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课程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尽管我们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但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一、确定目标活动目标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的预期,是团队活动的导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目标制定的。同时,目标一经确立,就对学生团体起到凝聚作用。团体目标与成员的主观需求相关程度越高,目标对成员的凝聚力就越强。因此,建立活动目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目标应与学生的心理成长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发展问题。例如,自我意识的发展问题是儿童长期要面对的人生课题,小学阶段包括学生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体,如何形成恰当的性
2、别意识,如何形成学科的自我概念,如何形成对待自我的情绪基调,等等。再如,如何使学生从一个儿童变成一个终身学习者,也是小学生要面对的问题,其中包括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中的情绪调节,学习中的策略使用,学习的自我反馈和自我奖赏,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与教师的交流。又如,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个性成长问题,怎样克服社交中的退缩与害羞,怎样表达自己和倾听别人,怎样受别人的欢迎,怎样处理和成人世界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是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是小学生要独自去面对的人生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关注学生的这些人生发展课题,为他们创设环境,提供支持,让他们走好人生之路。(二)目标应为学生的心理发展留下
3、空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标定位在学生心理的发展,所以既不是对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的描述,也不是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补救,而是要拉动、牵引、激励和提升学生的心理发展。但这种教育的要求不是通过提高教育目标来实现的,而是为学生心理的发展预留发展空间,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发展能力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这要求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种充满挑战性的探索历程、一种深刻而震撼的情绪体验、一种多维度的个性张扬感受。教育者不能用自己教育理念的局限去禁锢学生心理的发展空间,所以如何为学生设计超越性、灵活性、前瞻性的教育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认真对待的课题。(三)目标应由学生参与制定并得到学
4、生认同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如他们现在在想什么?谈论什么?做什么活动?关心什么?喜欢什么?受什么困扰?要表达什么?他们对班集体和班主任的期望是什么?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希望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获得什么?他们成长后的图景是什么?其次,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提出并磋商可能形成和达到的目标。可以采取个人提议、集中讨论选择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教师提供“菜单”,集体投票选择的方式来确定活动的目标和主题。大家探讨出来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看作是“自己的”目标。最后,由教师再把目标明确化,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进一步升华目标,从而保证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超越性。对于内容的选择,应始
5、终把握好一个原则,就是要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当你面对来自同伴的影响和压力”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几个情景和问题,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又觉得为难的,如“面对同学递过来的香烟时到底抽不抽?”“考试时,平常要好的同学要求给予帮助怎么办?”等等。(四)目标应该具有系列性从整体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及当前学生遇到的主要焦点问题,将教育活动的目标层次化。根据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从学习、生活、适应社会三个方面着眼,每方面的内容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又由许多相对独立的活动组成,每个独立的活动即
6、是教育活动课的最小单位。目标越具体,实施中越好操作,越易于实现。有些活动设计,目标定得高、空泛,教师在活动时不好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易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难以收到实效。对于小学生主要的发展性任务,可以设计系列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反复性、层次性、深入性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以“认识自我”的专题为例,按照人格心理学家库利的观点,“自我”包括三方面:一是“自我”在别人心目中的表现,二是别人对“自我”的评价,三是本人的自我评价。据此可以设计系列专题活动。例如,“欣赏我自己”活动通过自我欣赏和被别人欣赏来寻找自身优点,以促进自尊、自信;同时学习和发现别人的优点,以增进对同伴的了解。又如“多
7、面镜中的自我”活动通过“猜猜他是谁”的客观描述和对欣赏者的描述来从自我反省和他人反馈中了解和认识自己。再如“找感觉”活动通过反省在不同情境下的自我感受和表现来增进对自我的认识。二、分析条件在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中,必须首先分析如下的条件。(一)学生条件教师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发展特征。目标的制定要考虑:这是教师和家长面临的问题还是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学生行为表现的问题还是心理世界存在的问题?是发展性问题还是矫治性问题?是学生要求解决的问题还是教育目标要求解决的问题?是普遍性问题还是个别性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是否有兴趣、有能力、有愿望来达成目标?这
