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5767173 上传时间:2024-11-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期中考试”模拟题 一、单选题(共 题;共 分) 20 40 1.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普通课桌的高度约为 160cm C. 人感觉较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 37℃ 2.关于错误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误差就是错误 B. 中学生百米比赛的成绩约为 8s D. 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5m/s B. 误差和错误都可以避免 C. 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除 D. 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不遵守测量规则造成的 3.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它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成功降落于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开 启了月球探测的新篇章。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下落过程中,以下列哪一物体为参照物,着陆器是静止的( ) A. 地球 4.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 36km/h 的速度前进,小王以 10m/s 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 0.6km.则( A. 小张速度最大 B. 小王速度最大 C. 小李速度最大 D. 三人速度一样大 5.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B. 月球 C. 巡视器 D. 太阳 ) 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前 2s 内,小明跑得较快 B.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6.如图所示,是跳伞运动员在匀速直线下落过程中,下落的速度v、下落的路程 s、重力做的功 W 和重力做 功的功率 P 随时间 t 变化规律的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 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下图是某汽车通过某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 v-t 图象,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可知( ) A. 速度 v 与路程 s 成正比 C. 速度 v 与时间 t 成反比 B. 速度不变时,路程 s 与时间 t 成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9.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 “隔墙有耳”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C. “禁止鸣笛”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10.下列声现象与声学知识相符的是( ) A. 听铃声回教室--声可以传递能量 D. 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可以面对面直接交谈 B. 回答问题时声如洪钟--声音的音调高 C. 教师讲课--声带振动发声 D. 教室外声音很大,学生关闭门窗--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1.针对题中所示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甲图中,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手机的声音越不越小,是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空气的关系 B. 乙图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说明声音是由物理振动产生的 C. 丙图中,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是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 丁图中,“禁止鸣笛”的标志主要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12.广场舞(俗称坝坝舞)风靡各地,在广场上,跳舞的人在音箱中传出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对此,以下 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音乐声由音箱中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C. 音乐声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噪声 B. 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D. 将音量调大是提高声音的音调 13.梁代诗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我们能分辨是蝉鸣声和鸟鸣声,是 根据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频率 14.为了给我们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 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C. 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B. 课间不要在楼道高声喧哗 D. 上自习时使用防噪声耳罩 15.如图所示是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四个示意图,其中温度计位置摆放正确的应该是( ) A. B. C. D. 16.如图,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酒精的沸点为78℃,酒精灯外焰温度可达到 800℃,试管 A 内装酒精,烧 杯 B 内装有水,A 与 B 不接触,把 B 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 B 中的水沸腾,在继续加热时( ) A. 试管 A 内的酒精不会沸腾 C. 试管 A 内的酒精可达 100℃ B. 试管 A 内的酒精会沸腾 D. 试管 A 内的酒精可能沸腾,也可能不沸腾 17.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部分家庭安装了热风干手器,利用热风干手器可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 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 A. 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B. 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 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减小了水的表面积 D. 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18.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 中正确的是( ) 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响度” ②“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③“月落无敌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④“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9.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都是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⑴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⑵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⑶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⑷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 ⑴⑵ 20.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 O 的距离 S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⑵⑷ C. ⑴⑶ D. ⑶⑷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 0 点开始运动,但物体 A 比 B 迟 3s 才开始运动; ②t=0 时刻,A 在 0 点,B 在距离 0 点 5m 处; ③从第 3s 开始,v >v , 5s 末 A、B 相遇; A B ④5s 内,A、B 的平均速度相等. A. 只有①④正确 B. 只有③④正确 C. 只有①③正确 D. 只有②③正确 二、填空题(每空 分;共 分) 2 16 21.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月亮相对于地面上的山来说它是________的(填“运动”或“静止”).鸟儿啼 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人耳的. 22.云南是著名的茶马古道的源头,赶马人喜欢在马的脖子上系个铃铛,当马帮在山间行走时,叮叮当当的 铃声传出山外,故有“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笑谈,铃声是铃芯击打铃壳使其________而发声 人们是根据声音 的________来辨别出声音铃声而不是其它物体发出的声音。 23.如图为探究某物质状态变化时,小强绘制的该物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图象,分析图象可知该物质的 凝固点是________℃,DE 段是________过程. 24.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冻西红柿冒出“白气”;几分钟后,西红柿又变成了一个小“雪球”.从物态变化的角 度分析,前者属于 ________现象,后者属于 ________现象.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 分;共 分) 2 26 25.请你补充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 ⑴实验目的:测量运动小车的全程的、上半段及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⑵实验器材:长木板、小车、小木块、刻度尺、停表 ⑶实验步骤: 实验步如下,请完成填空。 ①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________(填“较大“成“较小”)的斜面如图所示。 ②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固定在斜面底端,用________测出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 s ,用________测 1 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击金属片的时间 t ,并将 s 、t 记录在表格中。 1 1 1 ③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固定,再把小车放在斜面项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用用秒 2 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上半路程 s 所用时间 t ,并将 s 、t 记录在表格中。 