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朱元思书教学方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2品读文句,能望“文”生“景”,领略景美。3通过领略美景,体会作者美妙的情感。教学重点:1. 学习本文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2利用想像,望“文”生“景”,领略景美。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
2、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媒体设计: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读通了文本,读懂了文句。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在富春江的山林交响曲中,品
3、味这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二、 回顾旧知,巩固文言知识见课件展示三、 品读文句,感受作品的风景美。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自我思考下面a、b两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再班级分享。)a.请结合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字来写水的?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b.请结合文中描写
4、“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形状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明暗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 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四、悉心体会,感受作品的情趣美1.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
5、,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作者的感情,可链接了这么一段作者的生平介绍。课件展示: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代文学家。出身寒微,有才学。官至奉朝请。为人耿直,因私撰齐春秋,并如实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恶其实录”,焚其书稿,免其官职。后奉诏撰通史,未成而卒。诗文清新秀逸,工于描山状水。时称“吴均体”。提示: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6、,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表露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 b. 我们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提示:感受因人而异,富春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但更应该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2.读到这里,老师不禁被吴均驾御文字的超凡脱俗的功底所折服,奇山异水间是归隐思绪的流淌,动静相生中是生命脉搏的跳动,鸟语蝉鸣里是山林旋律的交织。但也有人认为这篇千古绝唱中也有一点遗憾,他们认为文章的最后四句纯属多余,不妨去掉,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四句是“余音绕梁”还是“狗尾续貂”呢?现在让我们共同研读课文的最后四句。提示:(“昼”是明,“昏”是暗,“疏条交映”为暗,“有时见日”为明)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五、课堂小结: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