8、些问题,都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二)班级人际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而且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团体的影响来达到的,所以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就是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认真考虑的条件。班级的集体凝聚力怎样?班级内的非正式群体的现状怎样?班级中的核心人物有哪些?班级干部在班级中的影响力怎样?哪些同学是班级中的边缘人物?谁会对活动的效果造成关键性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班级同学中的哪些潜在矛盾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个由“点”到“面”的展开过程,任何“面”的效果都是由几个关键“点”促成的,人际条件就是这样的“点”。(三)教育时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由
9、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而不是教育既定目标的要求,所以即使是预先设计好的活动方案,也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开展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时机来自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任务的转换(如进入新学校、增加新学科、换班主任或任课教师、重要考试、放假等),来自于引起学生心理震撼的事件(如同学吵架、新闻事件发生、庆祝成功等),来自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如小学生的性别认同、情绪的自我控制、友谊的形成等),来自于学生渴望成长的要求强烈时(如加入少先队、竞争班级干部、参与与其他班级的竞争等)。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和学生心理发展充分了解的情况下,预先做好准备,在恰当的时机开展活动,往往能收到事半
10、功倍的效果。(四)教师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是因为要求教师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在开展活动时转换自己的传统身份。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教师的要求与学科活动课、班队会、德育活动有很大的不同,要教师完成这种身份的转换并不容易。当教师以一名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时,他的由知识和教师身份构筑起来的权威和优势就消失了,而且要在活动中真诚地展现自己,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是很有威胁的。但是,这对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在活动中将是一个榜样、一个率先表露者、一个愿意成长的人。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个性特点、自己的角色定位
11、、自己的成长意愿和自己要承担的任务。(五)环境条件如果说活动是思维和情感的外化方式的话,那么环境条件就会对活动的效果产生潜在影响。这种环境条件包括空间的大小、环境的布置、音响与灯光的设计等。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利用环境进行情绪的渲染和烘托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环境可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暗示作用,在活动开始之前就确定了情绪的基调;另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外在的环境来投射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发挥环境条件在交流中的作用。我们知道婚礼和葬礼、会议和聚会在环境条件上的迥然差异以及这对整个活动过程的重要影响,就能理解环境条件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可以灵活
12、确定,可以是野外,可以是剧场,可以是舞蹈活动室,也可以是游乐场,即使是在教室,也要打破常规的环境条件,如桌椅的摆放方式、音乐和灯光的安排等,以便和传统的教学环境有所区分。三、设计活动流程因为活动有一个过程,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中,必须重视活动的流程。(一)学生心理特征与发展目标的理性思考在设计活动的开始,首先要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做起,起点就是学生的心理特征,终点就是活动要达成的心理目标。所以在设计之初,要结合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及收集到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分析。在如前所述的确定目标和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的是同样的问题,即学生的现有心理
13、状态和目标状态,但思考的方式则侧重于理性。调查研究是在设计活动之前,在设计的开始就要从理论的层次进行了解和分析,把收集到的感性材料概括化、理论化。在充分掌握心理学对本阶段儿童心理特点的理论描述和研究成果归纳的基础上,透过学生展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看到这种心理发展的本质。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实,小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很多问题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只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就会随着儿童的成熟而自然得到解决。如果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就可能在纠正小问题时犯下大错误。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并不是说在学生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和什么需要就去解决什么问题和满足什么需要。教师要站得
