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师职业道德一、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依法执教 2、爱岗敬业 3、热爱学生 4、严谨治学5、团结协作 6、尊重家长 7、廉洁从教 8、为人师表二、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二)新课程改革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2、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结合3、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1、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趋势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3、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2、的趋势4、加强课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5、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6、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3、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四、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
3、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五、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六、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1、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
4、习的主体(3) 学生是责权主体七、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八、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九、新型师生关系观1、 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建立(1) 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 新型师生情感关
5、系的建立(1) 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 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 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十、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 2、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十一、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 主动性 2、独立性 3、独特性 4、体验性 5、问题性十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2、教育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十三、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1、均衡性 2、综合性 3、选择性十四、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1、 发展性评价 2、质性评价 3、多元化的
6、教学评价 4、过程性评价十五、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三)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瑞士裴斯泰洛齐最先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德国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并付诸实施的教育家。3、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
7、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著作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4、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5、1877年,卡普杰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教育心理学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1、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2、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个体差异性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1、发生认识
8、论(1)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结构,叫作图式。(3)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与顺应。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分化 获得客体永恒性 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 延迟模仿的产生(2)前运算阶段(2-7岁)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具有了早期符号功能。 自我中心化 不可逆性 不能推断事实 泛灵论(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出现“守恒”概念去自我中心化 思维可逆性(4)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 抽象逻辑思维补
9、偿性的可逆思维 思维的灵活性五、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信任对怀疑(出生到1岁半)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1岁半到3岁)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到7岁)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岁到12岁)第五阶段: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到18岁)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18岁到30岁)第七阶段:繁殖对停滞(30岁到60岁)第八阶段: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到死亡)六、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七、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1、尝试-错误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
10、-反应联结。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2、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八、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4)惩罚 3、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九、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结构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
11、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3、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1) 发现学习的优点 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2)发现学习的缺点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发现法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3)发现学习的步骤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
12、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结论的资料。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并应用结论。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十、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有意义学习(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2、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1)接受学习的优点可以使学生在相对较
13、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较低,经济易行。有利于大规模地培养学生。(2)接受学习的缺点偏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于具体经验和程序性知识,其他教学模式可能更加有效。3、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十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改造。(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
14、创造。(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2、学习观:学习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4、教学观:教学要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十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教师在尊重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能用知识的权威性来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识质疑、挑战。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具有主动建
15、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要求教师做到:(1)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2)注意学习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3)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十三、学习动机的类型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4、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
16、属内驱力十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培养自我效能感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5、对学生进行合作与竞争教育,开展合作与竞争学习十五、迁移的分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5、根据迁移过程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十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
17、性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1)原有经验的水平 (2)原有经验的组织性 (3)原有经验的可用性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十七、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十八、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方法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十九、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1、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2、操作技能的培养(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
18、觉二十、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 画线 排除相互干扰 合理复习(2)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 做笔记 提问策略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生成性学习(3)组织策略列提纲 利用图形 利用表格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二十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 6、个人自我效能感二十二、问题与问题解决1、问题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
19、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3、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4、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爬山法)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4)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5)原型启发 (6) 个性因素6、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二十三、创造性1、创造性指个体
20、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2、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3、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二十四、品德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3、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研究道德的方法是对偶故事法。无律阶段-前道德阶段 他律阶段-道德现实主义阶段自律阶段-道德相对主义阶段(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21、论美国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也叫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也叫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也叫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顺从权威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也叫法制观念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也叫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价值观念阶段)二十五、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2、影响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因素、同辈群体(2
22、)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3、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1)有效的说服(有效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2)榜样示范 (3)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赏罚控制二十六、群体动力的表现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勒温。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二十七、课堂气氛1、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1)教师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2)学生的因素学生对集体目标认同,个人的需求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能使集体的士气高涨,提高活动效率;当学生个人目标
23、融于集体目标之中,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就有了必要前提。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高,有良好的品德和守纪律的习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中的集体舆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都会影响课堂气氛。2、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的方法(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二十八、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因素 4、社会因素 5、个体因素二十九、教师的成长与发展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
