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前预习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恁地( ) 朔风( ) 掇开( ) 仓廒( ) 央浼( )迤逦( )答案:nn shu du o mi y l2.组词。(1) (2) (3) (4)答案:(1)拾掇 点缀 啜泣 辍学 (2)酒馔 杜撰 (3)赍发 赏赉 (4)浑然 插科打诨3.填空。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_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是在宋元_、_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写而成的。作者是_。答案:农民起义 话本 杂剧 施耐庵4.根据古代章回小说的特点和课文内容,选出与课文题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配对的一项( )A.高衙内父子施毒计 B.陆虞侯设计害教头C.陆虞侯
2、火烧草料场 D.贼高俅遣人下沧州答案:C解析:既要与课文题目组成对偶句,又要能概括课文后面的内容。课堂巩固1.选出对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项( )A.玷辱(白玉上的污点)/掇开(搬,挪)/碎琼乱玉(美玉)B.天理昭然(明白,显著)/彤云(黑色的)/放诞(不合常规)C.庇佑(保佑)/朔风(冷)/刺配(发往远地充军)D.央浼(请托,恳求)/遽发(急速)/不尴尬(处境困难)答案:A解析:B项中“诞”为荒唐的,不合情理的;C项中“朔”应为“北”;D项中“尴尬”应为光明、正派;E项中“馔”应为饭食。2.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林冲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
3、容A.:“!,!,!” B.:“!,?,!”C.:“!,!,!” D.:“,?,。”答案:A解析:第四处横线上应为感叹号,“杀人可恕,情理难容”为句中引用,应用单引号,感叹号应在单引号之外、双引号之内。3.课文开头部分,林冲回答李小二的问话时说:“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这说明了林冲此时的性格特征是( )A.惧怕高俅,害怕高俅进一步的迫害。B.不信任李小二,怕他将自己的话报告官府,故意如此说。C.有妥协性,对自己重返京城寄予希望。D.好面子,不愿把自己的事向一个开店的人倾吐。答案:C解析:林冲将高俅对自己的蓄意陷害,看成了一般的“恶了高太尉”,证明他此时对高俅一伙必
4、欲置他于死地的毒辣用心并未认识清楚。他以为事情到此,便告结束了,自己只要安度刑期,时候一到,便可返回京城,与家人团聚。他的出身与社会地位,使他与统治阶级之间天生有一种妥协性,宁可逆来顺受,也要找回从前的一切。他的这种妥协性对他与高太尉之间的矛盾起了很好的“稀释”作用。所以答案选C项。4.举出课文中通过侧面描写衬托风雪的例子。答案: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如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回到草料场,开了锁,入内看时,“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用草屋的“摇振”、被“压倒”来突出狂风之烈、雪势之大。解析:课文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然着墨不
5、多,但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侧面描写是与正面直接描写相对的,寻找例句要注意这一点。5.林冲从草料场到市井买酒为什么没有遇上来草料场放火的陆虞侯?答案:沧州城东十五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与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是往东走,就在同一时间陆虞侯从西面来到草料场放火,正好不会遇上林冲。解析:看似随意的方向位置介绍,实际上对情节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6.下面是林冲性格发展示意图,请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内容。答案:听说陆谦到来接管草料场杀死陆谦解析:这是课文四部分内容的结构图,根据前后相关的提示即可填写对应的内容。课后检测一、基础部分1.选出下列加点词注音有误的一项( )A.阜盛(f
6、) 纳罕(hn) 便宜(bin) 不肖(xio)B.潦倒(lio) 愚顽(y) 两靥(y) 迤逦(y l) C.赍发(j) 喝彩(h) 亲眷(jun) 玷辱(din)D.酒馔(zhun) 仓廒(o) 彤云(tng) 掇将(du)答案:D解析:D项“掇”读为“du”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刺配 泼贼 差拔 素不相识 B.干碍 稍刻 消耗 五短身才C.盘缠 被卧 庇佑 官司封记 D.央浼 端的 搭搏 碎琼乱玉答案:C解析:A项“拔”应为“拨”;B项“稍”应为“少”,“才”应为“材”;D项“搏”应为“膊”。3.下列比喻辞格,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
7、花。B.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C.(林冲)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D.其花大如丹盘,五色灿烂,光华夺目。答案:C解析:C项运用了借喻,A、B、D均运用了明喻。4.能说明林冲反抗意愿的语言或行动描写的句子是( )A.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B.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侯,那泼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C.(林冲)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D.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答案:BC解析:B项属林冲反抗意