14、高些,看得远些,要从学生心理发展的全程去思考阶段性的问题。要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者不是解决问题的“救火队员”,而是创设环境的“工程师”,不是去塑造学生的灵魂,而是去塑造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心理环境。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超越性的任务,用超越的目光去关注、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超越。(二)活动理念阐释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起点和终点,就需要一种理念把它们联结起来。其实,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并不是活动,而是活动背后的教育理念。脱离了教育理念的活动是很难发挥真正效果的。如何来缩短学生心理现状与心理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人本主义者认为要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行为主义者认为
15、应该进行行为塑造,通过行为的改变来促成心理的改变;精神分析学派就认为透过深入的心理分析来解除学生心理压抑的情结,就可以让学生的心灵获得成长。当接受不同的心理发展理念时,所采取的教育活动方式就会不同,有的侧重环境氛围的营造,有的侧重行为技巧的训练,有的侧重自我表露和情感分享。所以在这一阶段,重要的是形成一种理念,在教育现实和教育目标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在这种教育理念之下去设计和组织活动,使活动最终为理念服务。开展活动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照猫画虎,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理论上理解,在理念上笃信。没有哪一种理念是最好的,能把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彰显出来,认识到它的优势与不足,进而相信并笃行,坚持下去并
16、取得成效,就是好的。(三)活动准备有了明确的教育理念,活动设计就容易了。可以借助任何已有的活动形式,也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因为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只要能负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可以。有了活动的理念,只需要考虑哪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哪些活动可以营造某种情绪,哪些活动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哪些活动可以宣泄出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情感,哪些活动可以投射出自我的心理意象,哪些活动可以训练特殊的心理能力。当找到或设计出这样的活动时,还要对活动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努力让活动去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在传统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其实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如美术课可以宣泄情绪,平静心态,但这并不
17、是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去进行的。心育性美术课就可以突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淡化或忽视美术教育的目标。此外对活动中涉及的场地、器材、材料、主要人员等都要在设计中预先做好准备。如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活动,可以设计“姓名卡”、“生日接龙”、“心灵电报”、“找朋友”等活动,让参与者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中感受友爱、和谐的愉悦,同时发现自己消极的交往心态,并设法加以消除。增强团体凝聚力活动,可以采用对抗赛的形式,设计“齐心协力站起来”、“双人踩球对抗赛”、“鸡毛信探路”等活动,激发参与者击败对方的动机,一般能有效地诱发参与者对团体的认同感,增进团队精神。在争夺胜负的紧张气氛中,还可以使一些社交退缩的成
18、员因协作需要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从而提高合群性。提高学习效果活动,可以设计“青蛙跳下水”(注意力训练)、“走迷宫”(注意力训练)、“比谁想得多”(发散思维训练)、“奇怪的大公鸡”(观察力训练)等活动。增强意志力活动,可以设计“勇敢者的道路”、“爬山比赛”、“分拣比赛”等活动,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参与者通过克服困难和障碍,锻炼意志。(四)活动步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主要有七个步骤。1创设情境情境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空间,这种空间的营造可以是真实的情境,也可以是虚拟的情境,但都需要创设。情境的创设可以靠任务来激起,如竞争的情境只需要提出一项有成败有比较的任务即可;也可以靠语言来渲染,如编
19、故事,只要故事有吸引力、有真实感,就可以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也可以靠环境来营造,如带领学生到陵园墓地去讨论自我与生命问题,自然就进入了这种情境中;也可以靠展示来创造,如让大家表演自己放学回家后是如何和父母说话的。情境就是让学生思维和情感聚焦在一个共同点上,这样才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否成功主要看能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我是谁?”活动为例。在活动开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印指纹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纸上印下自己的指纹并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一样,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第二步设计了一个“填写个人小档案的活动,让小朋友根据问题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个人小档案:“我
20、的姓名,我的样子,我的喜好,我的优点,我的不足,我认为老师和同学们是怎么看我的,我的愿望”通过这一步步活动让学生从外貌、喜好、优缺点、他人的评价等方面来比较全面地认识自我。第三步则设计一个小品小动物学本领,由几名同学来扮演兔子学鸟飞,鱼儿学松鼠跳,鸟儿学马跑,松鼠学鱼游等。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是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优点,同时正视缺点,并努力克服缺点,进而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评价。2心灵外化创设情境是希望所有学生的心灵都对这一情境而打开。接下来就要一步步引导学生的全部心灵对情境全方位介入。这种介入可以是通过亲身参与行动,在连续的行动中把自己的心理世界充分展开;也可以是通