24、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水平。 (四)心理学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发展历史(1)在欧洲,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2)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3、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 (奠基人是冯特,代表人为铁钦纳)(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詹姆士,代表是杜威和安吉尔)(3)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美国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
25、诞生。是心理学上的第一势力。)(4)完形心理学(又叫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5)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创立。是心理学上的第二势力)(6)认知心理学(早期以瑞士皮亚杰为代表。1967年,美国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有马斯洛和罗杰斯。是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二、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三、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2)产生条件客观因素,
26、即刺激本身的特点(刺激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性;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主观因素,即人本身的状态(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精神状态;需要和兴趣)2、有意注意(1)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2)产生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过去知识的影响。3、有意后注意(1)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2)特征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但不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四、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
27、;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五、注意规律的应用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2)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2)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 (3)运用注意规律改变教学方法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六、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七、观察力及其培养1、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2、
28、观察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3、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4、观察力的培养(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3)教授学生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7)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8)教会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八、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九、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
29、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十、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2、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3、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4、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5、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十一、记忆系统1、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1)特点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时间极短。(图像记忆保持时间约0.25-1秒,声像记忆超过1秒不长于4秒)记忆容量大;记忆痕迹易衰退(2) 编码(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2、短时
30、记忆(1)特点信息保持的时间短;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2)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3)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3、长时记忆(1)特点(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2)编码(意义编码)(3)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十二、记忆过程1、识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的目的;学习态度;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识记方法)2、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脑中保留与巩固的过程)3、再认或重现(根据需要把经历过的事物独立地在头脑中呈现的过程是重现,又叫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然可以被识别出来,
31、是再认。)十三、遗忘及其规律1、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便不再遗忘。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4、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复习5、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十四、想象的种类1、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2、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3、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的
32、角度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十五、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3、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有无清晰的意4、识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5、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十六、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十七、创造性思维1、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成果的过程。它以发散思维为核心。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3、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
33、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4)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十八、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培养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5)思维的创造性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十九、情绪的分类1、基本情绪分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2
34、、情绪状态分类:(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感到紧张的情绪状态)二十、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二十一、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1、意志品质的特征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坚韧性2、意志品质的培养(1)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2)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3)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练意志(4)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二十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
35、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认知与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对我们适应社会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3、较低级的需要必须在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才会有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成长需要永远也得不到完全满足。4、需要层次理论对教育的启示(1)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学习就会受影响。(2)教师只有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3)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的需要。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关爱和对学生的尊重。二十三、现代气质类型说1、现代的
36、气质学说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2、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因材施教。(1)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是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2)对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3)对粘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机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4)对抑郁质的学生,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共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批评。二十
37、四、性格1、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2、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1)重视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2)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对学生的教育方式。(3)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4)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十五、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4、儿童早期经验 5、学校教育因素 6、个人主观因素二十六、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能力 (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 (5)运动智力 (6)社交智力 (7)自知智力
38、2、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改革的启示(1)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 (2)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3)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4)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4)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二十七、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 2、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 5、主观能动性二十八、能力的培养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二十九、印象形成的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 (五)教育学一、教育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39、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3、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4、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2)生物起源说(代表: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4)劳动起源说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二、现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现代化的特征(1)强调
4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2)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3)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三、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概况(1)萌芽阶段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思想体现在论语中;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墨翟提出“兼爱
41、”“非攻”;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西方教育学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讽刺;定义;助产术(产婆术)。助产术体现了启发诱导原则。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2)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
42、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提出“泛智教育”,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倡导自然教育观和儿童本位观。他被誉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德国康德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他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瑞士裴斯泰洛齐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英国洛克的代表作是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他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
43、表人物。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3)多样化阶段实验教育学(代表: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代表: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杜威、克伯屈)制度教育学(代表: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批判教育学(代表: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苏联赞科夫出版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苏联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德国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法。法国朗格朗出版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四、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