酸溶液、石蕊、教学过程:引入 糖醋鱼,松鼠桂鱼,香甜可口,酸酸的,看得人直流口水,你知道他们的美味离不开一种重要的调料,是什么吗?多媒体展示课题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我们常用的调味品食醋,其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普通醋含醋酸3%5%,山西陈醋含醋酸7%。 自主学习 观察乙酸(颜色、状态、气味),并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 气味: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沸点:117.9 (低,易挥发)熔点:
3、16.6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思维延伸 温度低于熔点时,无水乙酸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乙酸的一些外观特征,那么乙酸分子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多媒体 学生观察乙酸分子的模型。学生活动 书写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多媒体 二、乙酸的分子组成与结构:分子式: C2H4O2官能团:羧基(COOH)对乙酸的结构进行简单分析。(指明羧基就是乙酸的官能团,为下面作铺垫)(引导学生观察乙酸的结构式)有机物的性质是由其官能团所决定的,乙酸官能团是羧基,它是乙酸的官能团,它使乙酸表现出一定的化学特性.分组竞赛 拼装乙酸
4、的球棍模型。板书三、化学性质:1、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过渡 乙酸,也就是醋酸具有酸性,乙酸是一种弱酸。这是大家已经知道的,乙酸体现酸性是羧基中的O-H断裂,CH3COOH CH3COO+H+,如何证明乙酸具有酸性呢?复习酸的通性。乙酸是有机酸,它是否也像无机酸那样具有酸的通性呢?实验设计:根据下列提供的药品,设计实验证明乙酸的酸性及是否具有酸的通性药品:镁带、NaHCO3粉末、乙酸溶液、石蕊、证明乙酸的酸性的可行方案:方案一: 往乙酸溶液中加石蕊方案二:将镁条插入乙酸溶液方案三:往NaHCO3粉未中加入乙酸溶液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归纳 1、乙酸具有酸性,且具有酸的通性2、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5、。乙酸还具什么化学性质,具体有何应用?展示图片 醋解酒 问为什么醋能解酒?过渡 乙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能与醇(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板书 2、酯化反应:什么叫酯化反应呢?请大家先来观察酯化反应的实验。教师提出观察要点。实验3-4 取一支大试管,作为盛反应混合物的容器。加入3mL无水乙醇,2mL浓硫酸(慢慢滴加);2mL冰醋酸(慢慢滴加),塞上带导管的胶塞。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另取一支试管作为吸收产物的试管,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将导管伸入到试管中。仪器安装好后,开始加热反应混合物。注意事项: 1.往大试管加入化学药品时,切莫先加浓硫酸。 2.加热要小心均匀的进行,防止液体剧烈沸腾,乙酸和乙醇
6、大量挥发。 3.导气管末端不要进入液体内,以防止液体倒吸。 4.实验室制乙酸乙酯时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利于乙酸乙酯与乙酸、乙醇的分离。5、实验结束,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展示 酯化反应的装置特点及实验现象,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实验结论 在浓硫酸存在、加热的条件下,乙酸和乙醇发生反应,生成无色、透明、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状液体。该油状液体是乙酸乙酯。讲述 这种有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就是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了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在此条件下,生成的乙酸乙酯和水又能部分地发生水解反应,所以这个反应是一可逆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讲述 醇与酸
7、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问在此反应中化学键是如何断裂?乙酸是脱氢还是脱羟基?多媒体展示 两种可能。 可以用同位素示踪法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2个实例:一是热水瓶用久了如何用简单方法除去?二是家庭蒸鱼,往往会加一些料酒和食醋,这样蒸出的鱼味道更加鲜美,原因何在?课堂小结 乙酸的化学性质主要是这两个方面:一是有酸性,二是能发生酯化反应。乙酸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化学性质,正是因为它具有羧基这个官能团。作业 完成成才之路强化作业二十【教学反思】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化学教师在公开教学中经常把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多数合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调动学生合作的内在需要。教师都是简单的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以便分组合作。教师课上提出问题后,宣布小组讨论,全班立即开始,你一言我一语,也听不清他们说的是什么。我发现了如下问题:一、小组是按照座位分的,没有把成绩好、中、查的学生搭配好,导致有的小组都是基础差的学生,无从下手。二、教师的参与似乎过多了些,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合作学习,对于一些问题定性地太早,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三、学生虽然也有合作学习,但是还是有部分同学没有参与进来,甚至讨论的时候就趁机讲讲闲话,游离在课堂之外,课堂效果还是打了折扣。四、教师对于学生合作完成的实验,没有给予适当的评价与鼓励,忽略了基础较差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