8、愿的语言描写,C项属反抗意愿的行动描写,D项也属于反抗动作,但并不是反抗意愿。5.对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分析得最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草料场被烧,已无宿身之地,只得上了梁山。B.是因为杀了陆谦、富安等人,罪责难逃,不得不投奔梁山。C.是因为林冲已认识到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本质,对它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的缘故。D.是反动统治者一“逼”再“逼”,“逼”之不已的结果,也是尖锐的矛盾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D解析:A、B项都是表层原因,C项拔高了林冲的思想、认识。6.依次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虚词。(1)_有衣服,_拿来家里浆洗缝补。(2)你_买酒吃时,_出草场投东大路出,三二里_有市井。答案:(1)
9、但 便 (2)若 只 便二、本课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78题。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李小二入来问道:“可要吃酒?”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李小二道:“且收放柜上,取三四瓶好酒来。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7.文中的“一个人”(军官)是指_,“又一人”(走卒)是指_。8.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这两个人是谁,而是通过_的观察来进行叙述的,从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来看,这样写可以_。7.答案:陆谦(陆虞侯) 富安解析:联系下文,根据“军官”和“走卒”的身份来判断。8
10、.答案:李小二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9.林冲打算修理草屋,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林冲认为看管草料场差使不错,产生了长期干下去的想法。B.林冲不知敌人设下毒计,因而
11、有长期看管草料场的想法。C.林冲怕在这里无法过冬,所以想到要修理草屋。D.林冲没有完全识破敌人毒计,对敌人还有一定幻想,有随遇而安的想法。10.对画线句子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线句是动作描写,意在说明林冲忠于职守,表现他忍辱负重的性格。B.画线句是动作的叙述,意在说明林冲精细谨慎,表现他忍辱负重的性格。C.画线句是细节描写,说明林冲严格遵守职责,表现他逆来顺受的性格。D.画线句是细节描写,说明林冲严格遵守职责,表现他安分守己的性格。11.“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样描写的意义或作用是( )A.有象征意义:当时的社会正如这草厅,动荡、腐朽,行将崩塌。B.有象征意义:林冲
12、的命运如同这草厅,被黑暗的腐朽的恶势力(用“风雪”象征)压得走投无路 C.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D.有衬托作用:草屋的破漏,动荡,衬托了林冲的动荡的、矛盾的、不佳的心境。12.文中有一句“那雪下得紧”,一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清楚了,鲁迅赞扬它富有“神韵”,请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紧”字能把这场越来越大的风雪特点呈现读者面前。B.“紧”字暗示一场搏斗即将来临,能反映林冲内心分外紧张。C.“紧”字高度简洁、含蓄、耐人寻味,含义无穷。D.“紧”字渲染了环境气氛,由于风雪的变化也层层
13、推动着情节的发展。9.答案:D解析:林冲想修理草屋,反映了他打算安稳地服刑,以后好与东京的家人团聚的心理。10.答案:C解析:要联系上文来分析林冲的逆来顺受的性格,草料场远离沧州,林冲毫无怨言地接受了差事,并严格地遵守职责。 11.答案:C解析:A、B、D三项牵强附会,只有C项解释合理。12.答案:B 解析:B项中“反反映林冲内心分外紧张”不当。(三)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问题。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
14、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13.水浒传的人物语言极富有个性,往往具有生动传神的效果。试指出上面这段文字里的对话都是谁说的,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差拨:马前走卒,拍马溜须,摆功邀宠。陆谦:势利小人,
15、阴险毒辣,卖友求荣。富安:为虎作伥,死心塌地,附和奉迎。解析:要联系人物的语言推断人物的身份,分析人物的性格。三、拓展阅读(一)阅读水浒(一百回本)第十九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中的选文,完成1419题。 晁盖和王伦盘话,但提起聚义一事,王伦便把闲话支吾开去,对晁盖说道:“感蒙豪杰到此聚义,只恨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说言未了,只见林冲双眉剔起,两眼圆睁,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来时,也推说粮少房稀。今日晁兄与众豪杰到此山寨,你又发出这等言语来。是何道理?”吴用便说道:“头领息怒!自是我等来的不是,倒坏了你山寨情分。今日王头领以礼发付我们下山,送与盘缠,又不曾热
16、赶将去。请头领息怒,我等自去罢休。”林冲道:“这是笑里藏刀,言清行浊的人!”王伦喝道:“你看这畜生!又不醉了,倒把言语来伤触我,却不是反失上下!”林冲大怒道:“量你是个落第腐儒,胸中又没有文学,怎做得山寨之王!”林冲拿住王伦,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能的贼,不杀了你何用!你也无大量之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林冲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察地搠倒在亭上,可怜王伦做了半世强人,今日死在林冲之手,正应古人言: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亦深。14.画横线的“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在章回小说中称为每章的_。15.加横线处“可怜”一词的含义