2 2 2 2 ④.根据公式________及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和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 1 的平均速度 v ,并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中。 2 ⑤根据公式 v =________(请用“s 、t 、s 、t 表示”)及测量数据,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 3 1 1 2 2 速度 v , 并将 v 记录在表格中。 3 3 26.小明同学用图甲装置探究了“固体熔化”和“液体沸腾”两个实验: (1)这两个实验都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________。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熔化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甲图是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 (4)解决问题后将两个实验连续完成,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果乙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种物质熔化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小明忘记熄灭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示数维持100℃不变(外界气压为一个 标准大气压下),则此时试管中的液体________(选填“沸腾”或“不沸腾”),理由是________。 四、计算题(共 题;共 分) 2 18 27.甲、乙两地的距离是 400km,一列列车从甲地 11:30 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3: 30 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300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 1300m 的高架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 间是 18s。试求: (1)列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2)列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28.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列火车向着远处的山崖以 72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列车经过 某处时鸣了一声汽笛,约 1.5 后听到回声(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 ),那么: s m s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2)该列车鸣笛时距山崖大约是多少米?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D 2. C 3. C 4. D 5. D 6. D 7. B 8. B 9.B 10. C 11.B 12. D 13.C 14.B 15.C 16.B 17.A 18.B 19.C 20.D 二、填空题 21. 运动;空气(或“介质”) 22.振动;音色 23.0;沸腾. 24.液化;凝固 三、实验探究题 25.较小;刻度尺;秒表;v= ; 26. (1)秒表(2)固体质量太大(3)-2 (4)晶体;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5)不能;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的水不能吸收热量 四计算题 27. (1)解:列车从甲地11:30 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3:30 到达乙地, 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 t =13:30﹣11:30=2h。 1 列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 = = =200km/h 1 (2)解: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 t =18s=0.005h, 2 由 v= 可得列车全部过桥时通过的路程:s =v t =300km/h×0.005h=1.5km=1500m, 2 2 2 所以列车的长度:s =s ﹣s =1500m﹣1300m=200m 2 列车 桥 28. (1)解: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v=72km/h=20m/s , 在 =1.5 的时间内,列车行驶的路程是 = =20 / ×1.5s=30m , t s s v t m s 1 1 声音传播的距离: s =v t=340m/s×1.5s=510m 2 2 , 答: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行驶的路程是 30 米 (2)解:设列车鸣笛时距山崖的距离为 , s 由图知:2 = + s s s , 1 2 则 = ( + )= ×(30 +510 )=270 ; s s s m m m 1 2 答:该列车鸣笛时距山崖大约是 270 米 ⑴实验目的:测量运动小车的全程的、上半段及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⑵实验器材:长木板、小车、小木块、刻度尺、停表 ⑶实验步骤: 实验步如下,请完成填空。 ①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________(填“较大“成“较小”)的斜面如图所示。 ②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固定在斜面底端,用________测出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 s ,用________测 1 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击金属片的时间 t ,并将 s 、t 记录在表格中。 1 1 1 ③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固定,再把小车放在斜面项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用用秒 2 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上半路程 s 所用时间 t ,并将 s 、t 记录在表格中。 2 2 2 2 ④.根据公式________及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和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 1 的平均速度 v ,并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中。 2 ⑤根据公式 v =________(请用“s 、t 、s 、t 表示”)及测量数据,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 3 1 1 2 2 速度 v , 并将 v 记录在表格中。 3 3 26.小明同学用图甲装置探究了“固体熔化”和“液体沸腾”两个实验: (1)这两个实验都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________。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熔化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甲图是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 (4)解决问题后将两个实验连续完成,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果乙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种物质熔化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后,小明忘记熄灭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示数维持100℃不变(外界气压为一个 标准大气压下),则此时试管中的液体________(选填“沸腾”或“不沸腾”),理由是________。 四、计算题(共 题;共 分) 2 18 27.甲、乙两地的距离是 400km,一列列车从甲地 11:30 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3: 30 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300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 1300m 的高架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 间是 18s。试求: (1)列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2)列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28.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列火车向着远处的山崖以 72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列车经过 某处时鸣了一声汽笛,约 1.5 后听到回声(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 ),那么: s m s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2)该列车鸣笛时距山崖大约是多少米?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D 2. C 3. C 4. D 5. D 6. D 7. B 8. B 9.B 10. C 11.B 12. D 13.C 14.B 15.C 16.B 17.A 18.B 19.C 20.D 二、填空题 21. 运动;空气(或“介质”) 22.振动;音色 23.0;沸腾. 24.液化;凝固 三、实验探究题 25.较小;刻度尺;秒表;v= ; 26. (1)秒表(2)固体质量太大(3)-2 (4)晶体;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5)不能;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的水不能吸收热量 四计算题 27. (1)解:列车从甲地11:30 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3:30 到达乙地, 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 t =13:30﹣11:30=2h。 1 列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 = = =200km/h 1 (2)解: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 t =18s=0.005h, 2 由 v= 可得列车全部过桥时通过的路程:s =v t =300km/h×0.005h=1.5km=1500m, 2 2 2 所以列车的长度:s =s ﹣s =1500m﹣1300m=200m 2 列车 桥 28. (1)解:汽车行驶的速度为 v=72km/h=20m/s , 在 =1.5 的时间内,列车行驶的路程是 = =20 / ×1.5s=30m , t s s v t m s 1 1 声音传播的距离: s =v t=340m/s×1.5s=510m 2 2 , 答: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行驶的路程是 30 米 (2)解:设列车鸣笛时距山崖的距离为 , s 由图知:2 = + s s s , 1 2 则 = ( + )= ×(30 +510 )=270 ; s s s m m m 1 2 答:该列车鸣笛时距山崖大约是 270 米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