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3高一历史暑假作业(五)
一、选择题,下列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2.(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这里的“集体经济”是指
A.农业合作社 B.人民公社制度 C. 农村乡镇企业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右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4.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A.张生非常勤奋,所开店铺每天经营到深夜
B.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
C.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肆去休闲娱乐
D.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税收
5.《白银帝国》是一部反映晋商的历史影片,展现了明末清初康家票号“天成元”的兴衰故事。”下列有关晋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晋商指山西商帮,是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商人组织
B.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堀起
C.晋商的活动范围极为广泛,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
D.晋商依附于农业文明,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
6.“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年代里,“布衣”中的“布”是指
A.丝织品 B.棉纺织品 C.毛纺织品 D.麻纺织品
7.安徽凤阳县长期属于贫困县,22年来没给国家贡献1斤粮食,倒吃国家1.9亿公斤斤粮食。但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公斤。这一历史巨变主要得益于
A.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B.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C.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8.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全民所有制企业,正转换经营机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也在迅速发展。……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正在加速构建。”这是某年人民日报发表的国庆社论,这篇社论可能发表于建国
A.4周年 B.29周年 C.35周年 D.43周年
10.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日中而市,交易而退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11.20世纪60年代在天上(太阳),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
90年代在腰上(手机),这是对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这反映了
A.不同年代的人看时间有不同的偏好 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提高了生活质量
C.中国老百姓一直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D.我国的科学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
12.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C.发展乡镇企业 D.进城打工
13.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瓷器是当时中国惟一的外销商品
14.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浦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A.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浦东的开放开发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5.张明同学参加了中央台的开心辞典活动,根据右图中
王小丫的问题(经济特区的“特”是指?),张明同学做出了正确的回答,他选择的答案是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 B.特殊的地理位置
C.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D.特殊的经济发展速度
16.19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裙子开始变短。大萧条时代来临,长裙再次抬头。19世纪60年代,战后重建带动经济起飞,女性的玉腿才得以重见天日。19世纪70年代通胀来临,长裙又再流行。19世纪80至90年代经济复苏,迷你裙当道。这一裙边理论最能说明
A.追求时尚是女人的天性 B.女人的喜好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C.经济发展影响时尚特色 D.短裙的流行体现了经济的衰退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材料三: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材料四: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
一种观点)
18.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分析材料一图片中的口号出现的主要背景。
材料二:深圳的变化
(2)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
——胡锦涛《3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3)依据材料三,概括3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材料四: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30年来引领中国人民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三个历史节奏。
2013高一历史暑假作业(五)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DDA 6—10 DADBD 11---15 BCBCA 16C
二、非选择题
17.(1)指导思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失误: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变化: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
影响: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出其他要点,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3)事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努力:对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了WTO。
(4)第一种: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模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径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第二种: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反映的某一行为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
18.(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2)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3)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必须依据材料概括。)
(4)三个节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