17、是_。16.文中方框外省去的是王伦拒绝吴用等人上山聚义的托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为此处选最合适的一项是( )A.粮少房稀 B.人多地少 C.资源匮乏 D.非留之地17.对林冲火并王伦理由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A.嫌王伦是村野穷儒、落第腐儒,威望不足以服众。B.怒王伦嫉贤妒能。C.看王伦是无大量之才。D.恨王伦独霸梁山泊,排斥众豪杰。18.水浒是一部古代白话小说,保留着宋元时期的一些口语。下面不是典型的宋元口语的句子是( )A.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B.倒把言语来伤触我。C.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D.彤云密布,朔风渐起。19.写出作者对王伦被火并一事的感慨。(用原文作答)
18、14.答案:回目15.答案:可叹解析:王伦之死不佩“可惜”“可怜悯”,有的只是“可叹”。16.答案:A解析:联系下文林冲的话“你前番我上山来时,也推说粮少房稀。”可知王伦也是托辞“粮少房稀”。17.答案:B、C解析:“你这嫉贤能的贼,不杀了你何用!你也无大量之才”可以判定。18.答案:D解析:A项“发付”、B项“伤触”、C项“干碍”都是宋元时期的口语,同现代汉语是有区别的。19.答案: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也深。(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23题。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
19、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
20、。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选自三国志魏书)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1)使渊典其事( )(2)渊屡陈损益( )(3)百姓竞劝乐业( )(4)其简开解年少( )2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2)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3)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4)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 )A.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B.国渊决狱断刑
21、公平宽恕。在处理田银、苏伯等反贼的余党时,国渊劝谏太祖因人量刑,对其余党从轻发落,终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C.国渊据实上报斩杀捕获贼兵的数量,他认为,过去的奏报常常“一以当十”,夸大战绩,这是弄虚作假的做法。对此,他感到十分羞耻。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他并不大张旗鼓,而是先暗中寻找能读解二京赋的人,然后套取笔迹,最后根据笔迹捕获写信人。2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2)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 参考答案:20.(1)主管 (2)舍弃 (3)劝勉 (4)选拔21.(1)“以”是介词,“用”“凭”的意思。(2)“者”是助词,起
22、停顿作用。(3)“其”是指示代词,解释为“那”“那些”。(4)“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22.答案:C解析:C项中“以一当十”,夸大战绩,是指征讨境外敌寇时的做法。对这种做法,国渊并无异议;他感到羞耻的,是对征讨境内田银等叛贼也虚报战绩的做法。23.参考答案:(1)国渊认为他们(或这些人)不是首恶分子,请求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2)穿布衣,吃素食,把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朋友。解析:(1)句翻译时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2)句中“布衣”解释为“穿布衣,吃素食”,名词作动词。参考译文:国渊字子尼,乐安盖县人。被太祖皇帝征召任为司空属下的官职。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
23、议论。太祖皇帝打算大力推行屯田措施,便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舍弃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皇帝准许了他的奏请,依靠国渊的奏请得到活命的有一千多人。以前,写斩杀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太祖皇帝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
24、量,是想夸大战绩,向百姓显示实力。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于是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皇帝非常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想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遣派前召见了他们,教导说:“你们学习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了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信人是同一种笔迹。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过后,国渊又被提升为太守仆。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节操,最后死于任上。7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