21、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事件,从而产生感同身受的心理移入。通过游戏、角色表演、行为演练、象征性表达等形式把自己心灵的变化外化,用可观察和验证的行为表现出来。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很难理解的,所以老师不谈什么是情绪,而是先问: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然后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第三步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
22、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3情感体验当学生的情感充分介入后,就通过变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把学生平时压抑在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这种情感可能是喜悦、欢呼、亲切、感激,也可能是悲哀、自责、苦恼、绝望。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是试图去发现这样的世界,去这样的心理世界沟通。活动中要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例如,“保持一份好心情”活动中,向学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闹矛
23、盾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你会怎么想?”等问题,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活动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感悟,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4交流分享交流分享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感受并不独特,别人也有同样的感觉,从而化解对问题的担忧,增加与集体的一体感;二是让学生相互学习,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要把真诚的表达和领会别人的表达培养成一种生活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成长。表达者应该
24、真实、自然、个性化、有感而发,倾听者应该接纳、领会、无批评、有回应。所以,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独特的情感体验过程,又是生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5重新调整重新调整是在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入的了解之后,重新为自己的心理发展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终要让学生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使情感和行为发生良性变化。经过分享,学生在团体中相互评估每人的行为,就会进一步对效果不佳的方案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建立新的行为模式。例如,有一位学生在“课前准备”训练中,发现自己在下午第一节课老爱打磕睡的问题,也制定了调整生活习惯、早睡早起的计划,但一周下来不见效,为此很烦恼。小组成员对此表示了很大的关心,与她共同探
25、讨,为她提出了十条建议。最后,她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设计了午饭后喝杯浓茶的方案,效果很好。6行为实践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仅仅是让学生有所触动和领悟。要让他们将体验、感悟的东西化为行动,还需要课后的行为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反馈和调整。改变了的行为习惯必须要可持续执行,必须要有效果的支持,必须有自我反馈方式,必须有广阔的团体监督体系。例如,学生可以制定行动计划图,将每天要做的事写在图上,进行分类,并告知家人、教师、同学等以作为强大的监督力量,对各项活动的成效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执行情况进行奖惩。有的同学在行为符合预定要求时,自己就往铅笔盒里投一枚硬币,进行自我强化;有的同学坚持一周达标,就
26、让父母给自己买一架飞机模型。7泛化延伸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活动课,并对学生进行辅导,目的并不仅仅是满足活动课上学生的心理要求。它应该贯穿学生的始终,让学生所感悟到的东西延伸课外,指导行为。把这种行为的变化在相关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表现领域中表现出来。如在一个人身上学到的方法应用于另一个人,把学习领域的技能应用于人际交往领域。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强,对活动中感兴趣的内容铭刻在心,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上反映出来。当开展完 “不做小拖拉”这一内容的活动后,有些同学报告说:“我现在做事情可及时了,再也不拖拉了”。可见,学生们能用心理活动课中的感悟、体会来指导鞭策自己的行为,达到了心理活动的目
27、的。(五)活动效果评价在活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教育效果。在设计者的头脑里,要有关于结果的明晰的效果图景。设计者还要善于把这种图景与所有参与活动的同学分享,使其成为大家共同为之努力的意愿。同时,设计者要为评价活动效果准备一套测评方式,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效果测评在活动之后可以为这次活动提供反馈,从而准确估计活动的结果,改进以后的工作。但最重要的是,当活动的效果评价作为活动设计的一部分被充分考虑时,它就成了活动目标的一部分,为集体和个人的努力提供了压力,让成员对活动有更多的投入。当然,这种评价不是对成员表现的评价,而是对群体收获和活动效果本身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所以不会产生传统考试那样对学生个体的压力。(六)参考资料设计者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应附录有关的参考文献,如对教材的选择和修改、对相关活动成果的综述、对他人成果的借鉴、对理论问题的解释等。这既提供了对这次活动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持,使活动的基础更加坚实;也尊重了他人的知识产权,阐明了自己的创造性所在,有利于自己积累资料,也有利于别人借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